58.见道与修道的区别

很多人恨一个人,一直记在心中,这种不叫染著吗?因为你被别人曾经伤害你的那些缺点染著了,别人曾经伤害你,是一块墨汁,你把它记在心中,你这个心是不是被染著了?别人曾经害过你,你永远记着,那你就执著于别人曾经伤害你的事情,你的心就不能保持干净,就不能自由。因为你永远有痛苦,永远记着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和伤害过你的地方。所以有的人学佛学到后来,只要谈起他曾经伤害别人或者别人伤害他的事情,他突然就会变得颓废,就会变得孤独,这就是因为在他的八识田中没有放弃曾经的染著和执著。 怎样让自己的心无滞无碍?外境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你都要理解人生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解脱之道在于心要有定力,定得下来。别人在你面前不管说谁好谁坏,你自己要有一颗良心、本性来验证它,来化验它,来知道这件事情到底对与不对。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所以就不存在对,那当然也没有不对了,所以无是才能无非。心永远不要随着世界上喜乐而转变,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快乐,一会儿难受。讲到底,解脱就是需要你的心不动,心不动就是佛法界讲的“如如不动”。现在很多人碰到事情了,在家里待着,如如不动,很多事情是不是避开了?今天在单位里很不开心,要有一件事情的,你请个假在家里如如不动,就算单位里要发生什么事情,今天开会了,你什么话都不讲,还是做原来的事情,不要去翻来覆去地讲这个、讲那个,到最后换来的还是如如不动,就是解除烦恼,就是在化解和解脱。心如果随着世事而转,这个世界发生这个事情,马上焦急;这个世界发生那个事情了,马上难过、伤心,那这个人的情绪就会随着世界上任何事情而发生变化。情绪发生变化,心态就发生变化;当心态发生变化了,真正的内心就会产生无明的烦恼、忧愁,智慧低下。 人间的一切无非是功名利就、功名增减、财富多寡,你为什么要进入其中?就像很多人根本不能买股票,因为他经不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股票上去了,开心到最后昏过去了;股票下来了,难过得又昏过去了,所以他的结果就是昏过去。不管做什么事情,你的心——喜怒哀乐——不要随着世界上外境的变化而变化,你的幸福感就随之而上升;如果天天跟着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而变化,你慢慢就觉得这个世界不幸福,慢慢就觉得很不开心,你的幸福感会随之而降减。学佛人经常要懂得一句话,叫“幸福只在一念间”。你今天这个念头觉得“我很幸福”,你就是在幸福中;如果你今天觉得“我很痛苦”,你的意念在痛苦中,那你就活在痛苦中。关键就在于你的心不动。所以我们经常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要去跟着外境变化,世界上天天无常,在变化,变动是正常的,我们的心不变动是恒常的。功名利禄的变迁不应该引起我们学佛人太大的情绪波动,有就有了,没有就没有了,有就是你的,没有就不是你的,用这种心态,绝对不会影响你的幸福感。学佛人为什么幸福?因为我们拥有菩萨的智慧,我们能够做到如如不动。 学佛修心,在成佛的道路上有五个步骤,我们会经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五个阶段。资粮道和加行道还是属于凡夫境界,如果进入了加行道之后,修行者就具备了世俗菩提心。这里师父跟大家讲“世俗菩提心”,就是在人间会拥有菩提的心。有很多人学佛见到一点空性,“学佛了,想开了,没有了,无所谓了”,见到一点空性了吧?“我现在放下了,我不去执著了,无所谓了。我不跟别人打官司了,我现在很开心”,见到一点空性了,但是你的境界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没到达这个阶段,你就是假空——好像想通了。为什么有些人今天想通了,明天又想不通?这就叫“假空”。真正的佛法,想得通,那是一直想得通。假空你就不能见道。 真正的见道,举个简单例子,学佛法的人见到佛法了吧?“佛法能够让我们解脱,佛法能够让我们消灾解难,能够让我们跟着观世音菩萨好好修心,多好啊!”见道了吧?见到佛法了。但是你修道了吗?接下来就是修道。你看到了,但是你没有修,所以见道和修道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就像很多人,你问他“你信佛吗?”“我相信。”“那你念经吗?拜佛吗?”“不拜、不念经,但是我相信。”这就是见道和修道的区别。真正地见道,知道这个好,你要去做的。修道的境界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佛经上叫“位”(位置的“位”,比如说“有没有这个位置?有没有这个椅子?”)。见道,你要理解佛法,然后你理解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修道,但是修和不修,理解了还没有修,层次不同,是两个不同的位置,就是我们说的“品位”(上等上品、上等中品、上等下品……)。像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这个同学知道好坏,但是他好的也不做,坏的也没做;这个同学知道好坏,如果遇到坏的事情,他就站出来去抵制那些不好的思维,好的事情他就拼命抢着去做。这就是一个是见道,一个是修道。 师父告诉大家,见道、修道,接下去叫“证道”,就是证实这个道。证道,是你必须见道、修道圆满了,你才能证道。什么意思呢?“今天我相信菩萨了,然后我又实实在在在修了,当我在修的时候,修得圆满了,我证得了空性,我证得了佛道,我证悟了”,因为你的修,所以才能证道;因为你的修心,你才能理解佛法的真谛,“原来如此”,这就是证道。所以我们学佛修心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来。 师父跟大家讲,见道实际上不难的,你看了别人在磕头、念经,别人说“很好,学佛很好”,你见道了吧?见道的时候,别人说“你修心吧,你修道吧。”“哎哟,要早起……我要上班,有很多事情”,他觉得修道很难。等到慢慢地念经了、修道了,修道在他那里不难了。修了半天,怎么成道啊?成道又难了,“我怎样能够成功做菩萨,我修了半天怎么还是老样子,毛病越修越多”,因为这些毛病都是你过去的,因为这些毛病都是你无始劫以来带在身上的,慢慢你就会觉得成道怎么这么难。那么经过你一生的努力,不停地修啊修啊,成道到最后也不难。因为你今天可以做得像菩萨一样,成道了,是不是?也不难吧?“我今天做了一天菩萨,做了一个月菩萨,我做了一年菩萨”。最后行道难,为什么呢?因为你最后没有坚持,“行”是坚持去做。你今天一天可以做菩萨,但是你过几天又回到了人间,所以行道难。 如果有大慈悲的心来入世,也就是说,学佛的人如果在世间以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来行道——行菩萨的道,有些人觉得很幸福,但是大部分人会觉得比较痛苦。因为首先你不能让别人理解你,你在做好事,别人会说你。举个简单例子,有些人到庙里去,跪在那里擦地板,有些人看到,“哎哟,你这样就成佛了?”你今天做很多功德,“哎哟,卖力了,好像你这样就能成菩萨了。”有的时候去帮助别人,别人不理解你,你说难受吗?很多人你想为他好,但是他就是不听你的话,你说这个行道难不难?所以菩萨要能够行道的话,必须牺牲自我、牺牲小我,有时候为了救别人,情愿舍去自己的利益,舍去自己的利益就是包括时间,包括钱财,有时候甚至要帮别人背业,有时候还被别人不理解,别人还要诽谤你,还要骂你,还要讽刺你等等的一切,你全部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这样才叫“行道”,所以行道是最难的。 刚刚说修心五个步骤,师父现在跟大家再拉回来讲。第一个叫“资粮道”,顾名思义资也就是资本。比方说做一个生意要有资本吗?学佛要有资本吧?粮,每个学佛的人要有粮食吧?吃饭要有粮食。做个小生意要有资本,吃个饭要有粮食,叫“资粮”。如果想从一个普通的人超凡入圣,做一个圣人,做一个菩萨,第一步就是要修习资粮道,就是资粮位——位置。比方说,一个普通的人,出家也好,在家修行也好,知道佛法“真好,我能够悟道成佛”,那么首先要看看成佛或者修成正果的话,悟道的本钱有没有。人要成佛,要能够理解佛,要有本钱吗?有,有两种资粮的本钱,一种叫“福德资粮”,还有一种叫“智慧的资粮”。也就是说,当你要想能够成佛、成菩萨、成圣人的时候,你看看你这个人有没有福气,有没有道德。撒谎的人能有道德吗?欺骗别人的人有道德吗?这种没有道德的人,时间长了他会有福气吗?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有没有福德资粮。你这个人有福气、有道德,就是拥有了能够成佛的资粮的第一步。第二步,你福德有的时候不够,有一点道德或者有一点福气,投胎投了一个比较好的人家,家里有点经济来源,各方面比别人好,至少还能放生,那么这些都是你的福德;福德可以培养的,你不停地去做一些有道德的事情,你的德就会越来越多,你不停地去帮助别人,你的福气会越来越多,它可以培养的。资粮道里福报就是这么培养的。 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道家、佛家都讲我们做好人,要有道德。其实做人很难很难,现在做人有几个人做得好的?碰到自己的利益,马上就伤害别人的利益,他做人能做得好吗?修心学佛,佛经上讲,福德不够的人,怎样修持都没有用的。有些人修了一辈子,碰到自己的利益,马上缺德;有的人修了一辈子,讲得天花乱坠,到最后碰到自己的福的事情,“我不愿意出来,我不愿意花时间,我不愿意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为别人想,他没有福德,他修不好心。师父告诉大家,学佛,那是真的,不管做哪件事情,不要去考虑能够得到多少,首先要考虑“我为别人付出了多少”,这就叫“道德”,这种人会有福气的。你多帮助别人做一件事情,自己的智慧马上就会充裕。这个道理的原理:你从别人的事件中,是可以增加自己的辨别能力。你帮助别人某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会增加自己的辨别能力?这件是好事还是坏事,你都会知道。你去帮助别人解脱烦恼,从这件帮助别人的事情中,从别人的恒心和自己的恒心中,又了解了自己有多少的耐心和恒心。替别人做一件好事,就多一分好报,多一分智慧。所以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有这种牺牲小我、多帮助别人的大无畏的佛陀的精神,要帮助别人拥有善缘,你帮助别人,跟别人结善缘,你的福报就够了;你做了好事,就会成道、成佛。根基很重要,这就叫“资粮道”。 很多人听佛法,听别人一讲专业术语,马上就听不进去了,师父就是用白话佛法在跟你们讲解这些。资粮道就是你自己的道德。学佛要有基础的,一个妄语者,一个两舌者,一个连品质都没有的人,怎么能成菩萨?怎么能够走向成佛的道路?需要你的资本,因为这是福德的资粮。第二叫“智慧资粮”。有福和智两个资粮,任何一个学佛的人,就算有福气闻到了佛法,也是很有道德,也很善良,但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听也听不懂佛法,根本不能理解佛法里的真实含义,对佛法里的那些智慧的资粮什么都搞不懂,缺少智慧,也不能成圣、成佛。所以资粮里有两种,佛经上叫“福智二严”,就是又要有福气又要有智慧的人,在人间会产生两种庄严,叫“福智二严”。福德庄严,智慧也会让你在人间变得非常庄严。

45.四圣谛就是解脱谛

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说《白话佛法》。 学佛就是要解脱。人在一生中,到了中年就会开始回忆,回忆自己的一生、年轻的时候。人经常会想:为什么人生会失去这么多?年轻时候拥有的,包括朋友、包括家,怎么到现在都没有了?我们到人间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就说,难道到人间就是为了跟其他人一样,在走一个生活的程序吗?这样走完人生的路,都不知道自己来人间的目的是什么;等我们走完程序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在人间应该学佛,应该懂得离开人间之后去往哪里。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因为在人间的时候不会想到要学佛。首先,你没有这个缘分,因为你整天关注着自己的小家,忘记了还有个慧命的“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慧命,肉体是一个家,但是智慧又拥有了另外一个“家”,而这个智慧的“家”会让你的一生摆脱烦恼和痛苦。 很多人一生在这个社会上痛苦万分,就是没有找到一个智慧的“家”。很多人在肉体上拥有了房子、汽车,拥有了豪华的住宅和一些朋友,但是这些都如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没有了。没有人会想到,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到底准备到哪里去——做一些准备。我的人生为什么会这么痛苦?为什么在我的中年时代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因为你找不到另外一个生命,那就是慧命。 所以师父希望你们摆脱痛苦,摆脱烦恼,拥有自己的慧命。我们人很可怜,很多人刚刚学佛,刚刚找到一个自己的“家”,又因为无明造成自己很多劣根性和业障,然后又懈怠。找到了佛法,慢慢地又丢失了佛法,因为在学佛中克除不了烦恼,不能克制自己、不能忍耐,不能忘记别人跟他累世的冤结,不能原谅别人,不能包容别人,每天活在痛苦和烦恼中,慧命又因此失去了。因为看到这个社会的外环境整天是你争我斗,整天是朋友和朋友的忌妒,在烦恼中度过,所以他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而远离了自己的慧命。 学佛人要懂得,给你人生带来最大痛苦的是什么?就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痛、一会儿不痛。你的人生需要用你的肉体享受那些看不见的、很快失去的荣华富贵,当你有一天知道自己得晚期病症的时候,这一切又像云一样地飘散了。所以我们就在这个轮回中不停地走着自己的命,我们放不下,所以我们摆脱不了。当很多人查出来自己有严重疾病的时候,他会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他拥有的仅仅是肉身,没有留下自己的慧命。 所以师父让大家要学习,佛法就是教导我们怎样来解脱人生的烦恼。佛法里有一个最伟大的“四圣谛”,就是告诉你们有一个真谛,在这个人间你只要掌握了这个真谛,知道了这个世界怎样运作,你就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就能懂得怎样走出人生的低谷。师父今天跟你们简单地讲一讲“四圣谛”。 佛陀告诉我们,佛教的道理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四圣谛”,佛法的基本理论就是四谛法,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什么是真谛,要怎样懂得真谛。首先,四圣谛的“谛”是什么意思?“谛”就是绝对的真理,真谛就是真理,没有别人可以驳斥的。“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从佛法上来讲,就是苦、集、灭、道。那么为什么这是一个永远的真理呢?就是告诉大家,人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你不理解,它也是一个你要经历的真理。 比方说“苦谛”,大家想一想,人的苦就是生、老、病、死,谁都躲不过。今天再有钱、再有名、再有利,也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谁都躲不过的,这是不是真谛?你说有钱人不死吗?身体再好的人不死吗?这是佛法告诉我们的——苦,因为死的时候会很苦;老了,想做什么都做不动了,很苦;生出来很苦的,一个孩子生出来,想吃什么不能吃,没牙齿,冷啊热啊又不能讲话,只会哭。你看人多苦,所以菩萨告诉我们第一个真理就是苦,因为谁都躲不过生老病死。 第二讲的是“集谛”,“集谛”就是集苦难的因。为什么会有苦难呢?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贪瞋痴的烦恼,上辈子的贪瞋痴延续到下辈子的贪瞋痴。“集谛”是聚集了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二十五有”是什么?就是有着二十五种生死轮回的生命形象。很多人都是从六道中过来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道、天道。天界里也拥有了包含欲界天的六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菩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这些都是有的,要你们懂得,把它归纳起来一共有二十五种,所以叫“二十五有”。也就是说你再怎么转也转不出去,它是一个真谛,因为生死轮回就是在这其中轮来轮去。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苦、集——就是因为有这“二十五有”的苦果的轮回,所以造成你的贪瞋痴在累世越积越多,这些苦难才会召感你三界生死的苦果。这个“集”就是集苦难的因,为什么你们会苦,要你们自己找到原因的。有些宗教谈到原罪论,认为人生出来就有罪;佛法界讲,就是苦、集、灭、道。“集”就是我们原来前世带来的那些因果,今世要继续接受它的果报和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一世没报完,这一世继续报。 第三就是“灭谛”。“灭谛”就是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人也好,物品也好,总归会有结束的一天,终有一天会灭,有生就有灭。比如,这地方着火了,总归会灭掉的;这个人再会讲电话,喜欢讲很长很长的话,再怎么讲,讲一个小时,总归会有挂电话的时候。人生也是这样,你生出来,身体再好,觉得活得很好,也有走的这一天;我们买的房子再好,时间住得长了,你能几百年住下去吗?终有一天要灭度吧?实际上,“灭谛”就是菩萨告诉我们的涅槃。很多人以为涅槃就是没了、死了,实际上涅槃是一种解脱。当你理解了这个事情之后,当你知道人不会死的,你就解脱了。所以“灭谛”属于生死相续,因为佛教里不称为人死如灯灭,因为人死了完全知道自己以后到哪里去,不会真正死亡,他会再投胎,或者到天道,或者到地府。所以这个生死相续就是“灭谛”,就是让人知道,这个世界的真谛就是:你迷惑也好,明白也好,最后迷惑也会结束;你有智慧、聪明,不管得到什么,最后都会灭度。所以必须要我们懂得,这个世界既然终有一天会结束你的苦难,或者结束你的快乐,那你为什么不能早点开悟,来远离人间的烦恼,远离生死之苦? 第四是“道谛”,“道谛”就是找到了这条路。我们开车如果迷失方向,不知道往哪里开,绕来绕去,终于找到这条路可以回家,这条大路只要一直开就可以了。当你找到这条道路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真谛,因为你会一直勇往直前,你会解脱,直到完全明白人生的道理,就是涅槃境界的证道。你明白了,知道这个世界上无非就是苦、集、灭、道,这就是佛教让我们懂得的高深理论,让我们知道,人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后都是生死无常,终归会有生老病死,一切都会灭度。所以叫你们在人间不要去跟别人争,不要去跟别人抢,因为这一切都会过去,就是灭谛,这就是真理。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心放平,把心态放低一点,不要什么都去争,要少看自己的优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自己的傲慢心慢慢变得谦虚和恭敬。你去看,任何一个人恭敬别人,别人一定会恭敬他。当你对所有人都很恭敬的时候,自然会感觉到所处的环境非常融洽,而这个融洽怎么来的?是你自己创造的。所以对别人的善,会引来别人对你的善;对别人的忌妒、瞋恨,会引来别人对你的忌妒和瞋恨。师父告诉你们,人与人之间很多矛盾都是从你自己这里开始的。你不能明白这个世界对你来讲不是很长的时间,因为一切都会过去。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快就过完了;少年、青年、中年,一切如梦幻泡影。 师父让你们懂得,永远不要傲慢,因为谁都一样,离不开苦、集、灭、道。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有见识,懂得更多,慢慢地矛盾就会在你的生活中逐渐生起。家庭的矛盾怎么来的?就是不能放低自己。跟妻子、跟先生为什么会有矛盾?就是不能放低自己,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这就是傲慢心。还有的人学佛没学好,整天在抱怨中,养成习惯,总是说别人不好,抱怨别人,那么你的心灵就像上了一把枷锁,没有一刻可以解脱。当锁上在你的心灵中,你根本没有办法来解脱自己的内心世界,你会承受着痛苦和烦恼。 我们要真正地理解,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幸福。师父告诉你们,幸福不是收获得多,而是抱怨得少。抱怨越少,你的人生越幸福;天天抱怨,天天烦恼,你的生活、你的命运一定不会幸福。所以,学佛学到后来,不要对别人太苛刻,遇事不要抱怨。学佛之后要懂得驾驭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知道今天情绪不好,要学会驾驭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这个世界上,经常会听别人讲“佛法讲的,人生无常,没有长久的”,你一听“人生无常的”,“哎哟,这没意思”,心中常常会闪过一丝丝的凄凉,“什么东西都不能长久,多难受啊”,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终归会变坏,一切努力都没有意思,努力到最后也会变掉,死了之后一无所有,生命没有价值了,他就会痛苦,于是心灵中就没有重点、没有重心——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到底在人间想做什么,日子就这么一天过一天,漫无目标。有些人听到佛法讲无常,又抱着另外一种心态:既然凡事都是无常的,没有长久,那我赶快欢乐,及时行乐,天天酒色财气,贪瞋痴,在财色名食睡中,在五欲中借那种虚妄的欢乐来迷惑自己,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安。然而当欢乐过后,给自己带来的是更加地痛苦、空虚及寂寞不安,就像一个人烦恼的时候喝点酒一样,可以暂时地解脱自己的烦恼,但是过一会儿又会烦恼。所以师父要你们懂得,如果你是一个不学佛的凡人,你就知道片面的无常世界——“没劲,反正是无常的”,所以很多人对无常理解得不对。 无常是生命的真相,你懂得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但是如果对无常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生命寄予正确的希望,就会在你的心中、与别人的现实接触中,用理想主义和别人产生很多的冲突。举个简单例子,别人说“我要努力”,“努力什么?无常的,以后也没有了。”其实这种就是在自我心里创造了一种无尽的烦恼的障碍,所以现实和理想就会有落差,就会慢慢觉得“为什么生我出来让我这么苦?”很多孩子经常想:“为什么爸爸妈妈生我出来,让我吃苦?”就不会对生命有正常的认识,就不会懂得什么是圆满生命的开始。

57.恒常学佛是根

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学佛人首先要必须了解自我、了解因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你肯定会不了解因果,因为每一个人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所以我们经常说要了解人间一切的现象,就是了解自心。“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做?这件事情我能不能做?”就是了解自己,然后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样你就会知道“我这件事情可以去做,我用良心、本性来帮助别人”,然后你就种了善因。如果这件事情在你的内心有问号,“我能不能去做?可以做还是不能做?”那么在你的内心就产生疑惑。当一个人有疑惑的时候,他就产生幻觉——虚幻之感觉,那么就会种上恶因,最后就会得到恶果。所以要明心见性,就是要能够明白世界上一切的现象全部都是由自己内心所造,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你今天想做善良的人,你看到自己的佛性了,那么你就能得到佛性的回报;你如果今天对一件事情内心不清净,你就会活在虚幻中;如果你很明白地知道这件是善事,“我众善奉行,我的内心拥有佛”,你做出来的就是佛法和佛性。 转化自己的欲望很重要,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要怎样转化欲望。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事情不是你的,你非要,你有这个欲望了,但是你要把它转化,怎样转化?就是慢慢地用另外一种正确的、正能量的、明心见性的思维去考量你所思维的这件事情,你会得到另外一个不同的解释。比方说,今天别人叫你去参加一个事情,这件事情可能对另外一个人会有伤害,你凭良心说“我是学佛人,不应该参加这种活动”,你的内心拥有了正能量,你就转换思维,就把这个“想去看一看、想去了解一下”的欲望转换成“我们应该与人为善,不跟别人去结怨结仇”。就像我们小时候很多同学说“我们大家一起去对这个人进行攻击”,你因为有正能量、正思维,你就不会去参与。所以学佛人要懂得智慧的觉照,有智慧的人,他有觉悟,他能照亮他所有的内心世界,他能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这就是学佛人和不学佛人的不一样。 学佛人拥有了正能量,就拥有了慧命和生命;如果一个人没有正能量,他就拥有了内心的孤独和郁闷。有些人一辈子感觉自己失去了灵魂,他碰到事情就难受,耳朵听不到佛音,眼睛被五欲六尘虚幻假相所蒙蔽,无法领悟,看不到佛法的光芒。很多人一辈子带着希望来到这个世界,他希望能够重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番作为,但是他忘记了,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有业障。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虽然带着希望,但是他们的业障很重,离不开自己的悲伤和忧愁。他们带着眼泪,带着自己不能达到的欲望离开了娑婆世界,因为他们没有修行,没有明心见性。不修行的人,每一天在幻想、幻觉中生活,每一天就是想象,时常幻想,在泡沫般的贪欲中杳无音信,自己的那些欲望、拥有的和失去的,包括曾经拥有的幸福和痛苦,都消失在空气中,承受着消失的痛苦。 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只要回想起过去的一些悲伤的事情,总是无限地惆怅。这些事情在我们脑海里好像发生过,又好像没有发生过,那就是因为你失去了它,没有了,在心中才会产生虚幻的惆怅。不学佛,你永远活在自己内心肮脏的小生命中,也就是你自己拥有的一个小小的世界、一个小小的家庭、一个小小的人我是非中,从来不知道能够帮助到别人,从来不知道能够跳出三界。我们人在微尘的世界中,茫然得无法自救。有些人发生了事情,没有人可以倾诉,没有人可以说,因为他太不了解别人,他也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所以他永远在那些痛苦中徘徊,最后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地冷漠。这就是他自己的小圈子,在他自己所拥有的他认为的人生王国中,失去了他应有的智慧。在愚痴中,人生如梦幻泡影。 我们无论碰到什么事情要懂得“受”——接受、承受。我们多少幸福的事情,也是受过了,我们多少痛苦的事情,也是受够了,永远是这个“受”字。佛法把“受”叫“已成念境”,就是已经成为一个意念的境界。我们一生走过了多少红尘路,我们一生做过多少惊天动地或者让你痛不欲生的事情,都是“已成念境”,念境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境界。佛教界讲“一念升天,一念下地狱”,想不通的念头让你下地狱,想得通的念头让你升到天界。佛法界早就把这些虚幻的人生世界称为“往事不复见”,也就是过去的事情不会再给你重复看到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们小学时候的感觉,现在还有吗?中学时候的那些感觉,现在也没有了。我们曾经在家里、在父母亲身边的感觉,现在也失去了,一切不复重现。 师父要你们懂得,在生命中出现的一切,不管善的、恶的,你不喜欢的和你喜欢的,所有的一切幸福和悲伤,你都无法去永远占有它,只是你的一个意念,只是一个“受”字,受过了就结束了;只能经历,不能占有。当你拥有这个世界上一切幸福的时候,那也只是“受一下”;当你痛苦的时候,也是咬咬牙“受一下”。因为我们是时间的过客,有首歌是“过客匆匆”,人来去匆匆,过客匆匆,总有一天,我们会和这个人世间你所认为的痛苦告别,或者你所认为的在这个人世间的幸福,你也会跟它告别。到了最后,佛法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失去,我们只是经过而已。希望大家懂得,人的一生亦无所谓得到,也无所谓失去,只是一种体验罢了。真正的学佛:碰到眼前的,好好地珍惜;对自己过去的东西,随缘放下;未来的、要来的事情,要坦然地面对它。诸法空相,幻化存真,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空无相。 有时候接电话,很多佛友经常问师父“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强?”人总是感觉到有一种最强的东西,可以打败世界上最弱的东西。记住了,因果报应最强,因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慈悲喜舍最大,因为我们一生中离不开慈悲喜舍。我们人生犯的错误,只能等着因果报应。世界上什么最强?强中自有强中手。大家说“钢铁最强”,但是烈火可以熔化它;又有人说“大火最强”,但是用水就可以把它熄灭;也有的人说“太阳最强”,但是云照样可以把它遮住;“暴风最强”,高山可以抵挡它;“高山最强”,登山者也可以将它征服;最后别人说“死亡那是逃不过的,那是最强的,因为没人逃得过死亡吧”,但是我们学佛修心的人,心灵永远不会死亡,我们会寻找新的生命。学佛人最强的是毅力,很多佛友学到后来坚持不下去了,他就没有像金刚般若般的毅力。为什么会有人退转?因为他没有恒心,没有信心。学佛的人要找寻到一条解脱之道,所以我们不怕生死,我们有坚强的愿力,会越过困难,克服烦恼,走向未来。 有正知正见的人他心中有佛,知道什么是对的,他坚强地走下去;有正见的人,他会知道是非善恶,懂因果,懂报应。人应该懂得好坏利弊,别人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反而去伤害他?听起来是那么自然,但是现实生活中恰恰有太多的人,你越对他好,他越欺负你,这就是人心的贪念所致,这就是人心的欲望所致。因为你对他好了,他有更多的欲望出来,所以他就要欺负你。有时候你不理他,他反而收敛了,这就是他不懂得正和邪,他在迷惑中。别人对你这么善良,对你这么好,如果你觉得是应该的,就会误入歧途。 有智慧的人是最强的。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他就会解决烦恼,所以智慧是无价之宝,是你生命中的无价之宝。今天师父在跟几个佛友开示的时候,曾经讲到人的无价之宝,在生命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那是经常要有惭愧心。如果一个人拥有惭愧心,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不够孝顺,对别人还不够好,觉得自己对父母亲还不够,对别人不够,对自己的师长、对社会还不够,那说明他有惭愧心,他才能拥有精进心。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能精进?因为他没有惭愧心,他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是欠他的,而他给别人带来了更多。 要懂得仁义道德,能够分辨是非的人就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一个慈悲的人,他就能够降伏一切,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没谁欠他的,他也不欠谁的,这一切都是充满着慈悲,拥有着智慧。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不是应该的,是别人的慈悲心。当你拥有这些正确的意念的时候,你就会克服自己内心中的邪念,当你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有冤结的时候,你会拥有心中的慈悲去化解它。永远要体谅别人,永远要懂得这个世界上真正最大、最强的是什么,我们学佛人要懂得,真正最大、最强的就是慈悲喜舍,因为因果报应最强,只有慈悲喜舍,才不会动到你的因果报应。 “来去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这句话是《六祖坛经》中的,讲的是一颗心。心中要有佛,心中有佛的人,心可以自由自在。因为不伤害别人,你才能自由自在,就像驾着车在马路上,如果你不伤害其他汽车和行人,当然就是自由自在地在开车。“无滞无碍”,没有任何可以阻挡你的。一个有正能量心态的人,他“应用随作”,就是他应起来、用起来的时候,随心所作。“应语随答”,应别人的语言就可以答辩,跟别人回答。“普见化身”,心到处都是菩萨的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只要拥有了内心的佛性、本性,就拥有了自在神通,就是自由。一个有良心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一个拥有智慧的人,到哪里都自由自在。“游戏三昧”,大家都知道“游戏神通佛”,游戏,虚实相半,就是度一个人的时候要虚实相半。有时候,用一句幽默的话去启发他,就像济公活佛在人间普度众生的时候,他内心平静,排除杂念,又用“游戏人间”的态度对待一切苦难众生,因为他把这个世界看成虚幻的,只是在人间走一遭,只是在人间看破了红尘,知道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三昧”就代表着他这种智慧的心态。所以“游戏三昧”就是虚实相半。“是名见性”,你在这个世界能够把一切看成虚幻的,就是见到了自己真实如来本性。 佛经上讲心之非、痴、乱(“痴”就是愚痴的痴,“乱”就是心很乱,“非”就是有是非),都是认为五蕴为恒常的自我。也就是告诉大家,因为你有自我感觉,你才会良好。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别人说什么话他都不听,因为他拥有了是非和愚痴的心。所以当一个人不听别人的话,他就进入了愚痴状态;而且他认为五蕴为恒常的自我,也就是他认为他的观点、意念都是永久的,永远正确的(“恒常”就是认为是长久的)。就像我们很多做父母亲的,看邻居家的孩子,“这孩子不会好的,这孩子怎么样也不会好的”;等到人家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那是偶然的”,因为他不认为别人会改好。这种自我的结果,其实是真实自性的一种虚幻的表现。无非、无痴、无乱,真实的心要没有是非,没有愚痴,心要不乱,但是因为认为恒常的自我在,用自己个人的一种意念控制着八识田,才会对别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见。所以我们要解脱烦恼,就要超越生死,就是应该懂得怎样体认自性。你自己要有体会,你要认真地去体会、去认识自己的本性,叫“体认自性”。如果你懂得运用自己本性内心那种善良、那种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来生活,你就不会再进入“非、痴、乱”地认为恒常的自我当中。简单地讲,一个人不执著某一件事情,就不会进入恒常的自我;一个人善于改变自己的观点,听正能量,就会改变那些恒常的自我观点。解脱就是通过理解别人,自我去发觉自己内心善良的本性;通过别人的帮助和自我对佛性的理解,来改变观念,改变自己,不要染著、执著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44.听闻佛法 尊重供养

今天跟大家讲一个佛陀当年在世的故事。 佛陀当年到处去弘法,过去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的时候,在这个城中有一位非常有钱的大富长者,他娶了一位名门贵族的女儿为妻子。长者特别聘请了这个城中最好的乐师,每天演奏种种上妙的音乐来取悦夫人。 长者的夫人怀孕十个月之后,产下了一名相貌端庄的男婴。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居然身上自然裹着一件由须曼花编织而成的衣服,不但柔软,而且色彩缤纷,同时还透露了世间少有的清香,闻之令人神清气爽。为此,长者特别请来当地的占相师为他的儿子看相。相师们一看到男婴端庄殊妙的相貌,“这孩子不得了啊!”赞叹不已,纷纷询问长者:“孩子出生的过程有什么瑞相吗?”长者夫妇回答:“孩子身上的须曼花衣服是与生俱来的。”相师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为男婴取名为“须曼那”(须曼那就是花朵的名称)。 须曼那在父母的慈爱中一天天长大,他的个性非常谦和,对人总是温和有礼,对于父母亲更是孝顺,大家都很喜欢亲近这个孩子。更不可思议的是,身上的须曼花衣服也随着他的身形成长而长大,孩子长多大,衣服就长这么大,始终非常合身。 长者夫妻知道,须曼那身上能有这件庄严的须曼花衣,一定有其特殊的因缘,他们就让须曼那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出家修行(过去要出家不容易的,那是进入皇亲贵族的一种境界,非常高贵),并依照阿那律尊者学习坐禅等法门。 出家后的须曼那沙弥非常用心学习,他在阿那律尊者的教导下,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然后得到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还有神足通。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具有特殊功能,能够到处跑。可能大家对其他几个神通都知道,但是不了解漏尽通。“漏”实际上就是烦恼,把烦恼漏尽了,没烦恼。这个孩子为诸天世人所敬仰,大家都很尊敬他。 有一天,阿那律尊者令须曼那到远方的拔提河去汲取净水,供养佛陀,于是须曼那就前往拔提河。他将净瓶装满水后,往空中一扔,没想到这个净瓶就跟着他飘浮于空中,然后就跟着须曼那往竹林精舍飞过来了。当时在孤独园中的比丘们见到装满水的瓶子飞过来了,个个都非常诧异,在得知须曼那只是出家还没有多久的沙弥后,他们对须曼那能具有如此的神通叹为观止,觉得不可思议:“他刚刚出家,怎么居然有这么大的神通?”于是大众比丘恭敬地到佛陀那里,请示佛陀:“世尊,须曼那沙弥在过去究竟修了什么样的福报,他不仅今世出生于富贵人家,而且又是须曼花衣随身俱生,而且在出家不久后,他就能证得阿罗汉果,具有如此的神通?”于是佛陀就为大众比丘慈悲开示其中的因缘。佛陀非常慈悲,你们问他什么,他就跟大家讲这个因果。 在过去九十一劫前,有毗婆尸佛住世,那时在波罗奈国弘扬佛法,教化百姓,功德圆满之后入于涅槃,就是完全证得无上空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当时梵摩达多王为佛弟子,于佛涅槃之后发心建造了四宝塔供养佛的舍利。这时有一个童子跑到塔前,瞻仰礼敬宝塔:“这么雄伟,这么好,这么殊胜庄严的宝塔!”心生欢喜。看了这座宝塔他就发愿出家,但是从小直到年老,他都没有开悟。(所以每个孩子,出家并不一定代表开悟,学佛并不代表一定有智慧。)他一辈子就非常自责和忏悔:“为什么我修了一辈子都没有开悟?” 有一天,这个自责的比丘以其所有的积蓄购买了须曼花,他亲自用细的线将一朵一朵的须曼花缝制成一件能够盖满宝塔的须曼花衣服,供养佛舍利塔(用花把这个宝塔全部遮起来,你看这个愿力多大),而且发愿:“我一定要生值佛世(就是以后再来生,一定要生在佛在的世界中),随佛出家,证悟道果。”在师父讲这些佛的故事中,有很多人的愿力就是“我一定要生在佛住世的世界”,这就是大愿力。 佛陀接着告诉大家,此比丘由此供养功德,九十一劫以来没有堕过地狱、畜生、饿鬼。无论在天道做天人,还是在人间,这位比丘常有须曼花衣服与身俱生(就是做天人也有这个花衣,在人间也有这个花的衣服),享受天人福报。更由于他忏悔发愿功德,于今世得遇佛出世,随佛出家而证道果。所以大家要懂得什么叫“忏悔发愿”,忏悔自己的愚痴,没有开悟,“我发愿一定要增长佛智”。因为忏悔之后发愿,那个愿力特别特别大,特别特别灵。所以师父叫你们一定要念礼佛大忏悔文,然后再发愿。佛陀讲到这里,大家闻佛所说,信守教诲,欢喜奉行。 这就是告诉大家,一个人可以不开悟,但是不能没有忏悔心;一个人可以做错事情,但是不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心。《大般涅槃经》中讲道“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也就是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佛经,看到佛陀的如来舍利,其实就是像见佛陀一样。这位须曼那在过去生中年少的时候发心出家,至老年他都没有开悟,他没有因此而退失菩提心,反而能够返观自照“我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开悟?”心生忏悔。当他心生忏悔的时候,再发起广大愿心,尽其所愿供养,产生供养的功德,所以感得须曼花衣随身出生,并遇佛住世,出家修行,而证道佛果的殊胜果报。 我们今天学佛,已经闻到佛法,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为什么还整天对很多事情不珍惜、不满足?我们有智慧,但是这些智慧都是人间的,我们要把它变成佛的功德智慧,要忏悔自己的过去。“生值佛世难,得遇正法难”,我们今天虽不能“生值佛世”(佛住在这个世界),但是有幸佛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间,我们还能好好地学,我们更应该把握种种的因缘,好好地听闻佛法,尊重供养,精进不懈。 你今天长得面目清秀,一定前世供花;你的眼睛好,一定是供过油;你的口才好,一定口吐莲花;你脑子清净,没有灾劫,前世一定有修。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前世和这一世的“唯心所造”。你今天要想信解行证(你想解脱,要相信、要修行、要证得佛果),你要相信它,要“远契古佛心印”,要把菩萨的正能量牢牢地放在自己心中,让八识田中的佛性来面晤九识田中阿摩罗识本来拥有的佛性,这就是“契合心佛合一”,这样才能一世修成,永断轮回。 谢谢大家,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见。

46.观法无我 恒常不变

师父要跟你们讲,在无常中有一种生命是恒常不变的,要找寻到每个人真正恒常不变的生命。虽然我们在人间一切都会改变,但改变的是一种物质和你的思维。如果能够找到你的心念,找到你第九意识的佛性,你既然知道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你就会知道这个意念定下来它也会改变,因为因缘在改变。就像过去一直很讨厌一个人,他不断地对你好,时间长了,你会改变你的看法。 我们在人间很苦,为什么有些人就苦中有乐?而有的人对有些期望过高的事业抱有很大的希望,最后失望了,但是他没有真正地失望,因为他心中找到了恒常不变的真理,他知道这个世界都是因缘所为,只要努力,等到因缘和合而成,一定能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像美国的两兄弟造飞机,无数次的失败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在人间无数次地跌倒,我们才能爬起来,勇往直前;无数次的烦恼,才能造就我们金刚不坏之身。 学佛,周遭的环境在变,你们学佛的心不能变化。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些烦恼的时候逃避、放逸,但是我们要懂得,这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不是我们人的本性,不是我们人的慧命应该拥有的理念;我们应该积极地在这个无常幻化的境界中,借着无常的道理去运用因缘法,积极地去创造、建立善的缘起。 举个简单例子,给你三天时间让你做什么事情,你知道三天之后这件事情就不是你做了,如果你在这三天中抓紧时间,拥有信心,好好地把这三天的工作做好,你就是抓住了这三天的因缘,别人就会赞赏你,就不会说你没有抓紧时间、没有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在抓紧自己点滴的生命。比方说你今天好不容易有休息天了,这一天的时间,睡觉也就睡掉了;平时上班天天比较辛苦,那么总算有一天可以在家里打扫打扫。如果你从早上早点起来打扫,做到晚上,虽然很累,但是你把家里可以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候一种幸福感就开始了,因为你完成了想完成的事情,因为你利用了无常,在无常中把这件事情结束了。 我们学佛人的生命一样很无常,但是我们利用这个无常短暂的生命到处去救人,到处去帮助别人,我们创立了自己的功德,学会了怎样在无常中和无常赛跑,我们改变了别人,也改变了自己,我们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了无数帮助众生的奇迹。这就是佛法要我们懂得,怎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众生、解救众生的贡献中去,来完成自己命运的改变。 所以,在短暂的生命中不要让别人骂你是个自私的人,是个忌妒的人,是一个很肮脏的人。在这个短暂的生命中,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要自利利他,要帮助别人,要觉悟有情,也就是说,要能够让别人明白,启发别人的感情,启发众生的善根,让很多人能够有善良的心,说善良的话,动善良的智慧,就会让他远离痛苦、虚妄和烦恼。一个人每天很充实地活在世界上,学会帮助别人,去救度众生,每一天都没有活在虚妄中,而是活在了实实在在寻找自己未来的佛道上,这就是苦集灭道的“道”。我们要找到它,要契悟佛法真正的佛道,因为佛道就是让我们懂得,有一颗佛心在自己的内心长住不灭,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本性和良心。 很多学佛人说我们在跟无常赛跑,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但是我们要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做很多善事,帮助很多人,不能再对无常认知不同了。如果不懂得无常,可能就会失去方向。就像坐飞机,告诉你大概几个小时到,你就会把自己这四个小时安排得稳稳当当,一会儿四个小时就过了;如果不告诉你多少小时,只告诉你时间很短,你会坐立不安,觉得怎么还没到、怎么还没到。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很多人活在人间,觉得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所以才会打麻将,才会去做那些无聊的浪费生命的事情。当你知道生命可贵、时间宝贵的时候,你就会拼命地抓住希望,勇敢直前,而不是认为生命结束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而颓废。我们知道今天所做的所有功德,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会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会让自己走上一条佛的道路,因为我们心中有光明,知道我们应该到哪里去。我们现实的光明人生给我们带来在人间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也给我们的心灵深处创造了一个圆满的未来世界。 佛经上讲,愚者于无常中意志消沉,就是愚蠢的人在无常的生命中天天觉得度死日,懈怠放逸,生活没有目标,天天就这么混;智者于无常中运用无常,改变目前的困境。举个简单例子,今天碰到烦恼、困难,你想到“这是无常的,我能够改变它,时间能够改变它,念经能够改变它”,会创造另外一种生命奇迹,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生命源泉。 懂得了无常的变化,你会观心返照,会拥有慈悲心和良心。当一个人在烦恼的时候,会想到“我为什么要烦恼?我还不知足吗?我应该懂得自己比别人好太多了。当我今天眼睛还能看见的时候,我要知道,在全世界有几千万的盲人;当我今天还能说话的时候,我要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聋哑人;当我还能走路的时候,要想到有多少人因为车祸失去了双腿,或者失去了生命”,这就是你的理念,叫观心返照。想一想,父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还没有报,为什么还要来恨这个世界?我们自己没给社会带来很多的功德和贡献,为什么天天还要埋怨这个世界和社会?所以要照见自己这个念头,不要生起不干净的念头,去灭度那些肮脏的理念。常住真心,懂得这个世界,不管做什么事情,它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有一颗永恒的心,永远去帮助别人的心,我们没有害别人的心,这颗正能量的心就会常住在世。依着这个心前进,才能真正地做自己心的主人翁,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师父跟大家讲,世界上一切皆属虚妄,都是虚的。你去看,不跟别人争的人,他有智慧;不跟别人闹的人,他有般若。一个人能够懂得这些,就是因为他懂得了《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从我们生命的开始到走的那一天,你所有见到的相都是虚幻的,因为我们带不走,我们的肉身也是带不走的。想想看,我们从小有多少念头?有了、灭度,有了、灭度……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想不到要闹,想到了还要更多,所以我们这些念头就在生灭当中。如果你真的能够懂得它是虚幻的,你才能懂得《金刚经》中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也就是说人今天所有自己认为要去做的事情,就像电一样,过去了,就像露水一样被太阳一照,没了;你应该当作如是观,这是很正常的,没有对你有什么影响,那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虚幻。 在人间要学会真正的爱,那是一种大爱,是对别人内心营造一种最美的、能够为别人想的、超出凡人的一种智慧,去帮助别人。我们不能再去追寻,我们过去花出去的很多时间,和那些曾经让我们心碎的结局,在心中久久地跌宕起伏,伤害了自己的灵魂。所以对于生活,一个人不能执著世间一切物质和名利,因为这些名会没有、利益会失去,所以你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当你喜欢一样东西,你就会被这样喜欢的东西控制:喜欢一个孩子,就会被孩子控制;喜欢这个房子,就会被这个房子控制,因为你想买到这个房子,所以为了得到这个利益,拼命地打三份工、四份工、五份工来伤害自己。这就是因为人执著,所以不要被那些名利所控制。 我们不能追求人间那些感官的物品——就是你感觉很好、认为很好,一旦失去了,你接下来就会变得不快乐、不幸福,因为一切都会流失的。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一个留学生打工打了很多年,省吃俭用,天天吃泡面,就是为了买一辆很好的新车。当他买到这辆新车的时候,天天看,天天擦,很爱。叫他去买保险,他不舍得,因为没钱了。等到一个半月之后,这辆新车被偷走了。这就是梦幻泡影,他得到的是一种虚幻。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人不能去追求那些感官上的享受。 人有一种痛苦,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中而认为自己很苦,比你苦的人更多;你不要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辜的人,其实比你无辜的人更多。佛法教导我们,一切皆为虚幻。你今天可以有钱,也可以破产;你今天身体很好,你的器官——肝脏、心脏,什么都很好,你觉得没问题了吧?最后有一天被车子轧死了。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所以师父告诉你们,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欢聚和散都是一种缘分,懂得缘分的人就慢慢懂得了怎样来改变自己。所以师父希望你们好好懂得这方面学佛的真谛。 师父接下来跟大家讲“能善分别”,就是说这个人能够分别好的和坏的,这个事情可以做和不可以做,能够分别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说明他还在分别心当中。真的学佛要如如不动,要忘却。你今天说“我知道这个是好事,我要去做”,你还是有相,你还是在分别当中,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但是凡夫更去追逐那些分别的法相,也就是说菩萨知道这件事是好是坏,但是有些人不知道,他去追逐、去研究这件事是好是坏,执著在里面,那么他不落善念就落入恶念,因为追逐使他的心变得要么好、要么不好。这件事情,当你明白道理之后,你说“这是好事情”“这是不好的事情”,实际上你要么就落入了善,要么就落入了恶,或者落入不善不恶的无记念。无记念是佛经上讲的,“无”就是没有,“记”就是记录的“记”,“念”就是念头。因为你只要掺和在这件事情中,一定会有这三种结果,要么落入恶,要么落入善,要么就是不善不恶。 只有成佛的人,只有有境界的人,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经文里讲的什么意思?人家告诉你夫妻两个打架,一般的人“我去了解一下”,最后“嗯,老公不好”;或者有个人调查下来,“嗯,你的太太不好”;或者这个人说“两个人吵架,两个人都不好”。那你是不是落入了有相当中?你如果境界高了,是佛菩萨,是已经开悟的证道成佛的人,如果今天看到夫妻两个吵架,你会笑一笑,因为吵过了就会没有了,这是他们的缘分,因为看到了真谛——有分就有合,有合就有分,今天的争吵会迎来明天的和好,今天的和好会迎来明天的争吵,这就是缘,这就是果。所以不去劝他,不落入说“你是好的”,也不落入说“你是恶的”,不说老公好,也不说老婆好,也不说这个事情大家都不好,因为不落入因果。

21.佛陀的大智慧

哲学就是在分析一个人和一个人交往中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的情绪感染。我们学佛人的心态跟学佛人在一起会变得善良,如果我们今天跟一个不善良的人在一起,我们心态就会变得不善良。 师父跟大家讲,希望大家离开忧郁,那就是要换位思考。经常想到对方,你就会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因为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你的身上,你的压力会明显地轻;如果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你的身上,你就会陷入忧郁。所以师父跟你们讲,情绪像病毒,它传染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就会传染给对方,传染给别人。所以,我们要从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的情绪感染,这才叫有智慧。慈悲也会传染,今天你慈悲了,他也慈悲了,我们大家一起慈悲,那就叫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度人,那就叫广度有缘。我们今天净心净意,完全用自己干净的心来帮助别人,你就是制造一个爱的环境。所以,我们心净自然灵,心定百障不侵。心能够定得下来的人,他百障不侵。心灵是锁,那么有钥匙吗?那就是法门,去打开你的心灵。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记住,现在办不到的可能以后会办到。如果你的心里长满杂草,你认为这件事情不可能,你的确是不可能长出果实的。只要你心中有莲花,虽然莲花没开,但是它是一颗种子,它终有一天会长出莲花来。杂念缠绕的心灵,是不会修出功德的。我们学佛人就是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用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心灵来度化众生,来感动每一个佛子,让每一个人内心的佛性被启发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佛真正的真谛。 好,时间过得很快,师父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佛陀有个弟弟叫难陀。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全称叫“孙陀罗难陀”,大家就称他“难陀”。这个弟弟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夫妻非常恩爱。但是这个弟弟非常羡慕佛陀的智慧和修行,他也想跟着佛陀去出家,因为娇妻在家里,难舍难分,他心里非常矛盾。 有一天,佛陀托钵正好到难陀的门前,他问难陀:“你在忙些什么?” 佛陀的弟弟难陀就说了:“我和孙陀利姬结婚不久,她是我们迦毗罗卫国十六个城中最漂亮的美人,我每天要忙着为她做很多事情,包括帮着她打扮,致使无暇前去探望佛陀。”他接着说:“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我现在已经获得了,所以别的事情已经再也不能引起我的关心。孙陀利姬除了要我终日陪伴着她,也不准我关心别人的事情,我不能不听她的话,因为她实在是我的心肝。佛陀今天大慈大悲,前来寒舍,不知要接受我什么样的供养,请快些吧,恐怕孙陀利姬等我要等得着急了。” 听了这些,佛陀知道再多的道理也感动不了他,唯有用事实才能使他觉悟回头。因为佛陀有佛的大神通,他就用神变把他的弟弟突然之间带到了郊外。佛陀指着一只非常肮脏丑陋的母猴,就问他的弟弟说:“难陀,你的妻子孙陀利姬和这一只母猴相比怎么样?” “佛陀,请你不要开我玩笑好吧!”难陀不高兴了,“我的妻子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还有着无双的娇容,对我的恩爱难分难舍,她好似天上的仙子,怎么能和这只母猴相比呢?” 佛陀又慈善地说:“难陀,你的妻子真是美如天上的仙女吗?难怪你听到我的话气愤不平。不过,天上的仙女你没有见过,这是不可和人间的女人所相比的。倘若你喜欢,要一见天上的仙女,我可以满足你的希求,可以把你瞬间带到天上去看看。” 随即,佛陀运用威德神力,一下子就把他弟弟带到了天上。难陀见到了天上富丽堂皇的琼楼玉宫,听到悠扬悦耳的音乐,鼻子闻到的是馥郁芬芳的花香,难陀的神魂飘荡起来。漫步在幽香扑鼻、眼花缭乱的花海之中。难陀看见了几位美妙绝伦的少女在那里游戏,被她们的美貌惊呆了。那是天上的仙女,她们见了佛陀,都前来作礼,鞠躬问候。 佛陀问其中一位天女说:“这位天女,你已经婚配了没有?” 天女含羞地回答说:“还没有哩。” 佛陀又问:“你为什么还不婚配呢?” 天女说:“我的婚缘还没有成熟,我未来的丈夫现在还在娑婆世界的人间,他的名字叫难陀,要等他的人间报尽,生到天上来的时候,我就要和他婚配,我现在还等着哩。” 佛陀听了,点点头。但难陀在旁边听了忍不住:“世尊,这位天女既然与我这么有缘,我倒不想回到人间去了,我人间的妻子,哪比得上天女的美丽的百千万分之一。” 佛陀以手示意,要天女们仍旧去玩,一面走着,一面对难陀说:“你不是听到天女说过,你们的因缘还没有成熟吗?不必着急,我再带你到一个地方去看看。” 说着,佛陀把他的弟弟难陀一阵风一样带到了冥冥幽暗的地狱。难陀不禁毛骨悚然,害怕起来,小心翼翼地跟随着佛陀走着。一路上,他觉得地板坎坷不平,似乎听到远远近近的都是神嚎鬼哭、惨叫之声,不忍耳闻目睹。突然到了一处,好像一片宽广的山岩石洞前,阴气森森,一处处炉火通红,炉灶上的油锅热气腾腾,热油滚沸。所有的鬼差面目难看,青面獠牙,凶恶恐怖,他们拿着大铁叉叉着一个犯人往油锅里送,声声惨叫,皮肉绽开,面目全非,但是他又不把犯人治死,等到他痛苦万分的时候,又把他提了上来,然后再叉下去,惨受苦毒。难陀一一看在眼里,惊骇万状,此刻他已经走不动了,两腿发软。 见佛陀指着眼前一个坐在一个空炉灶旁边的老鬼问道:“鬼差,你为何在此?” 老鬼回答:“阎罗王派遣我来此等候,有一位宿世曾造恶业的,叫难陀,等他在人间和天上的艳福享尽的时候,他会从天上坠落下地狱,我就要忙着生火烧油准备炸他了。” 难陀一听,吓得魂不附体。他明白了,不了脱生死,纵然升到天上,那还是在三界之中,跳不出五行之外,还要受六道轮回的苦难,所以,出离学道刻不容缓。于是,他毅然跟着佛陀出家去安心修行。也正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地狱的惨状,所以在日后的修行当中,难陀清规戒律一尘不染,细微的学处从没有违犯过戒律戒条。世尊称他为持戒第一。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贪著,我们只要在学佛,就应该知道世事无常的真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人间贪爱去做颠倒愚痴的凡夫的本性的事情。我们应该悲悯他们,摄受那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要管好自己,还要通过各种善巧方便去救度众生。就像很多佛像,为什么有的佛像是忿怒的脸,而有的是寂静的脸,有的是菩萨慈悲的形象来救度众生?金刚菩萨的强硬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一切都是为了救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好,今天师父就跟大家开示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因为只有佛能够引导我们正信正念,走出人生的低谷,去攀登伟大、智慧、圆满的般若。谢谢大家。

39.证悟空性 照见五蕴

记得上一次师父跟大家讲过空、空性,很多佛友反馈说深了一点,但是听得懂,很喜欢听,所以师父今天再跟大家稍作一些介绍。 空是什么?空不了的,让你脑子里空,你空得了吗?因为你的八识田、七识田、六识田中有很多杂念和意念,你根本完全空不了。那么怎样空呢?就是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把八识田阿赖耶识中的那些无明习气、无明烦恼、无明的障碍和过去生中的业障,慢慢地全部清空,就像搬家一样,一样一样地解决,一样一样地搬出来。等到搬空之后,你就彻底地无相,想通了。不会再想不通这些事情,就会无相。 师父跟你们讲过,一个人任何事情都不著相,就是根本没有想过“这是好事情,我要去做”;连想都不想就去救人,从来没想过“我要去救人”,救人就去救了,救人本来就是学佛人应该做到的;一个好人就是要做好事,那这就是做了像“无作”一样,心中有愿力就像没有愿力一样。举个简单例子,你们每个人曾经都跟菩萨许愿说“我吃素了”,愿许过了吗?许过了。吃素之后心中想通了,“我吃素了,天天吃素”。当你每一天在吃素的时候,会不会想“我今天又吃素了,我今天又在行自己的愿了”?你不会想,因为你觉得吃素已经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吃素已经印在八识田中了,是学佛人应该有的慈悲,这就是无相。无相之后就会无作、无愿。 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自然的空是最高境界。自然的空——我们不能在自己心中希望拥有一个空,“我要空啊,我要空啊”,空不了的。自然地做好事,那是真的做好事;自然地去帮助别人,那是真的帮助别人。逼着自己说“我要做好事,我要帮助别人”,那你还是在“作”,还是“有作”(“无作”就是自然),照不出空性的。你说“我要把自己的心完全掏空”,你有这个“要把自己掏空”的心,就还是有心;很多人说“我要成菩萨”,你还是有这个“要成菩萨”的心。很多人已经天天在做菩萨的事情,他没想过“我要做菩萨”,但是他天天在做菩萨的事情,这就是空的妙用,这样你能够得到更大的功德。 所以,光明境界就是无作。一个人的境界到了一定光明的程度,就像一个人,别人见他进来——好人;班级里一个同学进来了,大家一看他,这个人成绩好,因为他到现在天天成绩都很好。这就是已经“无作”了,没有必要今天进来的时候跟大家说“你看我成绩多好”。我们如果在有作的修行中,就是有修有证,其实还是一种有为的修为。“我在修,我有认证,我有证悟”,你还是在证悟中。佛的证悟是不要去“证”的;而证悟空性还是在证悟当中。菩萨的空性无需证悟,他一定是般若空性,所以无作就是无修无证。得道的人,无论他怎样坐,怎样站,即使跳起来,他也是得道;坐下来,他也是得道之人;走路,他也是得道之人;肉身结束了,他的法身不生不灭,他还是在得道中。 大家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空性。师父跟大家讲的,怎样能够达到空、无相、无作。天天做这件事情,做得熟了就像没做一样;天天接电话帮助别人,突然之间有个人说“你接电话,你在帮助别人,你在度别人”,他没感觉,“我天天接电话,我天天在帮助别人”。无相、无作,你的意识中自然就空了,因为你的意识完全在空性中,因为你天天在做着善事,在帮助着别人,你的意识解脱了,进入了空性,自然就入道了——入到佛道了。这个人365天每天在做好事,每天做一点点好事、两点点好事、三点点好事……等到一年下来,自然就入“好人”了。一个同学每天做好事,一年下来,评他“三好学生”,他自然就是“三好学生”,他“入道”了。他进入了“三好学生”,就是因为他每一天的变化。 我们学佛,无论大乘、小乘(“乘”过去讲实际上就是船,大乘、小乘就是大法船救众生、小法船保自己),无论何种宗教门派,其实归纳起来最后都是求解脱。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到最后不是为了求解脱?学佛到最后是为什么?就是想解脱自己的烦恼痛苦,解脱自己的业障。那么什么是解脱呢?很多人以为“我要解脱,我要用功”,用功不是解脱;很多人说“我要解脱,我相信菩萨”,信仰不是解脱。什么叫解脱?解脱就是用你九识田中的佛性产生出一种空性的智慧和般若,来影响你的阿赖耶识(第八识)和末那识(第七识),慢慢进入你的第六意识感官意识中。慢慢地,你就会懂得一切都是苦空无常,而这一切本身就是空的,都是虚幻的。当你明白了这一切,你学佛的伟大成就就开始了,因为你进入了佛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只要能够进入佛的境界,他就是人间的佛。 学佛不是拜拜佛、迷信,或者求求菩萨保佑家里好、一种福报,而是解脱。它不是迷信,是智慧地解脱,让人能够完全放下烦恼。如果今天还放不下,就不可能精进,也不可能忍辱;今天放不下,就脱离不了人道的六道轮回,所以你的境界永远不能提升到正信正念。正信正念和智慧有什么区别?有正信正念的人怎么会没智慧?“我坚信这是一条正道”,如果连这种正的信念和念头都没有,怎么能够得到菩萨的般若智慧?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离心意识参悟佛。师父跟你们讲的就是要离开自己的外心。离心就是离开一些杂念、杂心、凡心、烦恼心、忌妒心和一些不好的心态来参悟佛法,叫“离心意识参”。修到最后,连内心的意识都没了,来参悟佛法,那你就是空性了、参悟了。这些都是佛法的妙用。 我们要懂得这些,慢慢地就会懂得管住自己的六根。佛学把我们的生命分成六个工具: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尘(外在的六尘)来讲,是色、声、香、味、触、法。佛法又把我们分成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师父告诉你们,我们每一天的六根会接触外尘:眼睛会接触色(看见的),耳朵会接触声音,鼻子会闻到香味,舌头会有味觉器官,身体会有接触的触。人外表的六根相对于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接触中产生了正念,你就是正信;你接触外尘产生了邪念,就是邪信——不正信。怎样来辨别这些,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就算接触了,我们也能克服它,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那么就是要用我们的五蕴。要懂得五蕴,要把五蕴完全识透,懂得它的道理,就可以悟道了。《心经》里有一句话叫“照见五蕴皆空”,你们因此就知道“五蕴”在学佛人的境界上是多么重要。 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意识产生的变化。将这个物理世界和精神的生命合在一起,就分成了八个“识”,这又是另外一个系统,所以佛法界讲“八识田”。在你八个意识中,第六意识是你对外接触的第一的思维意识,实际上一般经常谈到的是第六、第七、第八意识,一般我们不谈第九意识。第六、第七、第八意识,唯识论就将其作为都是由心而起的。比方说,第六意识的感觉是不是心?“这个东西很热”“很好”“现在天冷”——这是心的意识吧?第七意识,“他是好人,我就很喜欢他”“他是坏人,我就很恨他”——辨别意识,是不是也是唯心?当这个意识已经在你内心深处不可磨灭了,已经存在你内心的八识田中了,那么是不是你的心识存在?没有你的心识存在,第八意识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唯心。唯识论就是讲一切万法唯识——即你的意识。 八识(第八意识)为心王。什么是心王?进入了你的八识就很难改变,好的坏的全在你的内心中了。你的第八意识认为这是坏的,可能现实社会中是好的,但你不知道它是好的;你的第八意识觉得这个东西是臭的,别人吃了都很香,你仍然觉得是臭的,因为在第八意识已经固定了,所以你不会觉得它是香的。这就是人与人一种观念的区别。当你经常犯错,别人的第六意识受到刺激之后,第七意识的辨别识慢慢知道了,然后进入第八意识,就很难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所以不能经常轮回地做错事情,不能经常轮回地许愿“我发愿,我再也怎么……”人要有骨气。你们有多少人都跪在菩萨面前发过愿,改了吗?你们看《佛子天地游记》中很多人被拉下去,说他们曾经学过佛,曾经想改过,但是最后没有改。为什么?劣根性。 师父跟你们讲,心王就是八识,千万不要进入第八意识。因为你的心就是你的意,人家说“这件事情你的心意如何”“你想过吗?你最后的意念是怎么样?”这个意识其实就是讲的第八意识。把心的意识的三个层次做一个分类、比方:你的心是大海,意念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个意念连着一个意念,你的思想不停,你的意念不停,在“大海”里,在你的心中翻起层层波涛,就像海面上的浪花一样。所以菩萨让我们要懂得万法唯心,万法唯识。无论如何,要守住自己的心。菩萨再三地让我们要修心,一开口就是修心;修就是修证,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心修证了,那你修心就成功了。 所以空、无相、无作和你的心、意、识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连带关系。你想想看,你空了,你的心要空;无相,就是你的意识、意念要无相;无作就是你的意识中“我没有做过”。师父给你们举个例子,比方说你的心想去占人家一个便宜,你的意念中又在想“这个很正常,占他一个便宜又怎样,他也占过我便宜”,然后你的意识就开始产生一种行为——“那我就去做了,我就去对他怎样了”,这个“识”就成功了。心、意、识与空、无相、无作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不对这个人有意见,不想去占他的便宜,你的思维中觉得都是平等的,不应该这么做——空了。空了之后,你就觉得“他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样,所以我不能把他看成一个坏人去惩罚他、对他不好”——你无相了。无相之后,你怎么会对他有一些作为,怎么会去对他不好呢?这就是关系。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讲的,“无作”——不去做,因为你的心不想做,所以你就无作;你的心空了,你就不想做了。但是很多人心没空,就会去做很多不好的事情。你的心哪怕还想着善,说“我要去帮助他,因为他被别人告了,因为他受到委屈了”,你有心想去帮助他,你一定会有作,那么你可能就走偏了。因为这个被人家告的人也不是个好人,他长期以来欺负、辱骂别人,最后才被人家告了。如果你去帮他,实际上你进入了他的因果中,所以你的心识还是走偏。 怎样空?佛教到后来,让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因为人间的善和恶都不是我们能衡量的,那是一种因果。怎样能懂得这些道理呢?要产生无量的智慧。菩萨告诉我们,要解脱,才会入“不二法门”。如果你今天入“三解脱门”,就会入“不二法门”。空、无相、无作,随便由哪一个法门证入,只要一门深入,就会增长智慧,开悟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空、无相、无作,这是“三解脱门”:你能够空,就会无相、无作;你今天能够无相,一定会空、不去作——无作为;你今天无作为,一定是想通了、空了,一定是无相,那无相布施就开始了。 有时候人很难理解佛法,佛法中有句话是“妄想就是般若”。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什么叫“妄想就是般若”?妄想难道会成为般若吗?实际上,知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因为妄想了之后,你知道这个是妄想,你得到了空性,就拥有了般若。如果你执般若是有,你觉得“我有智慧,我有佛陀的智慧”,你执著于“般若是有”,那么般若即是妄想。希望大家要懂得这些佛法深奥的理论。 师父简单地解释一下。“知妄想是空”:你知道这件事情不好,不能去做,“空”就是你理解它,知道这件事情不好,那么你认为它不好,不能去做,你是不是有般若智慧?有了。那么“执般若是有”:“我这个人就是能够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你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啊?你执著于般若,般若就是妄想;你这个智慧也是妄想出来的,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佛法的高妙之处就是在于境界的提升,而且这个境界一直在往上升,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22.原始的空性 拥有着本性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循环的机制,就是六道轮回的一个程序。我们人实际上生出来很苦,然后慢慢地开始懂得什么叫甜。我们人的感受时时刻刻在心里:年轻的时候我们很快乐,但是慢慢地就开始感觉到,很多东西求不到的苦,这是佛法界讲的求不得苦,慢慢开始了;还有,年轻时候我们有很多的理想,想实现理想,但是没有实现,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痛苦;当我们中年慢慢进入自己的家庭中,我们开始懂得自己的观点和观念,不能接受父母亲的观点,又不能接受同学和朋友的观点,我们进入了另外一种痛苦,那就是心灵的痛苦;等到毕业了,我们好像已经找到了一个自由的空间——终于毕业了,可以大展宏图了,找到工作之后,没想到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又产生了很多痛苦,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观念不同、观点不同,再加上人与人之间意识形态产生对某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同,处理不好事物,又开始痛苦;慢慢地,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事业上开始不顺,又会痛苦;然后等到年纪稍微再大一点,找到了家庭,以为家庭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幸福,慢慢地感觉到,跟自己所恋爱的人观念不同,又深深地陷入了家庭的痛苦之中;最后在家庭的矛盾中,开始产生更多的执著,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别人不对;家庭矛盾之后又有了孩子的痛苦,对孩子的不理解和孩子对自己的不理解,慢慢地产生了更多内心不能承受的不理解的苦;孩子长大了之后,慢慢地对父母亲很多的习惯、性格、话语等予以遗弃,一代人的差距,慢慢地又开始承受着苦痛。 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讲的,世界上凡是有形物质、无形物质,只要带有感情,只要带有一切人的感情,到最后基本上是属于空的。空的,就是给你带来不实际的、不能让你理解的那种痛苦。所以很多人说童年时候还很幸福,为什么越长大越痛苦?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必然规则,也就是轮回。 师父跟你们讲,物质世界一切都会成、住、坏、空,包括人和一切有生命现象、无生命现象的物质世界,均为空。比方说任何一个房子、车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会慢慢地变坏,变得腐烂,变得没有用,慢慢地就会变成一个虚无世界,现在拥有的、曾经所拥有的物质,都会失去。就像我们人的感情一样,我们曾经对某一个人很有感情,但是随着物质的慢慢消失,我们就慢慢地变得对他沉默。我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曾经照顾过我们,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曾经有过的事物,但是随着人和事物的成、住、坏、空,最后失去。实际上让我们懂得,一切“有”到最后均是“无”,一切“无”又是从“有”开始,这就是《心经》中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看待人间的事物,他不会执著于某一个观点。他知道今天的有,可能孕育着下次的没有;今天的没有,可能孕育着再过些时候的拥有。在无形的世界中,认为有的,那是灵魂,因为它永远存在,哪怕你的肉体不工作了,哪怕你的气没了,你的灵魂还存在,所以灵魂是永存的。而物质世界的东西,都是暂时的拥有,它可以随着成、住、坏、空而消失。这个世界上,一切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物质实际上都在消失中,所以佛法界不把它们称作为“有”,而称为是暂时的,视为虚空。只有精神上的东西——灵魂,佛法界把它视为真有、真空。当你拥有了自己的灵魂,碰到事情都能够处理,来理解,能够解决心中的难题和困难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是真空妙有。 要注意,我们修心的时候不能执著,尤其不能执著于空。很多人说“我想通了,我明白了,我遁入空门了”,你就算出家,也不知道什么叫空,什么叫真空。因为要明白,真正的空性,那是不实在的,那是一种虚幻,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而我们拥有真正的灵魂,那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所以我们不要去想空与不空,只要好好地修。如果有一个人说“我一定把自己修得真空,我一定把自己修空”,那他本身在执著于空当中。就像一个孩子说“妈妈,我再也不要玩具了”,说明他脑子里还想着玩具。如果真的不要玩具,他提都不会提,想都不会想,已经没有这个思维了,那叫真的不去想象,那是真的放下了。真空就是这个概念。 心中有佛的人,心中就会有佛心。你看学佛的人经常去帮助别人,实际上他的心在做佛的事情。你只有成佛了,才有佛心。你今天有佛的心,愿意帮助别人,慈悲众生,那你就是佛心。像这些似佛似心、非心非佛,并不是佛,也并不是你的心。那是什么呢?那是已经镶嵌在你八识田中的一种般若智慧,一种理解,一种深深地印在自己内心中对佛法的最重要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已经不使你认为它是一种概念,也不使你自己认为它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妙法,是一种虚幻的让你碰到就能够自然想象出来的理解,然后你会去做。这就叫“以空返性”。当你什么都想通的时候,你才会找到本性。什么都放下了,不跟别人争,我无所谓了,你就找到你的空性、你的本性。就是把自己的本性要还净。什么叫还净?还到原始的本性中,就是干净。想想看,小时候我们的心多干净。如果我们把别人东西弄坏了,我们不会逃走,我们肯定说:“妈妈,爸爸,我们把东西弄坏了。人家阿姨知道了怎么办?”如果妈妈说:“不要去管它,她不知道的。”那你的本性就被污染了。只有小时候,年轻的时候,他的干净才是在本性当中出来的;当我们越长越大,我们被五浊恶世的名利是非所缠扰,慢慢地变得势利,慢慢地心中不干净,我们就失去了明心见性的悟性。所以菩萨就是让我们找回我们的本性,叫“以空返性”,你才能明心见性。 不要去讲究外在物质的空性。任何外在的物质,它也是有空性的。这很简单,这也不稀奇,为什么?哪个事物到最后不是空的?哪一件事情到最后不是空的?就是房子,几百年之后也得推掉重造,人到了百年之后也得走,都是有时间的。而在这个时间的空间中,你不要去执著外在物质的空性,也不要执著内心世界的空和有。你不去执著内心有没有,到了最后,一切自然。很多人走的时候,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哎呀,我对不起这个,我对不起那个”,实际上他就是执著,他放下了外界,但是放不下他内心世界的空和有。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不起别人的时候,想象一下,我们人的一生做错多少事情,等到要结束的时候,总结的时候,才想到“我对不起他,我对不起她……”,实际上这就是执著,你的执著造成你没有空性。你放不下,你在心中觉得亏欠别人,心中有肮脏的东西,你就会失去本性当中的空性。 师父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我们每个人要从一种自然中去找空性。自然中是什么?就是这个人是个好人,他天天帮邻居扫地,他没觉得是在做好事,他每天就扫地、扫地,一年下来他还是扫地。不管别人怎么讲他,他一直扫地,扫到后来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他没有觉得扫地是好的或不好的,也没有放在心中,觉得“我在做好事,我在帮你”,他自然地就出来了。你说这个人时间长了,几年、十年、二十年下来,他是不是一个好人?是不是一个模范、一个好孩子?所以就是要找到自性的空,找到一种高尚的品质。你天天在高尚的品质中做这些事情,而在自己的内心又不执著“我做了这些很好的事情,让我的本质和品质变得高尚”,因为自己觉得自性本来就是空的,这些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并不是因为要想得到某一个利益和名誉来做这些事情,你就是本性空性。 当你能够懂得这些的时候,你即可悟出宇宙的空性真理。宇宙的空性真理是什么?一切归空,一切唯心造,苦空无常,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苦空无常。这个时候,你做任何事情就不会去执著“我要做这件事情”,或者“我有意去做”,或者“我就是做了,我不想得到,但是我的心里还是知道做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一些利益和名誉”。菩萨就是要我们修到连这些“知道”都不要,那叫自然,自然空性。那么空性的真理就被你修出来了,然后你就懂得心里干净,不往外求。

28.报应如影随形

我们学佛要从佛法中得到精华,明白道理。 师父曾经看过《贤愚经》第三卷中有一个阿难所见闻的故事,觉得对我们学佛人非常有启发。今天师父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贤愚经》第三卷第十六品中讲道,我阿难亲自见闻了这么一件事。当时佛陀是在舍卫国祗陀精舍。舍卫国的波斯匿王驾崩之后,太子琉璃继位为王,暴虐无道,下令攻进迦毗罗卫国,就是佛陀的家族释迦族,屠杀释族种姓的人。凡是姓释的,他都屠杀。因为释种人民非常多,兵将们就用刀剑亲自屠杀,杀了很多很多人民。他们还想出一个恶毒的方法,把释迦族人的脚埋在地里,让他们不能动弹,然后驱赶那些醉象(就是像喝醉一样不受管制的象),他们就在旁边观看着醉象来屠杀他们,以这样暴虐的手段残杀了无以数计的释族百姓。 当时在迦毗罗卫国的贵族种姓妇女很多,她们见到这样残忍的屠杀场面,心中无比地摧折伤痛,再也不愿意耽恋在世俗的家庭里,所以她们一起出家,成为了比丘尼。迦毗罗卫国的人民看到了这些女人,或是释种、或是王种(就是高贵的种姓),每一位都是尊贵端正,国中第一,她们居然可以舍弃各种世俗的欲望出家去修道,一共有五百人之多。国家所有的人民莫不发出感叹和赞美,竞相要供养这五百位比丘尼。 这些比丘尼相互告诉对方:“我们虽然现在名义上是出家了,但是我们没有深入领受经法,没有服食法药,贪淫、瞋怒、愚痴的种种习惯都还没有消除,我们应当一起去偷罗难陀比丘尼(一个很有名的比丘尼)修行处拜望她,请教领受经法,希望能够克制、消除自己身上种种不好的毛病。”即便前往,她们到了偷罗难陀比丘尼那里,顶礼问讯,各自陈述:“我们虽然是出家修行,可是还没有获得法宝和甘露,无法消除身上的毛病。惟愿开示指导,让我们能够明悟契入。” 偷罗难陀比丘尼见了她们,心里想到:“这些都是贵族种姓的妇女,正须她们来供养护持我们。我还是教导她们违反戒律,让我独自拥有衣钵,这才是安心快意的事啊!”主意已定,就对那些比丘尼说:“你们都是来自尊贵大姓的人家,家里的田宅七宝(每个人家里都很有钱,都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为七宝),还有象、马、奴婢,各种需求都不虞匮乏,你们何苦舍弃,却想要遵循持守佛陀的禁戒做比丘尼呢?你们辛苦地求道修行,不如还是各自回到家里,夫妻男女,共享爱乐,随着自己的意愿,想布施的时候就布施,累积福德,至少也可以享受这一世的荣华富贵。”诸比丘尼听了这样的话,和她们心中想象的大相径庭,本来是来求佛法的,没想到她讲这些话,心里都非常地难受,本来一片渴求之心都没了,枉费了心力,她们难过地哭了起来,五百多人站起来一起离开。 她们又来到另外一个比丘尼——微妙比丘尼修行的地方,向前顶礼,如法问讯。后来才说明:“我们才出家不久,在家时间习惯了种种的俗务,迷失已久。现在虽然是出家了,但是我们还是感到心意荡漾,有时情欲炽盛,不能自解。惟愿尊者怜愍,为我们说法,开释这罪业遮障的根源。”这时微妙比丘尼就问她们:“你们对于三世因果,想要启问的是哪一世?”诸比丘尼说:“过去世和未来世都不是我们现在看得到的,暂且我们不谈,就说现在吧。愿您能说法解除我们心中的疑惑。”微妙比丘尼就开示说:“淫欲这件事,就好像大火烧着山林一样,会蔓延得很快,其伤害更是深广。人如果沉溺在淫欲里,互相贪求爱著,只是彼此在凌迟、污染对方罢了。随着岁月的日日滋长,男女之间的情欲深重,难以割舍,到了临命终时,难逃下堕三途苦的果报(就是火途苦,地狱猛火所烧;血途苦,畜生趣,相互残食;刀途苦,饿鬼趣,以刀剑逼迫之处),生生世世没有出离的时候。那些贪恋家庭的人,因为贪著夫妻的感受,以及夫妻间的恩恩爱爱,一起来经营家业,共享荣华富贵,追求世间至乐的寄望等等因缘的牵绊。他们耗掉了宝贵的青春岁月,等到生离别、老离别、病离别、死离别,或是得罪官府招来牢狱之灾时,面对生离死别,夫妻恩情眷恋转盛,恋恋不舍地抱头痛哭,肝肠寸断,痛彻心扉,而过度伤心闷绝躃地,晕死过去,又再苏醒,就这样反复地折磨,痛苦万分。你们看看,这种对于家庭深不可拔的爱恋,皆是由于妄心作意的缠绕束缚所致,这种痴情的迷恋,实在比关在牢狱里还要痛苦,无法解脱,更不自在。” 这位比丘尼跟这么多的比丘尼讲法:“我本来是生长在一个外道修行人的家庭,我的父亲地位尊贵,国中第一。那时候有一位修行人的儿子,聪明有智慧,听说我品貌端正,就找人来说媒,送了聘礼,我便与他成亲,组成了家庭,并且生了儿子。没过几年,夫家父母亲寿尽命终,那时候我怀了第二个孩子,就对丈夫说:‘现在我有孕在身,眼看着产期就要到了,生产时会有种种的污秽不干净,也可能会有危险,应当利用这段时间先回娘家探望我的父母。’我的丈夫也觉得这样很好,于是我们全家一起踏上路途。没想到,走到半路,我的肚子竟然就痛了起来,我只好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我的丈夫躺在别的角落睡着了。我肚里的小孩在半夜里出生了,恶露也随着排了出来。毒蛇闻到血腥味,循臭而来,竟把我的丈夫咬死了。我夜里生产,喊了他好多声,他都没有回应,我心里在纳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到天亮,我勉强地起来,去牵他的手,才知道他已经被毒蛇咬死了,身体肿胀发烂,被咬得肢体都散掉了。我看见我丈夫这可怖的惨状,立刻吓得昏死过去。我的大儿子见到父亲惨死,放声哭叫起来。我听到儿子的哭叫声,又苏醒过来,只好抱起大儿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以安抚他害怕恐惧的心。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小儿子,两臂顺势夹着大儿子的脚,就这样一路哭着一路往前走。” “道路空旷危险,一路上都没有看到行人,半路上有一条大河,非常地深广,我只好把大儿子留下来,要他乖乖地在河边等着。我先担着小儿子,小心翼翼地走到对岸,我把小儿子放在了岸边,再回过头来去接大儿子。没想到,儿子远远看见我过来,忘了我的叮嘱,就跑到水里来迎接我。小小的身体哪里能够挡住这强劲的水流,大儿子就被水流漂走了。我哭喊着追赶过去,却因为体力虚弱没有能力救他,眼睁睁地看着他在水里一会儿浮、一会儿沉地离我而去。我那时才想起对面的小儿子,我就立刻赶过去,没想到小儿子已经被狼吃掉了,只看见他的鲜血洒在了岸边。我又伤心地昏厥过去,过了很久才慢慢地醒过来。” “我满腹愁苦,只是茫然地沿着路途前进着。后来遇到一位修行人,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问我说:‘你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困顿憔悴到这个地步!’我一五一十地把凄惨的经历告诉了他,这位修行人听了我的告白,怜愍我成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不禁与我相对哭泣。我问这位修行人:‘我的父母亲、邻里还好吗?他们还平安吗?’这位修行人告诉我说:‘你们家最近失火了,你的父母亲和其他亲人大小一时间都被烧死了。’我听了他这么说,又再昏死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那位修行人可怜我的遭遇,就把我带回了家,当成他的孩子一样看待,供给我生活日用。” “那时候有另外一个修行人,看我长得端正,请求我当他的妻子。我不耐寂寞,也希望能有一个依靠,就答应嫁给了他。和他完婚没多久,我又怀孕了。妊娠期满,即将生产,那一天,丈夫外出到朋友家去饮酒,日暮时分,他带着酒意回来,我正好要临盆了,自己待在房间里。我的丈夫拍打着门,大声地呼唤:‘开门!开门!’我因为还在生产当中,无法前往开门。我的丈夫看无人前往开门,愤怒至极,硬把门撞开冲进来,就对我拳打脚踢。我告诉他:‘因为我在生产,在紧急关头,我没办法给你开门。’他更加地生气,索性把初生婴儿给杀了,而且用酥油煎熬,逼我去吃。唉!真是禽兽不如!我怎么吃得下去?!我不吃,他又狠狠地一顿拳脚。当我含着眼泪,勉强地把孩子吃下去的时候,心里酸苦无奈到了极点。我自己在想,难道是我的福根和福报都已经用尽了吗?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人,我还与他结为夫妇?趁着他酒后酣睡,我逃离了这个家,从此开始了四处流浪。” “我到了波罗奈国,这一天,在城外的树下休息。有一位长者子才刚刚丧偶,埋葬在城外的墓园当中,因为对亡妻的眷恋,每天流连在妻子的坟墓上哭泣。这一天,他出城遇见了我,就问:‘你是什么人?一个女人家怎么独自坐在路边呢?’我就把自己的遭遇说了。他又问我:‘我想邀请你一起进墓园看看,你愿意吗?’我答应了,后来又与他成为了夫妻。谁想到,结婚没几天,这位长者子竟然得病,无法救治,一下子又死了。那个国家的法律是家里的主人命终了,在下葬的时候,要把那个人生前最爱、最重要的人物一起陪葬,所以我就成了陪葬人,一起被埋在了坟墓当中。” “也许是命不该绝,我并没有立刻死亡,正巧有一群盗贼来开坟墓,把我领了出来。盗贼的首领见我长得端正,于是我成了压寨夫人。经过数十日又出去盗墓时,被主人发觉了,当下砍了他的头。他手下的徒众就拿了他的尸首回来给我,还是依照这个国家的法律,把我和他一起埋了。我孤伶伶地陪着尸体待在墓里,经过三天,并没有死去,正好有一群野狼来刨开坟墓,想要吃死人。坟墓被刨开,我又出来了,深重地克责自己:‘我往昔究竟是造了什么罪孽,不过数十日之间,遇上这么多惨绝人寰的罪苦,死也死不了,又再从坟墓里复生!哪里才是我的皈依处?谁能让我的性命苟延残喘呢?’” “随即想到,我曾听说过,释迦族的长子离开家庭学道,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号称为‘佛’,能通达过去未来的因果宿命,我何不前往拜见,祈望他的指导,能让我身心得到皈依。主意已定,再不犹豫,立刻前往。我一心一意只想赶到佛陀所在的祇洹精舍。到了祇洹精舍,远远看见如来(就是佛陀)那尊贵的气质,就像荣茂的树中花那样显眼,更像众星中的明月。那时候,世尊以无漏三达(天眼、宿命、漏尽通。天眼就是知道未来之生死因果,宿命就是知道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就是知道现在烦恼)察知应是我得度的时机,就率领众僧来迎接我。当时我衣不遮体,自惭形秽,只好弓着身体坐在地上,以双手掩着双乳,羞愧得连头都不敢抬起来。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拿了衣服,去给这位女人遮覆身体吧。’我得了衣服遮覆了身体,这才敢起身向世尊行最恭敬的头面接足礼,并且一一叙说我所受到的罪厄,惟愿世尊悲愍,听受我出家学道。” “佛即对阿难说:‘阿难,带着这个女人交付给憍昙弥(大爱道比丘尼,即佛的姨母,是最早出家的一位比丘尼)。’憍昙弥比丘尼就教授我戒法,然后我拜在了这位比丘尼的脚下,成为了比丘尼。这位比丘尼为我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要旨,以及演示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我从来没有听闻这么精妙的法义,收摄心神,制心一处,终于证道。我能通达了知过去和未来的事情,这才知道我这一世所经历的让人难以置信的痛苦煎熬,都是我上一辈子造业的恶果,因果昭然,丝毫不爽啊!” 那些比丘尼听得悚然心惊,五百个比丘尼再次启问:“师父,您过去世犯了什么过错,才会招致这一世这么大的痛苦?惟愿您能为我们叙说一下。”微妙比丘尼回答:“这里面的因果很深,你们要专心地听。在过去世,有一位长者,财富无数,可惜一直没有子息(没有孩子),再娶了一位小妾,虽然是小户人家的女儿,也是长得端正无双。那位长者很爱恋这位小妾,不久就有了好消息,十月已满,生下一个男孩。夫妻相互敬重,对这个孩子也是疼爱有加,越看越欢喜,毫无厌倦。那位大老婆看了这个情况,心里想着:‘我虽然出身贵族,只恨肚子不争气,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继承家产。等这个孩子长大了,理所当然一定会成为家里主人的时候,家里所有的田产、一应贵重物品都会变成在他的名下。我这一辈子辛辛苦苦积聚财产,到后来竟都不是我的,也不能自在地去使用。’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心里思量:‘不如早早地把这个小孩杀了,以除后患!’心意已定,便取了铁针,直接刺入小儿头顶的卤门(初生婴儿的头顶前部内)。钢针没入里面,没有被发现。只是小孩子天天哭闹,身体天天不适,日渐消瘦,没有人看出问题在哪里。没有几天时间,这个小孩就死了。那位小妾懊恼极了,伤痛得晕了过去,又再悠悠醒转,怀疑是大老婆因为忌妒杀了她的孩子,就质问大老婆:‘你这个恶毒的女人,竟然怀怨杀了我的爱儿!’大老婆那时就赌咒发誓:‘如果是我杀了你的儿子,就让我以后生生世世所嫁的丈夫被毒蛇咬死,儿子不是被水漂走就是被狼吃掉,我自己会被活埋,吃自己孩子的肉,父母亲人大小都被火烧死。你这个贱女人,凭什么诽谤我!凭什么要诬陷我!’在那个时候,谁发的誓越多,越会惹别人相信,因为谁都相信因果报应。但是她随便发誓,不相信这些因果报应真的会在自己的身上。结果前世所发的毒誓,这一世全部应验了,通通报应在她自己的身上,没有谁可以代替她受罪。你们知道吗?那时候的大老婆就是这一世的我啊。” 那些比丘尼个个傻了,她们又再问:“师父,又是什么样的殊胜因缘,让您能亲自见到如来的圣颜,并且率众来迎接您,使您能够修行证道,免除生死的过患?”微妙比丘尼回答:“从前,在波罗奈国有一座大山,叫做‘仙山’,钟灵毓秀,山里总是有辟支佛,还有声闻、外道神仙的修行人。那时候有一位缘觉圣者到城里来乞食,城里有一位长者家的女主人,见了这位圣者,心里非常地欢喜,就诚心地供养他。那位缘觉圣者感应到长者妇的真诚,用过餐后即示现神通,飞升到虚空,身上同时发出水火,并且能坐卧在空中。这位长者妇见了这情况,就发愿说:‘惟愿我后世修行得道,也有这样的功德受用。’那时候的长者妇就是这一世的我啊。因为我诚心供养发愿,这一世才有机缘得见如来,心开意解,证成阿罗汉的果位。可是,今天的我虽然证得了阿罗汉,还是每天会遭受过去世造恶的余报,就好像是有一根烧得炽热的钢针从我的头顶上插进去,再从脚底下出来,日日夜夜受着这样的痛苦折磨,竟然没有终了的时候。灾殃和福报都是这样的,都是自作其业,自受其报。在还没有受报前,这些业种是不会无端朽坏和败失的造的业不会轻易地丢失。” 那时候,五百位贵族种姓的比丘尼听闻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因缘,无不骇然心惊,深切地观察到淫欲的本质,就好像猛火一样会烧掉一切。对于淫欲的贪著希求,她们再也生不起来,也体认到在家之苦甚于牢狱的束缚,心识里种种的污垢烦恼消除,一定要净尽。她们一时进入了愿力的决定心位,证成阿罗汉的道果。她们遂一起对微妙比丘尼禀白说:“我们因长久以来贪著淫触的觉受,对情爱的缠绵不能自拔,今日有幸得到尊者的慈悲开导,让我们得以度脱无明的生死,而达到解脱的彼岸。”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即赞叹道:“微妙比丘尼的作为才是让人称心快意的事啊!作为一个修行人,能够以自己切身的经验,发露而为法布施,转而教诫其他有志修行的人,可说是真正的佛子啊!”在祇陀精舍请法的众人,听闻了这桩美事和佛陀的赞叹,无不欢喜雀跃,即恭敬地信受奉行。 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学佛人在逆境、在顺境中都是有业而为。所以一个人苦的时候要想到,一定是自己前世的业障所为;当我们享受的时候,也是前世的布施所为。所以要消业障,消业障才能增福慧;增福慧,你才会有助缘。如果一个人是光明之人,就犹如天空一样地光明,不管人间的艰难困苦,他都能够克服它。希望我们学佛人能够从故事中理解到,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知因懂果,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不应该再执著于自己现世的痛苦中,而去无限地作孽,引来无限的报应。 今天的《白话佛法》就跟大家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36.中观中道 三解脱门

菩萨叫我们学会“三不可得”,就是让我们要懂得,在人间一切皆属虚妄。让我们要去除自己内心的意识,就是靠这个“三解脱门”。菩萨告诉我们,人到要走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世界是空了吧?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空的?你们想一想,小时候幼儿园、小学老师、小学的同学、中学的同学,你们碰不到了,一切结束了,是不是空的?是的。空之后是不是没有记忆了,无相了,不会再思维在其中了?你想不起来的东西是不是“无所作”?是不是像没作为一样?你这么一想,脑子就干净了,就无意识了。菩萨最怕我们有意识,因为脑子里有意识,会残存在八识田中,阿赖耶识会储存很多过去痛苦和悲伤的事情,以及自己曾经做过的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都会永远地待在意识中,让你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作。菩萨的经典非常有哲理,就是让我们要解脱,解脱的门在哪里?让你们要想到空、无相、无作。无作在佛经里曾经还被翻译成了无愿。很多人心想,我们学佛人不是整天要许愿吗?很多大菩萨、大佛不是都有愿力吗?无愿,这奇怪了,学佛不是都要发愿的吗?无愿其实就是无作。为什么?许过的愿也只是一个愿,没有去做——无作;当这个愿力实践了,你做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你今天实践了愿力也像没有做过一样,所以作而不作,做了像没做一样,这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我们要抓住这三个解脱门,把什么事情都看成空、无相、无作。师父举个简单例子给你们听听。今天你在单位里马上要搞一个很大的庆典,忙了半天,最后这个庆典结束了,你当时在台上非常荣耀,到最后这个事情过了、空了。再比方说,我们传媒集团曾经举办过十周年台庆,在悉尼歌剧院忙啊忙啊,非常好。结果忙完之后,在开车回来的路上,我们有一个主持人就说:“忙了这么长时间,就这么结束了。”这就是空,结束了,忙完了,空了;空了之后你忘记了。你们现在再回想几年前的这个活动,没有感觉了,脑子里没印象了,很少去怀念它、想念它,无相了。你如果脑子里没这个印象,是不是“无作”?只有偶然地在我们的网站上看到一些演出,还会想起这件事情。菩萨让我们懂得这三个解脱门——什么是空,什么是无相,什么是无作,那么你慢慢地就会掌握、抓住这三个解脱门,一切佛法的道理你就全明白了。 很多人为什么不懂,佛法学了像没学一样。学了吗?没学吗?学了。你们小学里的课上过吗?上过了。你们学习了很多字,现在还在用吗?在用。为什么在用?因为学过了,学到了内心。你现在想起来像没学过一样,因为你把小学学过的早就全部忘了。但是真的忘了吗?没忘,记在心中了,用在实践中了。这就是菩萨高深的地方,是空、是无相、是无作。其实是空吗?也非空。是无相吗?也非无相。是无作吗?也并非是无作。所以三解脱门就是让我们懂得学会放下,要学会放下世界上一切的……无论是法门,还是学习过的知识,它都是空的。空的东西用过了,学过了,空了之后,它这个相就没了。你不著相,在心中就没有这个相,不执著这个相,你也就忘了。就像你们年轻的时候,有过很多伤心的事情或者恋爱史,现在不提起,肯定没这个相。包括念经也是的,无论过去学过多少经文,学过多少法门,学过多少佛经,诸法都学过了,最后落得什么?为什么《心经》里面讲“诸法空相”?一切都是空相。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像电一样,一下过去了;就像露水一样,太阳出来它就消失了、干了;就像梦幻、做梦一样。在梦中非常真实,有的孩子醒过来还在哭泣,还在想着梦中的那些事情,你能执著这些梦境吗?过了就没了,所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你应该实事求是地看这些事情,叫“应作如是观”。我们学佛学到后来,难就难在怎样让自己所学到的变成空性,怎样能够理解它,这个不是真正的空,不是一种顽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能够帮助到你又看不见的空——空的本性。 中观正见很重要。看什么东西要中观,看这个人有点儿缺点,但是总的来讲他品质很好,他道德不错,这叫“中观正见”。这个人是有点儿毛病,毛病来的时候很讨厌,但是他本性还很好,而且他学佛,应该保留他的慧命——中观正见。所以见道,根本智是什么?佛法最根本的智慧就是中观。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用中观来看待一切事物,我们的心就是非常好的态度,为什么?心态正常。对一个很讨厌的人,我们说“这个人很可怜”,那么大慈大悲心就出来了;这个人做得很好,我们考虑到他也还有不足之处,希望他能够改变得更好,是不是有一种精进力出现了?什么事情把它看成中观,不空也非有。不空——你心中虽然说“这个人很好”,但是你也没有把他放在心中,也没有说他完全好,我们说“不空也非有”,也并不是没有。我今天看这件事情,中观中道,总是有的,完全把它看成有,它又没有。所以好像看上去是空的,其实好像它又是有的,这就是即空即有。 得中观正见的前提是什么?一个人要想真正地得道……学佛人经常说“我要得道”,什么叫得道?看人你不要把别人看扁了,中观正见,你就是得道了。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不好,你说“这个人他也有他的优点,虽然他有缺点”,你是不是得道之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见空性,要离相。比方说,你现在很烦恼一件事情,家里天天吵架,面临崩溃,你“先见空性”——“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夫妻之间到最后一定会吵架的,这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你先见到它的空性,“所以我们不要太把它当回事”。一点点小事、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都不要太当真,那你见到它的空性了,婚姻的空性出来了吧?见到空的一面之后,你就变成了局外人,就不是一个执著在婚姻争吵中的人,就觉得“婚姻都是这样的,每对夫妻都会吵架,每对夫妻都会有这种情况的”,你是不是脱离了在这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你离开了,变成局外人之后,就可以见到这件事情的真性、本性,本性是空的。就像两个孩子吵架,爸爸妈妈在旁边总是说“不要吵,不要吵”,他很清楚,两个孩子吵架总是有各种各样想不开的事情,忌妒、烦恼、在外面不开心等等都有的。空性是什么?空性就是知道总归会吵的,爸爸妈妈说“知道,我又没参与到吵架中”,爸爸也没去帮哥哥,妈妈也没去帮妹妹,这样就见“性空”了,已经空了,从中脱离了。你了解了性空,你不在其中,你就很清楚,自己思维上各方面就感觉到本性是空的。因为这件事情过一会儿就像没发生过一样,两个人又好了,一起吃饭、一起玩、一起开心,性空。 佛法界讲,自性本空,你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空的。世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心就像一面镜子,你不照到那些肮脏的东西,心中怎么会有肮脏的东西呢?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了解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不要把它看得太真实,要看到空、无相、无作。这样,你就是迈开了学佛大道的第一步。你不但从理论上了解,你的心也要离开,就是看懂了本性是空的,“我不在其中,慢慢地就会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所以当一个人卷进吵架之后,他不知道谁错谁对;当你身在其中吵架的时候,你肯定觉得自己是对的,这就是已经卷入了其中。性空就是让我们要懂得,学佛怎样能够理解。很多人说“我理解了,我学佛了,我学得很好,我都能够用在生活中了,我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了”,为什么到头来还是控制不了?脾气来的时候几个人能控制?烦恼来的时候几个人能够控制?学佛要解脱生死,学佛学了半天,不要说解脱生死,今天就是腰痛都解决不了,何况生死?今天烦恼来了都化解不了,怎样解脱生死? 什么叫悟道?什么叫证道?就是你整个的身心完全进入悟性中,进入佛道中。就像一杯茶一样,用白开水冲泡茶叶,茶就有味道;你只讲空话,讲得再香再浓,白开水还是白开水,所以你佛法讲得再好,不用在实践中,你喝的还是白开水,你讲得再好、再浓、再香,毕竟没有实践。所以要证道,就是你要证实佛法的存在,验证佛法存在的根据,而使你受益,那这样才是真正的开悟。 所以,性空是要靠验证的,懂得性空的人有验证感,证得了性空,还不算完全学佛法成功。你证悟了,说“我明白了,佛法真的是空的。你看,当我们家里好不容易存点钱,一生病全部花光了,是不是空的?又变成重新要打工挣钱了,这时我就感觉到这是空的了”,这还不算空。每一个理解,只是每一步对性空的起步而已。性空了,还要知道为什么是空的,缘起是什么。什么叫性空?什么叫缘起?你要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的,那么你就是真空;你理解了这个世界真的是空的,你放下了,就像法师一样,他知道家庭终归会没有,人一切都会失去,“我要寻找一条能够证悟的佛法的道路”——证道,所以他明白了,他心中有妙法,舍弃了人间的名利、地位等一切,他就妙用佛法,让自己能够置身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不贪瞋痴慢疑,这样他的佛法的精进又再进一步。 说到这里,很多人说这算成功吗?这还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就是你要空,并不是空的。你心中要空吗?希望要空,但是又不完全是空的。有非有,你心中说“我有这个佛法,但是我又没有”,实际上这个佛法已经进入你的阿赖耶识了,已经进入你的生活中了,你的生活就在六波罗蜜中。所以即空即有,好像空又好像有,好像有又好像空,实际上你已经运用在空性的实践中。佛法的奥妙之处,就是让我们想通、想明白,想空,看得穿。非空非有,好像空了又好像没有。就像你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个家,但是这个家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就像法师,他们曾经有家,但是他们出家了,他们过去的家有没有?似有非有,非空非有。你才能真正了解到般若性空的缘起,就是真正懂得了,这个缘分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空的,“我完全明白了,我现在想通了,因为我本性理解佛法,人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一切无常,它是空性的”,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的缘,就是“缘起性空”。 今天跟大家讲的的确是深了一点,但是师父尽量用白话在跟大家解释。再深的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心灵对它的悟性和理解。我们这个空到底究竟不究竟?空性,到底是空还是不空?是空到什么地方?是空到底了吗?空性绝对究竟,也就是说,这个空在现实生活中也好,在学佛中理解的佛理也好,是究竟,就是到底了,因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佛陀佛法早就告诉我们“成住坏空”。

37.空性究竟 般若亦然

要中观正见,对这个世界的空性,不能整天说“反正空了,反正家也没有,家具也不要,我什么都不要,我无所谓了”,那这个人就是偏执。所以不走偏的话,一定要中观正见,借假修真。在人间,是空吗?是空的,但是又不是完全的空,而这个空是假空,是假的身体、假的物质临时借给我们用一用,它不是一种彻底的拥有,也不能够带走,不会永久,所以这种虚空不能影响本性的空。 般若毕竟最后就是空,当你彻悟了这个世界的智慧、懂得佛陀的智慧的时候,你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空性。怎样能够让心中得来这个空?比方说有些人喜欢打坐,坐在那里“空空空……”,脑子里想要空,“我要空,我要空……”但是他脑子里能空吗?杂念纷飞:水烧开了吗;待会儿要去接孩子了;今天晚上还有什么东西没买……你们很多人在念经的时候,就会想起很多事情还没做,本来忙忙碌碌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的,一坐下来念经,什么事情都想起来了,“我还忘记了这个,我还忘记了那个……”实际上就像茶叶沉淀一样,人一沉淀,很多念头就起了。因为你忙着天天在求空,那你就是“空忙”。真正的空性是什么?这个空求不到的,你忙了半天想求空,但是这个空不是求来的,而是自身的一种素质,是“空”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完全地放下,是自然地放下,它本来就慢慢地空了,空就来了;脑子里没有杂念,没有意念,没有各种各样虚幻的妄想、妄念,那么空就来到你的身边;而不是你满脑子都是杂念,满脑都是意念,满脑都是妄想的时候,“我求啊求啊,求菩萨让我空啊空啊,不要有杂念”,那你忙到最后就是“空忙”。你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当你懂得这个道理,“我不能求空”,而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杂念放下来,做到心中自然,就是自然空。你们现在在听师父演讲,有些人很认真,有些人脑子里还没空,还在听师父讲什么;有些人是自然空,听到师父讲到这个妙法,“很好啊,师父讲的白话解释佛法的道理很好”,其他的根本不去想,就是“自然空”。而很多人在想“以后生活中我要空,我一定要听话,我一定要把杂念去除,我一定要把妄念去除”,那你还是在杂念中,还是在妄念中,你这样求空,怎么空得了? 要懂得,我们不空是正常,空也是正常。因为你感受到空,你已经在不空当中;当你没有感受到空而自然空,实际上你的杂念早就跑掉了。学佛人学到后来智慧生起的时候,比方说别人杂念纷飞,跟你谈一些人间的杂事,他会使你变得跟他一样非常烦躁、非常懊恼,这时你顺着他的思维去了,就是没空。这时候你脑子里会想:“我不要听他的,我要空,我要空,我不要去……”那就是你在把自己的空赶走。当你完全忘记了,放下了,心中没有这件事情,你才自然没有这个感觉。所以师父告诉你们,不是你去空它,而是它自然地把你净空,变成一种完全的空无、在你心中的妙有。 很多人在求空中走了很多反路。反路是什么?就是背道而驰,应该走这条路的,他没有走。很多人学偏了,说“佛法都讲空的,反正到最后都是空的,我现在就空了”。怎么空?“我什么都不管,我什么都不要了”,那是偏,不是本空。了解本空,你才能真正地解脱。本空是什么意思?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想把自己的思维停留住,把自己的意念停留住,实际上师父告诉你们,停留不住的。你只有把这些全部消除,不去想,不罣碍,才能找到第九意识的本空。当你一想不通,你把想不通的感觉留住了;当你一烦恼,你把烦恼就留在了心里;当你在痛苦的时候,这个空是空不掉的,因为你的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已经把你的本空给遮住了。 怎样能够接触到本空呢?实际上感觉到痛苦,感觉到烦恼,就是“受阴”,就是业力的根本。因为你烦恼,接受了一些负能量,这些负能量有业障的,它的业障很重,你就会被痛苦所束缚,被这种负能量的力量捆住,解脱不了,你就有业障。所以想不通的人,就是被这些业所缠扰。 有时候很多人说“我想空”,靠坐禅,觉得打坐很静。坐禅的确会让你变得空,但是很多人一边坐禅,心头还是想“我要有个静的境界,今天哪怕打坐,我也要安静,我要空”,那你还是在寻找着空性,还是在“受阴”。你如果坐下来打坐,想都没想,就是打坐,这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连打坐的念头都没有,连“我想要空,想安静”的念头都没有,你是不是已经进入了空性?你在想这些的时候,实际上会杂念横飞。打坐的时候如果想“我今天打坐是为了把上个礼拜很多烦恼的事情消除”,那么你解脱不了。打坐到你觉得空了,“我现在不想了,我打坐打空了”,你又著相了,因为你著空相了。所以学佛念经非常非常难,你今天说“我打坐好了,我没有杂念了”,实际上这个杂念还在你的心里,因为你嘴巴里说、心里在想“我没有杂念了”,你想到了这个杂念,这个杂念在不在你的心中?百分之一百在你心中。就像很多年轻人谈恋爱说“我不要他了。算了,他不要我,我也不要他了,我早就把他忘记了”,你说忘记了没有?过一会儿别人劝她:“你别痛苦,你把他忘记算了。”“我想都没想过他。”你说她心里有没有他?所以真正的解“空”,完全根本没有意识存在,真正的空性是无意识,没有任何意识强迫自己要去达到空相,连这个空相都要空掉,没有空啊。你说空了,觉得清净,可是既然还有个“清净”,你又不空了。你心中说“我把这件事情忘了”,那这件事情还在你心里。人家问你:“你这件事情忘了吗?”“什么事情啊?”你真的想不起来,那才真的叫“空性”。 佛法就是这么奇妙,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能够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充满着智慧,让我们能够解脱,理解这个世界是苦空无常的,让我们早日解脱烦恼,就是让我们能够早一天脱离六道轮回,共攀四圣。 给大家讲个故事。在拘留国有一位婆罗门名叫摩诃密,是富贵之家,连拘留国的国王都拜他为师。摩诃密这个人虽然很豪富,但是他的本性非常悭贪吝啬,非常贪钱,不信佛法,听到有利可图,无不争先恐后地想得到它。摩诃密有七个女儿,这七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个个都是花容柳腰,美貌无比。七个女儿的衣饰都是以金银璎珞庄严着(也就是说都是穿金戴银,非常漂亮。庄严是什么意思?穿的衣服庄严了,就好看了)。婆罗门为自己的七个女儿无比骄傲。有一个人对他说:“婆罗门,你将女儿化妆之后在街上行走,如果大家都说她美丽,我就给你五百两黄金;如果有人批评她们不美,你就给我五百两黄金。”婆罗门对女儿的美貌非常有信心,他觉得这个打赌对他非常有利,所以就对七个女儿说:“孩子们,全部给我打扮打扮,我们到外面马路上去游走。”结果九十天当中,他带了这七个女儿巡游各地,看到的每一个人无不赞美他的女儿漂亮。婆罗门不以此为满足,他得到五百两银子之后,听说有个佛陀(佛陀在另外一个国家),他便带了七个女儿到祇园精舍,希望让佛陀夸夸她们,抬高七个女儿的身价。 他见到佛陀就对佛陀说:“佛陀,您游化各国,您有见过这么美的女郎吗?”他以为佛陀一定会赞美的,哪知佛陀说:“这七个女人,外表没有一点儿可以说是美的。”这个婆罗门非常不开心:“拘留国中没有一个人说我的女儿相貌丑,到了舍卫国来,为什么你说我的女儿长得丑陋呢?”佛陀回答道:“世界上的人都是以面容的美为准,而我认为身能不贪细滑,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才是真正的美。”婆罗门无言以对。 在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师父要告诉你们,从心理学上来讲,我们人对事物的认识,精神对物质的认识活动,存在着相互渗透、彼此制约、彼此含蕴的两个方面,就是实体认识。我们看一样东西,眼睛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实体认识,真的内涵价值的认识,那才真的是善的判断。表面上一个人长得好看,你要看他内心是不是善良。在实践中,我们学习佛法、体验佛法形成真实感和道德感。我们学佛人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能够学佛的人,不贪、不瞋、不恨的人,那是真正的美;没有贪瞋痴慢疑的人是美。对美的审美过程,实际上就是追求心灵中的美,要求美和善的和谐,达到美和善的统一。事物的表面并不能说明它内在蕴含的内容。 我们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复杂,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比较复杂、凌乱,善恶都分不清楚,我们不知道很多东西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从小父母亲教我们的一些概念性的问题,都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让我们在这个人间有时候黑白不分。实际上,在你认识自己内心本质的时候,要懂得内心纯洁的本质是永远不会变的。小时候我们很善良,损坏东西我们就要赔,但是父母亲可能看你损坏东西,一看边上没人,拖着你就走,你可能还会拉着母亲或者父亲的手说:“爸爸,我把他们东西弄坏了,我要赔他们。”当你深入到你的本性中,实际上是没有善恶的。犹如一张白纸,你画上了各种图案,无论画上什么图案,最后只要用可以褪色的墨水来洗刷,就像油画一样,把图案洗掉,还是恢复它本来的洁白。每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洁白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的道理。我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本性才能理解佛性,否则被五欲六尘所染,永远不知道佛性——真正纯洁的本性。 所以师父要你们识心亦然——认识自己的心就是这样。我们要用智慧的水来涤荡内心的污垢,洗刷昔日内心的污秽。我们内心的纯洁是光明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佛——来恢复我们拥有的本来面目。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告诉众生:众生皆具佛性。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佛性修出来,把我们本性中最纯洁、最善良的佛性修出来,才会找到真正的家,才能真正地理解佛法的真谛。 好,今天跟大家《白话佛法》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跟大家继续说。谢谢大家。

33.行善若水 行愿若山

想一想,我们从小到现在放弃过多少东西?放弃了,我们轻松了;不要了,我们心里安定了;还想着,我们就放不下。能够适时地放下,这种智慧会让你更加清醒地审视自身内在的潜力。放下之后,你的内心会有力量,能够对待外界的因素。举个简单例子,大家都在争这个职位,你说“我没关系,我不争”,当你不争的时候,你有一种力量,因为你不跟别人争,你不会难过、不会恐惧、不会感觉到别人在给你制造更多的障碍,或者别人在忌妒你。这样,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后就随缘了,心无罣碍,对待外环境的因素,也能够非常自然地得到心里的平安,有时候会让你疲惫的身心得到瞬间的调整,成为一个快乐明智的人。很多人离开了烦恼,就变明智了;有些人在烦恼中出不来,永远就是不明智的。 我们有时候盲目地坚持,不能理智地放弃,明明应该放弃的东西,我们不理智,不能放弃它,天天苦恼、难受。苦苦地挽留昔日的人和事情,那是一个傻人。过去的人走了,就没了;过去曾经是你拥有的物品,过了,不是你的了。一切都会过去的,就像今天如果有一辆汽车,你作为二手车把它卖了,当你在马路上看见别人开着这辆车的时候,你还会去留恋它,“这是我的车啊”?卖了就卖了,没了就没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如果久久地为自己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和人事物伤感,那是一个蠢人,愚痴就是这么来的。整天还在你们面前说“我过去怎么好,我过去怎么好”,还放不下的人,讲了之后还要掉眼泪、还不舍得,实际上就是舍不得放弃的人。舍不得放弃的人,增加的只有伤感,往往会失去更多珍贵的现在。所以,随缘就是给自己一个最好的机会。今天无所谓,随缘了,就有机会了。学会放弃,那是一种智慧;学会放弃,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很多人做人急功近利,追求人间的名闻利养,“这个名我要,这个利益我要”,慢慢地就会被社会变成非常浮躁、非常贪婪,会让人变得更加自私,会慢慢地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我怎么会这么贪的?” 上善若水,善良就是高尚的,无限的慈悲会产生出无限的能量,善良就是会让你产生无限的能量。所以去帮助别人的人,对整个社会、对自己的良心、对别人都会产生一种希望。上善若水,最大的善能就会在自己的内心启发出来。大自然里最顽强、最智慧的存在是什么?就是水。人家说“快刀斩水水照流”“我能够以温柔的清水擦洗你忧伤的心灵”“我能够以纯洁的甘露浇灌你痛苦的悲伤”,观世音菩萨手中的净水瓶给我们一洒,消除我们千愁万苦,让我们解脱烦恼,让我们学会离苦得乐。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应该像水一样随缘。你看水,把它放在哪里,它就在哪里,随缘。 这个社会很多东西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但我们自己内心的正能量又不会被社会磨平。我们对人间这些五欲六尘的态度,因为我们心中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以能用包容去理解别人,并不是纵容别人去做坏事。我们不强求谁都要理解我们,因为我们自己最清楚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有理智、有菩萨的智慧,所以喜怒哀乐就不会困于自己心中,在人间的社会里,大起大落,波澜不惊。师父告诉你们,智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佛法源于众生,又高于众生。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能够懂得,在这个社会上,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你种什么因,一定会得到什么果。很多人问师父:“人间很多的名利是种了什么因?”师父简单地跟你们讲,种财布施的因,得财富的果。举个简单例子,你对别人好,人家是不是会帮助你?曾经在别人很艰苦的情况下,财布施,去帮助了他,等到他好了,他第一个就想到你。这些在社会中的很多故事里屡见不鲜。你如果种法布施的因,去帮助别人,去救度众生,得聪明智慧的果。很多人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你为什么会这么有智慧?”因为法布施。你们想想看,当你去法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智慧的果是不是就生出来了?一个人能够帮助别人,他会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他怎么帮助别人?那么他的智慧怎么来的?就是不停地去帮助这个、帮助那个,在帮助别人中得到更多的体会,让自己受益,产生出很多智慧去帮助更多的人。种无畏布施的因,得健康长寿的果。有很多义工整天喜欢帮助别人,做饭、买东西、洗菜,帮人家跑来跑去,这种因种下去,他就长寿。做什么事情,他开心,他健康。念佛是因,你们种下了念佛的因——念经、念佛,那么成佛就是你们的果。所以想成佛,那就种佛因,这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就是学佛人的真谛。 我们学佛做人,要用平常心去生活:“无所谓的,这个都是很正常的”;这个人不开心,“没关系,我们对他好一点”;这个人有什么想法,“没关系,我们能够随缘”。用惭愧心去待人:“我很惭愧,没有帮到他。我做得还很不够,他对我这么好,我没有什么回报他”,对别人好,别人一定很喜欢你,用惭愧心去做人。用菩提心来处世: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别人喜欢你?因为你有菩提心。只想到别人,很少想到自己,只想到要帮助别人、怎样让别人解脱苦难,这种人就是有菩提心,所以在世界上处世为人,别人怎么会不爱呢? 每天看到众生的过失、是非和缺点——有些人就是盯住别人的缺点,说这个人很讨厌,那个人很小气,那个人根本没修好……每天想到的就是别人的过失和是非,那你必须马上忏悔,因为你已经走偏了,你的修行不够。当你心里拥有着别人的烦恼、过失、是非、忌妒别人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在帮别人背了,因为在你的内心深处,实际上已经拥有了这些忌妒、是非及肮脏的理念。所以,不把别人往不好的地方看,就说明你干净。如果你今天活着只想到别人的优点,只想到去帮助别人,你怎么可能再去讨厌和怀疑别人呢?这就是一念魔,一念佛。 人身体上有三种毛病,佛菩萨就是大医王,帮助我们,解决我们心灵的烦恼,救治我们的心病。身体的病,很多都是心病。很多重要的病,生死大病,都是由心而起的。心里想得开的人,就不容易得癌症;心里放得下的人,就不容易内伤。因为前世的关系,有时候宿业的病很难治。比方说,你前世曾经害过别人,你这辈子就会不停地碰到车祸、灾难、传染病,还有很多从小就带有的遗传病,这些病实际上就是宿业所为。所以为什么叫你们赶紧念礼佛大忏悔文?天天念,天天忏悔,时时刻刻念,时时刻刻在忏悔,就会让你大业变小,小业变无,灾难就会慢慢地消除。还有一点很重要,一个人想去除宿业的病,不让自己现在就得到报应,必须普发大慈悲心。

24.由迷转觉 由染转净

有清净果的人,就能够战胜自己的烦恼。 人生活的过程,实际上一生好不好全是你自己造,生命的好坏完全是你自己造就的,不要去怪别人,不要怪父母亲把自己养了这么好的、不好的习惯或毛病,也不要去怪朋友。你死的时候左也恨来右也恨,最后就是恨死的。这就是年轻人经常讲的“我恨死他了”,当你把别人恨死了,你的心就死了,所以很多人对这个人心死,就是恨造成的。他没有看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的,可以变,所以不要去怪别人。因为我们的心念不好,所以我们的心才会贪恋;因为我们的心中有虚幻,所以我们看到的事物才会有假象。因为你的贪念,别人才会来骗你。不贪的人,别人怎么能骗到你呢?虚幻的假我,让你整天在面子中放不下。想一想,你生出来,你是谁?年轻的时候,在学校里也是很要面子的,现在面子在哪里?不要造成自己的命运每一天都在发酵腐烂,因为每一天想不通,会让你福报锐减,福报就慢慢没了。 很多人说,小时候算命说福气很高,为什么现在没有这个福气了?因为你每一天在烦恼、痛苦中,它不停地在消耗你的福报。你的心从不好到更不好,到越来越不好,到一直不好,这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恶念的开始;如果你的心从不好到好,把恶念慢慢地转换为善念,由恶转善,由邪转正,由迷转觉,由染转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向上精进的概念。你每一天脑子里充满着向上的精进,觉悟、干净、正能量,那你就会越来越好。就像一个人在走路,别人告诉你这条大路可以通向要到的目的地,你非要走小路;走了小路,越走越找不到路,越走越害怕,最后会找不到路,最后可能会跌到悬崖里,因为你不认识这个路。如果有人跟你说,这条大路你只要一直走,一定会走出去的,你就慢慢地走,哪怕感觉再远、再难,这么长,那也是一种假象。因为在你心中创造了一条真正的智慧之路,你先要借自己的这条智慧之路来改变自己,就这么坚持走下去。所以一门精进,让自己获得智慧永远。 师父经常跟大家讲,哪里错误了,我先改,这个地方我错了,我就改;到了另一个位置上,这个问题上你又错了,你也改;你对了,你可以继续。你由邪转正了,由恶念转善念了,你慢慢地正念现前,那就在你的意识中,六识田、七识田和八识田中都会种上善良的种子。每一天在善良的种子中走着,享受着丰收的喜悦,那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返璞归真”。人很需要返璞归真。愚痴颠倒是我们人的本性,但是有佛性去改变我们的愚痴颠倒。 由于因缘和福报的差异,有的众生今生今世就能得到救度,有的众生来世才能得到救度,有的众生要在生生世世很多轮回中才能得到救度,这就是福报和因缘的差异。福报有前世也有今世,因缘有前世也有今世,看你怎么用。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佛法,甚至还诽谤佛法。我们学佛人有时候自己明理了,要不厌其烦地去帮助他们,尽量不要舍弃他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他们,有一些交流的机缘,但是这些机缘实际上也就是擦肩而过。他不珍惜,他就失去了;你没有去做,你失去了一个发愿发心救度别人的机会。所以经常要心里想:愿他们将来也能遇到佛法。这样的发心在心中,会让你增加福德和福报。要经常这么想,要处处发善心,要处处结善缘,这样你将来的恶缘就少,善缘就多,利益众生的范围就大、就广。善待众生,众生一定也会善待你。你觉得他不好,整天去伤害他,众生也不一定知道,这完全都是心的感应。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表情,你可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恶和你的善。你有好的“感”就会有好的“应”,你有不好的“感”就会有不好的“应”,所以“感应感应”是由感而应的。 自己一定要好好发心,学佛做人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修大乘佛法的人,更应该懂得怜悯、慈悲众生,这也是一个学佛人需要做到的。今天要学佛,就必须正信正念,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的心止于一念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干净的念头,“我就学佛,我什么都不管”,你的心性简单单纯,然后你的人生就不会变得这么复杂;然而当你的心性天天杂念横飞,你的生活、命运就开始变得复杂。 经常用正念、善念去想别人,你心中没有计较,你已经拥有了慈悲。把别人都往好的地方想,你不会执著;把别人都往坏的地方想,你会执著恶。修到一定的时候,你把别人往好的地方想,形成一种自然,那你就是不执著善。所以这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看到别人,不管是谁,都把别人当作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就是不执著于善。无善的人也无恶,你就是今天没有善,你也不能作恶。很多人一辈子失去了很多善良,但是他保护好自己,也不去伤害别人,也是一种不思善、不思恶。但是很多人因为没有善良,缺少慈悲,只要心中有恶念出来,他控制不住,不知道这是恶,他很快去做了,他会接纳所有不对的道理,他会认定这些邪恶的道理是正的,他心中没有善良,没有正念,所以他就永远接受不了别人不同的道理。从心理学上来讲,从佛学的哲理上来讲,就是意识的障碍——意识有障碍。所以你看有些人总是把别人往坏的地方想,他的意识产生了障碍;还有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的地方想,他的意识就没有障碍。 我们的心性有时候很细微,因为我们能够看到别人的缺点,把别人想得很复杂,而不观自己。就像你让有些人说别人的缺点,说别人的毛病,他可以说一大堆;你让他说自己的毛病,他说“我很好,我没有毛病”。你们说这种人有没有毛病?他自己都不能发现自己的毛病,那么他的因果一来,因缘一来,他的起心动念就学会习惯性地保护自己为上。这就是为什么总是找理由来否定别人,碰到什么事情先习惯性地保护自己,因为他没有看到自己的对错,只是纠结在习惯性地保护自己上面,然后因果一来,因缘一来,他首先为自己考虑,“我在这件事情上有没有得利,会不会失误、损失”,因为他没有看到自己的邪念、贪婪、魔性、自私。如果一个人经常能看到自己身上有毛病,这个人就是在觉。 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有一个小和尚经常做错事情,他说“我不知道哪些是对,哪些是错”,结果他的师父就跟他说:“你如果生出一个念头是不好的念头,你就放一颗黑豆在这个碗里;如果你滋生出一个好的念头,你就放一颗黄豆在那个碗里。一个星期下来,你可以看一看你的黑豆多还是黄豆多。”第一个星期,黑豆一碗,黄豆只有一点点,他才知道一个人的意识和意念中有多少肮脏的东西;慢慢地,他才变成黄豆多,黑豆少。我们人就是在转换理念中修心,就是在认识自己中修心,就是观察自己——自己的业障、自己那些不好的觉,有没有觉悟。所以“观自在菩萨”,就是能够经常“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就是要看到自己身上所有的毛病。所以懂得反观自己,懂得觉照,懂得忏悔,懂得反省的人,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觉者。我们要经常向别人学习,实实在在地学习他们内心所拥有的智慧。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正在谦虚地走着过去没有走过的路,很多挫折会让我们懂得前进更可贵,我们不能放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是在慢慢地伤害自己的智慧。师父跟你们讲,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应该总是学会理解别人。 有时候,一个人负面的情绪比正面的情绪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因为负面的情绪很容易在人群中、在众生中传染,就像瘟疫一样。一个人如果说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很多人都会跟着他一起不开心。犹如一个人在吵架的时候,一方很激动,就会调动跟他争吵一方的情绪。因为你激动了,对方也会激动,使争吵变得越来越激动,越来越不可收拾。所以学佛的人应该懂得,我们不能夸大负面的情绪。有的人就喜欢向别人摆脸色,动不动就不开心,给别人一个恶脸看,刻意地表现“我对你已经不满意了”,希望别人能够意识到“你看,我的情绪已经给你看了,我对你不满意”,希望对方能够做出妥协。其实这种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够奏效的,因为自己的闷闷不乐、不快乐会传染给周围的人,因为你刻意地表现对别人的不满,会无意识地让别人接受到你情绪的感染。你不开心,他也不开心,你对他有意见,他也会刻意地给你脸色看,使你也变得不开心,他自己也变得不开心,继而针锋相对,就很难作出理智的让步。 有很多人说,佛法是老年人的事情。师父告诉你们,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经把这种解决人类心理问题的智慧传授到人间了,而我们没有好好去学,我们不懂得情绪的感染。你给别人脸色看,别人接收到的是负能量,别人一定也会给你脸看;你给别人笑脸,别人接收的是正能量,别人一定也会对你微笑。应该懂得佛法就是一个智慧之法,懂得佛法,你才能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人生。学会放下,懂得真谛——世界的真谛就是苦空无常,这个世界就是苦一辈子,最后死的时候空空如也,整个人生就是一个无常的过程,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永久永恒。所以,既然无常,我们就要学会放下;既然永远得不到,我们就要寻找永远得得到的——那就是我们精神上的充裕,那就是我们精神上的理解,那就是我们精神上拥有的菩萨的真谛。能够明白这些,我们才能勇往直前,能够克服人间种种的烦恼,去达到佛的无上正等正觉。 好,今天给大家讲的《白话佛法》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见。

38.解脱是智 生光生慧

修心,每一个人要精进,精进的时候要完全放下,要心中没有罣碍。今天念经的时候,心中还想着很多事情或要做什么事情,你说“我来修修心吧”,你心中肯定放不下。修心,每天至少要用一到两个小时,用自己的恒心来坚持,“这一两个小时就是我天天念经的时间”。人只要一罣碍,马上就会到中阴身中去,因为中阴身会在你的罣碍中。人灵魂一不守舍,马上就会产生颠倒梦想;无罣碍的人无有恐怖,没有罣碍,不会产生颠倒梦想。修心的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意念,不要产生在中阴身中的罣碍心。所以师父让你们要安住自己的心,止住自己的念。一个人念头停了,心就不会乱想;念一起,意念上升,接下来就会杂念横飞,所以要止念。 菩萨经常跟我们说,要学会用法界的护持力。什么是法界的护持力?就是要懂得求菩萨保佑我们今天把经念好,求菩萨保佑我们把心修好;请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让我们心中能够得到一种解脱的力量,来提升自己,不要心起罣碍。有的佛友经常问:“师父,我们能不能跟观世音菩萨祈求,让我今天把经念好?”当然可以,凡是向上的,菩萨都会加持你。比方说,如果你思维中产生欲望了,你求菩萨加持你去除欲望,菩萨还是帮助你。如果你心中有很难克服的障碍,你可以跟观世音菩萨说:“菩萨,请您给我力量,来克服我这些心理障碍。”其实在求的时候,你心中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正能量,因为你求菩萨帮助你消除这个业障、消除这个障碍,说明你在进步,说明你在精进,说明你想求菩萨来化解自己的烦恼,这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而任何的正能量都会消除你心中的负能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人会生病,如果你求医生:“你帮我看好病吧。”医生说:“我一定帮助你。”那你是不是信心大增?你是不是能够想到“我能够克服自己这个病,我能够把身体上的这个毛病消除掉”?所以,信心的生起实际上已经是你得到加持的开始了。很多人不懂这些。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心尽力。什么叫尽心尽力做事?今天念经尽心尽力,万一有杂念了,求菩萨保佑;今天学一件事情尽心尽力,万一有障碍了,求菩萨保佑。你是不是在尽心尽力?经常这样尽心尽力,慢慢地你碰到事情就会精进修行,碰到烦恼就会放下、解脱。 不把任何烦恼放在心中,不把任何障碍、罣碍放在心中,就是取得了中观中道。烦恼有吗?有的。来了之后把它消除掉,不就是中观中道吗?并不是让你完全止念,因为你止不住念头的,止念只是在你慢慢达到中观中道之后所产生的一个效果,而这个效果是你终有一天能够用你的修为止住自己的念头,并不是现在就能止住它。 行者知道人世间一切的起伏:在人间碰到这个因缘,烦恼生起了;碰到那个因缘,烦恼生起了——就是在因缘中生存,在果报中生活。我们哪个人不是在果报中生活?你今天是不是受着过去的果报?今天胃不舒服,是不是过去没有好好照看好自己的胃?今天要改掉你们身上的烦恼,改掉你们身上的毛病,痛苦吗?有些时候像剥一层皮一样痛苦。要改吗?要改。选择了佛法,选择了成佛、成菩萨这个道,就必须要改变自己。学佛人绝对不能受到社会的染著。“别人怎么想没关系,我就是这样好好地修、好好地努力。我虽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我就是要做菩萨。别人在用人间的贪瞋痴慢疑生活着,他们觉得他们是对的;而我就是要用菩萨的慈悲喜舍生活,人家骂我傻子,没关系,情愿做为众生服务的傻子”,这就是你用这种坚强的毅力和信念来克服自己的障碍。 我们学习佛菩萨,就是要学会把佛陀的光、观世音菩萨的热、所有护法神对我们的爱和我们本应拥有的九识田中的智慧洒向人间,救度众生,来帮助别人一世修成。你们想想看,能够帮助别人一世修成的人,他自己能不能一世修成?这就是利人利己。 我们要让每位众生生活在快乐之中,脱离痛苦;要将自己的心变成光明心。你们知道什么叫光明吗?光就是能量。明是什么?日月,白天也很懂,晚上也很明白,那么就是明白的“明”。一个人要懂得,今天无论做什么事情,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心,明白了自己到人间来的任务就是来度众生学佛,来改变自己的,不能像凡人一样在人间红尘中与什么结缘就做什么,遇到外尘就去做外尘的事情。一定要懂得,看到很多人间的事情,不要把眼睛睁得太大;当你看得太清楚的时候,眼睛睁得太大的时候,就会把人世间的一切假相看成是真的,然后心中就会有烦恼和障碍。 你相信自己能改吗?能改就是个好孩子,不能改就是个坏孩子。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一切都会改变,不把人世间暂时给自己造成烦恼的任何事物和人看成真的,明白这些只是暂时的烦恼和障碍,那么人生就会有转折,就会有转变,就会有更好的明天。所以,学佛就是要用心来解脱。你的心到底想解脱什么?你还在做什么?你的心是不是明心?你的心是不是还在沾染着一些人世间红尘的五欲六尘?是不是沾染着很多的污垢?所以,要灭度自己心中的烦恼,要让菩萨的智慧散发出般若的无限光芒,把自己都忘记了,把自己都变成空无了,就得到菩提了。得到菩提智慧的人,实际上世间一切智都拥有了。所以,能解决人间很多烦恼的人,拥有的是菩提智慧;拥有菩提智慧的人,可以解决一切烦恼。很多人念经,想通,完全放下,懂得如理如法地去修,如理如法地去行佛道,这样就能得到解脱,就能走入至善的境界。佛陀为什么称很多人“善男子”“善女人”?因为一善解百灾,有善就没有恶,是善男子就不能有恶行。佛法的传承能起八万四千法门的大功德、大智慧,每个人只要得到了佛法,就已经拥有和进入了八万四千法门的大功德、大智慧。 学佛人,首先心要定下来,心定不下来的人学不好佛的,所以清净心非常重要。你干净吗?你的心干净不干净?经常说这个人良心非常不好,就是心不干净。无所求,无欲自然心如水,心就像水一样地干净。无垢心——没有污垢的心,干净啊。你们如果还有一些为名为利、吃喝嫖赌的心,怎么能够没有烦恼心?因为你有垢心,一定起烦恼心。寂定于心,什么意思?寂静的人定得下来,心能够寂静,心就定得下来。 人活在世界上有很多的无明——不懂,不知道。多少人上当,多少人受骗,最后都说一句话:“不知道啊,我知道的话就不会这样了。”一个人怎么会无明的?因为有污垢心,因为有自私的心。如果能够寂定于心,必定如实而知自己的无明。不贪的人,对这个世界上一切都看得很穿;整天贪人间名闻利养的人,心一定是不干净的。 无明集,无明灭——无明开始,无明灭了,实际上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很多人无明、不懂,然后做错很多事情,业障慢慢地聚集,造了很多的因,集起来了吧?无明灭也是在因果中,果报受了之后,无明就慢慢地消掉了。下次还会有无明起——无明集的,那么怎样让自己下次不要再有无明呢?那就是在无明灭的时候,要懂得把无明彻底地灭掉,就懂了、明白了,明白了道理,就是灭除无明,那就得到了。懂了,下次不会造这个因,也不会受这个果报。想到自己很痛苦的时候,就是因为自己的因才造成了现在痛苦的果。菩萨就是让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人的心会生出无明和烦恼,会生出很多的贪瞋痴慢疑,但是不要忘记,心也会生明、生光、生慧。心会生出烦恼,但是也会生出光明,生出佛光。明心见性的心也能生出智慧。那你到底想生出智慧,还是想生出烦恼?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同样是“一心”,为什么佛教界经常讲“一心是佛,一心是魔”?就看你的心到底是如何想的。 要想去除无明,首先要懂得无明是怎样产生的。师父告诉你们,无明是过去无始的烦恼(无始劫以来的烦恼)造成我们这辈子到人间来还是想不通、还是搞不清楚。因为我们曾经做过很多错事,因为我们曾经造过很多无明的业障,这辈子我们懂了,因为我们过去无始的烦恼和愚痴迷惑的结合而产生无明。上辈子做错多少糊涂的事情?这辈子做过多少愚痴的事情?无明妄动,一个人不明白就会说“我去做,没关系”,乱闯,就会出事。你如果明白这件事情不容易,还有很多的限制,还有很多的规矩,你就不会盲动。你看,出事的人都是因为无明妄动,所以佛教界讲,无明妄动本身就是一种愚痴。你不明白,还要拼命地去乱动,去行动,你以为是对的,最后就增长愚痴,这就是轮回的根本。所以无明产生愚痴,最后进入轮回。轮回的根本就是此生在人间生生死死的根本。

23.四正勤是空性的智慧

当一个人心里知道善的东西永远是善的,肮脏的东西永远是肮脏的,就不会往外求了。一切物质都是肮脏的,而本性,那是空性,那是最纯洁的。学菩萨的人,除了要修精进之外,还要学会怎样来度化众生,真正的学佛人要度众生。度众生实际上不是你去度别人,而是用你本心的道德和慈悲本性的流露去做这些事情,那么你心中就会有正念。有正念的人就会非常乐意去做这件事情,非常勤快地去积善积德。 正勤就是正确而且精进,佛学里有“四正勤”。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增加智慧,以学习佛菩萨的智慧为目的,然后慢慢地把该做的善良的事情变成一种自然的空性,不停地去做。如果一个人的智慧不够,他就无法分辨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智慧为什么重要?就是要学习分辨善和恶、人间的名和利,一切要能够分辨出,在你的七识田中——末那识中,就会形成一道防火墙,不让那些恶的进来,只让那些善的储存在自己的末那识中,慢慢地积累,你就慢慢地知道,什么是人间可以做的,什么是人间不能去做的事情。 我们活在世界上,学佛的人每天都在制造善业,而很多人每天都在迷惑颠倒,每天都活在执著中,认为“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这个我应该去拥有,那个我不能放弃,因为这都是我的”,实际上,他就是迷迷糊糊地正在为自己人生的一切制造着网。在感情上,你制造着情网;钱财上的执著,让你制造了财网;你如果在恨念中活着,你又制造了自己心中一个瞋恨的网。自己所做的事情,就会慢慢觉得是对的,“这是我应该去做的”,实际上因为你在网中,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智慧。创造智慧就是让我们能够分辨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善与恶,就要修“四正勤”,不然会认恶为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你就会认为这个恶的是善的。举个简单例子,小时候,父母亲溺爱,在班级里作威作福,如果你这个也要、那个也要,你左欺负同学、右欺负同学,你以为这是应该的,慢慢时间长了,你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一切行为、语言和思维,全部都会在错误中,慢慢地时间长了,你就成为一个恶人。因为你不知道这是恶的,你以为这是对的,“我就是应该比别人好,我就是应该欺负他”,这些恶念会让你最后作恶多端,进入三恶道。 现实中有很多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完全不符合正信正念,而且连当地所在国的法律都不能容许。有些人杀人放火,欺负别人,骗别人,他仍然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像很多人被抓起来,还要说“这有什么不可以?别人都做,为什么我不能做?”他连邪淫、做色情业都以为自己是个好人,都以为自己不是个坏人,因为他的思维出了偏差,因为他接触的人的那种理念和他的所作所为,使他慢慢地远离了自己的智慧,远离了自己的分辨意识。这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所产生的差异。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这个事情是好的,我必须做;这个事情不好的,我不能做;而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好,他都做;还有的是因为父母亲曾经做过,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能做,我们孩子也能做。这就是为什么师父跟你们说“己不正焉能正人”。一定要干净。智慧可以让你明白生活方式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很多人没智慧,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跟别人相差十万八千里:明明是错的,他觉得是对的;明明是正的,他觉得吃亏了,“不应该我来吃这个亏”。你说说看,哪一位菩萨、哪一个好人不是从吃亏开始的?想做好事,难道不吃亏能做成一件好事吗?就是要抛弃红尘中这种杂念,让你明白怎样去帮助别人、理解别人。 师父告诉大家,“四正勤”。“已生恶令断”,在你心中已经生出来的恶念,你必须要把它断除。“我去占他便宜,他也占过我便宜”,这就是恶念,已经生出来的,你必须要断除。“未生恶不生”,在你心中还没有生出恶念的时候,不要令它生出来。很多人学会控制了,明明知道再讲下去会发脾气,明明知道再这么说下去,思维上再想下去,他一定会出偏差,那么你知道要令“未生恶不生”。“接下来我要恨了”,这个恶念不能生出来,否则会破坏你的情绪。第三,“未生善令生”。你心中还没有生出来的善良,赶快要让它生出来。很多人心中其实想帮助别人,有很多的善良,但是他没有去帮助别人,他没有生出“我要去帮助别人”的理念,其实他心中经常想到“我要去帮助别人”,所以赶快令它生出。第四个“正勤”就是“已生善令增长”。这已经是善良的东西了,你必须鼓励自己要去做,“今天我不管轮到值班还是不值班,只要我有时间,就帮助做卫生,帮助别人,拿东西。不一定我值班,不值班我也这么做”。你要记住,已经生出来善良的东西,你要令它更加地茁壮成长,你要让善良充满着全身,然后慢慢地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正能量。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学会“四正勤”,每一天多做好事,不要以为这个事情我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今天只要是善的,我们都要去做,只要是恶的,我们都不能做。这就是佛法界讲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真正的学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学佛就是要学智慧。很多人活着很艰难、很痛苦,而我们有些有智慧的人,他就活得比较有般若。有些世界上的事情,你不要看得太清,看清了,你的心会痛的;有些事情,你不要看得太懂,你看得太懂了,会伤自己的感情。所以菩萨让我们放下,就是说人生要难得糊涂。有时候你看清人生,那是一种虚幻,那是不实在的,会随着时间而流逝的。就算你拥有了,也会没有;你没有了,会再拥有。那是一种说懂不懂、说清不清的人生观念。所以菩萨让我们放下。人生有时候看不惯的东西太多,当你看清了、看懂了,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到了伤心的钥匙,你打开了自己伤心的心门,每天就会在这个房屋里痛苦忧伤,不能解脱。 所以,师父让你们凡事不要去找自己的悲伤来过日子。烦恼由心起,你不烦哪来的恼怒?凡境皆心造,很多人非常不开心,今天到这个地方,看到这个位子,看到这个人,一切境界都是心中所造,你今天不愿意看见这个人,你就烦;你今天觉得这个人很可怜,虽然他曾经对你不好,伤过你,但是你觉得他也是很可怜的人,因为他不懂佛法,他每一天活在执著中,你就会心里平安,所以菩萨让我们懂得“凡境皆心造”。师父教育大家,如果你驾驭不了自己的命运,你就会被命运支配;你今天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命运,命运就被你驾驭着走;如果你今天驾驭不了你的命运,命运就来支配你、指导你,让你痛苦、让你悲伤。 师父在这里举个例子,就像一匹千里马一样,当你驯服了这匹千里马,你可以驰骋在疆场上,你可以完全驾驭它,让它奔向哪里,它就带你奔向哪里;命运如果是一匹野马,你降伏不了它,它慢慢地就拖着你走,有时候你的脚环还没扣上,它已经走了,你就被它拖在沙地上。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心态是什么?就是对这个事物的理解。今天你理解明白了,你就成功了;你今天不能理解明白这个事情,那你可能就烦恼、忧伤、痛苦、瞋恨。所以心态控制好,人生就会一帆风顺;你今天心态不好,觉得别人都在搞你,别人都在伤害你,你的人生就像一座宝塔,势必是倾斜的。 所以把握好自己的命运,重在修养良好的心态。一个有好心态的人,他的命运一定好。我们看不到的,不要过分地去探究,没有必要什么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知道得太多,给自己制造的伤害越多;知道得少一点,你就会给自己少制造一点伤害。看不透的,有时候不一定要去看透它,否则你会暗自神伤。因为这个世间,看出万物世态万象,世态炎凉,这些都是可以转变的。当你知道有些事情不能转变的时候,你把它凉一凉,可能会转变。圣人为什么都看得开?菩萨为什么都能够看穿、看破、看透?因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是换不同的视角来看问题,所以他们经常会有柳暗花明的这一刻。师父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事情本来应该是你的,这次没有轮到你,你会很痛苦,不开心;但是你想一想,换个角度,这件事情可能别人做了比你做更好,而别人去做这件事情可能比你更圆满,你要鼓励他、帮助他,因为你还是原来的你。这就是换位思考问题。 人心实际上是唯心所现。师父要跟大家讲一些唯识论。我们的意识认为这件事情是好的,你开心了;认为不好的,就不开心了。你能不能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一些痛苦的事情认为是好的?犹如你被别人欺骗,下次就不会再被别人欺骗一样,这是一个好事情;而很多人就是不能够放下“曾经被别人欺骗”。可能你这件事情被别人欺骗了,你的晚年就不会被别人有大的欺骗。我们自心里有恶,你所现的境界就一定是恶的。你今天看别人都是恶人,你的心中一定充满着恶,因为你有恶念,你有恶意。你看边上人都是很恶的,你是不是自己会觉得很恶?如果我们的自心很善良,我们所现的境界一定很善良,因为我们看到的人都是这么可爱,心中充满着爱。如果你今天心中无善无恶,你所现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学佛学到一定的时候,那叫清凉心,就是清净心。至少你心中没有恶也没有善的话,不思恶、不思善,你的清净心有了,然后心中就会变成空性,空性就会迎来智慧。安静的人就会清凉自在。你选择了这个清凉,不思善、不思恶,就造就了自己的清净果。

30.空观与九识合一

希望大家要懂得学会佛法的空性,空性里还包含着慈悲,因为慈悲的人才会有智慧。不肯慈悲别人的人,不能原谅别人的人,每一天活在自我当中的人,他哪来的智慧?智慧怎么来的?慈悲不是“空”:我们做一件事情,去慈悲别人,我们心里感恩别人,觉得这个人很可怜,觉得这个人我应该帮助他,觉得这个人我应该慈悲他,你心中是“有”的。你拥有了慈悲,但是这些慈悲是你本性中的,又可以视为空性,因为在你第九意识阿摩罗识中,本来就具有那种慈悲的佛性。有了慈悲,怎么会没有智慧呢?你已经运用了菩萨的大慈大悲,你的大智大慧就会开始。很多人想:我不是在心中拥“有”慈悲吗,没有空性嘛。对了,因为慈悲可以跟你内心的第九意识阿摩罗识的佛性融合在一起,让你找不到慈悲。其实在你的空性中,已经有慈悲的成分在里面了,你不需要再去想“我要慈悲”,放在第八意识中。对佛家来讲,“空”和“有”为什么是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你是一个好人,你从小就是个好人,你本来就是个好人,那你做出来的事情,一定是好人做好事,好事一定是好人做的,对不对?你说“我已经做好事,每一件事情做出来我没有感觉,我都是在做好事”,你说是不是空?因为你是好人,所以你做出来好事,这是空。但是你有做好事吗?有。那“有”和“无”不是一样的吗?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佛法经常说空无,明明有的,为什么说没有,就是这个道理。 开悟和不开悟也是个空无。你可以说这个人开悟了、这个人没开悟,师父视你们所有的众生都为开悟的众生,都是有缘的众生,因为佛陀讲过“众生皆具佛性”。你有佛性,所以你终有一天会开悟的,只是你现在还没有开悟;你现在没开悟,你能说你不开悟吗?一个小孩子,他是人吗?他也是个人,他长大了就是个大人。今天每个众生都有悟性,都有佛的慈悲心。所以开悟也是空无的,开悟了,当你明白了,你什么都懂了,你就觉得跟自己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就是佛和我们人,天和人,天地人全部合在一起了,这样你就慢慢地什么都真懂了。真懂就是看空了,空和有都是空的。很多人为什么学佛学到后来,会掉进一个“无所谓”中?“我空了,我无所谓了,我学得好是无所谓的,学得不好也是无所谓的,反正最后是空的,什么悟到后来都是空的。”空吗?不空啊!那个基础,让你空的基础都在,空的基础本身就是你的佛性所在。 怎样能够让自己变得空性呢?师父今天要跟你们讲信根,信根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切功德来自于信。天天要做功德,你不相信你会有功德吗?一切功德来自于信,你要相信;如果你今天没有相信,就算你布施了,大不了就是善。布施多了,大善;布施少了,小善。每个人都可以行善,众善奉行,但是问题是你开悟了没有,你要相信菩萨。你今天只有善,转世就把这些福报全部给报掉了。你今生非常非常努力地行善,来世全部给你报掉福报,你可以成为一个很有钱的人,或者很有地位的人,那是因为你上辈子成功地行善。那么我们今天不一样,我们相信,我们有这个信的根,根就是我们的佛性。因为我们相信佛陀,相信菩萨,相信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们相信菩萨所做的一切,可以瞬间转化成观世音菩萨的学佛田。大家记住,心中有块“田”,八识田、九识田都是块“田”。你在“田”里到底种什么,你种上善就得善,你种上恶就得恶。所以你一定要相信这些,以后才能修菩萨,成菩萨,你才能修佛,才能成佛。所以信根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相信到底。很多人一辈子就是没有相信到底,跟师父学了几年了,“哎呀,差不多了,就念念经,修修心”——不行,要相信,要彻底地相信,要完全地相信。因为这个信,佛就可以成全你;因为这个信,你会产生一种精进力,产生了精进力之后就会产生佛力。 很多人经常问师父什么叫佛力。佛力就是法力。我问你们,佛法有力量吗?法力无边吧?比方说很多人在开玩笑,突然之间来了一位法师,他什么话都不讲,他在你边上一站,你还敢继续讲那些不好听的笑话吗?法力来了,他话都不要讲,在法师面前你敢讲那些不好的笑话吗?这就是法,庄严就是法。能够有精进力,会产生法力、佛力。 我们对人间的事物,要学会中观地思维。中观,就是不要把世界上的事情都弄得都是空的。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两个年轻人,男的很节约,小气得不得了,他学过一点佛法,女朋友跟他说:“结婚,我要买这个、买那个。”他说:“佛家讲一切都是空的,买什么啊?基本上家用的东西就可以了,其他都不要买了。”他用这个作为空性的理由,完全是走偏了。“无所谓,人想通了,都是空的”,那你生出来干吗?你说“生出来总归要死的”,那你生出来干吗?这个就是叫偏于空。中观就是说不要偏于空,也不能偏于有,在有和空当中,那就是不偏不倚。所以师父经常跟你们说,一个钟再好,它天天不准,一会儿慢、一会儿快,你能说它是一个好钟吗?一个学佛人心中经常有偏,一会儿空、一会儿有,全部都会给他造成偏向。 少欲知足,不要有欲望,但是并不代表完全空。很多学佛人经常说:“我求观世音菩萨保佑家里,这是不是算贪?”保佑家里,也是为了让家里更好,活得更好,跟你有关系吗?因为你本身是学佛人,观世音菩萨到人间就是来救度众生的,你求观世音菩萨保佑你家里好,保佑你家里的亲戚好,这就是一种进步。因为你知道求菩萨了,因为你知道怎样用自己的慈悲心来帮助别人了,这难道不叫精进吗?偏的人他就会说,连求这个自己的事情都是属于有欲望的。实际上菩萨就是来救我们的,只是说让我们把求过的心要放掉,求过之后不能再挂在心中。要把念头放空,把自己的内心要好好地看一看,来检查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观察自己就是“观自”,你心中佛性到底在不在。到了最后你的身心要放空,先有,到后来全部都是空的,那就是印证了真谛——苦空无常。 师父叫你们碰到任何事情,完全不要去想。不去想,你的身体才会没有感觉;你想了,你的身体就会有感觉,你的意念就会产生杂念。人间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你的心在起变化,所以你才会执著;如果心不起变化,你哪来的执著?人没有感觉,才会没有不好的思维,那就是空了。如果你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来感受这件事情对了、那件事情错了,这件事情应该这么做、那件事情应该那么做,那你的心怎么空得了?你只有把这些所有听到的、看到的都认为是一种虚空、虚幻,是不实在的、让你感觉、感受的一种虚幻的物质,它很快就没了。小时候,很多小朋友吹肥皂泡,吹一个,在灯光、太阳下面五彩缤纷,一个个球真好看,这么大,飘啊飘,眼睛一直跟着它看,到最后一下没了,“哇……我要这个彩球”,你就是在虚幻中想寻找真谛——没有的。告诉你,真谛,那是无常的。要懂得空,你就是无欲之人;无欲之人,你的心才能如水。所以空性对人非常非常重要。 有时候,我们在自己内心脆弱的时候,心中受到压抑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和焦虑的感染。因为忧郁、孤独、焦虑都是兄弟,这是难兄难弟。所以你只要有忧郁了,孤独就会伴随你而来,焦虑、烦恼、强迫症全部会到你身上来。你失去工作了,接下来就不肯见人,觉得难为情;你没有钱了,就会觉得“我不要去相信外面那些人”;你被别人骗了,觉得没面子;你感情上被别人甩了,你觉得见不得人了。这一切都是随之而来的人生的负能量的境界。菩萨让我们懂得怎样拒绝接收自己的负能量,就是要看到这个世界永远是在往前走的。你失去了今天的快乐,你会拥有明天的快乐;你失去了今天的快乐,你明天不一定还是在苦难中。这就是智慧。为什么有些人永远笑嘻嘻,永远开心?因为他看得到未来。 师父希望你们不单要克服自己内心的负能量,更要防止接收别人的负能量。因为很多人看到你就哭,看到你就难受,看到你就想不通,你的内心就会越来越缩小。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一点,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海纳百川一点,你就可以抵御情绪对自己的感染。刚刚发现自己要不开心了,马上想一些正能量的事情;刚刚跟别人讲话被别人感染上,心情不好了,马上用自己内心的强大力量——“我们有菩萨保佑,我是学佛人”等等,抵御对自己的不良影响。包括你的生活、家庭、婚姻碰到问题,那些临时的自尊,那些临时的忌妒,那些暂时的瞋恨,都会因为你心情的舒缓、压力的减少而化为乌有。这就是我们应该怎样来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伟大的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讲的佛法,就已经是解脱末法时期人内心的烦恼和忧愁的一剂良药。放下、解脱是良药;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那就是我们最好的一剂良药。有时候对自己所做错的事情不能过于执著,对自己所拥有、做得好的事情也不能过分去执著,你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

40.远离忌妒 超越自我

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 自古以来,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忌妒。为什么人都会有忌妒呢?因为忌妒是为了竞争一定的权益,每个人都为了竞争一点权益,对相应产生的一些幸运者(在竞争中有些人比较幸运,他得到了,他拥有了)或者潜在的幸运者(就是这个人很可能会得到)产生一种冷漠、贬低或者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就叫忌妒。所以忌妒是我们内心深处一个很难去除的毛病。每个人都会忌妒别人,大部分人看到别人有成就,就忌妒难平,心里很难过;看到别人受到赞赏、赞叹,心里就不是滋味,经常心里想“为什么表扬的不是我,是他?”甚至有的人就自赞毁他,为了表扬自己,情愿把别人讲得很低下,表示自己的高傲。忌妒就是病根,所以自古以来,只要有人在,就会有忌妒。忌妒就是当别人要成功了,你会给他加以障碍。 佛陀在世的时候,不断地到处去弘扬佛法。给孤独长者希望佛陀能留在他的国家舍卫国弘法、度化众生,不惜巨资——以黄金布地,向祇陀太子买了一块地(因为对方说了,如果他把黄金铺满地,就把这块地给他,结果给孤独长者真的拉了很多车的黄金过来,铺在地上)。正当他在兴建祇园精舍的时候,舍卫国当地的那些外教徒听到这个事情,非常震惊,认为:“那是我们的地盘,如果瞿昙沙门(当年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呼)来此,我们信徒的信念就会受到影响,供养我们的人也会减少。”这个时候,外教徒就想尽方法阻碍这个工程的建设。 第一个行动,他们就向给孤独长者抗议,说:“你知道瞿昙已有安定的住处,为何要把他请到这里来?到底他有什么能耐?”外教徒议论纷纷:“是啊,为什么请他过来?我们在这里挺好的。”但是恭请佛陀到此弘法是给孤独长者的一个心愿,因此别人再怎么讲,他都不受议论的影响。 外教徒抗议无效,于是又向国王提出抗议。国王对佛陀早就有耳闻,而且好乐佛法(很喜欢佛法),所以也不听外教徒的言语。外教徒只好又回头找给孤独长者,说:“如果你要邀请瞿昙沙门的团体来到这里,必须答应一项条件,否则我们不会信服的。” 长者问:“你们有何条件?只要将来大家能和睦相处,不管你们提出任何条件,我都会尽量想办法。” 外道众徒说:“瞿昙沙门座下有一位舍利弗,据说他的智慧第一,我们要请他来跟我们较量较量,一比高下。” 长者认为这个也不困难,就到王舍城向佛陀说明此事。佛陀认为,要教化舍卫国,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开端,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就派舍利弗前往。佛陀说:“当地的工程正在建设,你最好先去安抚当地的人心。”舍利弗欢喜地答应了:“感恩佛陀。”走了。 给孤独长者请教舍利弗说:“尊者什么时候可以和外教徒论理较量呢?” 舍利弗说:“七天后吧,给他们七天的时间准备。” 长者马上就与外教徒联络。外教中有一位最被尊重的领导者,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胜败就取决于这一次的较量,如果外教输了,沙门的僧团进入城内,外教原有的利养和地位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这场辩论一定要非常慎重。七天之中,他们到处找最好的人才准备辩论,也召集了许多人当天助阵。 给孤独长者对此事也非常地慎重,他搭设了一个大讲台,用心安排舍利弗和外教徒的座位。较量的日子终于到了,因为是在当地,所以外教徒就浩浩荡荡地排开阵容走进来,很多人,有骑马的、走路的,全进来了。舍利弗是单独应阵,一个人坐在那里。 舍利弗向众人说:“好吧,时间到了,你们选择辩论还是用神通来比较呢?” 外教徒说:“道理从何辩起啊,没有道理可以辩,还是比神通吧。” “对啊,比神通吧……”“比神通!比神通!”众人附和道。 外教徒随即幻化出一片非常美丽的花园,花朵盛开,芳香四溢。舍利弗一看他们幻化出一片花园,马上化出一阵清风。花园里的花摇曳生姿,犹如仙境;可惜没多久,花瓣、叶子纷纷地掉落。这一回,外教输了。 接着,外教徒化出一座清净的池塘,里面的水清澈见底。舍利弗一看,马上化出一头大象,到清净的水池里洗澡。大象一翻身滚动,池里的水立即混浊。这次评分,当然又是外教输了。 那时外教徒非常生气,化出一条凶恶的九头龙冲向舍利弗,舍利弗眼睛一看,立刻化出一只大鹏金翅鸟,它飞翔自在,然后稳稳当当地坐在九头龙的头上。这时候,外教徒非常恐慌,认输了。有些人立刻请求皈依,但是也有一部分顽强的人不服气离开了。 那些顽强者仍然要阻碍工程的进行,还假装成施工的工人,要求长者让他们工作。长者心里有数,知道外教徒可能会混入工人群中,于是就告诉舍利弗。舍利弗说:“长者,工程如果想加快进行,当然必须要号召更多的工人。好吧,让他们来吧。”舍利弗亲自在那里守着,做监督工作。 有一天,舍利弗在大树下看到一群工人来了,这些工人不一般,手里拿着棍子、锄头、铲子等工具,向舍利弗气势汹汹地走过来。但不知道为何,突然人人满心疲倦,好像要睡着一般,眼皮都抬不动,挣扎着向前,但是脚步却越来越沉重,不听使唤了。他们累得全部坐在地上,而且向舍利弗求救。他们知道舍利弗用法力了。 舍利弗即向前为他们宣说“四谛法”,那些工人听了如梦初醒,大家都被舍利弗降伏,从此工程顺利如期完成,祇树给孤独园就这么开始了。就是因为有这一段兴建的过程,所以在佛教经典里才会经常看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经文。 所以,学佛人不能有忌妒的心。碰到障碍,碰到别人的忌妒,要如如不动,心魔永远无法战胜心中的正法正道。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学佛修心,战胜自己的心魔;不要被人间的五欲六尘所染,要以佛的正气护及自己的身体,敢于担当,在人间,再凶猛的波涛骇浪能奈我何?所以吞没之身实际上是无明之众,别人对你的好坏,对你所有的讲法,实际上都是一些无明的众生,一旦他们明白了,就是有道之人。所以希望大家要超越心中的障碍,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忌妒、给你的一些烦恼,障碍在自己的内心。要懂得,他们只是一时的迷惑,也是可怜的无明众生;一旦佛法被他们理解,他们一定会正气浩然,一定会像我们一样正气正法,得到最可贵和宝贵的佛法。 好,今天的《白话佛法》就跟大家说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34.自性不迷 众善奉行

观世音菩萨每天给我们做榜样,希望我们明白拥有大慈悲的心。在这个世界上,不但现在要普发大悲心、大愿心,而且还要超度宿世的冤结。不管什么事情,不想超度也要学会超度,也要学会感恩,因为他们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业不是今世就能消掉的,他们让我们知道,我们今生不能再去造业,因为前世宿业还没还清。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有一种感恩心。 人还有一种病,就是内伤。我们的感情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因为自己对别人的不理解,都会伤害自己。很多疾病、忌妒、瞋恨、贪爱、愚痴都会造成我们内伤。长期忌妒的人,心就变得越来越痛苦;经常瞋恨别人,眼睛就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就会肝肠寸断。这一切跟你的身都有关系。菩萨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去除身体上的内伤,最好就是诸恶莫作。师父告诉大家,不但诸恶莫作,还要诸恶莫想,然后众善奉行。身体上有一些病,可以吃些药;但是内伤的病,就是要学会诸恶莫想,众善奉行。 人还有一种病,是外感。受到外面的风寒、湿患、暑——就是冷病、热病,还有风、寒冷。这些病就是外面对你的影响。其实这些病都可以对付,因为冷了,多穿点衣服,热了,少穿一点,注意自己保温——保持一定的温度。但是最难的就是因为外面的感悟,为外面所说的话、外面给你带来的那些伤心的事情,让你免疫力降低。因为你的瞋怒,因为你接受了那些不好的色情的东西,吃喝嫖赌,学得有邪念了,你的免疫力就开始下降,你的思维就开始不正,你的眼睛就不敢看人,好好的一个孩子就会变得颓废。这就是外感。 像这些病应该怎样来对治?首先管好自己的六根,控制好对应的六尘,慢慢地学会吃素、念经、许愿、放生。《黄帝内经》讲,任何一个人生病了,要杜绝邪淫之事。要生大病了,或者已经生病了,绝对不能去碰邪淫之事,还要戒杀生。一定要守戒,因为不碰就是在种善根。很多人不懂,以为守戒了,没吃荤的了,没有什么得,也没有什么失。其实你失去的是什么?失去了跟别人结恶缘的机会。你得到了什么?得到了结善缘的功德。所以在自己的八识田中种下了善根。我们要懂得,念佛去作恶就会造大业。如果你今天已经念佛了,还去作恶,你就造了大业。要避开灾祸,消除业障,这是最重要的。 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想跟别人聊一聊。学佛的人念念经,跟佛友聊一聊,或者看一些喜剧来调节一下自己的内心,转换一下自己的情绪。还有的人,希望跟一些正能量的人多多沟通,调节自己的情绪,去除自己内心的悲伤。心理学上也讲,人在内心中根植了一些法喜。比方说,想到未来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想到曾经别人帮助你的事情,你笑一笑,面部肌肉的神经就会向你的大脑传递那种脑电波——那些快乐的信息,让你的心情会有特别好的感觉。所以学佛人就是这样,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忘记自己的烦恼,会从别人身上得到法喜。别人对你的尊敬,会造成你大脑神经的兴奋。当你能够帮助别人,别人感恩你的时候,你非常容易受到他感恩的传染和影响,让自己变得非常幸福。所以能够经常去帮助别人的人,内心非常幸福。弥勒佛帮助了别人,让别人法喜充满。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伟大的佛陀佛法的传承,戒律,把它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层次的一种正能量。 师父希望你们好好地学佛修心,来改变自我,改变自己内心的愚痴。希望大家好好努力。我们学佛要用心,要远离颠倒梦想,实实在在地活在当下,放下自己过多的贪、瞋、痴、慢、疑,这样才能像花朵一样,在自己内心生出莲花般的正能量,去除负能量,才能走出低谷,迎来美好的明天。 下面跟大家讲一个故事。佛陀有一次回故乡迦毗罗卫城游化,度化众生,暂时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佛陀的堂弟摩诃男居士在这一天来礼见佛陀,他对佛陀说:“世尊,现在我们迦毗罗卫城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而繁华,我每天在这里进进出出,身旁常有狂奔的象、马,还有横冲直撞的人、车擦身而过。我常在想,不知哪一天,就会被这些狂奔的动物或者车撞死,而死前又仓惶地忘失了念佛陀、念正法、念僧伽,所以我担心,像这样的死法,不知道下一辈子会沦落到哪一道?会出生到什么地方?”佛陀就跟他讲:“摩诃男,你不必害怕,你死后会出生到好的地方,不会沦落到三恶道去,也不会有不好的报应。这就像一棵大树,如果幼苗的时候就倾向东方生长,继续长大的时候,还是一直朝着东方倾斜地生长,如果有人一斧子砍断了这棵树,你觉得它会朝哪个方向倒下呢?”“世尊,那当然是朝东方倒下了。”“摩诃男,你也一样。就像有人将装满酥油的瓶子丢进深水池里,瓶子当然会沉入水底,但那瓶中的酥油终究会浮出水面一样。摩诃男,你长久以来,念佛陀、念正法、念僧伽,死后即使身体被火化了,或者被弃之于坟场,任由乌鸦、鹰鹫、野狗、土狼啃食,风吹、日晒、雨淋,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可能就化为灰尘了,但心灵因为经过长期的熏陶建立起坚固的信仰、戒行、闻思、布施、智慧,会引领你的心识升华,向于安乐美好之处飞去。” 对于结果不要执著,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佛陀就是告诉我们,那就是一个现象。我们要明白,宇宙是一个整体,是非常丰富的,蕴含着无量的生机。人的肉身终究会坏,但是心灵的境界不会坏。我们从小做好人、做好事,最后一定到好的地方去。就像一棵树一样,从小往东面长,即使倒下了也是往东面倒。我们修行就是要严格地把自己的菩提心修出来,就是要把自己第九意识阿摩罗识的佛性找到,契合于八识田中的各个心念,这样才能与佛合一,才能拥有菩萨的智慧,永远不离开菩萨的佛道。 希望大家从这个故事中明白,我们只要用心,只要好好地努力,一定会有超脱的一天。佛不远人,而人远佛:佛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去离开了佛。佛菩萨天天让我们即心即佛:你的心像佛,佛就在你心上;你做的行为像佛,佛就在你的身上;你的语言像佛,佛就在你的口中。因为人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方向,而自己不知道,所以“而人远佛”了,很多人就找不到佛。学佛要见性,不见性者,不会相信佛陀。若见性者,视之为佛:当我们理解佛法、认识佛法之后,才能信入,才能走出人间的红尘,进入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之道。 好,今天的《白话佛法》就跟大家说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25.洗净业障 温养智慧

好,今天继续给大家讲《白话佛法》。 我们学佛就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实际上,想改变命运就是挑战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就是向自己宣誓“我要在这辈子改变自己的缺点,放下烦恼”。命运经常给我们增加很多不幸,我们用菩萨的智慧能够避开。很多人一辈子烦恼,就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不幸,然后看着自己堕落,看着自己没办法挽救,最后跌入深渊。这就是人不能战胜自己不好的心态。很多人经常以为“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这个脾气,我就这个性格”,实际上脾气和性格都是后天养的。你没有这个脾气,你如果没有这个执著的想法,你就不会生气。所以每个生气的人都是先有气,慢慢才会想发出来。气是生出来的,你不生,就没有气。 师父告诉大家,我们人要心正。师父经常在法会上跟大家讲:心正,佛做主;心邪,魔做主。悟者识本性,如果你今天是个开悟的人,你会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应该是善良慈悲的。迷者永轮回,你看那些不开悟的人,永远在他过去所犯过的错误中做错一次又一次,永远解脱不了。“哎呀,我怎么搞的,我又跟这个人合作了,我怎么上当上不够的”,因为你贪啊!明心才能见性,见性的人才能见到菩提。 要懂得,菩萨到人间来就是让我们学会解脱,让我们理解生死无常,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没有一件事情是长的。佛曾经告诉我们,人生本来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哪里?佛告诉我们,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欲望。如果一个人没有欲望,哪来的苦?欲望过多,你一定会有贪的毛病。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贪到后来你就越来越往下走。高僧大德曾经说过,贪的毛病犹如喝盐水,越喝越咸,越咸越要喝。所以当贪的欲望慢慢超越了人的理性的时候,就是贪过头了。为了贪这件事情,可以忘记自己的一切,就超越了人的理性,凌驾在生活的所有知识之上,也就是说为了贪这件事情什么都可以不要,那你这个人就是糊涂的开始,就会成为阻断你快乐的根源,一个人贪到最后就没有快乐了。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会贪过头的。明明知道这些是虚幻无常的东西,你还追逐在里面,还舍不掉。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在乎表面上吃亏。在人间,过去有句话叫“吃亏就是便宜”,有时候吃亏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真的吃亏了。真正能够理解这件事情,能够放下这件事情,才是实质性的成功。真正成功的人,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不是表面上的一些利益或者语言上的吃亏。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人在骂那个人,大家都不讲,被骂的人也不讲话,等到最后,旁边的人看到这个被骂的人不讲话,大家都同情他,大家都原谅他,都理解他;而那个骂别人的人,大家心中都唾弃他,这就是已经吃了“理”上的亏了。所以师父叫你们学会放下,因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一生平安。吃亏的人,语言上吃亏了,他心中平安。一个能够吃亏的人,在单位里、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大家都很喜欢他,这个人实际上一生平安,那他必然拥有幸福。很多人斤斤计较,他表面上得到了,实际上暗中吃亏更多,没人喜欢他。所以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处世,做事情就是要学会吃亏,“对不起”“我多做一点”“没有关系”,那是一种智慧。我们很多人一辈子就是不肯吃亏,最后吃了大亏。所以师父说,吃亏不算亏,惜福才有福,心静才能定,心定才有慧。要记住,吃亏不一定是吃亏,惜福的人一定会有福气,心静的人才能定得下来,心定的人才会有智慧,吃亏的人就是有智慧。 能够忍让,你已经产生了智慧的清凉。大家知道什么叫清凉吗?清凉就是你在家里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看书,今天没什么事情,心里很安静、很开心,周围没人打扰你,没有电话,自己很安静,那是一种心灵的清凉。很多古代的诗人都讲过,清凉是“温良恭俭让”,就是一种温养,这种修养是温养,它是一种舒心,心里非常开心。今天没有烦恼,今天活得很开心,知足了,吃完饭,沙发上一躺,没人跟你讲话。自己心定下来,那就是一种修养。 调和心中之火,要学会心中不管有什么,要调和。我们修心人不能走极端,不能很烦恼。有些人一辈子走极端,什么事情“我一定要去得到”,什么事情“我一定要做”,这就叫走极端。“达不到,我就怎么样怎么样”,这就有点像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去镇守街亭,最后失守了,在去之前跟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所以如果你不执著,可能就不会产生这种失败的烦恼。一个人不能心中有火气,因为你觉得今天气大了,有火气了,接下来,你这个气就一定会慢慢发出来。实际上这个发出来的气,就是伤害你的气。 真修的学佛者是巧妙运用佛法。因为佛法里有智慧,你能够巧妙地运用佛法,你就运用了智慧,你就会将自己刚刚生起的暴躁之火慢慢地调和。调和了,不生气了,调和了温养之气,脾气非常地温和,能修身养性。“你急,我不急;你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这种温养的火,心情会不急不躁,心念会慢慢地处理一切烦恼。一个人稳稳当当,他就能处理一切烦恼,他才会流露出法喜。所以为什么说法喜充满?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他是连续性的,不是单单这一件事情。开心,那是一直开心下去,所以法喜,就一定会充满。人家说吃苦,你就一直在吃苦,因为你钻不出来。清净,那就是心静,清净的人心一定静得下来。烦恼就是菩提,这就是“烦恼即菩提”。 解脱非难,难在定慧。一个人定下来才会有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定得下来。我们的业障是由记忆力开始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曾经受过的伤害,业障块就形成了。如果你不能忘记过去别人对你的伤害,你的痛苦就在你的心里形成了;如果你不能忘记曾经伤害过别人,或者别人伤害过你,你心中的业障块就慢慢地形成了。记忆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东西,你想洗业障,首先要去除你记忆中不好的思维。你要忏悔自己的业障,首先要念礼佛大忏悔文,要忏悔自己曾经拥有的那些业障。如果不念经,不念礼佛大忏悔文,没人能够帮你消掉。而且记忆这个东西非常厉害,它一般都是记忆你曾经的那些不好的、伤心的、难受的痛苦,而在你思维中那些曾经幸福的、愉快的、好的、快乐的,你都不记得了。你的八识田中一直记着的就是那些痛苦的事情,好的东西就记不起来了。有时候好的东西记不起来,不好的东西一直留在了心里,而且一存入八识田中,洗都洗不掉。所以一个人痛苦至极,一定在八识田中;如果一个人烦恼至极,它一定在他的八识田中。眼耳鼻舌身意,一碰就进入你的八识田中。为什么学佛的人、高僧大德经常说,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要管住?你一闻,“哎哟,好香啊”,这个印象非常深,可能就进入了你的八识田中。很多人小时候曾经吃过一碗芝麻糊,或者一杯什么酱,非常好吃,可以记一辈子。你跟他讲起来,“我小时候吃过的芝麻糊真的好吃啊”,他可以记一辈子。人的烦恼和痛苦更能让你记一辈子,一碰就进入记忆田中,擦也擦不掉。

35.不入名相 若见性者

今天继续给大家说《白话佛法》。 学佛人学佛念经,首先要用心,心是最重要的,无心念经很难感应。很多人念经,嘴巴一闭“喏喏喏……”这么念,他没有用心,感应力就不够。你每念一遍经,心要得到菩萨的感应,所以念经就是念心,我们平时做人也是这样。念经不用心就犹如放一本经书在边上,你很难感应,因为经书没有用到,你没有去念它;你念它的时候要用心,就会有感应。持经人用心,就是在“我要念经了”这个意念起来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动了,动的是佛心佛念。动的是什么心呢?是无相无名。因为在念经的时候人是不著相的,心中没有任何需求,心非常安静,所以念经就是念心。如果一边眼睛到处乱看,一边嘴巴里在念经,这一遍经文念出来,效果就差很远很远。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不执著名相。名相,当你不执著的时候,是非常清净的。我们不为名、不为利,不执著于名相,我们是不是非常高尚?很干净,犹如一朵莲花在成长中,长势非常好;但是杂念进入了我们的心中之后,有相地去念经,有目的地去念,就犹如莲花边上生出了很多花枝,而且这些花枝如果无人剪割,一定会影响到莲花的繁茂成长。所以真正的念经要无相无名。 现在很多人做什么事情都有名、著相,因为有所求——求这个、求那个,都是心中有目的去做。人在这个社会中自生自灭也好,自取生灭也好,为了一些利益,为了一些虚幻的看不见的利益,实际上人的正智(正确的智慧)慢慢地就被埋没了。这时你没有正确的智慧,就很难辨别哪些是烦恼,哪些是欲望,哪一些是应该防止的,那么慢慢地就离开了般若。很多人为什么整天被烦恼所困?他早就远离了般若智慧。 不见性者,不信佛陀。一个人如果看不见本性,看不见一件事情真正的根基(根底),就像做一件事情,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说“我做义工,只是为做义工而做义工,因为家里有一个亲人正在医院里,我想让他身体好,所以我来做义工”,这不是看到了根本。看到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见性,“我今天为了救度众生,因为我把自己家里的亲人,哪怕在医院里的亲人,也看作是众生。我今天学佛,在救度众生,我相信佛陀,相信观世音菩萨,我学着观世音菩萨在救度众生”,那么你就是见性者。 若见性者,视之为佛。如果你见到了本性,你就是佛。你做一件事情,想到这件事情是为了众生,是为了救更多的众生离苦得乐,那你就是菩萨,就是佛。 识佛之人才能信入。一个人拜佛如果仅仅是为了家里经济好一点,为了自己所求,那他还没有信入,还没有完全信佛,只是为一些福德而求。 佛不远人,而人远佛。就是说佛永远在我们身边,只要想到佛,佛就来了,而我们人的毛病就是想不到佛。我们现在有很多佛友,白天念经念佛,到晚上做噩梦的时候,他也很自然地叫“南无观世音菩萨”,马上醒过来,远离噩梦;但是有很多人脑子里平时根本没有想到菩萨,所以等他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想不起来第一时间求菩萨,等到他做噩梦的时候,也想不到第一时间必须先要求观世音菩萨。 即心即佛,你的心就是佛,你今天能够有佛心,你就是佛。今天能够解脱,就是因为没有离开佛。佛不远人,就是告诉我们,因为我们人迷失了自心和自性而自己不知道,离开了菩萨却不自知,所以人就远离了佛法。就相当于一个人,明明应该懂这件事情,但是他为什么做不到?他不懂,因为迷失了方向。比如你今天喝酒开车,明明知道这条路是对的,但是开错了,别人拦住你的时候,你说“我本来应该这么开的,我怎么会开到那里去了?”是你离开了原本的道路,而不是道路离开你开车的意念。 佛是心作。很多人问师父:“师父,佛在哪里?”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你的心里,只要低头一看,就看得到你的佛性。迷惑之人总是要在书本上找到佛,很多人说“佛在哪里,我看看书就知道了”。书上的佛是写出来的,是你在文字中需求,而真正的佛性是在你的心里,自心而作。一些迷惑之人,他总在各种形式中求佛,就像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看得见佛,那么大家都很羡慕他,“哎哟,你看得见佛。”我问你,你看得见佛吗?佛就在你心中,为什么自己不好好看看你心中的佛?当你正知正见的时候,当你明心见性的时候,当你自己觉悟的时候,佛已经在你心中指导着你了。 觉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一个迷惑的人总是在修啊修啊,“我要修到看到佛,我要修到离苦得乐”。实际上在你修心的时候,这个善因种下去,你不需要等待果,果自会来的。当你做件坏事的时候,这个因种下去了,果报一定自受。觉悟的人只要问问自己的良心“这件事情我能不能做?”如果良心认为这件坏事不能做的话,你的心就是在觉悟中。觉者就是佛,当你心中明白了,“我想通了,我开悟了”,那你就是佛在心中。师父希望你们“悟人了无心相”,开悟的人根本不用去天边寻佛,佛在心中。所以我们平时应该修因懂果,而不应待果,不应该自己作了因都不知道,天天还等待着果报的现前。很多人说“我去年来求过菩萨,菩萨怎么到今天还不给我感应?” 迷人执物,守我为己。一个迷惑的人以为“这个东西是我的”,在这个世界上“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他不知道本来就无我。你从哪里来的?出生之前你在哪里?你把你的家庭、亲人、名、利、烦恼,还有你自我的生死,都当成真实的,“哎呀,这是我的”,那么你慢慢地就会执迷,就会执著,不舍得这些名利,放不下了。想一想,你来的时候带来了什么?觉悟的人不会迷惑的,他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暂时地拥有,暂时借来的,不会永远属于自己,所以他处而不染,不染著。 无处不是佛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哪一天、哪一件事情、哪一个时辰不是在佛性中?所以无处不在西方——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懂得,一个想不通的人整天在执著:“这个是我的,以后会没了,怎么办?我会很痛苦。”真正理解空性的人,不会去执著这些,因为他知道今天的拥有,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也是没有。所以真正的空是完全放下的空,见性了,明白佛性了,自然而然得到了空性。 人只有懂得不执空,也不执有——中观;没有对空执著,没有执空,也没有执著今天拥有的东西,就没有两边。没有两边就是心空,心空就会没有,心中就没有执著空,心中也没有执著有。举个例子,今天你们拥有的家庭,百年之后这个家庭就没了,“我不执著这个家庭,但是我也不执著以后这个家庭没了,来不及把这个家庭就破坏掉”,这就是“中观”。所以我们不能心空相灭。有吗?有的。空吗?是空的。两个都有,两个都不能灭度,只能“惟有中性”。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性,因为本性即空,看到的是“虚空”——也是一个空字,但是它是虚的。所以我们不能有四相的执著——执著于人相、我相、寿者相、众生相,会让你慢慢毁掉心中本灵的智慧和般若。 用通俗的话讲,在这个世界上一切让你喜欢、让你悲伤……所有人间的情都是虚空的,最后都会没有。它有时候像一张网一样,我们自己用执著——执空和执有,来慢慢地编织这张网,来慢慢地让它主宰着我们每天的悲伤和幸福——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感受。爱情、友情、兄弟情、父女情、母子情和朋友之情,每一天执著在里面,这是我执,觉得这是“我应该拥有的”,所以一旦失去就会痛苦万分。只要有因缘,一定会相遇。但相遇也是个因缘,因为因缘也会失去,所以缘分没了就慢慢地失去了。但是在失去之前还会有业力的感召,也就是说你在行缘的时候(在进行这个缘分的时候),你还种下了更多的业因和业果。为什么会有业缘呢?那是前世的累积。所以我们这一世等于重新上演了上一世、再上一世的故事,精彩啊。很多人一碰到这件事,突然之间会感觉到很忧伤,实际上他触碰了八识田中前世的果。我们就像看电影一样,不停地在转换人物,我们前世的生活和今世不同的生活,前世的人物和今世所处的不同的人物,实际上都在重回,就是在轮回。今世,有时候我们相见了,似是而非的相见,好像认识又好像不认识,所以不必去执著,因为这一切都是缘分所为。 菩萨曾经告诉我们:是空,是无相,是无作。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的,这个世界做任何事情,到最后不要著相,它是没有相的,是无作,没有做任何事情。空就是无相,无相即是无作,所以若空、无相、无作,你的心就没有意识的存在,就等于三个归于一解脱门,这三个“空、无相和无作”成为一个解脱门,就是“三解脱门”。 今天讲得比较深一点,所以师父要稍微做一些解释。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一切是空性无常。因为它是无常的,它会结束,结束了之后,是不是你过去所拥有的一切成为没有了?那么就是无相,没有了。举个简单例子,小时候我们拍过很多照片,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和非常不愉快的记忆,这属于相,那么我们今天知道“空”,它终有一天会空,空了之后就属于无相,所以空、无相;因为空了、无相,没有这个记忆了,你已经无相了。小时候你做过很多事情没有?做过。做过,在哪里?无作。你做了哪些有为之事?曾经做过哪些事情?无作。所以这就是三解脱门,怎样来解脱自己内心的束缚,能够懂得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就是告诉你们,若空、无相、无作——如果这个世界一切是空的,是无相的,而且没有作为过,没有做过这件事情,你哪来心里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