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空生空灭 苦乐灭度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说《白话佛法》。 我们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29岁那年出家,弘法悟道时只有35岁,当时到底悟出了什么?佛陀悟的实际上就是“缘起性空”。我们到底学佛是学什么?其实学佛的宗旨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人和事都是因缘聚散、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慢慢地就会聚散,无常是一种变化的现象,就是让我们看懂,这个世界上,当你拥有的时候就意味着失去的来临。 缘起性空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的出现,在人间都会发生变化。人很多时候就是认为一件事情不会变化,所以执著。菩萨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会出现变化,因为这是因缘。由一切人到最后变成无人:“缘起了”,你这个人生出来了;到了最后变成无人了,那么这个人走掉了。由一切事变成了无事:这个事情开始发生,到了最后这件事情没有了。由本来的有一个“我”字(生出来之后有一个名字,你叫什么名字,这是一个“我”字),最后变成了无我——名字没有了。它都是在变化中存在的。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人活在世界上,要懂得事物的因缘果报,因为一切都在缘起性空当中,都是在变化当中存在的。佛陀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和人是不变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没有一天是不变的,没有一个事情它是不变的。这就是佛法经常讲的:缘起了,性就空了;性空了,缘又开始起了。告诉我们这个原理,让我们懂得,有缘分了,就意味着这个事情一定会有很快结束的一天。缘分也好,其实只要有缘起了,它到最后的本性就是空的,一定会结束。所以很多人在人间觉得“我做了这个位子,我可以永远做下去”,非也;“我今天得到了这个东西,我可以永远拥有它”,非也。世界上很多东西到了最后,它显现的都是空性。 所以佛法教导我们,对人间的苦、快乐、顺境、逆境、荣辱……所有的境界,不要看得太真实,它都会转变的,它都是无常的。所以《金刚经》让我们视作梦幻泡影,像做梦一样,醒过来就不见了,一切都在变化当中,就是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都不可得的。你们过去年轻的时候拥有了很多别人没有拥有的东西,曾经做出过很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这一切犹如梦幻泡影,因为根基上讲它就是无常。佛陀为什么叫我们作无常观?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够认识到,人间的一切没有真实意义的所在,一切都是虚幻。你看我们人的痛苦,就是在于我们以为这件事情可以很长,最后变化了之后痛哭流涕。“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这个人本来出去的时候好好的,后来出车祸被轧死了?”“为什么这个人跟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突然之间他就抛弃了我?”一切的为什么,它都是没有真实意义的存在,因为取决于这个定义是无常。 这就让我们要学会放下,佛经就是让我们要学会放下。既然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它不会长久的,那为什么不能把它放下?人应该提高自己的境界,不要对人间的事物执著,觉得“这一定是我的”,而且要学会随缘消旧业。今天你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就不能再去斤斤计较或者忘记不了年轻时候那些无知所造成的业障;你现在成为大人了,就不能再去做那些无知的年轻人的事情,这就是随缘消旧业。不造新殃,讲到底,就是要自己懂得理解、总结:这个世界不管给你带来什么缘分,它到最后都是空性的。给你带来的苦,它最后也会没有;给你带来的快乐,到了最后也会没有。你不要去执著于那些当时得到的缘分。 一切认为本性应该存在的东西,都是会变化的。年轻人在一起谈恋爱总是说“海枯石烂心不变”,你知道什么叫海枯、什么叫石烂吗?你经历过没有?在这个本性的性空中,它们都会产生变化。一切万有诸法,一切宇宙现象,所有你看见的、你听到的、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是因空而有,最后都会没有,没有之后又会产生。佛法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执著人间所有的物和人,你就远离烦恼,你就会远离颠倒梦想。就像一个房子,如果空了,才能储存万物;没有真的空,那这个房子就放不进很多东西,就没有了万有的缘起。只有性空了才会有缘起,只有把自己的心和杂念去除了,才会有另外的缘分生起。实际上缘分到最后是空的,空了之后又开始有缘分。心不空,心则不能用;心空了,才能性空,才能善用你的本性,找到你内心阿摩罗识的佛性。 万法皆从空生,很多事情都是由空开始的。人不是这样吗?你空了,才会生出——比方说你现在肚子空了,你才会想到吃饭,再生出很多的食物;你今天累了,会生出你的疲倦、倦意,你想睡觉;你今天这方面缺乏了,你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拥有它。万法皆从空生,又从空灭。你拥有它了,你找到它了,它也很快会消失的——又从空灭。空生空灭,生出来到毁灭,又从毁灭到生出来,它并非是没有,它是有生有灭,来去自如。想一想,我们人活在世界上,你刚刚想起一件开心的事情,你马上笑出来了,这件事情就进入你的大脑中了,你会想到就开心,是不是无中生有?当你听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一会儿就伤心了。这个伤心是你心中本来没有的,也是生出来的;但是一旦你想通了,它又自生自灭,生灭自如。所以“一切唯心造”就是讲人自己在造因,自己在造业果,自己在生,又自己在灭。很多人说,什么叫空性,什么叫从空而生。实际上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这个人的,突然之间产生出这么一个人出来,给他起名字,给他找父母,然后开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把他养大,就是从无到有的在实体中的一个生物。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告诉我们空生空灭。 人为什么会难受?师父举个简单例子,过去有一个办公室有五个人,突然有一个科长离开了,还有这四个人都想象着自己可以做科长,然后在三个月竞选期当中,他们做了很多工作,每个人有的快乐,有的伤心,有的难过。最后有三个人很痛苦,有一个人在痛苦中生存着,得到了一点点看似幸福实际上是一种苦乐。在这个世界上,这三个人从此就没有声音了。那么这个苦和乐都是他自己生出来的,等到三个月选举结束之后,这个苦和乐就灭度了,就结束了。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刚刚想不通,突然之间一想“我这样不是蛮好的吗?我……”,马上“噗嗤”一下就笑出来了。所以说自说自话,自思自想,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在争斗和狡辩的过程,包括自己心里在心理按摩的过程。 菩萨告诉我们,有时候要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存在,有时候又要想象着离开这个世界后的无我。这个世界这么多烦恼,你想象着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无我了,你还会烦恼吗?这样一想,你就不烦恼了。就像现在,“虽然在这个世界中,但是我不烦恼,因为我离开了红尘”;当你真正想空了,“我离开了红尘”,实际上在你的内心深处并非没有在这个世界来过的烙印,来过的,烦恼都有过,只是灭度了,结束了,境界高了,不去执著于这些烦恼之中。

88. 佛法的无生无灭

真正能够理解佛法的人,要懂得离苦才能快乐。你今天放下了,舍弃了你身上的烦恼,舍弃了你的贪瞋痴,你才能真正地快乐。很多人说“我很好,我很快乐”——全是空的、假的,因为你在贪瞋痴中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举个例子,一个腿脚不好的人,他不能走路了,一直要拄着拐棍,有一天他离了苦,不拄拐棍了,他当然就快乐了,但是当他快乐之后,因为已经没感觉了,他忘记了腿给他带来的苦,所以他又会为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而受另外一种苦。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只要有苦在身上,你是不能够快乐的,因为痛苦和快乐不一定是绝对,而是相对的。离开了小苦,又有了大苦;离开了大苦,又有小苦。 怎样能够彻底地把苦去掉呢?也就是要离苦得乐,把真正所有制造苦痛的烦恼和贪心、恨心、愚痴心等等一切全部去除,才能真正地得到法乐。如果你对某一个苦著相了,那么你就根本找不到什么叫快乐。举个例子,嘴巴很干的时候,只要有水,你就觉得很快乐;平时嘴不干的时候,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水和饮料,你也不会感觉到很快乐。这就是佛法精彩的地方。即使有水,有各种饮料,因为你不渴,你不会觉得很快乐;因为你渴了,哪怕一点点水,你都会觉得很快乐。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佛人应该怎样来理解对苦和乐的一种世界观。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完全痛苦,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毛病会给我们制造很多痛苦,就像师父跟你们讲的,虽然你看见了边上很多饮料和水,但是你现在嘴巴不渴,你要想到渴的时候怎么办,所以你必须要准备好渴的时候把水带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修心要懂得无常,它会变化的,这个苦乐是无常的,苦过了又会快乐,快乐了又会苦。 怎样能够把握这个苦乐呢?最好的方法:首先要理解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因为它是一种感觉;其二,要懂得没有苦的时候就要珍惜,要知乐。就像你们虽然身上没毛病,很平静,但是你们要珍惜:“我很快乐,因为我现在没有牙痛,没有腿痛,身体还很好,心脏还很好。”这就是要知乐才能离苦,人不知足就会痛苦。师父把这个佛学、哲学的理论倒过来跟大家讲到现在,就是让你们要懂得苦和乐是相对的。怎样能够保持你的快乐?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脱离苦难。 菩萨不会贪著,菩萨如果贪著,就会成为众生。快乐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你很干净,你经常要快乐,是不是离苦了?快乐的人不就离开痛苦了吗?所以真正灭度自己的苦难,才能产生恒常的快乐。恒常的快乐就是天天知足,你就会离开苦难。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有一个位子在办公室里,你应该天天感觉到很快乐,“我还有个位子,很多人还没位子”。“我今天还能做功德,还能在这个社会上度众生、帮助别人,我有手有脚,我能够帮助别人”,是不是很快乐?是啊。经常保持这种快乐,你有苦吗?没了。过去有的人残疾,他虽然残疾,但是他用他残疾的手和脚天天为众生服务,他很开心;他每一天为别人,用残疾的手和脚在帮人家做事,他很快乐。我问你,他在快乐的时候是不是远离了痛苦?这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恒常的快乐,就必须远离颠倒梦想,远离烦恼,远离痛苦。 真正的不是远离痛苦,佛法让我们远离生死,师父把它由浅到深给你们讲出来,就是要远离生死。因为你要理解,人的身体、人的慧命、人的生命都是不生不灭的。真正理解了我相,你就不会带着我相活在这个世界中。真正知道“要什么面子?面子只会伤害我,伤害别人”,这样的话,你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个世间,是不是别人就尊重你,你自己也活得很踏实?去除我相的人,那才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因为有“我”,我们才会痛苦,“我的烦恼、我的名、我的利……我的一切都没了”。你看痛苦的人,哪个人不是说“因为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什么……”他觉得失去了太多,才会有烦恼,才会有痛苦。因为有这个“我”,当你走的时候就舍不掉了,你就会痛苦;如果你无我的话,觉得“人本来就是一个感觉,现在我到其他地方去感觉感觉”,你就不会痛苦了。所以用这个方法看世界上的一切,你就会对得到的一切名利、荣誉、物质、财放下,你就懂得什么叫舍去了,因为没有意思的。所以要活得干干净净,要活得对得起别人,不要活在假我当中。很多人要面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就是一个两面人,活得很痛苦。 所以佛法真正让我们懂得的无我,就是在人的心灵当中要拥有一个佛的境界,才能远离痛苦、远离忧伤。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天空为什么这么干净?因为天空不著相,因为天空是虚空的,是没有实质的物质和名誉存在的。所以才叫无善亦无恶、无苦亦无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没有苦难你就快乐了,因为这个快乐也会过去,你也没有什么快乐,你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干净的快乐、究竟的快乐,那就是清净无我。为什么法师在山上打坐念经?他就是清净无我,用人间的话讲,已经到了“平安就是福”的境界了。因为你没有感受到有福,你没有感受到有痛苦,你也没有感受到幸福,这是一种纯净的幸福,这种叫平安,这种就叫快乐,这才是佛的境界。 今天跟你们再讲修心修性,修成佛性。我们修心,实际上是修我们的一颗本性,要修成佛性,寂灭一切自性。就是修心的人最后要修到自己最内心的佛性。你不停地往里修,修到你的本性了,就找到你的佛性了。举个简单例子,你要挖一样东西,挖啊挖啊,找到了,那是到了很深的内心了,找到了你的佛性了。那么这时就要寂灭一切自性。什么叫寂灭一切自性?你当时要挖、找的这个心都没了,因为当你找到了,你把这整个过程全部忘记了,所以人间寂灭了一切自性。这是真正的修心,是一种佛的高境界。 最后的高境界就是无生灭的。什么叫无生灭?就是无烦恼、无生灭。你们想一想,我们的心,烦恼心是生出来的吧?快乐的心也是生出来的吧?当你没有生出烦恼心,也没有生出快乐心,是不是没有生,哪有灭?因为你生出快乐,过一段时间,你会把这个快乐灭掉,你就会痛苦。如果你生出了烦恼心,那你会承受很多苦痛,你等待着灭度,但是可能会觉得时间过得很长。所以你不去想——不去想快乐,不去想痛苦,那么无生无灭,然后无烦恼,你就能找寻心灵深度的真净——真正的干净和真正的安静,你才能找寻本来的自性清净——本性的清净。所以不贪的人很静得下来,“无所谓,你们有,你们好,我很开心”,一切都是自性清净,那在佛教界讲,就叫真如真性。 那么真如真性修到后来就是想成佛。很多人问师父:“师父,我们学佛,要成佛,有没有几个种类?”师父问问你们有没有种类?当然有了,而且告诉你们,有三种成佛的方法、成佛的种类。 第一,克期取证,即身成佛的大圆满法身。也就是说,你在人间成佛所有的因缘成熟,成就你佛性的大圆满,你用的是人间的智慧和法身,靠自己的力量。“克期”是什么意思?“克”就是制定,“期”就是时间,实际上“克期取证”就是给你定期的时间来成佛。很多人不知道,以为一直可以拖下去,以为时间到了就可以成佛了。要给自己定时间的,限定自己成佛的日期。克期取证就是限定自己的日期,学佛修心,然后成道,以期得到佛果。“取证”就是得到证悟、得到证果。 第一个“克期取证”是定时间地成佛。很多人为什么说“我修心,准备一世修成”?这个是不是日期?你这一辈子就必须修行,一世修成,就是在你有生之年,不是“克期”吗?给自己一个时间。所以你们念经也好,学佛也好,你想成佛,必须给自己时间:“我从今往后再也不浪费时间了。我这点经文一定要几个月当中把它念完。”这个都是“克期”,要有日期。你跟菩萨讲话,很多人说“我跟菩萨许了这么多愿,为什么不灵?”你可以讲很多,但是你没给自己一个时间,所以不能算。“菩萨,我一定改。”“菩萨,我以后一定会吃素的。”你说这算什么愿力?哪一个更能得到护法神对你的保佑,得到菩萨对你的赞许?“克期”——要有时间的,包括一世修成,它也是个时间。你忙了半天,说“我以后一定吃素”,没有用的,这种不算愿力,不知道哪年哪月了。要成佛的人一定要有时间,叫克期,定时定点地做得像佛一样,然后得到圆满成佛。 第二,命终登位。一个人成佛,到临走的时候,佛陀以及很多的佛,或者你跟哪位大菩萨、佛有缘分,他们就会从天上下来接引你这个报身,用你自己的力量和菩萨的接引成佛。因为你的一生都修得非常好,命终了,你上去了。 第三,中阴转成。应身,“中阴”就是中阴身。第三种成佛比较难一点,它主要是靠人间的法界力,人靠法界的力量。你今天在人间是大上根器者,是乘愿再来的菩萨,然后你一直在做善事,一直在修心,一直在帮助众生,慢慢地有一个迁识法。迁识法是什么意思?“迁”就是移动的意思,迁动你的意识,转变你的意识。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成佛,他必须转变他在人间的意识,因为人间的意识都是有漏的八识,不圆满的,人的八识田中是不圆满的。举个简单例子,“我帮你有目的”,你说能圆满吗?“帮你”是不是众善奉行?对。你说“他以后也能帮我”,这个“帮”就不是纯善了吧?所以师父跟你们讲,要转变自己的意识,“我今天帮你,我完全没有任何所求”,你自性才能解脱,才能成佛。实际上第三个中阴转成,讲的是你的觉悟,因为你不需经过中阴身而成就。也就是说当你要走的时候,可以魂魄直接就上去了,用不着到地府阴间里去转一转。这个时候你虹光化身,就像彩虹一样的身体,自主生死,所以就会进入安乐的净土和寂灭的常寂天。也就是说你靠自己的觉悟,干净成佛。

86. 精进是成佛的根

你今天证得了佛性,你肯定是无我的;既然无我,自然就没有众生,无众生、无寿者,所以无我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我们”,是不是“众生”?你说“我们”一起做好事,“我们”没了、“我”没了,哪来的“我们”?大家、我都没了,哪来的“们”?要懂得佛的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我做的”“这个人厉害”“这个人修得好”……一切众生相、寿者相。在世间,那些人拼命地执著着一切观念,执著着人间的一切事。很多人因为有我相,觉得“这件事情是我做的”“这个事情本来应该是我的”,觉得有“我”在当中,所以他们就无法真正找到无我的境界。我相信你们都有过这经验,你们去找一样东西,“我明明记得是放在这里的”,你就会在这块地方拼命地找,因为你有我相,实际上你这个记忆是错误的。你记得放在那里,你在这个地方已经找过无数次了,但是叫你重新再理一遍、再来找,你还是在这块地方找,这就是因为我相、执著,“我明明看见在这里”。所以你要让自己无我,“我好像没看见过,我重新在房间里再找一遍”,你就会找到很多不应该或者你想象中不应该找的地方,你就会找到你应该拥有的东西。 “无我”两个字听上去实际上是空的,但是没有“我”,你怎么又用“我”来做事情呢?所以我们人需要一个名称吧?叫人道。动物界呢?叫畜生道,它也得要个名称。那么很多畜生投了人,很多人修成菩萨了,那这个人从此就没有了,这个动物也从此没有了,是不是无我相了?就是一个我相。空无的“有我”的观念,就是因为“我认为是这样”。就像别人不认识你,人家总归要叫你个名称吧?你在马路上走,人家不认识你,总要叫“先生”“女士”吧?是不是有个名称来指特定的一个人。如果别人叫你“先生”,你无我了,因为他从来没叫过你的名字,你根本不知道“先生”是叫你,你是不是就放下了?因为人家没叫你。这个人骂你、讲你好,对你都没有丝毫的影响,你就不会被他的叫声所缠扰。人为什么会被人家打扰?因为他的心在动,所以碰到一点事情马上心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听。什么是圣人?管住自己的耳朵,管住自己的口,你这个人就是人中之王,就是圣。所以师父叫你们不要被别人的声音、被这个世界的假相所缠扰,这就是佛经上要让我们学会的“知无我即放下”,知道既然没有“我”,你就应该放下我相,这样才能超脱自我,能够寻找到佛性。 好,今天跟大家《白话佛法》就说到这里,下面跟大家讲一个简短的故事。 过去舍卫城有一个富翁拥有无数的财产,他还有一个独生子,名字叫难陀。当年的难陀小时候非常懒惰不振,喜欢赖在床上睡觉。那个时候别说下床走走,就算让他起身坐一会儿,他也不肯。难陀虽然懒惰成性,但是他有聪颖绝伦的智慧,他躺在床上听人讲解经书,完全能够明白讲的是什么。 富翁看着自己的儿子这么善解经论的道理,很开心。“你看这儿子懒是懒,但是什么都懂,什么都讲得出来。”他就邀请外道六师如富兰那这种人来家里教导难陀。(富兰那就是当年级别很高的宗教思想家,请那些人来教导他。)在一顿丰盛美味的宴席之后,富翁就对富兰那等人说明自己唯一的儿子某某某的情况:“希望你们能够帮我调教这位生性怠惰的儿子。”(古时候懒惰不叫懒惰,叫怠惰,就是懈怠的怠,这个人比较懈怠懒惰。)于是几位外道师就随着富翁一起来到难陀的房间,没想到难陀躺在床上理都不理他们。富翁看着儿子这么不受教(不受教就是没礼貌,不听教诲),非常苦恼地以手托住自己的双颊:“哎呀,这如何是好!” 这时正好是释迦牟尼佛化导众生的年代,是佛陀在世的时代。佛陀经常不分昼夜地观察众生,只要发现有苦难的众生,佛陀就慈悲前往,为其宣说佛法,使能心开意解(能够想开、明白),远离烦恼和痛苦。佛陀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别人远离烦恼和痛苦,也是大慈大悲。 这时佛陀遥见富翁正在为孩子忧愁不已。因为佛陀有遥视功能,很远就看到这个富翁整天想着“我的孩子怎么办,我这孩子怎么办?”然后佛陀就和比丘们一起来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说也奇怪,难陀一看到佛陀,马上起身为佛陀铺设坐具(过去古时候坐的椅子全部要铺上像绒被、毛被这样的东西),至诚恭敬地顶礼佛陀。看见佛陀来了,他就下去直接磕头顶礼了。于是,佛陀为难陀开示种种法要(法要就是佛法的要领),苛责他,就是呵斥他,就是让他不能赖床、贪睡,不能有怠惰不振的种种过失,佛陀就直接讲难陀。因为难陀非常尊敬佛陀、相信佛陀,因此对自己过去的一些不良习惯深深地自责,并生起惭愧和忏悔的心。 最后,佛陀赠予难陀一根檀杖(紫檀木的杖),并且告诉他:“孩子,你今后如果能够勤奋,那么你只要用心叩打檀杖,它便会发出美妙的乐声,乐声结束后,你就能看见地底下所埋藏的一切宝物。”就是这个木头,你只要用心去敲它一下,发出美妙的声音,然后突然间你就会看得到地下很多宝藏。难陀听了佛陀的话很好奇,立刻试着叩击这根檀杖,一弹之后,果然听见了美妙的乐声,也看到了地底下所埋藏的宝物。他欢喜得不得了,就在心里想着:“我现在不过是稍微努力了一下,竟能获得这么多的好处啊!如果以后我勤劳了,一定会获得无上的大利益。”古时候的人都说“无上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大利益,得到更多。 从这刻起,难陀一改赖床好睡的个性,他甚至邀约众人一起去大海采集宝物(珍珠、玛瑙、翡翠等),每次都平平安安地满载而归,更以种种饮食供养佛陀和诸比丘,变成一个非常勤劳的孩子。佛陀因而再度为难陀宣说种种佛法的道理,难陀听得法喜充满,心开意解(听佛法听到心开意解,你就能接受师父跟你们讲的法了,“心开”开心,“意解”就是解意,理解里面的意思,当然心就开了),立刻五体投地地礼拜佛陀,并且发大誓愿。他说:“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作未来世迷愚痴暗众生之眼目。”就是愿以此供养,以这个善根功德,作未来世迷愚痴暗(迷愚痴暗,即不明实理、心中有愚痴、想不通。“暗”就是现在讲的负能量,心中很暗,就是心中很多负能量)众生之眼目——眼睛,引导他们。“无皈依者,为作皈依(如果这些人没有皈依的,要让他们皈依);无救护者(没有人帮助他们),作为救护;无解脱者,令得解脱(如果这个人痛苦烦恼,要帮助他,让他得到解脱);无安隐者(没有安稳的人,无家可归,心里没一个地方、没一个道场),令得安隐;未涅槃者,令证涅槃(没有完全想通的人,我要让他通过我这个布施、大誓愿,让他令证涅槃,彻底想通)。”你们想想看,你们经常问师父:“师父,我许的愿全部差不多了,我还能许什么愿?”你看看人家,随便就出来这么多愿力。你们要问师父:“师父,我许得差不多了,鱼也许了,小房子也许了,这个许了、那个许了,没东西许了。”你看看人家,你只要发心,你就能够许出这么多的愿。难陀发完弘愿之后,佛陀听了微微一笑,口中放出五色祥光。佛陀笑一笑,嘴巴里就放射出五彩祥光,就是五彩云霞,不得了,漂亮得像天上的彩霞一样。 这时候,随侍在侧的阿难尊者(阿难总是跟着佛陀的),看见佛陀微笑,就恭敬请问:“如来尊贵庄重,一向不随意笑,现在是什么因缘让佛陀微笑呢?”阿难跟佛陀讲:佛啊,您尊贵庄重(我们一到庙里,看见佛陀坐像在那里,大家赶紧磕头,庄严得不得了),一向不随意笑(如来、佛陀像很少有微笑的,非常庄严),现在是什么因缘让佛陀您微笑了呢? 佛陀问阿难:“你可有看见懒惰的难陀入海采集宝物,满载而归,还以饮食供养佛和众僧呢?” “是的,我看见了。”阿难说。 佛陀继续说:“难陀再经过三阿僧祇劫的未来世中,就能成佛,佛号称为‘精进力’,将会度化无量的众生,因此我微笑啊!”什么意思?佛陀已经看到他以后成佛了,佛陀开心啊。因为佛陀看见谁能够成佛,他都喜从内心而来。当中讲的“三阿僧祇劫”,佛教用语,从菩萨一直修到成佛,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佛陀才微笑。在座的僧众听闻佛陀的此番开示,都明了精进的重要性,个个欢喜,信受奉行。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心,谁都能成佛,佛就在我们的心里。你好好地按照内心的慈悲、内心的光芒去做,菩提属于众生,因为佛的智慧是属于众生的。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如果没有众生,怎么会有菩萨?菩萨要宣化佛法佛理,菩萨要能够帮助救度苦难,没有众生,怎么成就佛菩萨? 所以“己身如得教,则教他不难;欲教他人,先须自教”。佛经上经常告诉我们,“己身如得教”,如果你自己已经身体、灵魂得到救度了,“则教他不难”,你去救别人就不难;你自己还没有觉悟,你教别人就很难;“欲教他人”,如果你想去帮助别人、救度别人,“先须自教”,你必须先要自教,自己先要受到教育。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有时候你们不要以为学佛很难,因为佛在心中。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有的人懈怠,有的人烦恼重重,忘记了本性,我们说“忘本了”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有时候在学佛中碰到烦恼了,稍微停一停,转个弯,你就轻松地绕过了障碍,成功了,就会到达终点。所以佛法讲,好好地管教自我,你要好好地管好自己和自己的一颗本性,不要总是去管别人,先把自己管好了,你再去管别人。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的一句最真最真的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果你真正地想自己一世修成,先好好地自度,才能度尽天下有缘众生。 好,今天跟大家就说到这里,我们下一次节目继续给大家说《白话佛法》,谢谢大家。

97. 自性当空 真空妙有

很多高僧大德看到别人,整天笑呵呵,因为他们知道人就是自作自受的来去。因为自己作孽自己受,自己想出很多方法来让自己痛苦,一想到就会难受,都是自己造因,所以自受因果自存在,因果是自己背、自己受。那么慢慢地佛法中就产生了“生灭自由”。想通了,你的心就自由了;想不通这件事情,你的心就烦恼了。举个简单例子,身体不好的时候,你想不通:“为什么别人都不生病,而我要生病?”当你想通了:“他们生病的时候我没看到,他们生病的时候比我还痛苦,只是我没感觉。”这时候你想通了,自己就舒服了。首先医治你的病体、心病;然后慢慢地,灭度了烦恼,你的病就会离开你。如果你把烦恼揪在心中,不能放下,执著地想“别人没生病,就我生病这么多”,你会越想越痛苦,这个病就离你越来越近,你就不能把这个病因和疾病泯灭掉,你就活在病因当中。 佛法告诉你们,当你灭度了这个想法之后,开心了;但是转一圈,一个小时、两小时之后,可能这种想法又开始自生;自生的想法出来之后,又要靠你内心的那种智慧来自己把它灭除,叫自生自灭。心的生出就如来者,就像来了。烦恼来了,怎么办?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性本空。就是告诉我们:佛性,无所从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无所从去,佛性我们本来就拥有,不是去找来的,它本来在本性当中有了。很多人修心,到处去学,其实把你的良心修好,你就拥有了佛的本性。对照一下佛所说的佛言佛语,是不是我们内心良心真实的写照? 我们拥有佛性,我们就拥有了人性,就拥有了智慧,那么就拥有了本性。其实本性在我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过,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因为它本来就有的。就像一个人生出来,鼻子、耳朵、眼睛本来就长在那里。比方说,你从来没看到自己鼻子的存在,当你两个手把自己的鼻孔捏起来的时候,这时候就感觉到鼻子的重要了,因为你不能喘气了。实际上,鼻子本来就拥有,没有因为你的不重视而失去过,也不是因为你重视它,它鼻子才在你脸上存在。就像我们内心的佛性一样,从来没有失去过,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因为在自性当中,它是空性,所以佛法才把这些称为缘起性空。 《心经》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在空生空灭中,生出来也是由空变成色,由色又变成了空,也就是虽然有空,实质无空。什么意思?比方说,你脑子里今天知道要听师父讲课了,“我脑子里现在不能动杂念,我要空,空,空……”你空了吗?空了,你听师父演讲的时候,当然跟着师父的语言在走,你心中是空了吗?空了。但是实质上,你的心是有个条件的,你不是“完空”——没有完全空,因为你在进来之前还想着“我要好好地听,我要多学一点,听完了我要做笔记,我要在生活中去践行佛法”,这些就是你拥有过的,不是完全空的。这就是自性中是空性,虽然有空,实质心中还是没有完全空;虽然有灭,实质上没有灭。你们今天来了,“我一定要好好听师父讲课”,你这个“我一定要好好听师父讲课”是不是你的实质无灭?如果你真的空,你走进来想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真空了;走进来“我要空,我要空”……就像师父教你们念经一样,你们实在空不下来,可以脑子里想“我要空,空,空……”,念了十下,脑子真的空下来了,但是这个空是强制自己内心不要去想象某一个物体、想象某一个思维,来控制自己不要让杂念进入自己的内心,保持它的纯洁性。这就是实质无灭,虽然是空,但是空里面还有色,所以空即是色。 空和色实际上没有丝毫差别。师父继续举这个例子,今天你来上课,你说“我一定要好好听,脑子要放空”,这个思维实际上也是一种空性,只是控制着你的语言和行为。那么真正当你坐下来空的时候,没去想这些的时候,实际上你脑子里因为有过“我一定要空,好好听师父的演讲”,还是有色在里面的。 犹如唯识论讲的,你的意识、你今天拥有的想象的所有的,都是你的心所造。今天心想了什么,心就发现了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内心像面镜子,想象某一位菩萨,内心镜子里会产生一尊佛,然后你就特别开心,心中有佛,看见了这尊佛,好像是有的,实际上是想象出来的,这就是空即是色,这就是心能造万物。如果你想象心中“我今天着魔了”,那么你内心一面干净的镜子中就照出了魔形魔样,然后你就开始想象那种披头散发……就会产生恐惧。这就是心能造万物。但是造了万物,心同时也能灭掉万物。 所以菩萨让我们何必去造作空色法呢?一切自然来,一切自然去,不要去逼着自己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个意识逼着它,也有色在里面。这个有色世界,就是让你去执著,让你解脱不了,让你在空色当中造作诸法。什么叫空色?本来人本性是空的,但是又有色,想“我今天一定不能乱想”,就是有色。空到底的真空的话,“我不要想”——连这个都不想,连这个都没有想过。你想什么?有什么好想的?难道走过银行门口,你说“我不能像坏人一样偷东西”?一个好人走过银行,从来不会想到去偷东西的,这就是本空。所以佛法界讲,实际上一切色空皆隐藏着妙法。妙法就是怎样转换意识。唯识论就是讲转换意识,让你的意识能够成为大乘佛法的一种境界,能够超脱自我,能够境界提升,能够忘我,能够无我,能够去除我相的人,才称得上大乘境界。 何为空?我们经常说“空了”,那么什么叫空呢?你过去的思想曾经想过了,想过的思想现在不去想它了,把想过的东西已经忘记了,已经成为过去了,在你的八识田中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就是过去了,就是我们说“何为空”——就会空。举个简单例子,你曾经恋爱的人让你这么痛心疾首,当你老年七八十岁的时候,因为这些已经想过了,已经是过去了,已经忘记了,已经在你记忆中不复存在,那么这时候就叫空,你已经想不起来了。同样用这个空性,你去想一想“我以后能够干吗?我以后年纪大了怎么样?”这个想象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空的?因为你还没到以后,因为还没有到未来,所以未来也是空性。这就是为什么《金刚经》说未来不可得,过去不可得。当然,你想象未来的某一种人和事物,它也是不复存在的,它是没有的。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会有想象,坐公车时很多年轻人都会想象“我这个位子空了一个,待会儿上来一个年轻的坐在我边上多好,最好是异性”。这就是人的思维,他的思维在纠结着空,他觉得没空,现在他还在没有“空”的当中,他在执著着一些想象力和意识的存在。我们现在所有做的事情,其实没有一个现在,因为刚刚说“现在”——就像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这朵花非常美丽”,这个例子还没过,这句话是不是变成过去了?师父刚刚在三秒钟之前讲的。你们现在玩手机最清楚,两秒钟之前刚刚给他发的,他瞬间回复给我了,一秒钟。所以一切都为空。 《金刚经》说未来是空,现在也是空,过去更是空。经验告诉我们,在宇宙空间是没有过去的。我们活到今天,不能再去想过去的事情,因为过去只是一个瞬间。就像现在,如果你们知道、做梦做到曾经有过的前世,那是一个瞬间,已经是空性。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因为这些空性不代表你现在,而现在又很快地变成过去。所以人就是在这种空性中无法把握自身的境界。人为什么会糊涂?有时候像做梦一样开心,有时候像活在地狱般地痛苦,因为他不能琢磨未来、过去和现在。让我们人的思维慢慢地流逝在空性当中。为什么很多人说“走入空门,离开红尘”?因为这个是空相,“我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不想活在这个世间”等等的一切,这就是造成人迷惑颠倒的一个基础。这就是他不懂得未来、现在和过去这个架构,实际上都流逝在心中。

95. 彻悟的无常观

有些人不尊重别人,会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就会产生烦恼;自己的骄傲会造成别人看不起自己,又会增加烦恼。有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家,曾经在一个party(聚会)上看见一个女士打扮得很漂亮,就随口说了一句:“这位女士,您长得真漂亮。”没想到这位女士非常骄傲,眼睛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说:“非常抱歉,先生,我不能用同样的语言来夸奖你。”没想到,她的憍慢引起了这位音乐家的反驳,这位音乐家非常幽默地说:“这位女士,请您记住了,您也可以用同样的幽默来对我说这个话。”也就是说“我说你漂亮不是真的,是我幽默”。你不尊重别人,别人怎么会尊重你?你内心的骄傲会把心中的佛性烧光,烧尽心中的智慧,所以很多没有智慧的人才会骄傲,一个骄傲的人一定没有智慧。师父告诉大家,灭尽心中的烦恼靠的是智慧,烧尽心中的忧郁靠的也是般若智慧。一个人能够断尽一切贪爱,就拥有了去除骄傲、去除傲慢的基础。贪爱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世界诸法无常的道理。 佛陀讲,为什么修无常观的行者能断尽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呢?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你经常修无常观(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今天有,明天没有了,一切都会过去),能断尽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将无明与憍慢永除无余。因为修无常观的时候,你心中会没有贪爱和执著。我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做了一个会长,你想永远做下去,因为你觉得“这是我的”;如果你今天做了会长,你知道“很快地下一届要把我换掉了”,那么你就不会贪爱这个位子,你就不会执著你今天所拥有的;你心中没有了欲望,就能够善于分别诸法,你就能够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用、什么不能贪,你就进一步地懂得佛法的思惟和诸法义理。很多人为什么会发愁?因为他觉得“我苦啊,我这个烦恼怎么办呢?”他看不到无常。很多人忧虑,因为他觉得这个忧永远会延迟下去。想一想我们小时候的忧虑,现在还有吗?很多人的苦恼,他觉得“我一辈子就这么苦”。你怎么不想想你哪一天翻身了呢?你会永远这么苦恼吗?这就是你没有理解佛教思惟的诸法义理。能善思惟诸法要义,也就是说,你经常把自己的想法用正能量来想,“这件事情虽然最近不顺利,但是它也让我懂得更多怎样做好这件事情的方法,学到很多知识,我可以下次再继续努力”,因为你懂得诸法的要义,思维上进步了,思维上对人间很多事情理解了,你就不会产生愚昧。颠倒的错误行为就是因为你的执著、你的欲望。 很多人的念经常在变,意念在变,很多人的论理在变。佛陀曾经开示过:这些贤士因为没有修无常观,没有广布无常观想,所以他们不能洞悉诸法无常之理,所以会产生斗讼(文言文把它翻过来叫“斗讼”,实际上用现在话就是产生的争斗)。他们相互地斗诤,便无法观察真实的义理(看不清楚前方路的人,他一定不能看到自己的目标),一定会有迷惑之心(不能理解佛法真正含义的人,觉得佛法是虚无飘渺的。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既然有来世,既然要看破,既然要放下,那索性我人都不要活了”,这就是一种迷惑),而且这种迷惑来到人思维上的时候,人会执此迷惑(就是一直执著于这个迷惑中。你想想看,一条不平的路,你走错路了,不停地在走错路当中,你产生的就是愚惑和颠倒——愚昧、迷惑、颠倒)。这就是为什么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找到自己修行的路,命终之后就会堕落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中。 不想堕落地狱,就要修习无常观。把这个世界什么都看得不长久,广布无常想,经常在脑子里作无常想,去帮助别人也经常跟别人说无常观,就能劝说别人。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人钱被人家骗了,你去跟他说“不要想太多了,钱还能再赚的,你的身体重要,你没身体了,以后怎么赚钱呢?”你告诉他钱没了还可以再赚,就是广布无常想,无常的。你今天被骗了,如果身体不好,拼命去难受,可以增加你更多的烦恼,比方说身体不好了,心脏不好了,或者跟人家争斗,找律师了,你不是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烦恼?而且心中会常起瞋恚或愚昧的念头,就是“我不要活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寻短见,因为没有无常想。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经常想,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变化的,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变化。能善观因缘,善观诸法及其妙义,就懂得人生无常,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你这样修习,命终之后才会投入三善处,才会生到天上、生到人、生到阿修罗。一个想得通的人,他很容易拥有涅槃之道。我们人走的时候叫涅槃;彻底想通、想明白了,“这个世界,我的过程已经用完了,我也放下了”,涅槃了。因为这是无常的,不会永远让你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什么。“所以诸位比丘,你们应当要如是学习。”佛陀说得很谦虚,如是学习,希望大家要实实在在地好好学习。当时比丘们听闻佛所开示的道理,皆发欢喜心,依教奉行。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懂得了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个人快乐在哪里?想通了,想明白了,什么都想穿了、看穿了,他就懂得了生灭法。众生因为执著和颠倒,在三界轮回的大苦难当中,以五欲等尘境的小苦为乐(你们看看很多人,忙了一天赚了点钱,开心得不得了,这就是“小苦为乐”,他没感觉到痛苦,反而感觉到“蛮开心的嘛”。人往往占人家点便宜,“蛮开心的嘛”;多收了人家点钱,“蛮开心的嘛”,以小苦为乐,所以一旦无常到来了,随业受报(有些小企业,天天做着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觉得每天多赚人家点钱,多骗人家点钱,很开心;一旦业障爆发了,被有关部门查处,一罚罚了几十万,这个时候,他把多赚人家的两块、四块、六块……所有的小快乐全部集中在一个大苦上面了),无常到来了,那么就随着这个业报再度流转生死苦海。 无常随时随地会到来,希望学佛人要精进于佛陀的开示,佛陀让我们勤修无常观法。你吵架的时候就想“不长久的,吵过了就没了”;你不开心的时候想想“过一会儿我又像傻瓜一样哈哈笑了,所以我现在难过什么?我有什么可以想不通的?”那你就达到了诸行无常的理论了。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是过去时,一切都会过去,过去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拼命抓住过去而不放?很多人一开口就是讲别人的过去,讲自己的过去。讲别人的过去会增加瞋恨心,讲自己的过去会增加愚痴心;讲自己的未来和别人的未来,增加傲慢之心。这些都是我们人间应该克服的,要放下颠倒梦想。 人每天都活着,“明天我要干吗?后天我要干吗?真开心”,我们曾经开心,小时候曾经也很开心,但一切都会过去——无常观。所以要转换自己心中的贪瞋痴“三毒”,要正知正见,如实观照自己的心。正知正见,什么事情都想正的,“我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告诉大家,今天该我赚的,我赚,不该我赚的就不能赚,否则就是赚黑心钱。如实修行,就是实实在在地改变。要契悟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自己内心要明白,这个心是生出来的,这个心也可以把它灭掉,既然能够把这个不开心的心灭掉,那为什么要去生出它来呢?既然知道生气到最后也没用,为什么要去生呢?叫契悟不生不灭的真心。安住自己一念不生的究竟解脱,什么念头都不要,你就是解脱;什么东西都要,你就在贪瞋痴慢疑中。所以要放下,要学会什么都想得通,要学会什么都放得下。人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要求的很少,一旦要求少,你就觉得自己很有财富了。 每个人的生命曾经都被上苍划上了一个缺口,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圆满,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圆满,不要去想它,就不会在自己撕裂的心口上再划上一个刀伤。不宽恕别人,不原谅众生,那就是苦了你自己。我们有时候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琢磨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那个事情应该怎么做,实际上真正应该有智慧的,不是去琢磨,而是践行。一个人如果不能用自己内心的慈悲去原谅别人,那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我们都是欠别人的,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个道理。永远要记住,别人永远是对的,自己永远是错的,你就会永远没有烦恼。 希望大家好好学佛,好好修心,一世修成,懂得人生,不要自我怜悯,而是要常观无常,要放下执著。自我的修行非常可怜,只有把自己的心融入众生之心,你才能让众生离苦得乐,你才能自己攀上佛的法船。谢谢大家。

63. 证佛果 明心性

好,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讲《白话佛法》。 上次我们跟大家讲到元明觉。元明觉,就是把自心本性中光明的、本觉的、本来的、自觉的“元”(就是我们本来拥有的自性光明、不生不灭的自性)好好地运用起来。得到元明觉,首先要控制好自己自心的杂念和烦恼。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有烦恼,那么怎样把烦恼去除?首先要沉淀烦恼。就像一杯茶,茶叶都漂在上面,慢慢等它沉淀下去,那么这个茶杯就非常清净了,这就是好茶叶。然后慢慢地明心见性。我刚刚跟大家讲“觉”“元”,实际上本性的圆满、觉悟和明心见性,都是一起的。当你能够拥有自性、本性、本来的觉悟,来明心见性,你就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没有生长出来,也没有灭除。懂得了这个学佛的基本法则,那么基本的学佛概念和理念你就基本上掌握了,这就是学佛的第一步,佛法界讲就是“因地心”。什么叫“因地心”?就是无生无灭心。到了人间,没有很多的欲望,本来就没有欲望,生出了很多欲望,到最后这些欲望也会消除,那最后还是像没有生出来一样,这就是本觉的初始心,叫“因地心”,因此而产生的因地心,就是无生无灭。我们到了人间,我们一切得到的和失去的,其实没有生出过,也没有消灭过。 学佛把准方向最重要,因为这个因地心你懂了,那么你每一天行、住、坐、卧,每一天在人间做事情,就会顺着菩萨的心来做,就是无生无灭——没有生出这种心,也不需要去灭掉这种心,这样就不会去做“人”了。很多人做人做得很好,都是假心假意,他没有他本身的那种内在的自然的自性光明的本觉。学佛人不管是吃饭、行、住、坐、卧,哪怕去交朋友、做功德,心一定要保持清明、光明,一些假的话语,会对修心产生不利的影响。很多人一辈子修心是修给别人看的,不是自己真的在修,“你看我修心,你看我现在觉悟多高”,一点儿用都没有,因为因地就是“因缘”——也就是你要解脱的因缘,你没有好好地去实践它。你这个缘分来了,学佛的缘分或者做人的缘分到了,你没有好好地去圆成正果,就是没有真正懂得怎样圆成正果地去修证。师父要举例子给大家听,比方说,做一件事情总是有一个报应吧,你不懂得报应,对人家不好,那么人家就对你不好,这叫因果。有的人去年曾经对人家不好,人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能过几年之后,他哪一天找到机会对你不好,你还不知道是因为你多少年之前曾经造下的因。你在因地上没有理解它的“觉”和“明”,那怎么能够修成正果?所以真正修成正果的人,是在因地上,就是在因缘果报上一点一滴都不犯错。哪怕今天讲一句话,在别人重要讲话的时候,比方说一个老板在讲话,你在很重要的时候咳嗽一下,不管是真的假的,到时候大家都笑了,那你已经造了这个因,你可能很快就被老板开除了。你说“为什么?我咳嗽不可以啊?”就是不可以,因为你在这个缘分上造了这个因。 证佛果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要证得菩萨的果位很难,你要证得罗汉的果位都很难;你要想下辈子做一个人、不进地狱的话,你至少要先守五戒。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用佛法教导、教育了我们:“如澄浊水,贮于静器”。“如澄浊水”,就是污浊的水要把它澄清,我们到人间来有五浊恶世,要把它澄清;“贮于静器”,放在一个安静的容器里面;然后“静深不动”,就是如如不动;“沙土自沉”,就是人身上的烦恼、业障慢慢就会自己沉下去;那么“清水现前”,明心见性了。佛陀教导我们的佛法就是:非常污浊的水,让我们要在安静的环境中“静深不动”,如如不动;然后“沙土自沉”,慢慢地就会把杂念、烦恼都去除;“清水现前”,这个清水就是你的本性和良心。很多人为什么有本性、良心?能够理解别人就有本性、良心;能够让自己如如不动,就有这个功能。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名为初伏”就是最初的降伏,一个人学佛一定要懂得“初伏客尘烦恼”。这就是说,如果你能深深地“静深不动,沙土自沉”,你才能“初伏客尘”,就是最初地降伏人间红尘的烦恼。清净是怎么来的?清净是自己“静深不动”。一个人能够安静,他就变得很美丽;一个人整天地烦恼、整天地满脑子杂念,他就变得非常地肮脏,就不要说他美丽了,肯定形象也会受损。我们本来原始本性中,怎样把清净心修出来?要静。安静能得智慧,静能生慧。所有修持的道理佛陀都告诉我们了,佛陀让我们懂得怎样学会安静,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中有meditation(打坐),就是沉淀,让自己深静,非常深的安静。 在《华严经》中有一句名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现实生活中“不忘初心”大家讲的频率非常高,很多人嘴上经常挂着“不忘初心”。今天师父把这句《华严经》的金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懂得什么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首先一定要坚守自己本性和最初的信念,不要忘记自己怎么开始学佛的,怎么在人间受了很多的苦,立誓要超脱六道、好好学佛,坚守自己的本性和最初的信念。很多人家里有很多烦恼,出来学佛了;过去很多人学佛,因为家里有人身体不好,或者经济上在公司里、单位里都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那时候他拼命地学佛,需要得到菩萨的帮助,这个最初的信念和他的本性成就了他的心愿,让他现在能够学佛,能够功德圆满,这就是他最初的本性。其实每一个悟者,有的人开始学佛,有的人出家做和尚,都是自愿的。人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菩萨让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艰难、挫折在人间,不能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出家;对我们居士来讲,不能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学佛——是因为苦了,因为得到生命中的苦难和生活中的辛苦。所以菩萨让我们不要忘记,最初学佛是为什么而开始的,怎样开始心甘情愿地放下很多人生的私欲、自己的东西。一个人经常想到“不忘初心”,就会有力量,因为初心让你进入佛门。 一定要懂得“方得始终”,要有始有终。经常想到自己“因为当时家里苦,所以我出来修心了”,很重要的,一直坚持这种理念,到最后就成功了,就是始终如一。为什么说有始有终?什么叫始终?就是一直一样,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佛人。初心就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什么叫“初心”?开始的时候的动力。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为什么有动力?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他怎么会去研究心脏起搏器?因为他家里有一个人就这么走了,他非常难过,所以他就成立基金会,不停地在研究心脏方面作出贡献,这就是他的初心。努力的方向就是你的初心,前进的动力就是你的始终。不要忘记我们怎么会学佛的,我们当时得到的,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忘记?因为在学佛中,在“始”和“终”的当中会产生很多的迷惑和颠倒。这就是人为什么会争吵,会有不同的理念发生。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有多少困难、挫折,不管前途道路上有多少的迷茫,多么地曲折,我们都要往前进,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所以保持一颗初心,让你不会改变初衷。 人的毛病总是喜欢“若初相见”,就像开始相见一样,但是时间长了,会慢慢地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让我们不要忘记初心,就是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有一样新的东西出现,也要记住是怎样走进佛门,怎样开始学佛的。不忘初心,要记住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你现在内心真实的想法,最初你的想法是什么,你一直要记住它,可能这个初心就是你当时的理想。无论修心中有多少的转变,但是这个理想不能忘记,这就是一个人的原始心,这个人很有良心。无论我们修心路途有多遥远,无论我们要回天的路经过多少千难万险、千山万水的阻隔,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今天跟着观世音菩萨永不迷茫,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来时的路,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在人间虽然有欲望迷惑人的思维,但是我们一定要永葆初心,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就能看到内心深处最光亮、最纯洁那颗明心。我们如果不想做人生的失败者,一定要学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个菩萨、一个学佛人要“知一切众生的心念”,要理解别人。大家想想,现代社会是不是活在理解别人中?这个人做得越好,就是越理解别人。比方说,你公司做得越大,你肯定理解你的员工;你的家庭越好,说明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得很好;师父跟弟子关系好,也是理解师父多或者师父理解弟子多。“知一切众生的心念”,就是实实在在地跟他讲佛法,实实在在地对人讲真话;“起于智业”,就是有智慧。菩萨知道我们一切众生心里的念头,而且菩萨依照着我们众生心里想什么来开导我们什么法,这就是智慧,起于智业——用菩萨的智慧来做菩提的事业,因为理解才能成功。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想获得成功,首先必须理解。比方说你是造汽车的,你必须理解汽车的结构;你是灵魂的工程师,你必须理解每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希望你们要懂得“智业”,是智慧的大佛智的一种业(大事业)。因为菩萨懂得众生的心,所以能“应机说法”。师父给你们说的佛陀的故事中,佛陀是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应机说法;对弟子所提出问题现场就回答——应机说法。所以智慧越高,越能巧妙地度众,越能了解众生。真的有智慧的人,能够巧妙地去理解众生,应机说法。 智业,就是用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他心通,去造就众生的福报和福业,用自己理解对方的意念、心行,去教导天地人三界有形和无形的众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所以要用菩萨的高境界去度化众生,用心空、意空、念空去度他们。度别人的时候,如果有私心杂念,你的心就没空,别人看得出来,别人就不能接受你的很多观念。如果你今天意念没空,只是说“我今天只是度他,我来试试看”,有这种杂念,你度不了别人。你的念头有“因为他曾经是谁、他曾经是我的谁”,你的念头不空,你度不了众生。所以师父需要你们用心空、意空、念空这个心去了解众生。菩萨了解众生,除了自己没有念头,没有私心杂念,而且将度人的慈悲心转成一种概念,去帮助你、成就你智慧的道业。

76. 三心不可得

我们很多人有闲,闲了,但是他不想享清福,闲不住。人家说:“你想清净一点吧?好不容易今天放假了。”心中不干净了,放假也静不下来,“我要打电话,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就算在家里一个安静的环境,今天没人骚扰你,没人做什么,很安静,可以在家里做点事情,想干吗就干吗,但是总觉得自己会被社会上的人遗忘,然后要拿个电话打打,“Hello,你好吗?”发个短信,“你在干什么?”好像朋友多得不得了,电话打不停,手机上的短信发不停,然后让邻居要知道一下“我是谁谁谁”,实际上用现在话讲就是拼命地刷自己的存在感。你清净点不好吗?清净,时间过得快。坐在那儿念经,稍微一会儿,一个小时了;刚刚念了一个小时之后,再加上睡觉,两个小时了;一边念一边睡,五个小时过了,不清净吗?很清净,没人打扰。但是现在的人,你叫他清净,他肯吗?你让他把手机拿掉,你把他电脑拿掉,他跟你玩命。这就是刷存在感,感觉“我一定不要被社会忘记,不要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很多人就是这样,晚上如果没有party(聚会)邀请,他觉得难受,他永远享受不了这个清福。被人家邀请你多痛苦?跑着去应酬,“你好你好……”你浪费时间吗?你说学佛的人怎么会需要这些呢?他们要清福,福气要干净。有的人福气不干净,就留有后患。所以师父跟大家讲,我们人不要怕被人家看不起。 如果你不学佛,你在人间没有真正的福气,因为福后面就是悲伤,福气来了之后就是灾害,灾害过后又有福气。有时候,我们人间的悲哀就是享受不到清福。曾经一个佛友跟我说:“师父,我这个儿子以后大了,毕业了,我就没有烦恼了。我就担心我这个儿子,他以后毕业就好了。”过几年碰到他,“儿子倒是毕业了,找了一个女朋友,吵啊闹啊,怎么办啊?”然后再过一年碰到了,“好了,他过去的女朋友不谈了,现在找了一个女朋友很爱他。”我说:“不是蛮好吗?”“哎呀,没孩子,生不出来。卢台长,您帮他看看吧?”这就是告诉你们,这个福气是带有一种灾害性的。 真正的干净的清福,实际上是享受着内心世界的寂静。你说一个人安静多好,没有人来烦你多好,对不对?不停地找事情,不停地找事情说、找事情去做,好像忙得不得了,时间一分一秒过了,什么都没学会。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人间的油滑,学到了人间的贡高我慢,学到了人间的名利,贪、瞋、痴。所以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其实佛早就知道了。人就是这个样子,佛怎么不知道人啊?因为人把不真实的虚幻世界的物质当成了现实,“我忙啊,忙得不得了”,其实忙过了,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哪有啊?而当你拥有真正清净的时候,菩萨告诉我们,你却拿些不真实的物质和感情来寂灭自己的清福。那些虚幻的烦恼有什么意思?过去有明星到某一个工厂去参观,坐在里面的员工有些人一看明星来了,就要想方设法表现自己,好像工作岗位上他很重要,有些管理人员就是要显露一下他在公司里面的职责和能力,所以当明星走过的时候,他在工作上指挥“你过去,你不要过来,你工作又不认真了”,他就讲别人,来显化他自己是管理层。你觉得明星走过会记住你吗?这种行为,你不觉得有点可笑吗?你被人家激发出那种要面子的、虚幻不真实的物质和感情,其实在寂灭自己安静的福分。因为等到明星走过之后,你骂过的人跟你结怨了,接下来他就不停地搞你,你是不是在破坏自己干净的福气?本来人家对你蛮好的。所以清福也是福,清福是干净的福气。学佛学到空性之后,你本性的清净无为就是你的清福,清福享到了。 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大智慧的成就。我们好像没有去做,实际上你已经做了。别人问你:“这个事情你发表点意见?”“我没有什么意见,听大家的吧。”你没有做吧?无为吧?但是这么一个谦虚的语言、举动,虽然你没有表达,实际上你已经表达了“大家说了算”——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你有为的。但是这种无为是建立在一种高贵的内心境界上的,这就是师父开始给你们讲的境界。就像打坐,你坐在那里好像没有坐,你没感觉(打坐坐到后来人没感觉的,不觉得自己坐在那里),其实你得到的是能够接到菩萨的气场,让你整个气脉打通,能够让你修练自己的精气神。打坐,做了没有?没做。是啊,做到后来像没做一样。但是你做了吗?是做了,坐在这里没感觉了。你到底有为还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有为。到底有为还是无为?其实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佛法跟我们讲的,看似没做的事情,实际上你就是在做。人家说:“感谢你,做了很多。”“我没做什么。”“做了很好。”“我没做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当你把一个报告递上去,你就没事做了吧?看似没有事,实际上你是在等这个福报的到来,因为报告递上去之后,你希望得到一个回报、一个福报。而在等福报到来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烦恼,觉得时间怎么这么长,浪费时间;有些人在等的过程中“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好像“我没有做什么事情,在等报告,其实我天天念经、许愿、放生,我在做——我心里在做,我希望这个报告能够快点批下来”,你说他有为还是无为?犹如求递上去的报告早点批下来,我用我自己的心念来求得这个报告快点拿到。 菩萨告诉我们,人一旦真的有了清净的时候,可以不烦恼的时候,你就得到清净了,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离开你了,好不容易自己安静一点了,人却放不下了。“哎呀,我的孩子离开我了,他到了这么远的地方,他会挨冻受饿吗?会不会别人欺负他?”你放不下这个、舍不得那个,整个自寻烦恼,哪有清福啊?人家说“你不烦恼了,你应该享受清福了吧?”仍然难以清净。 《心经》也好,《金刚经》也好,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三心不可得”,你要拥有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想想看,你知道过去会过去,但是你心收不住,还在过去当中,那你这个心会清净吗?你哪来的清福?人家跟你一讲,你说“我过去……”又哭了,你哪来的清福啊?你要有这个境界的——过去了,没了,结束了。很多人就是一辈子不会忘记他的过去,他永远没有觉得他自己是过去了,因为他没过去,他过不去,他跟自己说“我过不去,这个坎我就是过不去”。就是你自己不想过去,你永远放在心中,你让这些烦恼刺激自己,让自己心灵受伤。 “现在不可得”,很多人觉得“现在怎么不可得?现在我不得,更待何时?什么时候能得?”实际上现在你能得到什么?你刚刚得到的东西一会儿就没了,成为过去了。比方说,你刚刚很开心吃个饭,吃得很开心,你现在坐在这里几个小时之后,这种开心还有吗?你觉得可以得吗?过了,你就准备明天吃早饭了。从今天晚上要等到明天早上才能吃,对一个很爱吃的人来讲,又是一个漫长的岁月。人生一切不可得。要等到明天早上,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吃到美味佳肴,“未来不可得”。 多少人求的这个未来,实际上它没有到。举个简单例子,你们都住过酒店,酒店里有早餐,是免费的自助餐,每个人都想着:“十点钟关门,一定要在九点多钟爬起来,下去吃一顿美味的早餐。”你们想想看,有多少人有这个未来——明天早上可以吃顿早餐?一到早上他爬得起来吗?一觉就睡到十点半了,一醒过来,“哎呀,这么好的一顿早餐没了”,未来能得吗?早就过时间了。所以三心不可得,你要有三心的境界,你要懂得这些都是过去的福报,已经过了、去了。今天跟你们大家谈福报、清福,你们首先要懂得《金刚经》中的三心不可得,要有这个境界。 学佛的基本就是要修到知人身的难得,知佛法的难闻。学佛人清心就是健康,一个人能够安静,不是健康吗?寡欲就是灵魂的享受。一个人没有欲望,多享受啊,有欲望多痛苦,“我想得到这个,我想得到那个,我得不到它,我多痛苦”。有时候你们想得到“某一个人给我回信”这个欲望,如果当时暂时没得到,你都觉得很痛苦。要寡欲,身体健康,灵魂无欲,就是拥有了清净心——清闲的心。而我们人在清闲的时候,拼命地去想拥有更多,这就是人不想清闲。所以我们在欲望中,就会慢慢地消耗掉自己真正的精气神。“我明天要这个,我后天要这个”,精气神就慢慢消掉了,你得不到清闲暇满,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安静,你不能得到更多的满足。安静,不要有欲望,你才能满足,办不到的事情会让自己悲哀。佛陀讲“颠倒人生”,就是颠倒的众生,觉得忙得不得了是开心,实际上清闲才是开心。所以菩萨说我们“颠倒众生”,就是远离了福报,远离了清福,就远离了智慧。师父跟大家讲的就是要大家懂得这些道理。 上次跟大家讲到业障,要“灭除障垢无有余”,再跟大家稍微提醒一下,学会“灭除障垢无有余”,就是当你想灭掉心中的业障和污垢的时候,要“无有余”——不让它留有一点点的余地,全部把它灭掉,那你的清净心和惭愧心就会生起。一件事情要彻底忏悔。师父为什么叫你们彻底忏悔?“我怎么做了这么糟糕的事情?我真的很丢脸”,好了,你忏悔过之后,你有惭愧心了,你的心就干净了。因为你把肮脏已经忏悔掉了,所以你的业障被你识破了。很多人为什么在心中有这种业障感?因为他没有觉得自己做错。“我恨他,他害我啊”,因为你没有感觉到自己做错。他为什么会害你?难道你没有责任吗?难道你没有去伤害过别人吗?等等的一切。当你只有把自己身上的这些不好的业障识破了,你才会让自己的业障在自己身上无所遁形。只有认清自己“我不应该做这件事情,我当时就不对的”,你才能改变,你才能有清净心,所有修心的行为到最后都是善果出来。我问你们,什么都是你不好,你还会有怨气吗?什么都是你自己做错的,你怪谁啊?不怪别人了,是不是心中没有怨气了?没有业障了吧?你一恨别人,觉得都是别人不好,你是不是障碍着你的智慧了?跟师父上次跟你们讲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样,实际上佛法讲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好事和坏事。这个坏事是让你记住不要再重新犯,你会得到妙行善果;如果是一个好的初始心,好好地去耕种它、去浇灌它,你让它得到最后的善果。用现代话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交朋友也是这样,比方说交朋友,为什么有人可以交几十年,而有的人只能交几个月?因为开始交朋友的时候,觉得“你真好”,形影不离;到后来毛病都出来了,烦恼都出来了,最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他,所以就不能到底。你想到当时找到他的时候多不容易,你就不会随随便便把这个朋友抛弃了,所以方得始终。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有时候就是最高深的。我们人对佛法的理解看似很平凡,实际上几句话,就是师父跟你们说的“大道理”。这个大道理用不着讲得很复杂的,几句话就讲清楚。“你众善奉行吗?你诸恶有作吗?”几句话就大道至简了,很简单的道理让你明白很深奥的佛理。

73. 初正则终正

很多经文中讲到,菩萨初发心时即成正等正觉。也就是说,当你发出这个愿力的时候、准备学佛的时候,这种能量非常非常大。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刚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决心是势不可挡的。但是当你做错事情了,你可能会想到“没那么容易嘛,最早的时候我可能想法有缺陷,许愿许过头了,我现在能不能再回过来?”这就是很多人的懈怠,这就是很多人没有往前进的愿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越修越差。因为人间的烦恼、挫折和所有的错误,你都没有好好地把握住,你都没有用初始心来战胜这些烦恼心和困难的心。很多人在人间做事情,做一点扔一点,做一套说一套,慢慢地就丢掉了自己的本性。 学佛不是花花草草,学佛人是专门深入进去的,学佛人要锲而不舍,因为佛能通一切智慧,彻万法源,菩萨能够通达一切的智慧。你想不通,还在痛苦,还在烦恼,还在纠结中,就离开了一切智。菩萨无处没有智慧,人间所有的烦恼对菩萨来讲,都有智慧把它解决。你今天不能解决这个烦恼,就会增加烦恼,就不能“通达一切智,彻万法源”。什么叫“彻万法源”?彻底领悟所有法的源泉来自于哪里。学佛要靠智慧才能了解万法的根源,我们学法、学佛都有根源。你们怎么会来学佛的?每个人都有根源。有的人告诉我说,他学佛是因为家里父亲或者母亲身体不好,或者自己曾经感情上受到伤害,等等一切,那个时候他下定决心,“我要好好地改变自己,我再也不能颓废,再也不能懈怠,不能浪费生命了,我要寻找一个解脱的方法”。你记住这个“万法之源”,记住你为什么学佛,你就能有始有终。 学佛人不能有始无终。一个人学到后来不能归源,就不能通畅,学到后来要明白菩萨叫我们做什么,要学会什么叫通畅。学佛最困难的时候实际上是开始,开始的境界一定是最高的,慢慢地一落千丈。因为当你开始许大愿的时候,你的劣根性就会暴露出来,你的烦恼、瞋恨心都会自然流露,然后你就会碰到困难,放弃。就跟人的婚姻一样:没结过婚的人,非常想有个家,要结婚;但是结婚之后业障来了,烦恼不断,自私心造成了婚姻的破裂。在佛教中有一句话叫“初正则终修”,我们要懂得学佛的初心非常重要,初心很正(就是你的发心很正),则终修(最终你会修成佛道),就是要靠着恒心。“初正则终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因为你的初心很正,你最后一定修得成。那么修得成靠的是什么?就是靠你的恒心,有了恒心,就能够把最初的初始心延续到最后,就不会退转和懈怠。 学佛修心,我们做人要讲道德、讲品行,这就是佛法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品德好的人不作恶,道德好的人众善奉行。所以一个学佛好的人基础一定是好的;一个学不好佛的人基础一定不好,善良的根基不足。在平时生活中,如果这个人一直很善良,终有一天会开窍,会学佛,会入门;一个平时就非常刁钻、非常尖刻的人,怎么能够学好佛?他连最起码的慈悲心、善良心都不够。 佛法有很多法门,有天台宗、禅宗、净土宗……有密宗,有显教,并不是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教派都要学习、熟悉。实际上很多人什么都懂一点,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一辈子成不了专家,还会走很多冤枉的路。什么都觉得好,什么都想学,最后别人学成了,你还在学。每个人有每个人学佛的缘分,每个人有每个人成佛的道理,如果把每个人的环境和条件全部用你自己的心念来接受,慢慢地时间长了,你还在学,别人早就已经成佛了。 真正地理解佛法,“须绝他日妄想”,就是必须要断绝过去的妄想。就是告诉我们,曾经的幻想、曾经的迷惑、过去对佛法的各种理解,让我们有很多想不通,学了一大堆,最后在迷惑颠倒中,连本性和为人的基本修养可能都没修好。很多人整天在修,修到后来,对别人慢慢地失去了关心和慈悲。 佛法讲“勤修清净波罗蜜”,也就是说,修心的人要精进地修行,才会心中清净,这就是智慧的产生。有智慧的人不会失去菩提心——“恒不忘失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就是想去帮助别人。修到后来,产生了很多想去帮助别人的心的人,就是在证悟中。“灭除障垢无有余”,我们要消灭自己内心的业障和污垢。修心,内修、外修都有讲究,只是在外修而没内修,内心的业障和污垢无法去除,就无法得到善果。“一切妙行皆成就”,凡是一切妙法——去救度别人的妙法,都会产生善良的果报。“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让我们懂得勤修,专门精进地去修自己的清净心,才能达到智慧圆满的般若心。人怎么会有智慧?勤修得来的。东看看、西看看,心散了,心乱了,什么都懂一点,最后什么都不懂。 用恒心,不要忘却初始心,最初的初始心中有菩提心在里面的。你们开始求菩萨的时候,“我要找到佛法,我要救我的爸爸”“我要救我的妈妈”或者“救我的妹妹”“救我的弟弟”,一切都是菩提心的起源。不能忘记初心,就是叫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菩提心。我们灭掉自己的业障,不能有任何的余地,不要在心中留有一块可以隐藏肮脏的污垢和孽障的地方。很多人说“我说话很直”,特别开心,听他讲话像一碗水一样,看得到底;而有些人就喜欢把自己的业障、烦恼深深地藏在内心中,来伤害自己,让自己难受,让自己忘不了,远离了菩提心。所以“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普度众生的一颗心。修心修到后来,如果没有广发菩提心,没有救度众生的心念,你就失去了菩提心,你只是一个修自我的修行人。因为只有思惟去救度众生,才能求证宇宙生灭本源的根,才能知道这个宇宙空间到底是什么缘分。修到后来就知道了,众生都是亲人,连放生的鱼也有可能是曾经的亲人。你救下的刀下所有生灵,全部可能都是你的本源,都是跟你有亲戚关系的,只是你不知道。 善护念自己的悲心。你们有没有悲心?看见人家苦了,你们难受吗?看见别人哭了,你们会不会流泪?现在的人看见别人哭了就笑;看见别人痛苦了,“活该”;看见别人家里着火了,“最好全部烧光”,开心得不得了。这就是现在人的心——远离悲心。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人伤我痛、无缘大慈?观世音菩萨跟我们没有缘分,但是又有宿缘,所以观世音菩萨能生出千手千眼,救度一切众生的悲愍心生出来了。其实每一个眼、每一个手,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就是成全了我们救度众生的这颗大悲心。 学佛人应该常常生起惭愧的心和忏悔的心,因为忏悔心和惭愧心能够让你生起般若智慧。经常能够掉眼泪的人是一个慈悲的人,他还哭得出来,说明他还有慈悲心。你去看看很多的杀人犯,要把他枪毙了,他都不掉眼泪,哪怕最后见一下母亲,他都不掉眼泪,他没有悲心。而我们要懂得,慈悲是菩萨的境界,是我们的初始心。保护好自己能够每天生起般若心的初始心,是我们的责任。每天念心经,就是把你的心变得越来越有悲愍心。一个人总觉得自己工作没做好,总觉得对不起别人,总觉得过去伤害过别人,如果有这种心,这个人不会懈怠;贡高我慢,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不会有太多的悲愍心。经常要感恩,常生忏悔,那是个宝贝。因为你常生忏悔,别人会慈悲、同情你;经常去作恶或者去欺负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贡高我慢者。佛法中讲,如能常持忏悔心和惭愧心,一定能精进修行,得到精进波罗蜜,你将道心不忘波罗蜜,就是在修心中,不会忘记自己的本源。 一个人的心清净,就是通向大菩提心的资粮。师父要你们变得越来越干净,不要留有任何的杂念在自己的内心中,才能超脱这个五欲六尘。清净会让你生起初发心,初发心就是正等正觉的心。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等正觉心,拥有初发心,才会懂得怎样在人间自度度他,怎样让自己超脱凡人的境界,进入正等正觉的菩萨境界。

71. 念智 即般若

一个好好的人不去贪,哪来的烦恼?想要这个、想要那个,要到后来得不到,不就有烦恼了吗?所以要想自己没有烦恼、没有偏差,就要有效地回避那些风险。有些人很有经验,只要问这个事情有没有风险,他一听到有风险,“我不干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才能抵制诱惑。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很多人贷款(房子贷款),他非常痛苦,为什么?他经不起诱惑,“可以贷款,可以买房子”,去贷了款之后还不出来,这房子就收掉了,就不是他的了,他就痛苦缠身,因为他抵不住这种诱惑。所以“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举个简单例子,放在橱窗里的漂亮衣服,你如果想买的话,你心一动,这件衣服就动了——因为你要买它,它就动了;你如果心不动,看一看就过去了,这件衣服还是老样子放在那里。你想买它,它的价格就是你动心的一个源泉。 师父跟你们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个念头非常愚蠢,你的智慧就跟你绝断了;“一念智即般若生”:如果你今天一个念头有智慧,你的般若就生出来了。你今天对这件事情很重视,你认为它拥有的,它就是拥有的在你眼前;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来讲根本不在乎,根本没有认为它是这样,它在你眼前就不存在了。举个简单例子,你觉得这个房子好得不得了,你非常喜欢,你们看中了,开始动脑筋贷款,你动了很多脑筋,这个物品是存在的;等到你说“算了,价格这么高的,比它好的房子多得很呢”,你不把它当回事,这个大楼就不存在了,在你的眼里就不存在了,就结束了,没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有时候在心中,就有;不在心中,就无。很多人间的物质都是虚空的,连人都是虚空的,我们到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空的。佛经上早就有解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物品带不走就不是你的。你觉得可以带走吗?带不走,那就不是你的,就算你拥有了也会失去。 “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妄心不起”,你今天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起贪念和妄想得到的念头;“恒处寂灭之乐”,就是说你恒常处在寂灭(就是一种平安、安静)的快乐中。如果你妄心一动,就会被荆棘所刺伤,所以经上说“有心皆苦,无心即乐”,学佛人就是要管好自己这个心。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修行修心、修心修行,离不开这个心,所以管好自己这个心,让自己这个心心无罣碍,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 下面师父跟大家讲一个当年佛陀在的时候的故事。 一时佛在舍卫城,鹿野苑有位著名的国王叫梵施国王。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牛肥马壮,整个国家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人们过着祥和的生活。不久,王妃怀孕了,十月之后生下了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孩子,宫廷内外为她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贺生仪式。准备给她取名的时候,因为王家的种姓叫嘎希,而她又天生丽质,秀美非凡,所以取名叫“嘎希美女”。国王特地为她请了八个姨母,八位姨母分别负责她的吃、喝、睡、玩耍、戏乐……精心地照顾喂养她。这位公主如海中的莲花很快地成长。自幼她就学习了各种文武理数、经史诗赋,对释迦牟尼佛生起了无比的信心(过去说生起信心就是看了经书之后觉得很好,非常尊重佛陀),还经常借父母之力供养三宝佛法僧。 这个时候,嘎希美女青春芳龄,窈窕淑女,她的美貌堪称世间第一,无与伦比,以至周围六国的国王都知道她,都希望娶她回皇宫。六国就各派信使往印度的梵施王那里求通婚。梵施国王听后心里一下子不安起来,心想:我只有一个女儿,如果我答应了其中哪一位国王,其他的五位国王一定会挑战我,将危及到整个国家的臣民。他有些担忧,故没有答应任何一位国王。这六位国王都非常不悦,各自统帅着四大军队向鹿野苑进军,准备抢人。 有一天早上,梵施国王突然听见城外旌旗招展,车水马龙。他登上城墙看的时候,眼前竟然是六个国家的军队。突然,他觉得一切都完了,内心万分地焦急,拖着沉重的步伐,无精打采地回到了房顶上,坐在那里托腮凝思,想“怎么办呢?”着急啊。 这时候嘎希美女来到梵施国王的身边,见父王满脸忧愁,忙问:“父王,您为何心事重重?” “唉,为你啊。” “为我?莫非是我貌不够美?”她还开玩笑,说她貌不够美。 梵施国王苦笑着说:“孩子,不是因为不美,而是因为你太美了,六国竞相争娶,我一一回绝,以致今天六国兵临城下,这可如何是好?” 嘎希美女略作思索,就问:“父王,女人有没有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 国王痛快地回答:“当然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嘎希美女得到开许之后(就是国王同意之后),就对父王安慰道:“父王,请您不要担忧,您去告诉六位国王,我将亲自挑选他们。” 国王听完这些话,心里轻松了许多,就派了六个信使将此事告诉了六位国王,请他们收兵,稍候几天,准备参加候选。六个国王这时候都骄傲地认为嘎希美女一定会选中自己,因此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答应退兵了。信使:“报!国王,这六国全部退兵了。”国王在心里想:这次女儿肯定要出嫁做王妃了,但不管怎么样,只要国泰民安,吾心足矣。然后他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 那六位候选的国王各自兴建宫殿,找出各种各样的宝饰,带上大象(那个时候大象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威望)、财宝和眷属,几乎是倾其所有,那一天准时来到了鹿野苑。到来之后,他们各自占着一个方位,各自为阵,然后坐在狮子座上,等候着嘎希美女的到来。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最好。 嘎希美女真的来了,她穿着妙衣宝饰,骑着大象,徐徐地从城门出来,在每一位国王面前走过,最后真诚地告诉他们:“各位国王,我不愿与任何人过世间真真假假的生活,我愿意礼拜释迦牟尼佛!”说完一转头,骑着大象走了。六位国王和眷属看着她姗姗离去的背影,深感失望(因为过去他们非常尊重宗教、佛教,他们对佛陀非常地尊敬),但是又依稀觉得,这位美丽的女子怎么会不贪恋世间的生活,又不愿意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居然情愿皈依佛陀。梵施国王和眷属们也看到了公主嘎希美女的这个举动,他们半信半疑地尾随着嘎希美女,观其真相。 嘎希美女路途中能骑象就骑,不能骑就徒步前行,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到了佛陀的圣居。见到佛陀之后,她于佛足下合掌,恭敬顶礼,祈求:“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净戒,唯愿恩准!”佛陀欣然应允,叫来众生主母,亲自交予(众生主母就是专门负责比丘尼的首领,管着全部比丘尼)。众生主母就给这位公主剃度出家,授具足戒,传授佛法。这位公主积累了资粮,精进修持,断尽了三界轮回的根本,证得了圣者罗汉的果位。在她的境界中,黄金和粪土等同,没有优劣;手掌与虚空无别,显空无二。(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有一位很伟大的人走的时候跟他的侍卫官说,等到他走了,要把他两个手放在棺材外面,让大家看一看,就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人,走的时候也是两手空空。就是告诉大家:两手空空,好像握着东西,最后全部都要放掉。)诸天称赞(就是天上都非常赞赏)。 尾随的人见嘎希美女真的出家了(过去只要你出家,就没有婚姻了,大家都尊重),并证得了果位,大家都觉得真的了不起。嘎希美女又前去佛前礼谢,世尊对尾随而来的人传了法。这时,众比丘就问:“世尊,以何因缘,嘎希美女生帝王之家?又以何因缘,她如此地相好庄严?她又以何因缘,于如来教法生大信心?以何因缘,她又速证圣果?” 佛陀就告诉他们:“这是她往昔的愿力。曾在贤劫人寿两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的时候,鹿野苑有一个施主,他富如多闻天子。施主家的儿媳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她长大之后,对迦叶佛生起极大的信心。借父母亲的力量,她修建了一座经堂供佛和僧人。经父母亲的同意,她得以出家,一生中她严守净戒,精进闻思修行。临终前她发愿:‘愿我今生中,布施、供养、持戒、闻思等功德,能于生生世世中生于富贵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世尊教法中出家证罗汉果’。这位发愿的比丘尼就是嘎希美女,以其往昔的愿力成熟,今生于富贵之家,相好庄严,对我生起信心,得出家为尼,证得圣果。” 佛陀跟他们讲了这么一个因缘,就是告诉他们,人要生起清净的大信心。看看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没有愿力,很多人的愿力就是“我要出名,我要富贵”。看看到庙里去求的,都是要求财,求自己怎么好,都是为自己而求。我们每一个人要懂得:烦恼是求来的,欲望会造成你的烦恼,会伤害你的清净心,会让你丢失更多的智慧和福德。所以远离欲望,让我们能够迎来佛陀的智慧,用观世音菩萨的清净心,用佛陀给我们的佛法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这样我们才能远离颠倒梦想,一世修成报佛恩! 好,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62. 性中相知 元明觉

因为你对这件事情的不理解,产生了无明,无明会产生妄想。“我不明白,凭什么他比我好?”“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这么糟糕师父还要对他好?”那你知道他前世的功力吗?你知道他前世从什么地方来的吗?他有他的福报,只是福报用完了就没了,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无明去造成自己的幻想。众生浊就是:这个社会上、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因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灵魂,已经受到了污染,众生都受到了很多污染,所以为什么大家都说好的事情并不是一定是好的,因为大家在这个人道里面,都受到了污染。 接下去跟大家讲第五个命浊,就是生命的污浊。你们想想看,心中充满着邪思邪念,把别人都看扁;做人自己做得像鬼一样,偷偷摸摸,动小脑筋,陷害别人,不讲真话。非正命,不是正的命。非正命,你的命不正,你就会浊,污浊。一个人命不好,是不是命就比较浊?浊就是污浊。所以很多人自己的命越不好,越要想办法去伤害别人,让自己得到更多利益。 不是正命而生,而且没有用正命来活,就达不到八正道的正命。因为这个正道,你好好地去做,出来的就是正命,正命的人就是离邪命而去。很多人邪命,就是把别人往不好的地方想,做事情总是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他不做,自私自利。用现代话讲,就是不能顺自己的本性的自然,因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是包容别人的,都应该帮助别人的。而这些人活在世界上,整天就像偷窃者一样偷人家的东西,偷人家的善良,骗人家的钱财,做不好的事情。 一般学佛的人,有的人嘴巴讲得很好,经念得很好,把佛学讲得头头是道,师父说,这种人就叫“口头佛”,嘴巴很会讲佛,口头说佛。很多的禅语,你要落实到行动上。师父跟大家讲了很多禅语——禅定的语言,很多人理性上知道,但就是落实不到自己的行为上。懂道理,讲得一套套的,学识很高,理论高,你有没有性中相知?在本性当中你能真正理解它吗?不是表面的理解,而是本性中的理解,叫性中相知。在理性上知道还不够,要本性上知道,真正地了解它。 学佛之后,知因懂果,明白什么事情都不要让自己生气,生气的时候就是业报到来。很多人整天受业报,为什么?一生气,整个身体不平衡,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和伤害,自己还觉得自己有道理,拼命地哭、叫、闹,慢慢地时间长了,业报就产生了。还有很多人说得头头是道,“我放下了,我……”,但是他不肯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只是口头上讲理论。 有一个老和尚,碰到一个小和尚特别会讲,讲了很多佛理。老和尚没跟他讲话,突然之间拿一把戒尺打了一下他的头,很痛。小和尚马上:“哎哟,师父,您打我干吗?”这个师父说:“你不是说空了吗?你不是说你什么都空了吗?” 劝人家容易,你真的空的话,应该连这个感觉都没有,否则说明你还没有在真正的空当中,而是在悟空当中、在开悟当中。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本性当中,你对佛性都能够相知、相懂,能理解它、知道它;用的时候,在用中又相背、相违背。一到有作用的时候,到自己真正要学佛,要拿出佛理来改变自己的时候,完全不能用。有的人讲起话来满口佛言,坐在边上,一脸佛气,一身的佛相,一看见人双手合掌,一开口满口佛话,让人家感觉他好像比真佛还要真。要看他是不是真修,一碰到自己切身的利益的时候,他是“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佛说,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这就是告诉我们,你要得元明觉。元明觉是什么?元就是原始的,心明就是心里的觉悟,本性当中的觉悟叫元明觉,是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无生灭性,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生出来要去灭度的心,因为他不生心,他无生法忍,他没有任何的杂念的心地生出来,他要去灭它干吗。这种就叫圆成果地的修证。用现在的话讲,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坏之前,你跟他讲什么他都接受,他就是一种无生灭性的因地心。还有一种,当你忌妒别人,知道要怎样克制,“我要忍耐,我要有忍辱心”,实际上你已经经过了很多非忍辱的时候,已经经过了很多人间的杂念,在克制、在改变,这和最始的元明觉是不一样的。 所以菩萨让我们要懂得,不管你学佛学什么,要用你原始本性中的因地心来修。很多人说,我已经污染了,怎么办?所以叫你要跳出业报,不要命浊,重新做人。这是佛陀亲传给我们的。在密宗、显宗里,在这个世界上,佛法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无论你学什么佛,无论什么宗派,我们的本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你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无论做什么事情,内心的元明觉就是你的本性。每一个人,无论是坏人、好人,自私的人或者不自私的人,都拥有元明觉,就是拥有原始善良的觉悟和原始善良的本性。 今天跟大家最后讲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比丘,他是舍卫城的人,曾经听闻佛陀说法而出家。但是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非常怕死,而且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听见外面的风声,鸟兽、怪物叫的声音,或者看见枯木在摇动、摇颤,他就会感到死亡的威胁,而且他知道、感觉之后,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叫“救命啊”,到处奔跑、到处喊。他不曾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死的,如果他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也会死,可能就不怕死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死,他没有计划过“我在人生活多少年,我将要做些什么,我在这最后的多少年当中,我要做出什么能够离苦得乐的、超脱六道的事情”,他都没有想过,他就是怕死。 他怕死的心理被所有的比丘知道了。有一天,比丘们在法堂上谈论他,有的说:“你知道吗,听说他十分怕死,整天被死威胁,他心里很痛苦。”有一个法师说:“做比丘的人,应该确信自己肯定会死的。要自己观想,能够理解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在讲的时候,佛陀进来了,看了他们一眼,问道:“你们聚集在这里说些什么?”比丘们马上就答道:“佛陀,是关于怕死比丘的事情。”佛陀就把那个比丘叫来,问道:“听说你很怕死,真的吗?”“是的,佛陀,我非常怕死。”于是佛陀转向大家,说道:“众比丘,大家不要讥笑他、不满意于他。他所以非常怕死,并不是没有缘由的,那是因为他前生曾有过如此的遭遇。”佛陀非常喜欢讲因果,就说起一段他过去的因果来。 佛陀说,从前有一个国王,当他执政的时候,曾经将一头御用的宝象交给饲象人,叫他给这个大象做不动术的训练。于是这个饲象人,就把象吊在木桩上面,使这头象不能动弹,然后用各种各样的竹枪把四周围绕起来,这个象一逃的话,那些竹枪就会刺伤它。就这样,他开始不动的训练。这头大象忍不住受训练的苦,它凭借着宽大的身材毁了那些木桩,踩扁了边上围住它的那些木桩,冲开人群,奔入深山去了。人们追啊追啊,“象跑啦”,追到山上,追不回来了,因为它跑得很快,只好放弃回来了。象到了山中之后,非常地孤独,它怕被绑起来处死,因为它脑子里还是那种被绑起来的感觉。它听到风声就会非常惊颤地怕死,拼命地逃来逃去,好像仍然被绑在木桩上受不动术的训练一样,要被打,要被捆起来。就这样,这头象身心失去了安全感,总是在颤抖着徘徊。在深山当中的树神看到了象的失常,就在树林中唱起歌来:“微弱的树草啊,在烈风中摇曳,它却视若常事。象啊象啊,你若为此而恐惧,无疑地将自我削损而死去。”这是树神给那头象唱的。树神就这样激励失常的狂象,唱给它听,让它要稳住,“再这样下去,你会死掉的”。因此,这头象后来慢慢地减少了恐惧,但是在它的潜意识的心里还是有恐惧继续在起作用。佛陀说,那个时候的狂象,就是这个比丘。他非常地怕死,并不能就不死,唯有解脱生死的人才永远不会死。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从没有到有的过程。我们没有命,到人间来,我们有命了;我们没有父母亲,到人间来,给了我们父母;我们没有师父,我们没有学校,我们没有钱,我们没有衣服……一切都是到了人间的一个从无有到有的过程。真正的解脱是内心的解脱,因为所有的那些从无有到有的物质和人,都会随着你的生命而消失,你只有在心中解脱,这个世界才会整个变样。但是我们人的毛病,往往都想改变世界,希望世界随着自己的心意变。师父告诉你们,谁都能决定自己,而不能改变世界,所以最好改变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不管最终有没有名誉、地位,有没有钱财,我们失去了过去和现在,我们还没有到达未来,我们还在六道中轮回,只是一时感觉自我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金刚经》说“如梦幻泡影”,一刹那。用观世音菩萨的净瓶水来洗涤我们内心肮脏的灵魂,才会让我们最终领悟,无事无心是自然,无是无非是至理。 好,今天跟大家讲的《白话佛法》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65. 忍辱境界是佛根基

你们看《心经》里面多精彩,师父跟你们越讲越精彩。因为“无受想行识”,因为“无色”“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什么都无了,你就拥有了本性。如果这间房间是你的,你出租给别人,这间房间本来是空空的,你出租给卖糖果的,给他放了四分之一的糖果;你出租给卖面粉的,又放了面粉;你又出租给卖机器的;最后四分之一也用来卖什么东西,仓库全部租出去了。这里面是不是什么都拥有了?你还拥有你的本性吗?你拥有不了这个房子了,什么都不能做了,对不对?等到把这些全部拿走了,你拥有本来的房子了吧?那么你拥有了本来的本性了吧?就是这个道理。 成佛的境界是圆觉的境界,看见人家不开心了,你要觉悟“我哪里做错了?”不要去跟人家生气,肯定自己有问题。你对一件事情有不好的感觉,就说明你还没有“圆”(把这个事情弄得圆),没有圆满的觉悟。佛经有一部《圆觉经》,就是怎样圆满觉悟,实际上就是“无取无证”。每一个人都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最后世界上一样都带不走;只有成佛,才能达到真正圆满觉悟的境界。圆满的境界,就是已经证得圆满的佛法,彻底理解了佛法,才会拥有佛的境界。你彻底理解了喜欢的某一个人,你才能拥有他。彻底理解佛法之后,才会跟着佛陀往前进;彻底理解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安宁和快乐,才能拥有观世音菩萨的佛法。 社会上有些人看了一点点的经文,觉得自己很懂了,然后开始讲——犯妄语戒,不懂乱讲。“不得证而乱说”,就是没有证悟佛性,你不能乱讲话的。就像一个人,没有调查,你没有发言权的。这件事情你懂不懂?你懂了再讲。你不懂,为什么讲?你不懂讲出来,就让人家耻笑,就是告诉大家“我这个人没脑子,我这个人乱讲话的”。所以有时候很多人才会造下口业,有些人更造下下地狱的罪。 所以在实相中“实无菩萨和众生”,是没有菩萨和众生的。哪来的菩萨和众生?菩萨就是众生,开悟的众生就是菩萨,还没开悟的菩萨就是众生。所以就是告诉我们,真实如来的生活,是没有菩萨和众生的。有智慧的人把每一个人都当成菩萨、未来佛。一个人把别人都当成菩萨,你说大家喜欢他吗?他肯定对每一个人都非常尊敬,他不会有贡高我慢心。人必须活在实相世界,就是真实如来的世界。首先不能说谎,要承认事实。而有些人修心,明明告诉他这件事情是真的,他也不相信;明明说这件事情是真实如来的事情,他也说“可能不是的”,所以他永远见不到真正的佛的境界,“信则有,不信则无”。实相就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和理解佛的境界。 要观世间的苦、空、无常。这个世间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有什么了不起的,过去就过去了,一句话、一件事,无我的话就会解脱,解脱的人会拥有智慧。念经是明心见性的开始,如果自己搞不清楚,多念经就会明心见性。我们人类的争斗,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一直没有停过,这就是业力。因为人类没有到佛的境界,没有到菩萨的境界,不能摆脱那些恶性循环。所以人看见人,首先就是找对方的毛病,贬低别人,称赞自己,嫉妒别人,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私欲。由于人的劣根性,在这个世界中才产生了各种争斗,就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欲望,这些欲望让你在六道中不得超生,永远在六道轮回中。 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到了我们人间,苦口婆心地劝阻我们,来调伏、启发我们心态的转变,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只有好好地理解佛法,只有好好地去圆满自己本来的这颗佛心,启发自己内心的佛性,改变自己的态度,人生才会找到真正的佛。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你内心的真佛,就是你九识田中阿摩罗识的真佛,就是你的良心和本性,你真正的自己的佛性、原始之心。所以要懂得学佛就是一种理解,学佛就是给别人帮助,学佛就是让自己解脱现在的各种烦恼和苦闷的钥匙。如果你今天做不到这些,说明你还没有解脱,还在苦难中轮回;只有彻底地放下,才能彻底地解脱。你放下多少,解脱多少;彻底地放下,就得到大圆满的彻底解脱。 好,最后师父跟大家讲一个佛法的故事。 佛陀当年和弟子们每日托钵乞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吗?并不是。出家人自己完全可以耕作。那么托钵乞食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给众生一个增长善根的机会。但是很多人不理解,以为“你们为什么自己不做饭,要让人家来给你们供养?”实际上,佛陀的意思就是要让施主得到大福报。你想一想,如果没有人来乞食,你怎么来布施?你今天布施出的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要有人来接受的,接受了你的布施,你就会拥有大福报。下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就是让一个婆罗门终于化解了心中的烦恼,证得了正果。 在舍卫城中住着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当年在印度有地位的贵族),他天生聪颖灵敏、心思缜密,而且拥有无数的财宝,富可敌国(就是非常地有钱),一生中几乎没有他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城中的居民看见他都是百般地羡慕他。他非常排斥佛法,他经常说一句话:“布施是浪费金钱,行善是无义之举。”一点点佛根都没有。 有一天正午,舍利弗尊者现了神足通,从很远的地方到了这个婆罗门面前,舍利弗手持着瓦钵立定不动(突然之间站在他面前不动)。这时候,正准备坐下来用餐的婆罗门,见到突然而来的舍利弗尊者,勃然大怒。他平时就看不起乞食行者,正准备骂人,但是在他张口的时候,突然心生一计,他要让这个出家众自讨没趣。 于是婆罗门转身坐下,对舍利弗尊者像没看见一样,眼睛都不瞅他一下,既不驱逐,也不表示欢迎,理都不理他,自顾自地用餐。过了好一会儿,这个婆罗门吃饱了,他就把原本要用来净手漱口的水倒入了舍利弗尊者的钵中,并说:“这就是我今天所要施舍给你的东西,你可以走了。”羞辱他。没想到舍利弗尊者竟一点都不生气,反而慈悲地祝愿他说:“愿您今日诚心的供养,使您百劫千生受无量的福报。”说完,舍利弗转身慢慢地离去。如果用现代人的想法,这句话首先想到的就是讽刺他,而舍利弗是真心的,觉得“你供养一碗水,我都是这么感恩”。 婆罗门看着尊者渐渐远行的身影,突然心中当下竟不知不觉地起了恐惧的念头,他一边走一边想着:“倘若这沙门将我的举动到处去说,张扬出去,那人们定会认为我是一个毫无恭敬之心的吝啬鬼。”婆罗门越想越不放心,于是就派个佣人去将舍利弗尊者追回来。 舍利弗尊者离去之后,直接回到了精舍。他思考着:“今天托钵乞回来的这一钵水,我要使这个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它成为一个功德)。”不一会儿,他就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将钵中的水倒入一块泥地中,混合搅拌均匀,等泥非常柔软了再取出来,铺在佛陀平时所经行之处。当年佛陀他们都是光脚的,如果一块泥跟水一揉合,走上去软软的。然后他就向佛陀说:“佛陀,这位施主生性悭吝,只愿意布施这些水。然而为了令他免堕三涂恶道,因此我将这钵水和泥为您铺了一点路,伏愿佛陀慈悲,在这块地上行走,使这位婆罗门永生永世得大福报。”舍利弗尊者都是真心的,他希望佛陀走过他所铺的这块泥,软软的,这样就会让这位婆罗门得到大福报。佛陀听了舍利弗尊者的演说之后,非常慈愍地接受了舍利弗的要求,然后入正定在泥地上步行,走过去。 这时候,婆罗门所派遣的佣人看到了事情的经过,他在边上深受感动,立刻返回婆罗门家中,向婆罗门具陈其事(就是马上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婆罗门):“婆罗门啊,至高无上的佛陀本为一国王子,如今他舍弃了人人羡慕的转轮圣王之位,率领着弟子修行,持钵乞食。他没有食物吗?他有啊。他无非就是为了给众生修福报、增长善根的机会,他是慈悲,实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来做这些乞讨的事。”婆罗门听了,对原先自己的恶行恶念惭愧无比,于是就带着全家大小一起到精舍向佛陀求哀悔过,希望佛陀能够原谅自己的愚痴。佛陀就为他传授了三皈依并说法,婆罗门当下化除了心中的种种烦恼,得道证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的人,要懂得体谅理解别人。生活就是一种对别人的体谅和理解。你懂得体谅理解别人,你就会宽容别人,自己的日子就会过得温馨,人生就会安宁;很多烦恼就是来自于我们不能体谅别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变化,我们不能过分在意自己的主张和执著,能够多理解别人。有些人就是互不理解才造成了互不相让,才会伤害了对方。我们应该认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进有退,如果你懂得退让,你就会发现平常心是多么地重要。有什么了不起的?平常心啊,人生何处不欢乐?没有必要跟自己的执著过不去,没有必要让自己的执著跟别人过不去。人一生需要得到的是一颗理解别人的心、一颗童心、一颗纯洁的心、一个信念、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平衡的心态,还要有一份安稳的睡眠和一份展望未来、享受生活、知足的心。真正能够理解佛法的人,是看得到未来、看得到光明的人。让我们好好地学佛修心,去除贪瞋痴慢疑,用一颗佛心,每天在精进、在忍辱中,能够走向菩提,走向光明。 好,今天跟大家《白话佛法》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75. 福慧双修 出六道

好,今天师父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其实学佛学到后来就是一个境界,境界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在你处理事情上,当你说什么话,一句话讲出来,别人就知道你境界高低了。有些人一出口,别人就看不起他,因为他是自私的;境界高的人总是为别人想。境界高、境界的提升会让你谨守口业。所以很多人知道自己境界还不高,讲话就特别当心。中华传统文化讲“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实际上就是谨守自己的口业,不要乱讲话。你不讲话,别人不知道你是什么境界,一开口,境界马上就掉下去了。所以很多学佛人学到后来,越来越怕讲话。 学佛人以后对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便说,祸从口出;如果随便说话,会让别人感觉到你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痛苦?因为他说什么话别人都不相信他,因为他不值得别人的信任。一个人说话代表他的境界,可靠的话、有把握的话才说,不可靠、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说,谨言慎行,这就是我们学佛人应守的口戒。因为口戒你戒不掉,你的口业就来了。要福慧双修,要守住口业,要有境界,要有福气,要有智慧。你没有福气,就不能碰到高僧大德,不能碰到好人;如果你能够懂得惜福,珍惜自己的福分,慢慢地就会拥有智慧;当你有智慧的时候,就慢慢地会提高自己的境界。 很多弟子会问师父:“师父,我们的智慧从哪里来?”师父告诉大家,布施中来。你喜欢语言布施吗?喜欢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吗?你愿意拨出宝贵的时间来帮助别人吗?如果你愿意,你这个人就有智慧,就是广结善缘。因为帮助别人可以提高自己,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你对这个问题就了解了。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我认识一个当年到澳洲来的同学,她就很愿意帮助别人。她当时来到澳洲的时候没结婚,也没孩子,她就经常帮邻居、帮住在一起的同事的孩子专门找哪个精英学校、哪个地区……结果等到她自己结婚生孩子,她都懂了,所以帮助别人增加自己的智慧。 要视众生为亲人,把别人看成亲人,你接个电话,都会把你的声音变得这么美。你看看现在很多人接电话,(冷冷地说)“喂,你好”,讲话根本不像对亲人一样。很多人对自己的父母亲讲话都是很粗糙的。这种语言代表你的境界,有修养的人怎么会这么讲话?对别人善了,你就有福气了。你对别人善良,一定会有福气;你对别人很恶,会丢失你的福气。 智慧从戒中来。智慧哪里来的?守戒啊。一个人有智慧,别人尊重你,你的境界就被人家看得很高。因为你守戒,不乱讲话,不乱做任何不应该做的行为,然后脑子想的都是应该想的事情,而且守戒、守口,那么你就拥有了身心无障,慧自然就来了,你的心中没有障碍了。你们想想看,不懂的事情你不说,你讲出来的都是懂的,那么是不是得到别人的信任?那很多人为什么会被人家看不起?就是不懂装懂。隔行如隔山,如果你是这个专业的,比方说电脑专业,别人不懂却说“我懂”,他一弄,你在旁边一看马上就知道他是否专业;如果你今天唱歌,说“我很会唱”,跑上去一唱,五音不全,别人马上就听出来了。这就是你不懂装懂之后,让别人看低你,境界就掉下来了。所以永远不讲自己不懂的事情,永远要守戒,你境界就会提高,智慧就会来了。我从小就听很多有智慧的人讲:你跟别人讲话的时候,永远要谈自己懂的;如果自己不懂,不要去跟别人谈这个话题。那么有人说:“那你在边上像傻瓜一样,别人谈的话题你都不懂,那你不是不能在同学中拥有一定的凝聚性了吗?”是啊,你可以慢慢把话题转过来,转到你熟悉的话题,然后再发挥,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你不懂的事情不说,你懂的事情说了很多,那么别人就觉得你都懂了。实际上,你当然还不是全部都懂,但是至少让别人能够看得起你——不是个乱说的人。 我们很多人活在世界上不会做人,不该讲的乱讲,不该做的乱做,不该想的乱想,然后看别人都不顺眼,这样就慢慢造成无事生非。你们想想,人与人的接触,你心里想什么,从你的眼睛里会看得出来:你觉得大家对你好,你会眼睛里充满喜悦、感动;如果你今天感觉大家都在讽刺你、对你不好,用另外一只眼睛在看你,你自己心中就会马上产生烦恼、忧郁、难受。即使没有事情,你的眼睛也会产生很多异样的感觉,让别人感觉你对别人不好。其实别人没有这个想法,大家都忙大家的事情,谁专门来对你特别照顾?除非跟你特别好的,人现在都是这样。 所以师父跟你们说,不要随便地在人间猜测,猜测就是去经常怀疑“你是不是这样?你是不是背后捉弄我?”或者对我怎样……编造没有的事情,这样的话你会给自己找麻烦,佛友会觉得你这个人非常地多疑,别人不愿意跟你说真心话。相反,你不去猜测别人,讲话实实在在,别人会觉得你很成熟,很有修养,讲出来的话头头是道,懂的事情多讲一点,实际上他不可能什么都懂的。 一个修行人,如果脱离了人间的低级趣味,也就是说不要去整天看着周围的环境而生活,不要去整天随着别人的心情而活着,那就是脱离了人世间的低级趣味。你为什么老觉得别人在想你不好,别人在说你不好,别人在做一些动作对你不好?过去有人说过笑话,说在饭店里,哪个员工如果把一个盆子打破了,或者把一个调羹打碎了,马上这个supervisor(管理人员)就会觉得:“他今天跟我闹意见了,有看法了,有想法了。”因为这种做领导的人特别敏感,总是感觉别人对他有意见,因为他做出来的事情并不如理如法,所以他就会感觉别人对他不好,这就是他自己心中没有脱离那种低级的想法。其实低级趣味就是低级的想法,就是凡人;反之,如果你好好地修心学佛,你就是圣人。 今天师父跟大家讲一讲福报。我们常讲“你这个人有福报”,活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福报是什么?佛法界讲福报,叫清净无为。一个人清净了,心要净,头脑清,然后心中既无烦恼也没有悲伤,既没快乐也没忧伤,清净无为,很干净,没有想法,这不就是无得亦无失吗?没有得到也没失去,无得亦无失,“我没有快乐,我也没有忧伤,因为快乐来了我没感觉,所以我不会承受失去的忧伤”。人家对你很好,你谢谢大家,谢谢别人;人家离你而去,不理你了,你也不会很忧伤。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学佛人没有悲伤,没有烦恼,没有忧伤,没有快乐,就是无得亦无失。没有什么别人侮辱你、难受、活着痛苦;没有什么感觉到非常荣耀,“你看大家都这么对着我看。你看,我多有感觉”,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非常平静。 心理学曾有一个实验,跟一个人讲:“你待会儿到公司里开party(聚会),你看所有人都会不理你的,都怪怪的,因为今天公司里缺少一样东西,大家都在说是你偷的。”实际上这个是心理学的一个实验,根本是无中生有的一件事情。而这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当他走进这个party(聚会)的地方,他的眼神看别人,因为他自己怪怪的,别人看他也都是怪怪的,所以他看到所有人都对他怪怪的,实际上他不知道是因为他自己心中有鬼了。你心中有芥蒂了,所以你让别人产生芥蒂,最后他感觉别人真的是对他这么有意见了。这就是心理测验。人就是这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人家告诉你“根本没这回事,测试你一下心理的”,他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人的心理在变化,感觉“有人看不起我了”,感觉“有人嫌弃我了”,所以你的心就不能如如不动。真正心能够如如不动,就是在享受天上给我们的福报——天天活得很开心,没有烦恼,没有忧伤,没有荣誉,也没有侮辱,不就是福报吗?平安不就是福吗?为什么平安就是福报,就是这个道理。 跟大家讲一讲什么叫清净无为。清净无为的福报,清净无为就是清福,享清福。很多人活在这世界上,都说“你这个人要享清福了,你有福气啊,享清福了。”那么师父告诉你们,你有福气,福气还要清。很多人有福气,接下来就烦,对不对?有些人说“我要很多的福气”,财、色、名、食、睡,都是福气,有了之后也开心;但是真正有福气的人——享清福,他希望有清福。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单位里做了某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你开心吧?回到家里,“你看,我做经理了”,然后接下来烦恼一大堆,对不对?“我很开心,我终于如愿了,我拿到了第一名”,接下来大家都来找你、签字,然后找你来赞助,找你来……这个福气不是清福。 那么今天跟大家讲什么叫清福。清福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享的,没有智慧的人享不到清福。当一个人清闲的时候,心静下来的时候,没有罣碍、烦恼的时候,没有感情的牵绊,没有贷款的压力,能够在家里一个人坐着,清清淡淡的,没人来找,没有烦恼,没有忧伤,喝一杯茶,念念经,想着没人搞你,没有人忌妒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诽谤你,这时候你就是享受着清福的福报。什么叫清福?有的人说平安就是福。你还要什么福气?你以为得到了开心?师父举个简单例子,有一个人中六合彩几千万,得到了,接下来孩子被人家绑架,最后他被人家绑架,你说他有福气?有啊。有清福吗?没有。你能够坐下来安安定定,没人讲你,没人搞你,自己知道“我没做错”,念念经,一个人坐下来,“这个世界都是我的,我清净了,世界都静下来了”,这不是一花一世界吗?这就是你自己享受着清净的环境,没人骚扰。一个人打坐的时候不就是清福吗?完全没有电话,没有人来跟你讲话,没有人来烦你,这个福报就是非常大的。

64. 无取无证 还初本觉

菩萨了解众生,除了自己没有念头,没有私心杂念,而且将度人的慈悲心转成一种概念,去帮助你、成就你智慧的道业。因为每个人都有智慧,菩萨知道他有智慧,知道他能够明白事理,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菩萨不停地跟他讲,讲到最后,他说“菩萨,我明白了”,那菩萨就度到他了。如果去度一个人,你跟他好好地讲,理解他地去讲,他很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心理学上讲,你必须理解他,你才能帮他转换意念。举个例子,你要想让这辆火车慢下来,让它不要再往前面乱开,首先必须爬上这列火车;那你在上这辆火车的时候,必须跟它走得一样快,上了火车,你才能让它慢慢地停下来。转念说法是我们学佛人应该很注重的一个方法。转变自己的念头,不是你是他的师长、你是他的佛友、你是他的谁谁谁,而是你是他最亲的人,他跟你一样都是众生;你先觉悟了一点,去拉他一把,这样你修心就不会起杂念,就会懂得要帮助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心就不会生出业障来(很多人会生业障)。 修心修到后来要自性不动,何来烦恼生起?如果你对别人没有要求,你跟别人讲话是不是心无罣碍?你今天对别人有要求,如果他达不到,你就会急,到最后他还不听,你就会拍桌子、骂人。所以心念不起,何来烦恼生?如如不动,很多人问师父:“师父,如如不动,但是我思维一直在动。”“师父,我坐在这里如如不动,但是我看见人间的善和恶。”师父就告诉你们,人间的善和恶,你们照样看见,看见了就像没看见一样,因为你知道这是因果关系。什么对,什么错,全部都是有因有果,那是因缘果报。你看见就像没看见一样,等于没看见,视而不见,那么在你的心中、在概念上,任何善恶都不会影响你的思维,你的心中就没有善,也没有恶。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会有疑问:“为什么不思善、不思恶?不思恶是对的,不要去想恶的事情,为什么好的事情也不要想?”因为你不理解那是善的还是恶的,因为都是因果。懂得了这些,任何的善恶都不会影响你的判断能力,你就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实际上就叫“自性不动”,自己的本性、良心没动。如果你看到别人任何的是非,“这个人很善良、那个人很恶”;他们两个人吵架,“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已经影响到你自己内心的判断力了。因为你进入了色空当中,你进入了色界,自性已经在变化,在你的心中已经拥有“是”、“非”。你不能明辨善恶,就会影响你的心。 为什么佛法要我们不受外界的影响,心无所动?一个人稳得住,听别人吵架,他心里笑笑:“这个是非善恶,全部都是因缘果报。”“眼见亦非真”,就是我眼睛看见的都不是真的;“耳闻均是假”,耳朵听到的、人家讲坏话都说不定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句话师父简单地给大家做个解释:有的人有意为了让一个人跟自己好,在他不在的时候,知道某个人会传话给他听,就有意地在某个人面前说“那个人不好,我不喜欢他”。然后这个人去告诉对方了,就造成了对方来找他,找他之后,他再假装说“对不起,我……哦,原来你是这个意思”,好,跟他交朋友了。从自己跟他攀上恶缘开始,慢慢地转化为善缘。所以有时候搭朋友也是这样,我们小时候听人家说英雄救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喜欢班级里这个女孩子,她长得很漂亮,但是没办法跟她接近,就找几个人在她晚上回去那条路上假装扮演小流氓,然后他冲出去,让女孩子对他产生好感。 像这些耳朵听到的、眼睛看见的都不是真实的东西。你以为它是真实的吗?说人坏话真的不能学,只要去听别人说坏话,你就不是一个好好的学佛人。我们不但假的东西不要听,连真的都不要听。因为真的在人间就是假的,假的就是真的,所以“真到假时假亦真,假到真时真亦假”,这个世界就是真真假假。就像讲话一样,你知道他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为什么很多人被人家骗?因为真真假假。你说他全部都是假的,他又有真的话在里面;你说他全是真的,他里面有很多假话。所以师父叫你们真正的学佛人,不管什么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要受到外面环境的影响。外面的环境影响对你来说根本没有概念,因为你已经彻悟了,已经知道这个世界是真真假假的,“我眼睛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我耳朵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外面的环境再怎么影响,我如如不动”。心在佛法上,这才是走到佛道上。要做到真正的内心清净,什么对与不对、是与非,什么只差一点点,这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只要用菩萨的自性、本性来观察人间所有的因缘果报,你将懂得这个世界的一切“既无来处,也无去处”,你何生烦恼? 今天要跟大家讲一讲成佛是一个什么境界。大家都希望成佛吧?每个人都说“我要成佛”,那么成佛到底要有什么境界?一个凡人想成佛,首先要学佛修道。但是每个学佛人一边在学佛修道,一边用自己“所得之心”在修。什么叫所得之心?“我如果成佛了多好啊,我今天好好修心,我一定要成佛”,这就是你已经有所得。还有很多人间的凡夫,在学佛修道中一直在为“我”自己,进入“我相”中要成佛,“我”要学佛,“我”要修道,“我”这样好好努力“我”一定会成佛,这就已经偏离了佛法界讲的“无取无证”。真正修心要修到“无取无证”,那就是高境界。“无取无证”就是没有什么所得到的,“我今天要成佛,我也没有得到什么”,你才会真正地得到;想成佛,想得到佛,你实际上已经走入了执著。很多人问师父:“师父,我磕头求事情,算不算执著?”如果用菩萨的境界来讲,你就是执著;从凡人修心的角度来讲,这个不算执著,为家里求、为父母亲求、为孩子求,很正常。但是佛用“无取无证”来对待,你已经很难成佛,因为佛的境界很高。很多人一边修心,一边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佛法和佛道,好像掌握了很多佛的道理,觉得自己有成佛的境界,如果你经常觉得“我这样修下去,我一定成佛”,你已经坏掉你学佛的境界,因为不能有取、有取证。你想象着要成佛,你可能就不能拥有更高的佛的境界。你要连做这个事情的念头都没有,那么做出来的叫纯善、纯好事,那么就是真佛、纯佛;连想成佛的意念都没有,那就是真的想成佛;否则修不好,会落入畜生道,落入人道,落入贡高我慢之中。 《心经》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修心,你修多少年,其实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为本性中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因为你本身就是有本性在心中。在你的内心拥有善良,你从小善良,到走的时候也是很善良,没有增、没有减。只是在八识田中所接触的外尘让你看不到你的本性,好像忽明忽暗。举个简单例子,谁的双手不会劳动?但是这个人十几年都不劳动,他的双手能不能劳动?还是能够劳动的。他的双手有没有作用?当然有作用。我们的本性虽然没去用它,没有擦干净,但是不代表没有本性。本性拥有,有什么增减?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还是原来的你的本性,没有一点多,也没有一点少。 很多人说“我修行修心”,你修什么心?应该说“修”就是擦你的心,怎样把你的心擦得干净一点而已。心本来就有,要你去修啊?本性没有减——不增不减,只是不修的人,他的本性被污染了而已。当你心中有正念的时候,你的心进入了天堂;当你的内心变得非常纯净,你的心就一定超脱六道;当你在人间杂念丛生,觉得自己修得很好,然后用不正见的观点和不正的语言去诽谤别人、污蔑别人,去说别的法门不好,你就会造下下地狱的因。所以师父跟你们说,就像邻居之间一样,你家里可以好,可以铺地板、买冰箱、装空调,但是你不要去说别人家里好坏;不要因为你装不起空调,就说别人家里的空调钱怎么怎么来的。这一切实际上就造成了你苦的因。 心和本性不垢不净,因为八识田中所造的业没有完全影响到九识田中的阿摩罗识。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为什么有些人下了地狱之后,苦受尽了,有些罪灵还要上来投人?因为他的灵魂还在,没有完全散去,因为他的九识田中阿摩罗识的慈悲和善良还在,只是完全被遮住染著,根本看不见,等到恶业受报,干净了,他还会投人、投畜生道,在六道当中,所以他的心还是不垢不净,也不增不减。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家里有一个电器好久不用了,脏得不得了,都是灰,灰多得已经看不出是什么电器了,就像一个堆满灰尘的箱子,当你把它擦干净,重新开始启用的时候,它是不是还是一个微波炉?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你今天修也好,不修也好,你的本性没变。为什么你会下地狱受苦呢?因为是你的肉身在造业,你的灵魂在造业,遮住了你的本性,影响了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就变得污浊,就会受苦,就会受难,因为你的本性被染著了。所以你上天堂享福也好,下地狱去受苦也好,是你的感觉——第八意识的感觉在受苦,而你的自性只是被遮住,找不到了。 佛告诉我们,我们一般人在这个世界上,在苦乐忧喜的感受中活着。大家觉得我们是不是活在世界上就是一种感受?“感觉开心了,感觉吃得很开心”,“我现在感觉开心了,我刚刚感觉不满意”……因为苦会过去,快乐也会过去,这是你的感觉。痛苦的感觉很快就没了;一件事情很开心,很快也会没有。喜乐和忧愁是不是一种感受?是不是一种感觉?苦乐从心理学上讲,它是属于生理感觉器官的一种感受:感觉幸福,就幸福了;感觉开心,就开心。担忧也是内心感受器官的一种感觉。你感受到痛苦了,你就痛苦了。有的推拿师在你腿上一按,按得你痛得跳起来,但为什么有的人越按得重,他越觉得开心?痛得不得了,他说“真舒服”,这是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所以欢喜也是你内心的一种感受,叫“觉受”——感觉的“受”。只要你把这些感觉挖空,你就会把苦乐忧愁的感受放下了。苦什么?乐什么?挖空,把它空掉,没有什么苦的,也没有什么快乐的,一切都是无常。你把它放下,活在人间,你就会不苦不乐,你就拥有了人间的极乐境界。假的东西有什么可快乐的?假的东西有什么可痛苦的?痛苦也是假的,快乐也是假的,那到最后不喜不乐,就“如如不动”了,是不是到极乐境界了? 《心经》上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无”什么意思?讲到底就是一个“无”字,讲到最后“无智亦无得”。“无智”是什么?“智”是指解脱之智,解脱的智慧,就是指佛性。“无智”这个“智”就是解脱之智,而且是佛性、本性、空寂,这个“智”不是智慧,是菩萨的本性的空寂。“无智亦无得”,无智,到了最后,你要懂得离一切相,才能真正地快乐;你今天没有离开一切相,乃至解脱相,也就是说你今天“无智亦无得”,连要解脱的思维都不能拥有,都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诸法空相”。你得什么?“今天我想解脱、成佛、成菩萨”的心都要空性——“此心亦不可得”,那么才是成菩萨、成佛的高境界。你今天做劳动模范,你没有想过要做劳动模范,“我就好好地为众生服务”,到了最后人家给你上报,给你登报纸,给你很多奖金,给你一切,你都没想过,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那你境界是不是高?如果在做劳动模范中,你就想到“我会上报,我会在大家的簇拥之下上台,会戴个大红花,会拿大奖状,会得到很多奖金……”那你这个境界跟模范就差得很远了。 成佛的智慧,是诸佛涅槃妙心。“无智亦无得”,并不是说没有智慧,而是你今天连要解脱本性的心都不能有,无得。心经为什么精彩?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是没有的。哪来的?这是你的感觉,一切都是空的。然后“无智亦无得”,就是佛的境界了。要成佛的心都没有了,因为“无智亦无得”,不就是“无取无证”了吗?没有任何的索取,也没有任何的证得佛法,就是说你在人间所有的一切,到最后就是“空无”两个字。你知道是“空无”,那你就成佛了。如果你还拥有某一些东西,包括你的理念,包括“我想成佛”的一些概念,那你这辈子怎么能成佛?你就离佛十万八千里了。

72. 修心如初 远离迷境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在奔跑,有时候我们赶超一些人,走在别人前面;有时候我们的人生又被很多人超越。其实人生的秘诀就是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速度来生活,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快,或者看见别人慢,来增加自己超重的负荷。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懂得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和最适合自己的能量来做一些事情。佛法界经常讲“莫因迟缓而空耗生命”,空空地耗去自己的生命。 佛法告诉我们,人都会经历一种过程,那就叫苦。因为“苦”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理解;苦有时候又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感受。最重要的,学佛人要学会有智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人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当我们在苦难、想不通、很困扰的时候,曾经救我们脱离苦海的人、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人最不能结交的,就是在你失败的时候藐视你、唾弃你的人。我们人最不能全部相信的,就是在你成功的时候说你什么都好的人,要特别当心,这些都要用智慧来看破。人最不能抛弃的,就是和你共同修心、共同患难的人,患难之交非常难能可贵。现在末法时期,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会承受着不同的压力,能够跟我们一起学佛的人就是我们共患难的修心人。人最不能爱的,就是不看重你人格的人。当一个人喜欢你的钱、你的荣誉、你的美貌,这种人不看重你的品格,这些人是最不能让你接受的人。 人最重要的,在这个世界上不能被欲望所控制。人间的欲望会造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为人处世的迷失,会带给我们很多的烦恼和困惑。欲望有时候像蜂蜜加了毒药,表面上看起来很甜,实际上慢慢地腐蚀人的肝脏。很多人对欲望没有一种警惕性,就是因为他觉得很甜。哪一个欲望不让人很开心?但是当你进入欲望的时候就苦不堪言了。每个人都想买房子,大家都在买的时候你也想买,但是你的经济不行,那个时候你看见这房子非常想贷款,一旦贷款之后,你就觉得压力很重。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的欲望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的邪思邪念,人的贪欲实际上就是一种劣根性。很多人说人有劣根性,劣根性到底是什么?就是你的贪欲、欲望。每个人都想过随心所欲的日子,但是随着自己的心,随着自己欲望的增加,这个随心所欲、这个欲望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大家想一想,哪一个欲望不给你带来困惑和烦恼?追求钱的人,最后被钱弄得家破人亡;追求情的人,最后被情伤害;追求名誉的人,最后得不到名誉,对自己造成无限的伤害和惆怅,还会影响一生,甚至当你得不到,你的痛苦还会影响你的来世。因为欲望它是无止境的,你只要有欲望,它就没有停止的时候,多了还要多,好了还要好,不能满足的贪欲永远会造成心里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凡是一个人有欲望,他的心念一定有所染,有欲望就是被染著。人很可怜的,整天想着“我要、我要、我要……”,整天想着“只要这个东西买下来了就好了”“只要这个感情得到了,我就好了”,其实不会好的,不会停止的。师父的座右铭大家都知道,“无欲自然心如水”。所以师父要大家不要有欲望,水就是你的心,平静如水。不去贪,就不会瞋恨;不恨别人,你就不会做出愚痴的事情。 我们做人要想得通,要懂得什么叫佛理、佛法,要明白一切欲望只是一种暂时的人生的迷幻境界,叫“迷境”,因为你有欲望,你就迷了这个境界,引诱我们凡夫俗子心灵迷失。所以师父今天跟大家讲,欲望很害人,因为你心灵的迷失,多了还要多,好了还要好,你就会走上贪婪、无法自拔的境界,这个境界给你带来的叫“困境”。如果能够把握好智慧,没有欲望,心中想到人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因为再多的快乐也会没有,再多的享乐也终究会离你而去,看看自己眼前的,你就很知足,你就常快乐,你就不会受到欲念的诱惑。 所以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受到红尘的欲望所染,要永远记住刚刚学佛修心的那个初心,初心很重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犹如一个老年人虽然老了,但是他精神上永远想到年轻的时候曾经拥有过的抱负和满怀的希望,这就是维持他生命的源泉。有些人入世已久,在这个人间看见别人都是贪瞋痴慢疑,然后自己又受了一点挫折,艰难困苦自己经受过,慢慢心中受到污染,性格变坏了;贪恋红尘,让自己本来非常爽直的性格变得越来越虚假,不敢说实话了;为了使自己人缘变好,变得完全是一个假人,假人就会假意,假心就会变成假人,人就会变得不坦然、不坦白,就会活在世界上明明知道是对的,他会说成不对的,明明是不对的,他会扭曲心理来承受人间的挫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心的转换是那么重要。 在生命中,很多人总以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我”,很多人说“其实我蛮好的,社会环境啊,大家都这样,别人怎样、别人怎样……”实际上从佛法界讲,环境不能影响我们,环境影响不了的,因为你自己的修养、造诣和根基不足,是你自己的精神离开菩萨的境界太远太远了,所以你才为境界所转。我们的精神如果活在菩萨和佛的境界,即使碰到再复杂的时代、再复杂的环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人就不会被外境所影响。这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如如不动”,这就是儒释道三家所讲的一个人的修养和本来的初心。最初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初的心理状态),是人最纯洁、还没有受到外界污染的情况下,人的心都是光明磊落的,坦白纯洁的,拥有一颗佛的心,那多好。这就是道家老子所讲的“如婴儿乎”,一个人纯洁得像婴儿一样。我相信很多人都很喜欢婴儿,因为婴儿非常纯洁,所以说像婴儿一样地纯洁。 一个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修行的路都是从凡夫开始修,修到成道成佛。我们很多人就是从凡夫俗子开始转变境界,来脱离红尘的污染。学佛非常不容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仗着佛卖钱,越修越远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保持永恒的初始心;因为我们的心念必须纯正,才能成佛。所以师父为什么对你们这么严格?就是要你们保持纯洁的心。出家的人要像小孩般纯洁,没有出家的人也要像孩儿般纯洁,这个时候成佛有余。不要以为成不了佛,很多人经常讲“成佛很难,佛离我们很远”,其实说“佛离我们很远”的人,是因为心已经离开佛很远了。有些人说“佛就在我们身边,我最近怎么感觉佛就在身边,他在管住我们”,你成功了,因为佛离你越来越近了,护法神离你越来越近了,菩萨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你成佛的机缘就越来越近。如果你这个人整天没有人管,整天感觉“我什么时候能修成?我什么时候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到心灵净土世界?”这个时候其实你的心已经离开了佛。 所以佛经上讲,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大家想一想,初发心就是本性,当你刚刚开始修行的那一颗心,就是成了正等正觉光明心。佛说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人的第一个念头看事情是看得最清楚的,刚学佛的时候,看问题是看得最清楚的,看清了道路和方向,成就了菩提,心中有佛,然后慢慢拥有了菩提心,再修,就能修成佛道。最初的那个出家心,那个想一世修成的心,想离苦得乐的心,就是那个求佛之心,才是真诚永恒的如来之心——原来的心。我们修到后来,人越来越懒,越来越不负责任,把什么事情都往人家身上推,碰到不好的事情,都是别人让你这么做的,找出千种理由、万种理由。哪怕对自己的父母亲、对自己的小辈,只要有那些杂念——你永远觉得你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你连初始心都没有,所以你就离正等正觉越来越远。我们做人、做事其实也是一样,很多人开始对菩萨又是磕头又是膜拜,几年下来,初始心不见了,恭敬心不见了。对师父也是,刚刚来的时候尊敬得不得了,慢慢时间长了,越来越油,尊敬心不见了。我们学佛人要“念念菩提中”,生活一年到几十年都是“念念菩提中”,要如如不动,佛在心中。学佛最初的、最基本的一个念头,那就是初心。师父要你们不忘初心,就是最初的一个念头,也是你最后的一个念头;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能有始无终,要有始有终。学佛到后来,不能把最初的一念善和一念成佛的心给修掉、丢掉、找不到,否则你永远得不到学佛的基础。 师父跟大家讲,“学佛如初,成佛有余”。学佛人不管学多少年,就像初始心一样,成佛一定有余。一个出家人要“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一个在家居士要“修心如初,成佛有余”。就是不管一年到几十年,我们要像第一次念经那么诚恳,第一次拜佛那么感动,如果拥有这个心,你早就修成了。诚恳的决心,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很多人修心到后来,跪在菩萨面前用的是那颗诚恳的心,那是一种无上菩提的智慧之心,不需要跟菩萨讲很多话,心中充满着感恩,才能让你“成佛有余”。

68. 观照就是照见

佛经就是告诉你们为什么,因为般若智而生其心,因为当你完全空的时候,佛性的般若智慧让你生起这种慈悲善良的心,而这种慈悲善良的心又无所住心,是在意念中有的,但是又好像找不到。师父很想用现在人间的例子跟大家讲,你今天来参加一个人的party(派对),穿得漂漂亮亮的,你进来了,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你,看到你穿得很漂亮,但是你一看大家都穿得很漂亮,这时候已经忘记自己好看不好看了,跟大家一样很开心。我问你,在冥冥中,在你内心深处,你那种想让别人来观赏你、一种让你感到非常自豪的感觉,“因为我今天穿了这件衣服很贵重,很漂亮”,这种感觉你有没有?你当时在这个感觉中没有讲,也不去想,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有没有?这个就是灵魂当中的东西。 因为比较难,师父再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在拜佛磕头的时候,你可以说“观世音菩萨,我去除杂念,去除杂念”,你嘴巴在讲“去除杂念”的时候,杂念一瞬间没了,杂念瞬间没有的时候有没有印子?我问你们,橡皮把字迹擦掉之后有没有印子?“观世音菩萨,我空,我空,我不要去想,不要去想”,你不要想的时候,“不要想”这三个字是不是还是在想?“观世音菩萨,我一定要干净,我一定要干净,我不要去乱想”,杂念来的时候,有某一个人的形象或者某一件事情在你脑海里的时候,或者跪在菩萨那里念大悲咒、念心经的时候,这种意念不是来了吗?来的时候,你说“观世音菩萨,我要干净,我要清净,我要清净”。你要清净的时候,暂时好像没有想,实际上在你的内心深处有没有想,有没有这个意念在?这就是佛经讲的精彩之处。所以在你的八识田中已经存在的东西,你要把它彻底无所住心,很难!所以希望大家学佛要真的用心学,你曾经出现过自私心,你可以说“我不要自私,我不要自私”,但是,就算你当时说“我不要自私”,我问你,这个自私心的阴影在不在你心里?肯定在的。那么这个阴影要去除它,要让它“无所住心”,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所以“无所住心”就是这样。师父跟大家讲怎样能够来理解佛法,佛法是非常智慧的,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修,好好地学。 最后,师父要跟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精彩。 在中国南北朝后魏时代,山西的五台山有座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都会依照惯例举行无遮斋会。什么是无遮斋会?就是无论出家的法师、没有出家的俗家弟子,也无论善男信女、老的少的、有钱的还是穷人,甚至乞丐,这一天都要以平等心来供养,供食给他们吃,饱餐一顿,平等施舍,视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的分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纪念的日子,所以一到三月份大家都去。 在斋会上来了一位手里抱着两个幼儿的贫苦女人,她的后面还跟着一条狗,除了这些,她身上没有多余的物品。她来到灵鹫寺无遮斋会的现场,可是还没有到用斋的时间(还没到吃饭的时间),她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白吃,当时就想“我拿什么布施”,就剪下了自己的头发聊表布施的意思(就是把头发剪下来,“这也是我的布施”)。她对寺里的住持要求说:“师父,我只有这些头发布施三宝了,请勿拒绝吧。” 法师说:“好的,那我们就收下了。女施主,你这是打哪儿来的啊?” 女施主突然之间说:“我从来的地方来的。” 住持法师看她这么回答,觉得这个女施主有点怪。不料这个女人顿时开口就要求道:“师父,我还有急事要到别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饮食给我?” 虽然开斋的时间还没到,但施主的要求还是不能拒绝。这位住持叫法印法师,这是一个过去流传下来的真实的故事。 然后法印法师说:“好的。”他非常慈悲地从里面取出三份食物,用意就是让这个女人和两个幼儿能够饱餐一顿。 但是用过食物之后,这个女人又说:“师父,我还有这条狗呢,它也得吃点东西才行。” “哦,好吧。”住持法师无可奈何,勉强地又从里面搬出一些食物,交给了这个女人。 女人又说:“师父,我肚子里还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来吃的。” 住持法师这时候忍不住了,就怒斥道:“你来这里求出家人布施斋食,但是你贪得无厌,是何道理!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还没有生出来,难道说他也能进食吗?可是你却再三索求,滥贪美味之心。这位女士,你不觉得有点过分吗?” 被斥责的贫女,这个时候说了一个偈语:“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这个偈语就是告诉大家:苦瓜的话根也是苦的;如果是一个甜瓜,连着甜瓜的根蒂也是甜的;但是在这个三界,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致使阿师嫌,就是可能致使那些布施的人、师父嫌弃。 说完了此偈,突然之间腾空跃上了虚空,示现出文殊菩萨的德相。这时,边上的狗化为他座下的狮子,两个孩子却是他身旁的两位侍者,在云光缥渺,若隐若现当中,又说了一个偈语:“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众生拼命地在学平等心,但是我们的心又随着人间的境界在变化;我们“百骸俱舍弃”,我们人有各种各样不好的意念,都要舍去,何况还有什么爱和恨呢? 这首偈语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学佛人要懂得平等心,今天你说要平等地布施,无可厚非,但是却控制不了自己心识的波动,看着怀孕的女人就觉得这孩子不应该吃,你的境界在不停地流转。虽然明知要舍下这个外在的身体,布施给别人一种物品,是让自己的心能够布施给别人,但是我们人的心中还藏着爱和憎,也就是说,因为看见她穷,看见她拖着两个孩子还有一条狗,就起瞋恨之心了,菩萨的意思是:这又怎么能入道呢? 当时参加斋会的有一千多人,亲眼见到了文殊菩萨的圣迹,聆听大士警示的偈语,所有人都跪在那里含泪而哭泣着,向空中膜拜顶礼,说:“大士,但愿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门,也好让我们一心奉行!” 空中又传来了菩萨的偈语:“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这就是告诉我们:“持心如大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懂得布施平等心,要有包容天地之心来对待人和事物;“犹如水火风”,水火风都是一样的,都会灭度,都会没有;所以“无二无分别”,不管今天是水也好,火也好,风也好,它都会失去的,所以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到底了,就是虚空无性,到了最后都是无性。 这时,住持法师埋怨自己有眼不识真佛,他为了表达自己对亵渎菩萨的忏悔赎罪的心,就去到厨房取了一把刀,准备挖出自己的眼睛。因为他觉得自己有眼无珠,菩萨来了他都不知道。 边上很多徒弟和居士说:“师父,你不能这么做啊!” “是啊,师父,这么做于事无补啊,这也是一件傻事啊!”“赎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把夺下了住持法师手中的刀。住持法师于是打消了原意,以贫女(就是文殊菩萨)所布施的秀发,建了一座宝塔来供养。 万历初期,圆广法师接任住持,为了要重新装修宝塔,在塔下挖掘出好几束大士的圣发(就像斯里兰卡有佛牙寺一样,很多佛塔都供有菩萨的头发、牙齿),颜色(文殊菩萨的头发颜色)像是金色的,但是再仔细一看,发色变化不定。这一座宝塔现在就在大塔寺院的东侧,这是现在灵鹫寺里还拥有的古文迹。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人嘴里说要平等心,心里还是不平等。我们要明白,活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让自己的心中产生真正的平等。我们要爱我们的母亲,更要爱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有众位菩萨,就像我们小孩子的时候怀念母亲一样,念念观世音,念念各位菩萨,自然就息灭了自己心中的“三毒”贪瞋痴。没有智慧的人才会永远记恨别人。所以师父跟你们讲:如果从别人身上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就是智慧;如果从别人身上能够吸取教训,就是一个智者。智慧,就是什么事情都有办法解决,冷静,幽默,平静地去处理。修心修的就是心中的觉悟,“觉”是你的本性,“悟”是自己的正能量,用自己的正能量去觉自己的本性,就是走在佛道中。用心观照自己的毛病,你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个“观照”就是照见,所以你才会改掉人间的毛病,才能放下,才能解脱。记住了,解脱就是觉悟。 好,今天跟大家《白话佛法》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70. 如如不动 心自浩然

佛法是智慧的,不是单单念念经、打打坐、磕磕头,它是一种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应”,其实就是一种方法论——你应该、你必须。用本体论来讲,本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人如果本来就没有住在这种心中,心空的,你无所住,不管怎么样,你都是空空如也,不会生出其心的。你不会生出贪瞋痴慢之心,因为你无心。就像很多人说“你这个人怎么没心没肺的,人家跟你讲半天,你怎么都记不住?”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就是告诉大家,本体论来讲,你已经无所住心了。 佛后来讲到“过去心不可得”,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诉大家,你既然无所住心,那过去的心还要得吗?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还要再去记吗?“现在心不可得”,你现在学佛了,应该放下了,不应该再去为现在生活中烦杂的人间琐碎事情生出瞋恨心、贪心、烦恼心,所以现在也不可得。佛陀又告诉我们未来心也不可得,未来还没发生,你为什么要生在心中?这个事情还没发生,而且不知道会怎样发生,你放在心中干吗?所以讲到底就是叫你“应无所住”,不要去住心。很多人为什么会烦恼?心太多了。很多人心太硬了、心太忌妒了,还有很多人心太软了,还有很多人心太肮脏了,全部都是由心发出来的,所以菩萨叫你无所住,就是把它全部扫掉,扫干净。扫干净之后心会出来吗?心还会出来,所以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出来的“其心”,那是干净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知道过去心不可得,你的现在心当然不可得了,连过去做过的事情都要忘记,现在有什么可以得到的?你现在的心都忘记了,你现在做的事情还没做好,怎么会去担心未来的事情呢?很多人跪在菩萨面前整天求未来的事情,“菩萨,让我孩子以后大起来能够考试考得好,读书有成绩”,你让他好好学佛念经,能不好吗?很多人问师父:“师父,您帮我看看我的孩子大起来能不能找到女朋友结婚?”你不是拥有未来心吗?所以一切不要求,一切心不要住——住在你的心中,因为它是现在、未来和过去时,没有妨碍你任何情况,没有让你难过、让你悲伤的理由。“自性本空”,为什么叫自性本空?本来就没有的,是你生出来的心,最后你自己把它灭度了,你的心、本性还是空的。 禅门讲心法。很多人说,讲来讲去,禅宗讲心法就是一个心。我们很多人这个事情要管,那个事情要管,不管还要管,管了还要管,已经说了“这个事情我不管了”,接下来还要问“这个事情怎么样了?”你说放下就应该放下,既然放下了,干吗还要管?我们很多人就是这样,跟他说:“你现在不要再管这个事情了。”“好,师父,我不管了。”嘴巴不管了,“刚刚那个事情怎么样了?我不管了,现在他们怎么样了?”你看,他又生出心来了,他放不下,他不空。心是本空的,他又造个心出来。“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什么意思?“外息诸缘”,外面诸缘分(所有的缘分)已经停息了、没了。“内心无喘”,就是没有喘息。很多人是表面上看起来“我已经不管了”,但是实际上内心还在关心这件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谈恋爱,这个男的跟她拜拜了,结束了,她说“这种人死了我都不管,关我什么事情?”“哎,他最近怎么样?”你看看,她放不下。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讲的:表面上空了,实际上没空。因为念头一个又一个生出来,境界是你一个又一个造出来的。你如果能够理解“自性本来空,念念不停留”,你知道所有的念头都留不住,那去留它干吗? 佛法中,很多人经常为一些佛学理论争辩:到底空还是不空。当你去争辩的时候,实际上你还是没有空,因为你想辩出个道理来,你想辩出个真理,实际上你落入一个“空”,“我想要得到这个空”,但是你又落入一个没有空性的“空”当中。 《金刚经》是非常难的一部经文,师父也只能从佛学的理论给大家做些解释,希望大家由浅入深。 接下去师父跟大家讲大道至简。有一些人经常觉得自己讲的是大道理,觉得自己说得很对,别人都不对,以为自己总是对的,“我讲的是很有道理的,你们讲的都不行的。”大道至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大道理不是你讲出很多很多理论来验证它,而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让人明白的。比方说,你今天说:“我这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没有好报?”“这个人做了这么多坏事,为什么他没有恶报?”我用大道理跟大家讲,大道简单吗?你要记住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两句话,就这么简单。有的人说:“我不知道帮助他对不对,我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做了之后对他会不会有伤害?”很简单,两句话:“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这个大道理很简单。世界上很多事情难就难在你无法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很多事情越辩论越复杂,越搞越搞不清楚。你看家里的事情、学校里的事情、工作单位里的事情……社会上复杂的事情,越搞越复杂,越搞越搞不清楚。我们人就是喜欢把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地去做。 为什么学大道至简?因为人与人之间讲话,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者在工作上很多接触,都会变得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全部远离了单纯,远离了纯洁,人与人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大道至简实际上是最高级别的智慧。用人间的话来讲,叫成熟睿智的表现;佛法界来讲,就是境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来讲,有时候人间的完美常常是最简单的,一个人不讲话就做事,这个人一定成功,这就是完美。很多人讲了一辈子,一辈子事情做不成功;有的人就是不讲话,好好地做,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他成功了。简单就是真理,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地来做,这个人就是有智慧。现实中,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却拼命把它搞得很复杂,越搞越复杂。厚积薄发就是简单的力量。两句话能说明情况,两句话能够让别人理解,你就是有水平。你去看一个小学生、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他要翻译一道题目,或者他要跟你解释一件事情,他不停地找理由、找根据,去找各种各样的事情来让你理解;一个教授走过来,两句话就解决。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跟律师讲话,你们讲了很多对方不好的道理“他应该怎样”,律师两句话,比方说“他这个人就是欺诈,侮辱你,诽谤你”,律师两三个字就解决了。所以就是告诉你们:简单会有力量,越复杂越没力量。举个简单例子,一个榔头锤下去特别有分量,如果你把它变成无数个螺丝刀,砸下去可能就没有力量。 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还真不简单。比方说夫妻经常吵架,讲的都是具体的事情,要想把这个事情辩出一个真伪,夫妻两个人都是各执一词,把事情讲得越来越复杂。因为我们人在繁琐的思维中早就远离了智慧,你们记住了,烦恼的人是没有智慧的。如果一个人懂得大道至简,他就可以对这对夫妻讲“你们不管谁对谁错,你们这么吵架就是错的”,就给他们这么一句简单的大道理。不管再难的事情,你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才能解决。因为这对夫妻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旦等他们两个人懂得两个人争吵、吵架是不对的时候,他们就会坐下来好好商量了。简单吗?“先不要吵架,吵架是不对的,你们千条理由、万条理由,坐下来谈”,大道理吧?人是不是应该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去做?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很简单地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你就是个专家。看着很简单,今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简单吗?你不停地重复去做,到了最后你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重复做的事情要认真地去做,今天一个很小的事情,为众生解决他们的烦恼,接(咨询)电话,一会儿来一个电话、一会儿来一个电话,很认真地去回答,坚持努力地去做,你一定能够救度众生。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重复地去做,而且认真地去做那些很简单的事情,你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学佛修心,要靠时间,很多人一辈子念“阿弥陀佛”,这么简单,为什么他到临走的时候会有西方三圣来接引他?其实就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都是要靠你平时,看似简单,你要用基础好好地去做。“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开悟在你的天成,因为你终有一天会开悟。简单的想法会永久;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人生中会充满着荆棘和烦恼。 师父告诉大家,其实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就犹如在树丛中,到处都是带刺的尖尖的树杈,各种各样的树枝,一动就会刺伤你,一动就会碰伤你。有时候在森林里还有很多隐蔽的蛇,你不动,它不来咬你;你一动,它游过来了。这就是告诉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我们很苦恼,你不动、你心不动,你不会被刺伤;你只要心一动,就被刺伤。因为你的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就不会伤到你;你的心一动,人就会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体会到世间诸般的痛苦。很多人参加一个party(聚会),在party上看上某一个人,很喜欢,心一动,就开始痛苦了,是不是?妄动了,“我要是能够跟他好就好了”,接下来想、动脑筋,千方百计去跟他接触,到最后被人家甩了,刺伤吧?伤心痛苦吧?所以世间很多事情就是你不动,它不会动。人世间时时刻刻都像在荆棘丛林中一样,处处都暗藏着危险和诱惑,诱惑很多,你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

66. 佛性平等无二

好,我们今天继续讲《白话佛法》。 首先,一个人想问题,尽量地把问题往正面去想,往好的方向去想,就会法喜充满。因为很多人的痛苦和忧伤,就是心中的负能量太多,因为负能量一多,他就把很多问题往不好的和负面的方向去想,越想越害怕,越想,自己慢慢会担忧。往正面去想,很多事情就会快乐无忧,不会有忧伤,所以,这是学佛人非常重要的理解事物的一个方法。任何一个人要懂得轮回,一件事情好不好它都会轮回:好的事情碰到不好的,慢慢地再轮回成好的;恶的事情、不好的事情轮回,慢慢会成为好的。 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开始,一直到你听到、闻到,实际上通通是一种轮回,你不能把它当成太真。小时候很伤心的某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我们把它当成太真了,所以我们就在轮回中了。菩萨让我们懂得,只有看见佛性后人才不会轮回,也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地懂得佛性、懂得佛理,想不轮回,必须要开悟,必须要证道。师父告诉大家,一个人在这条道上往前走,你说你一直可以走吗?是啊,坚定不移地往前走。方向呢?如果方向错误,你还是在轮回地走;如果方向对了,你就走出自己人生的沼泽地,你就慢慢地开悟了,明白了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再迷惑颠倒,要走出自己的道,要见到佛性,要明白这个世界,一切全部都是苦空无常的,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永久的。所以得到了就等于失去,失去了也等于暂时拥有。 能够有佛法在心中的人就能破迷开悟。我们因为心中还有迷惑,所以才会有妄想,才会执著。当一个人一件事情想不通的时候,实际上他就是在执著当中,执著的人一定会轮回。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要把眼耳鼻舌身意都转换成佛性:眼睛看见的、鼻子闻到的、耳朵听见的等等,都转成佛性,正信正念,“我不乱听,不乱看,不乱闻”。意念建立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的概念,所以这个意念非常重要,就是任何一个人的意念必须是觉悟的。你有觉悟的意念,你的正信就开始了;你有觉悟的意念,你的正知正觉就开始了。一个人有正知正觉,说出来的话都像佛一样。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成佛,必须心中有佛,才能说出、做出和思维出佛性来,你一定会远离轮回。在人间,不要说大轮回,小轮回都不断——把某一件事情不当回事,又犯错了。我们的一生,从小长到大,轮回了多少事情?我们说要对父母亲孝顺,到最后又忘记了;说好过节要给自己家里人怎么样,又忘记了;说好别人对我很好,我要谢谢他、回报他,最后又忘记了。这一切就是在轮回当中。 我们在世上所种的佛缘就是我们不轮回的因,才会得到不轮回的果。很多人很可怜,没有种上佛缘,而种上了人间的因果,就是因缘,因缘会引来不好的果。要懂得菩萨是我们心灵的老师。教导我们、支配我们的心灵,就是菩萨,是我们的导师。所以我们的心想什么,要和佛菩萨想的一样;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和菩萨想的一样。要想象着自己心的自在,因为只有和佛一心一意,你才能任运自己的心灵。“任运”就是你能够完全地自在、自主心灵,你的良心、慈悲心、无我利他之心都会出来。所以要安住自己的内心,不让它轮回,你就会进入永恒的涅槃之道。很多人说,怎样能够进入涅槃之道?要安住自己的内心,不要让它贪瞋痴慢疑。 佛陀告诉我们“众生皆具佛性”,只有觉悟人生,只有离开人间烦恼的障碍。要离开一切所知的障碍,感觉自己这个也懂、那个也懂,就会有障碍,就会有执著。为什么我们经常劝别人,懂了也要放下,不懂更要放下?懂了实际上就意味着你还有很多不懂;不懂就意味着你还要去学,会学到很多智者懂的事情。如果觉得“我已经知道很多了”,那么你的障碍就开始生起了。为什么要谦虚?为什么要有智慧来消除业力、业障?你们想想看,一个人有业障,如果没有智慧,他是消除不了业障的;他必须有智慧,才能消业。任何一个人离开了智慧,就是离开了般若;离开了智慧,就会变得越来越愚痴。 要懂得我们与佛性是平等无二的,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佛性,佛就在我们心里,我们能够克服人间一切的磨难。因为我们心平等无二,所以我们就是佛,佛就是你,你用这种心态才能在人间成佛。不要以为佛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你的心像佛,你就是人间的佛。要有信心,要有精进力。我们现在用心灵法门化解、消除业障和灵性,用智慧妙法转化因果业力。我们现在是不是这样?念经,把自己本来不好的业障去除,很多过去上辈子欠别人的,我们慢慢地通过念经、许愿、放生在消除自己过去的业障,就是在转化因果业力,在改变我们自身的宿命。 明白佛法,有生必有死,一切名利皆幻。名会走掉吗?会的。利会走掉吗?会的。一切都像梦幻泡影。希望大家懂得在人间生活的自然现象,那些自然现象就是六道轮回,所以不想轮回,就要懂得无常生死。要懂得人间的金钱名利是没有办法解决生死问题的,只有深入到佛法中去探索、去理解、去开悟。无常是一个自然的道理,这个世界一切都没有长久的,懂得这个,就拥有了智慧。当你拥有智慧来解决人间烦恼的时候,会拥有般若。 要懂得无所得,因为你做了再多的名,最后一场空——无所得;拥有了再多的利益,最后也是无所得。都不是你的,只是你在帮别人看管,因为当你一离开,一切都归空,一切都是别人的了。师父经常跟你们举例子,如果这个房子是你的,你刚走,房子就换名字了。一切都是无常,所以看淡名利,才能生长智慧,才能离开烦恼的障碍。解脱生死的目的是为了得大自在,所以觉悟的人拥有大自在,觉悟的人懂得一切不生不灭,生出来的会灭掉,灭掉的又会再生,所以佛法把它智慧地理解成“不生不灭”。大家知道《心经》中“不垢不净”,不生不死,就是这样。 我们在人间要停止作恶,不能作恶。不作恶的人,他的本性、自性、佛性就会显现。经常骂人、经常对别人不好、经常在背后作弄别人、阴别人的人,心中肮脏无比,哪来的清净无碍之心?师父要你们显露出自己的本性和良心,看破人生,才能真正地理解佛性。一个善良的人天天活在大自在中;一个阴暗的人,一天到晚活在惊恐之中。所以学佛的人能够享受人间的大自在和智慧,而一个想不通的人,就远离了自己的智慧和般若。我们要懂得一切唯心造。 有人问师父,佛法界经常讲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这是什么意思。师父告诉大家,“大悲无泪”,大家想一想,慈悲是无尽的慈悲,是慈和悲愍,所以它是无尽的,不是人的一种感情。人的眼泪是一种感情的流露,而慈悲是在内心的,所以真正大慈大悲的人不是流眼泪,而是在内心感受到别人的苦处和伤痛,所以叫“大悲无泪”。 有人问第二句“大悟无言”,大悟,为什么反而彻悟之后就不讲话?你看有很多法师,你不管问他什么话,他总是“阿弥陀佛”,因为在人间没有是非,他已经不堕入是非当中了,他远离人间的是非。大悟就是开了大智慧,这个智慧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真正开悟的人不是用语言能够解释的,所以他就不讲话了,这就叫大悟无言。 最后一句话“大笑无声”。大笑,实际上就是人的七情六欲中的一种心情,“开心了,哈哈哈”,大笑,那是人间的一种高兴的心情;而菩萨的高兴、内心的喜悦,菩萨看到一个人被救度了,看见一个业障被你们消除了,帮助你们离苦得乐了,他怎么能用笑声就能表达出那种心中的喜悦呢?所以说大笑无声。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能够考试考个好成绩,天天起早摸黑地给孩子做饭,让孩子有个安静的环境好好读书,天天等,一年春夏秋冬。正式高考的时候,等到孩子回来说“妈妈,我考上了”,开心大笑的时候,母亲没跟着他笑,在流眼泪,因为那种感情是内心的,那是一种慈悲。

61. 五浊烦恼就是业障

任何的执著、贪恋,就是不理解“色即是空”。你们生出来之后,“空即是色”了吧?来到人间什么都没有: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衣服,连父母亲都是临时的,到了人间才借来的,一切都属空的。空又变成了“色”——你很多的亲戚、朋友、亲情,还有你的工作岗位,一切又变成“空即是色”。所以执著、贪恋,在你的心中会变成虚幻空无。 要懂得在这个世界上,“变”是常理。一个人不变,那是不正常的,如果一个小孩子只有一米,二十几年过去了还是一米,是不是怪了?如果一个人几十年下来都不老,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是这个样,是不是又怪了?在世界上几乎没有永恒的,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永恒存在的、永远存在的,那不可能的,你永远要承受成、住、坏、空的苦恼。 变来变去的无常现象就是无常。我们人变过来变过去,今天跟他好,明天跟他不好;跟他不好一个阶段,过一段时间又跟他好了。有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也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两个人特别地好,再过一段时间两个又闹,闹了之后过一段时间又好了,这就是缘分的契合。契合什么呢?契合无常的道理,因为它都是会变的。所以一个人看不破,他以为“这个孩子对我这样,永远不会变了”,永远恨爸爸、恨妈妈,不变是不可能的。父母亲之间都是这样,总有合与分。师父曾经跟大家讲过,在《三国演义》中第一句话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讲的就是八卦的道理——阴阳五行,合久一定会分,分久必定会合。所以,永恒的事情既然不存在,那你为什么还要这么执著。朋友最后变成了不是朋友,亲戚、亲人变成了仇人,多不多啊?今世是夫妻,下一辈子不知道是什么关系;今天没朋友,明天又拥有了朋友;辛苦赚来的钱花光了,晚上被人家抢走了;今生你拥有的,下辈子都会失去;这辈子没有的,说不定下辈子又有了。这就是轮回,这就叫无常世界。你进入这个世界,就是进入无常。 你要懂得,有一个宇宙意识在自己的心中。什么叫宇宙意识?就是看得远,看得穿。离开地球看地球,只是一个圆在转;你在地球当中,你根本看不见它是个圆。你在家庭当中,天天会争吵,只有当你离开一段时间,你才知道争吵的真正原因。我们要懂得去接受变化和接受生命的无常。生命像在跟我们玩捉迷藏一样,今天能够有救了,明天医生说你没救了;过几天医生说你没救了,然而你念了经之后又有救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属于无常。要寻找真的,真正的就是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要放弃假的,那就是我们的肉身和我们暂时拥有的人间的如梦幻泡影般的物质。得到的庆幸,失去的失落,这些全部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还要失落,为什么还要庆幸。这就是高僧大德拥有的高贵品质,如如不动也。 希望大家要懂得,不要用不好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因为人生会转变,因为人生的得与失都是暂时的,因为人生出来就是一个人孤独而来、走的时候也是孤独而去。既然这样,何来孤独?你本来就是一个人来,你走还是一个人走,你没有什么孤独。你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所以失落的人没有什么可失落,只是你自己感受到失落而已,随便找个人聊天,你马上就不失落了。有些人就会调节心态,知道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须知宇宙无量众生即佛。你们想想看,哪一个人没良心?只是很多人的良心被污染了,所以看不到自己的良心。我们要与佛同在。与佛菩萨在一起,何言得失、孤独?我们天天跪在菩萨面前磕头、请安,求菩萨保佑我们,何来的孤独?所以在世界上,孤独、痛心、忧虑、悲欢离合、得失,只是犹如一串大小的幻相而已,就是气泡。开心,灭了;名,灭了;利,一会儿没了;痛苦,哭完了又没了;开心完了,又结束了……这一切梦幻泡影,很快地在你命根当中消失了。所以真正能够了解和理解的,知如此,唯有大圆满的智慧——佛的智慧、菩萨的智慧,你才能战胜人间的颠倒梦想。 今天跟大家讲五浊恶世。大家都知道末法时期五浊恶世,有五种恶、五种浊。第一个浊叫劫浊。劫,我们经常讲劫难;浊,就是污浊。在这个世界上,经常讲“三六九”劫数难逃,四十九岁、三十九、二十九……就会有劫;劫数难逃、在劫难逃,这个就是“劫浊”的“劫”字。实际上就是劫难,这个劫难用高深的佛理来解释,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你想想看,劫是不是有时间概念?你几岁有劫,你过不去明年,你身体再这样不好下去一定会动手术,是不是一个劫?那么就是劫难。劫难是不是有时间的?有的。空间就是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如果你今天处在五个人都抽烟的环境当中,而你自己不抽烟,这个空间造成了你一定会得肺炎,因为五个人的二手烟你都在抽,都在吸进去。所以时间和空间造成了这个劫。佛法把这个劫解释得非常清楚,这个劫数就是时空的观念。我们说,“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劫数的时间到了,你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为什么你不能解脱?你这个苦难,你求了菩萨半天,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因为你时间没到,因为你拜佛的空间——心里边的空间——还没有完全清洁干净,所以你就不能解脱。为什么我不能证道?因为时空让你证不了道。所以这个劫就是劫浊,劫难的劫。很多人在时间、空间当中很难躲过。所以很多人为什么这么怕,一到自己的业障来了,吓得不得了。是真的!怎么不吓?你告诉我,怎么会不吓?来的时候躲都躲不过去。讲讲话就讲出事情来了;做做事情,明明平时是对的,今天就出事了。“哎呀,怎么搞的?我为什么这么糊涂?”因为你进入了时间、空间的劫难当中,劫浊。 第二个叫见浊。见,就是见地的错误。见地是什么?见解。了解的错误。你们想想,人做错很多事情,很多时候是不是因为你理解错误,判断错误,说出来错误的话,想出来错误的思维,最后做出来错误的行为。很多人因为见地的错误所以不能成佛。你理解错误,你以为佛法是这样的吗?你以为佛法是那样的吗?你以为你自己已经理解了佛法了吗?这一切见地的错误,造成了见浊。浊就是不好、污染。你看到的东西不是事实,见浊了。我们有时候打坐,觉得气脉通了,人很舒服,“我已经修到哪里了,我的穴位和穴道都打通了”,你见到了,觉得自己打通了,你见到了浊——错了。这样的话,实际上你没有真正地开悟,你只是感觉上开悟了,实际上你的见解理解错误了,你以为看到菩萨,你就修成了、你就有果位了,那你是见浊,见到的见地错误。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功夫很深,不讲话,在边上凝神屏气,边上人一看,“功夫好深”。师父碰到很多这种“高人”,师父还是笑着跟他们讲,但是他们凝神屏气的,好像在跟师父气场运作一样,师父还是笑的,结果他就知道了。实际上不是你的显化、不是你的见解理解你认为对的就是对的。有些人修到了头上放毫光,就是有一点点坛城,也不能算是成佛了。很多高僧大德曾经跟我们讲过,你就是修到头顶有光犹为幻,还是幻觉,不是真实的;你就是云生足下未为仙,不一定是神仙。有的人走路的时候,好像脚下有雾气一样,好像有云彩一样,不一定就是仙人。见浊就是你理解的不一定是对的,见解、见地不对。 第三叫烦恼浊。大家知道烦恼,能够看破烦恼的人就知道佛法对烦恼的理解,因为烦恼本空,烦恼是空的。所以很多人很傻的,烦、痛苦、难受,一个月之后、一个礼拜之后、两天之后、三天之后,你还烦吗?烦的时候眉毛皱起来,难受,给人家脸看,就是想不通;过两天想通了,“你好”。自己想想,“我怎么搞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因为你想通了。你想不通因为你有烦恼浊,烦恼的污浊之气在你的身上,你脱离不了。 烦恼,用师父的话说,你自己在骗自己,自己在吓自己,“这事情接下去怎么办?”“这事情怎么办?”这是烦恼。你自己在骗自己,自己在吓自己,“我烦死了!”有什么好烦的?你要是有菩萨保佑,你烦什么?你要是有菩萨的智慧,你烦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会直。有智慧的人,烦恼不能成为他的一种污浊;没有智慧的人,碰到烦恼就受到污浊了。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想想我们小时候有多少烦恼,就是跨不过去,现在想起来多么地可笑、多么地愚痴。你们现在回忆起你们的过去,是不是很愚痴?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傻?还觉得自己要面子。 第四,众生浊。众生是什么?就是人群,就是社会。你在众生当中污浊,也就是说你在人的面前死要面子,你就污浊;你不肯承认自己的缺点,你就受到污浊;因为人多,你就拼命地要抓住一些利益,要留住一些认为对自己好的利益和欲望,这样你就进入了众生浊。很多人在个人面前可以讲自己不好,只要人一多,马上否认,死要面子。学佛的人一定要克服众生浊,实际上就是不能死要面子。欲望,我们不能把它留在心中,因为有欲望的人,只要有人在边上、有众生在边上,你就想抓住他,就想让自己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印象。举个简单例子:开一个party(聚会),很多人就是想跟人家不一样:穿得跟人家不一样,走进去讲话要跟人家不一样,想找一个方法来吸引人家的注意。有时候,实在不能引起别人注意,就有意地把酒杯打碎……你们在电影里都看过,他是犯了众生浊。 我们要懂得,时代在变,人的性格也在变,这个世界没有不变的。你不要因为社会的变化、众生的变化,而让自己的内心起变化。有一个好朋友好久不见,人家一问,“哎呀,他已经走了。”其实“运程常变,无常迁域”——无常让你“迁”,就是移走,“域”就是区域的域——川流不息。无常永远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要不去重视它。一般的凡夫俗子众生,不知道环境的变化并不能使自己得到什么。你的命运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你业力的变化,因为你造业了,你的命就变化了;因为你太注重你的面子,你就进入了你的业力。如果你懂得这个世界一切都无常,今天拥有的明天会失去,这样你就理解了命运真实的含义,你得到的感觉就不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有财无命,就是这个人有财产、钱很多,但是没这个命;有的人有命无财。 很多人说:“师父,您帮我算算看。”我说:“你不要来找我算命。”你有你的命,你自己的命你自己完全能控制好。你书读得好,一定能毕业,而且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不会给你圆满的,就是给你不停的考验,这也是无常的一种。很多人读书读得好,但是他不一定发财;有的人财发得多,但是他不一定学问很好;有的人比你长得好看,你很羡慕他,但是他命比你苦。为什么?因为他好看,受到折磨,所以你比他长得丑,可能还比他多几个钱呢。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不会让你觉得完全圆满。所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完全的阴阳平衡,如果阴阳完全平衡,就不存在阴晴圆缺的世界。各人有各人的命、各人有各人的福,莫羡人,不要去羡慕别人。 要除掉烦恼,应该拥有无我。人怎样除掉烦恼,真正做到无我?脑子里就想着别人,你就空了,脑子里都是想着别人,你一定不会烦恼。你只要想到,“我怎么办,我没面子,我丢人,我应该怎么样,我为什么还没有得到,我为什么还没拿到”,你就有烦恼。“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还是他比我好?”不要羡慕人家,不要去忌妒别人,你的智慧就会长。你心中只有想着别人,希望别人好,你这个人就能学佛学到心肠好。很多人,为什么他的境界高?他经常觉得自己苦一点没关系,大家好就好,这才叫学佛。“我多付出一点,只要让大家开心就好。”但是很多人就想不通这一点,“为什么这样?凭什么我要多付出一点?”那么你就慢慢地编织了内心的妄想和空幻。这样,在你的心中就是矛盾构成了妄想,因为你对这件事情的不理解,让你产生了无明,无明会产生妄想。

69. 实相真心 觉悟有道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上次跟大家讲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今天跟大家再继续做一些解释。这句话是《金刚经》里面的,是六祖悟道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我们首先要了解“云何生心”,就是人为什么会生出很多心来。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碰到事情就生出很多的心,比方说自私心、贪心、忌妒心、恨心……“云何生心”,为什么会生这种心?因为我们人本来就具有妙明真心,就是在我们的九识田中就有我们本来的真心,就是真如实相的本性——善良慈悲的心,这些是好的心,但是我们在人间红尘中时间太长了,已经把本性、良心遮住了,所以生出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心,而真正应该生出的那种悲愿心、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和对人应该拥有的平等心、利他无我之心,这些好的心全部都找不到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会越来越走下坡路。人碰到事情首先是想“我”“我自己”“我需要”,而不会想到帮助别人。 菩萨让我们“如是等心”——所有好的心,全部都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怕好的心,想过了,不要住在心中;好的东西,用过了,不要总是罣碍,不要总是记在自己的心中。很多事情你帮过别人,你不记在心中,或者你曾经送给别人很多东西,把他抚养大或者对他很好,像这些善良的心,实际上就是你的真心和清净心,就是你的佛心,因为你无所住,你把帮助过别人已经忘记了,已经没有感觉到拥有这些心了,讲到底就是帮助过别人要忘记,对人家好过了要忘记。众生为什么会生出这么多的贪心、执著心、贡高我慢心?为什么会有分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之心?这就是因为我们把那些用过的心住足在心中,时间长了,“这是我的心”“这是我的恨”“这是我的忌妒”……慢慢地因为你住足了很多的心,使你生出了更多的心,那么你的妄心就开始生起了,业识心就开始生起了,平等心就找不到了。所以皆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只要把任何人间的心住足在自己的清净心当中,你的真心就不会被污染,就是佛心常住。众生所生的心都是贪心、执著心、贡高我慢心,还有分别心,这些妄心和业识心(业就是业障的业,因为业障阻碍了意识,产生的这种心态就叫业识心),也就是众生之心。 佛经里面讲“所以者何?”为什么众生会处处著相,什么事情都钻进去?“我对你好过,我对你好过两三次了,为什么你要对我这样?”著相了。“为什么我这样修还修不好?菩萨,我天天在磕头,为什么还不行?”因为“相多,故心亦多”,就是你今天著相越多,你的心越多。今天看见这个人、那个人,感觉不一样:看到这个人感觉蛮好,生出了一个欢喜心;很讨厌这个人,生出了一个瞋恨心;你今天看见她觉得她比你有钱、长得漂亮,又生起了忌妒心……因为由相产生了心,心多,就不能清净。所以我们在学佛中经常有一句话,“你这个人心很多”——因为你想得太多了,所以心不清净,当然学佛中就不能悟出实相真心,你不能理解什么是实相。所以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真心”就是你真正的心),就是师父叫你们不要撒谎,你才能讲出真心话;你今天一撒谎,你能讲出真心话吗?“实相真如”,心不清净,一切不得真相,所以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你今天对他好不好——这个心都不要有;你今天看见他讨厌不讨厌——不要有。就像师父今天无论看见谁,都觉得他学佛,他是有本性的,他是真心自见的人(自己能够看到本性的人)。你用这种境界去看所有的人,你不会觉得他讨厌,你自见道心。 佛道,学佛有道理的,学佛有一条道的,不是乱学的,很多人以为念念经自己就学佛了。佛道佛道,佛有一条道路的。你在这个正道上,能找到佛;你离开了佛的道,找不到真佛,可能走偏。所以“道从心生”,道哪里来的?从内心生出。“心由道见”,你的心在佛道上,才能看见真正的良心和本性。讲到底就是一个“道”字,就是一个“佛”字,就是一个“觉”字,就是一个“悟”字,就是一个妙不可言。你理解了,就找到了这条道;你不能理解的时候,就远离佛道。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言和行(语言和行为),如果你能够理解,你就能够得到佛,就能够判断。如果你的心里正在做某一件事情,你的心里找不到某一条路,那你的路就绝了、没了;找不到佛法,路就没了。佛道微妙,初学的人根本不知道领悟佛法的真如实相,因为他找不到佛道。 佛要众生领悟实相无相,佛跟大家讲: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无的,你们不要去为了一点点人间的利益,为了名利去争吵,因为这个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实相,实际上是无相的,是没有的。你今天如果没有这个念头去想,那么你就是真心,所以叫“离念即是真心”。你有这个念头了,那你就会心有所住;如果你今天没有这个念头,心无所住。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一种理解、一种开悟。佛要众生领悟佛法的奥妙之处,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生出心的方法:我们要生出佛心,要生出慈悲心,这才叫正道。如果你今天生出那些卑劣的贪心、瞋恨心、愚痴心,还把这些心住在自己的心中,那就永远找不到佛道。要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不管是好的坏的),我生出来的心念我要忘记它,不要让它放在心头。想想看,你们年轻的时候做错事情,现在师父跟你们一讲起你曾经怎样怎样,你马上掉眼泪,因为驻扎在你们的心中而生其心。 菩萨让我们“应无所住”,这些不好的、好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中,就“无所住心”。这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面上看起来叫你不要有心;但是后面那句话“而生其心”,就是又要生出这个心。那么到底是生出什么心?看上去好像有矛盾,其实就是告诉你:我今天有心来了,但是我不住在心中,我等于没心;没心又会生出心;生出心,我不住在心中,那是不是像时光流逝一样,就没有了?想一想,我们的痛苦就是因为回忆、记忆,如果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就不痛苦了。那么你的心为什么要生出呢?因为心一定会生出来。所以既然一样要生出其心,菩萨叫我们一定要“应无所住”。把这两句话倒过来看就是:你一定会生出心的,所以你应无所住心。这就是佛法的奥妙之处。 在《金刚经》中“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达到般若菩萨的境界,你应该如何降伏自己的心?就是你应该把这个心住在什么境界,怎么降伏这些妄想的心?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跟人家吵架了,如果你的境界很低,你把这个心就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瞋恨心中。因为吵过架之后你恨他了,不愿意跟他好了,很难过,你就是把这颗心住在了瞋恨心中,就是这个境界。那么怎样降伏这些妄想心?也就是告诉大家“应如是住”,就实事求是的,这个事情过了,我们自己没有这个境界,我们做错了或者得到了、失去了,都是如是的——本来就是这样的。想清楚,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该发生的就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不会发生,一切都是缘分。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正常的,出来也是正常的,发生了也是正常的,解决它了也是正常的,来降伏自己这个心,这样你就会安住自己的心。表面上看起来,佛回答《金刚经》里面的这句话看似像没有回答一样,实际上佛早就在心中空了,他没有意念。当弟子问的时候,佛陀念头早空了,所以佛陀后来就讲一句方便法门,那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你所有的心都不要住在你的心中,这时你生出来的是不是干净的心?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跟人刚刚吵过架,如果你把恨念,把刚刚他讲过你、对你不好的想法,以及所有他曾经过去和现在刚刚伤过你的话,全部不住在心中,忘记了,这时你就感觉到“我跟你在谈另外事情的时候,我没有其他事情住在心里”,你生出的最后这个心就是正在进行的心,就是如是心,就不会带有偏见了。为什么很多人会有偏见?因为他过去的心住在心中,他对别人就有偏见了。所以每一个念头都不能停留在你的心中——叫“无所住心”,自然行云流水。 “前念已灭”,前面的念头已经灭度了;“后念不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前面的念头灭掉了,后面不要去生起其他各种各样的念头。我现在把《金刚经》里面一些重要经文的句子给大家先做一些铺垫,以后跟大家讲经文,大家就能听懂了。就是告诉大家,你一个念头生出了要把它灭掉,你就不住在心了;你后念又不生,那你就是干净的。师父很喜欢用家庭作为例子,刚刚先生讲过一句话很讨厌,太太看见他很讨厌,如果她把先生刚刚讲的一句讨厌的话忘记了——前念已灭,没了;然后接下来“后念不生”。也就是说,刚刚他讲话讨厌已经灭度了,没有了,像没听见一样,就不会生起后面对他讨厌的念头了,是不是后念不生了?所以“行云流水,当体即空”,马上、当下,你心中没有瞋恨心,没有烦恼心,所有都无所谓,你就空了。所以不要去用心。 同样再举这个例子,如果刚刚先生讲了一句很讨厌的话,你还记着,留在了心中,然后你又想把它灭度,你就必须用心去求空。也就是说,你要用心去把刚才他骂你的这句话灭度掉,这时,你是驻扎在自己的心中了。“刚刚他骂我吗?算了,不要去搞了,他就这样的人,整天讨厌,算了,我克制一下吧……”你想想看,你用心在求空,你用心想把这件事情不住在心,实际上还是“因心而生心”。所以菩萨这句话妙就妙在“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把刚刚前面他对你讲的这种骂人的话全部都忘记了,你再生出来的心是不是干净的心?就等于前面有盆脏水,你已经把它倒掉了,再接下来的水是不是干净的?如果前面那盆脏水没倒干净,你说“哎呀,真讨厌,我把它倒掉吧”。前面那个是顺手就倒掉了,而这个是“哎呀,真讨厌,我已经看到它脏了”,然后再把它倒掉,这时候你要生出干净的心,这个心已经不是“当体即空”的心了。所以,任何一个妄念的生出,我们不能让它住在本性自性中。当一个人的念头出来是不好的,必须把它消掉;如果不能把这个念头消掉,那就不能做到如如不动。

67. 心无所动 心无所住

你们懂得佛法就能懂得人性,就慢慢懂得佛性是怎样的。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所以很多人开心地流泪了。师父跟你们讲,就是希望你们要明白,佛是怎样的境界,菩萨到人间来做什么,你们今天在人间应该做什么。 一个人学佛要有清净心,在经文中有一句名言“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意思就告诉大家,我们不应该住色生心,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被人间的名闻利养所诱惑,我们的心不能随便随着物质或别人的心怎样想就改变。“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能因为闻到香就动心了,不应该闻到声音、别人说的话就动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金刚经》中的名句,师父今天特别拿出来跟大家来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的悟道就是这一句话,想一想,就这么一句话多重的分量,因为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 师父跟大家解释一下,原来我们的心本来就无所住的,我们的心整个都是无所住的,“无所住”就是空的,没有地方可以去的,就是告诉我们“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毕竟空”。你们小时候的心现在到哪里去了?你们小时候的恨心到哪里去了?小时候的贪心到哪里去了?小时候你们曾经被人家欺负,或者你去欺负别人,那些不好的心现在在哪里?所以它是无所住心,只是一个空的境界而已。“有所住”就是你把不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全部放在心中,你们想想心是不是会有压力?烦恼是不是因心而开始启动?好的——开心,不好的——难受,是不是由你的心开始启动?如果你不住在心中,那就住在空中,这个心今天无所罣碍。就像很多佛友告诉师父:“师父,我跟有些人讲话不要动脑筋的,我觉得很开心。跟他讲话就像跟小孩子讲话一样,因为他不会生我气,我也不会生他气。我讲话,讲什么他都能够接受,不会乱想;他讲什么话,我也不会乱想。所以我跟他讲话非常舒服,非常开心。”那就是无所住心。如果你有心了,担心他来找你谈,来抓你的烦恼,抓你的毛病,来讽刺你,对你造成伤害,你拥有这些心之后,就是“住色生心”,就住在这个人间的烦恼之中了,你哪来的自在,哪来的自在心? 真正的清净心不光是空,主要还是有境界。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心无所动——本来就没有心,我要去住它干吗?我要用心去盛那些肮脏的人间红尘中的名利物质干吗?所以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说心有吗?有啊。在哪里?无所住。举个简单例子,你活着,对不对?对。你住在哪里?没有住在哪里,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说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的人,他是不是得到自在?你今天被一个地方管住,你只能住在这里,是不是已经“住色”——住在色中?举个简单例子,在人间因为你的贪,因为你的恨,最后做错事情,那你必须住在监狱里,这个心只要住在监狱里,你是不是被管住了?你是不是这个心就住色了?所以要无所住,坦然。“我对谁都无心,我无心去伤害别人,我无心去接受别人对我的伤害”,你是不是得大自在?所以无心即有心,有心即无心,心在哪里?因为心没有来也没有去,无所住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要去“留心”,你一留心就一定会烦恼。 菩萨教我们,此心无形,犹如镜子。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心没有形状的。心有什么形状?你恨人家是什么形状?你看看,很多人硬要弄个形象出来,爱这个人就要弄一个寿桃一样的心形,但是这不代表你就拥有这个爱心。实际上心只是无形的,心脏有形,但是心所想出来的所有概念、理解、爱、恨……它都是无形的。这些无形的东西就犹如一面镜子,照到有形的物质,你心中就有有形的物质。你今天照到了爱,你的心中就有爱;你今天照到了恨,你心中就拥有了恨。所以“心如明镜台”,有境界,它就可以来照。一面镜子在心中,善恶都照在你的心中,照过了就没有了。你们看看一面镜子,刚刚照过镜子的时候,镜子里是不是留有你?这个你是不是一种假相的你?这面镜子是不是无所住?当你离开镜子之后,这镜子照到什么?照到的是空性,没了,因为你照过了,一离开镜子,镜子里就没你了,所以菩萨用明镜台来告诉我们心似明镜台——照见善即善,照见恶即恶,心中要存佛,照见即佛。这就是告诉我们,心中不能有魔,因为你有魔、有恨,你心中就留存着魔性。为什么很多人无论怎样劝他,他也不能拥有佛性?因为他已经用魔性占有了他内心的佛性。就像一个小孩子,你怎么劝他变好,他都不能变好,因为他心中已经有很多恶,所以他就很难变好。 佛像什么?要让佛性照亮你的心中。你这面镜子天天照见佛,而且要把这个佛留在镜子中,因为佛是一盏明灯。你们大家看,有些镜子里有灯的,把这个灯一开,镜子是不是越来越亮?你用心,这个灯就亮;你不用心,你这个灯就没开亮。所以当你心明眼亮的时候,你就无所住心,它就是一束光,光在哪里?光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地方的。你们看看太阳的光,它随着时间而推移;人间的光,到了晚上大家睡觉的时候,都要把光关掉吧?它无所住的。 所以一切不住,如果你能够一切不住在你的心,就是实相境界。你们想想看,这两个人在吵架,你在旁边听,“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那个人好,这个人不好”,对你来讲,你没有去帮助这个,也没帮助那个,那你就叫实相境界。如果你跟他感情好,你帮助了他,那你就进入了虚幻虚相的世界,因为你带有感情,因为你的心中已经照见了某一件事物的是和非。为什么叫实相境界?实实在在。我们做人要实在,不要偏袒,不要原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要原谅自己的毛病,要狠狠地和自己身上的毛病作斗争,把它斗倒,要彻底地消除,才能到达真实如来之相。 当你到达真实如来之相,说真话、实实在在地说话的时候,又要懂得“实相无相”。实际上我们人间,你最后修成了,你说“我已经不进入是非当中,我拥有了实相”,这个实相还有吗?实际上就是无相。你说这个人间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的、空的,你说有实相吗?肯定没有,一无所得。所以一个人,人生一辈子判定了某一件事情对的、某一件事情错的,可能在20岁的时候做这件事情,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理解、当时的道理,是对的,但是20年后的今天,可能是错的。所以这一切一无所得,我们为什么要去纠结在某一个点上所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抓住它不放,而且不停地去执著、固定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意念得不到释放,得不到解脱,然后拼命地抓住,造成自己的我执、烦恼、无明?这样你就慢慢地进入了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师父跟你们讲“实相无相”,真正到了你认为这个事情是实相,实际上就是无相。 世界上的一切,生死都不可住。你们想想看谁能够永久地不死?我们再爱的人也会离开我们,再恨的人也会离开我们,这一切都是不可住的。所以你的概念、执著更不可住在你的心里,要像光明的镜子一样,能够看破红尘,能够点亮心中的佛陀之光,让自己心中的般若实相永照自己的前程,这样才能离苦得乐,才能用光明灯照亮你的前程。 如果一个人执著“无住”,又不行了。“我不住,我不把心放在这个上面,我执著我就不care(在乎)你,我就无所谓”,你又进入了偏执偏空。所以学佛非常难,你逼着自己说“我要做好人”,你可能是一个假好人,因为是你逼着自己做的,不是自觉做的;如果是自觉自愿做好人,你一定很自然地随缘,你就是个好人。任何人偏执就是不理解佛法,所以佛法让我们不要执著无住,“我做每件事情,你看,我都没有这个心好像去表扬自己,我无所住心,我就是为大家服务的,我很努力。”你执著了吗?还是执著。真正无住的人根本想都不想,帮别人做事情为什么要去想“我在做好事”?那么就是高境界。 不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什么叫真空不空?一个人进入真空中,实际上是不空的。当你在人间一切都想明白、想穿的时候,实际上你是生活在空的当中;但是生活在空的当中,你又在实相当中。这句话怎么讲?某一位老方丈老法师,他虽然已经完全看破,完全空了,但是他有肉身,还要生活,还要度人,你说他完全空了吗?他看破空,但是他没空,这就叫“真空不空”,他已经不落入空当中。这是非常非常难理解的佛法。 “空寂灵知”,当你不去想它,并不代表天上的菩萨或者你的思维中没有这种想法。这就讲得比较深,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要去帮这个人,你帮他的时候没感觉到“我在帮他”,但是在你还没去帮他之前,你的灵魂深处是不是想去帮他,有没有?有的。那么在空寂中有灵魂知道,也就是你的佛性知道,必须要去度人、度众生,必须去帮助众生。而你真正在帮助众生的时候,又没感觉到“我在帮助众生”。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师父的意思,这真的是佛法非常深奥的地方。我很喜欢用母亲照顾孩子来打比方。一个母亲完全投入在孩子身上,用心在孩子身上,她没有感觉到“我在为孩子做事,我在做把他们养大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个母亲做的所有事情有没有目的?在真空当中,对不对?她又不空,为什么?母亲教育孩子是天理,这是道理,所以她不空。因为她有这个道理在,虽然她没有去想,真空,实际上她还是有这个指导思想,冥冥中她的灵魂深处还是没有完全空。所以《心经》里还有《金刚经》里讲的深奥的道理就是,当你理解了,当你觉悟了,你已经解脱了,实际上你正在真和假之间,正在对某一个事物理解的过程中。为什么经文中经常说“无所住”?为什么有所住心,又为什么无所住心?实际上住和不住心,就是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