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佛经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所以学佛就要学会懂佛经。佛经所云(就是佛经上所说),四谛、十二因缘是学佛人的开始,所以要懂得四谛、十二因缘。其实就是讲业感缘起,我们种的业开始,有这个缘分——十二个缘分,说明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怎么流转世间,又要怎样出离世间。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为弟子们讲的最初的佛教道理就是四谛法。大家都要懂得什么叫四谛法,因为佛的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就是四谛法。 “谛”实际上就是真谛的“谛”,就是说这是一个真谛。“四谛”,这四个是绝对的真谛、绝对的真理。四谛就是指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苦,那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苦在人生中就是生老病死。集谛就是为什么集这些苦难的因,到底是什么原因。集就是积聚了二十五个有苦果的因。人有很多的苦,非常地苦,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从贪瞋痴开始的烦恼,造业,造着很多恶业,就能招感三界生死的苦果。实际上人的集谛就是告诉我们,苦是怎么来的。灭就是涅槃,涅槃实际上并不代表死亡,而是一种解脱。大家一定要明白,死亡跟解脱不是一个概念,死亡是人的肉体死亡,解脱就是生死相续,他的灵魂还在运作。所以要懂得灭谛,就是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灭就是要涅槃,要灭掉自己迷惑的业障,离开生死之苦,我们一定要离开这个生死。道就是完全解脱,就是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一个人学佛学了半天,最后不是正道,那就很可能成为偏道。简单地跟大家讲了四谛,就是四种真理——佛陀告诉我们,佛法里就是苦、集、灭、道。 还有十二因缘。因为这些分开讲要讲很长时间,师父就把十二因缘中的环节——有联系的十二个环节,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等以后有时间我再跟大家细细地分解,做更多的解释。 首先是无明。大家知道无明,无明就是无知、不明白。你知道什么?你不知道,才会闯祸;因为你不明白,才会六道轮回;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你才会出事。 第二是行。因为无明之后你去行了,因为无明而产生善与不善等等的行为。大家想一想,善和不善,自己有时候不知道的。你以为做了一件善事,实际上它不是一件善事。举个简单例子,人家夫妻吵架,你说“对方这么欺负你,你跟他离掉算了”,你觉得是帮了她,实际上你是造了因果。所以行就是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的行为。 接下去就是识,意识的识,就是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后意识的形成,心里的意识所为。大家不要以为一个婴儿在母亲的怀里什么都不知道,实际上他已经有感觉了。只要胚胎形成,他的灵魂注入,他就会有感觉,也会产生喜怒哀乐。心里的意识行为产生就是你的意识,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还在地府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 第四是名色,相当于在投胎之前、投胎之后精神和物质方面概念的形成。 接下去就是六入。“六”大家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进入你的思维器官,那么感觉器官听到好听的声音、音乐,人会兴奋,吃到好吃的,人特别开心。这个六入进入你的内心世界的感官——感觉器官。 接下去就是触,接触。触就相当于投胎之后,你接触到外界的一切事物。一个人投胎之后,生出来之后,慢慢会接触人间所有的事情,会知道这件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可以做、不可以做,是靠接触的。就像我们经常说,人跟人要靠接触,接触了,觉得这个人好了,你可能就跟他很好。 第七是受。受是什么呢?对苦乐的感受。这个人觉得有苦了,他才会感觉有快乐;有快乐过了,有很多苦的事情出现了,他就会觉得这是苦。这就是受。 第八是爱。很多哲学家还有很多文学家在写小说的时候,他们经常讲一句话:这个世界是由爱组成的。人不能把爱仅仅作为一种非常狭隘的男欢女爱、夫妻之爱、跟兄弟姐妹之爱,其实它可以变得很崇高;如果把它拉低了,在人间的十二因缘中这个爱实际上就是爱欲和欲望,“我喜欢这样东西”“我喜欢这个房子”和“我喜欢这个人”,都是属于爱的欲望。 第九是取。取,就是夺得、收取的意思。取就是追求,“我去取这个事情、取那个事情”。人往往是“我喜欢这样东西”“我去追求这些名色、这个名利”“我喜欢这朵花”“我喜欢这个会长、董事长”……这些名和你拥有的一些感官觉得非常好的东西——名色,就会刺激你的物欲(对物体、物品的一种欲望)。这就是取,因为你会去得到它。 第十是有。有是什么?现实中生存的环境就是有。“你有吗?”“有啊。” 第十一是生。生是什么?我们说来世再生,生出来又灭度,灭度了又生。 第十二是老死。人生最后终有一天有终结的时候,这就是老死。 要懂得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什么都不知道),一直通过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形成十二个因缘的环节,都是连续在一起的。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到了这个世间非常不明白,你可能还没有到这个世间之前就是无明、无知,什么都搞不清楚。然后你的无明、不知道,就会产生很多善和恶,因为你不知道这是善的、恶的,无明产生善与不善的行为。然后再接下去,你开始有意识了,开始准备投胎了,投胎之前、投胎之后,你知道了“我怎么觉得很温暖?”母亲吃一块冰激凌,你在里面冻得像在冰山上一样;母亲喝一碗煲汤(广东人喜欢喝煲汤),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滚烫,因为有些人还喜欢喝非常热的,那孩子就感觉到,这个投胎前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概念慢慢形成了。慢慢出生之后,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开始接触社会的所有一切,自己感觉了冷、热,听到声音了,然后舌头——小孩子肚子饿要吃奶瓶的时候,有时候他哭得很厉害,这个牛奶还没弄好,这孩子就在哭,妈妈就拿个奶嘴先塞在他嘴巴里,这孩子舌头一碰到,他就不哭了。实际上就是一种感触。引起了接触之后,小孩子就会感觉到吃了东西之后开心,笑了;苦的时候,没吃,肚子饿,他会有感受出来。感受之后慢慢觉得,妈妈抱在怀里的时候特别开心,爱欲、欲望都开始出现,人跟人之间的爱、那种欲望都出来了。接下来就追取一些人间的名色和物欲。追取之后拥有了,就存在在这个环境中,“我拥有它了”。然后再生出来,再生出来其他的想法,“我还要,我还要”。最后就是人生终有一天老死。实际上这就是十二个因缘环节的一种轮回。 佛经上跟我们讲,我们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无非就是由于业。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作孽很多,犯业很多,流转世间。你只要在今世没有好好地修,下辈子六道轮回还会再来,就叫流转于业。这是因为你造业了,你下辈子还会再来。业就是由于烦恼和无明。你怎么会造孽的呢?因为你烦啊,因为你无明啊,不明白。你不明白,去做了一件事情,伤害别人了,接下来给自己找了无尽的痛苦,那么你就无明烦恼生起;生起烦恼,然后就造孽,造了很多业;造了很多业之后,要还吗?这辈子还啊还啊,还不完,那么下辈子再来投胎继续还。所以这就叫轮回造业。 造业是由于什么样的环境才会造业的?造业最重要的是心。因为你的心会造很多业报,造业的人会有业报。小乘佛法说的业报论就是讲唯心因果。因为人的心会造孽、造业,那么你的业报就是由于心开始的,叫业报论。这就是佛教基本的思想基础,就是学佛的基础。三界唯心,指三界的业报,业来了会有报应,报应了又会造业,造业了又会有业报……怎么会生生死死离不开这些业报呢?因为你的心,你不甘心。这就是为什么打官司明明打赢了,又被人家重新再上诉,然后再打官司。你打赢了,他上诉;他打赢了,你上诉。这就是你的心所造,因为你不买账,因为你觉得是他错,凭什么他赢。这就是生生死死。 所以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有事情在人间都是因为你的意识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对的,所以才会继续自己的行为。比方说,今天你觉得这件事情是你错了,你是不是不会跟人家争了?你觉得这件事情你是对的,你是不是不停地跟人家争?人家找理由,你再去驳斥他。所以万法唯识之认识一切,你必须要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今天大家都在讲你,你应该懂得这个业报开始到来了。你因为长时间地不理这个人、不理那个人,跟这个不好、跟那个不好,等到大家都出来指责你的时候,你应该收了,不应该再去找理由,因为你的业报到了。很多人傻傻的,突然之间在单位里有几个人跳出来跟你斗的时候,实际上大家都在背后讲你了,两个人跳出来,然后边上人就起哄,实际上你的人缘已经很差了。因为你的内心还不买账,你的意识还不买账,觉得你是对的,那么就引起了内心的分别。 唯识,意识的分别,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会一直这么执著下去。意识是什么?意识就是分别的意思。要记住,你有这个意识,实际上你就有这个分别心。“我认为这个人改不好了”,你就是心中有分别心了;“我认为他一定会改好”,你也是有分别心。因为在你心中,意识“能分别”是心的作用。“所分别”是什么?就是由心观察对象。你的心去观察这个事物或者这个对象,你跟它的作用,所分别心。佛教无论大乘还是小乘,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唯心因果。
106. 虚空物质的本相
为什么有的人恶心,有的人恶意?为什么有的人贪图欲望,瞋恨现实,然后再加上愚痴?这些都是造成你性格脾气的一种基础。因为你把这种种的色、心,你对事物的理解全部存在你的内心当中;因为你看到的是外围世界的种种色,你就慢慢地把这些种种色理解成这个世界的本体,“原来这个世界的本体就是这样”“原来这就是‘相用’啊”——看到了这个事物,“原来就是这个作用”。举个简单例子,师父刚刚说的花,难道花就是放在桌子上,只有这个“用”吗?花的作用可多呢。 所以任何一种物质和事物所产生的相,并不是这个事物的究竟。没有相,你就不能用,没有对这个事物的理解,你就不能去使用它、跟它沟通。举个简单例子,你不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格,你不能跟他交朋友,否则你就会上当,最后就会失败。所以没有相,不能用;能够理解它,那你才能用它。你不能“用”,就不能证明它有体性。所以你对一个人不了解,要是随随便便跟他交朋友,你可能就会上当受骗。举个简单例子,你没有看见一幢大楼,你就没有看见这个物体的存在,心中就无法产生“相”,就无法“用”它;不能看到任何东西的存在,就不能妙用。这个理解是哲学的,所以佛教是非常有哲学观的。首先我问你,你看见这幢大楼了没有?看见了这个物体的存在,你的心中会产生这个大楼的好坏——相会产生;产生了之后,你才能去使用它、运用它。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你没有看见任何东西,你想象有这么个大楼,你就不会认为它存在,也不能去使用它,就失去了这个妙用。 实际上佛就是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无中生有,为什么很多没有的事情会产生有事情。这就是妄念、妄想,因为“妄”也能“想”出事情来。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人好几天没来上班了,别人谣言就出来了:“哦?怎么回事?在家里是不是打架?”只要有一个同事开个玩笑,边上只要有三个人认同,可能这个谣言就成功了,那就是妄念、妄想出来了。你没有看见过,连“相”都没有看到,怎么能产生正确的思维呢?怎么能去“用”这些呢?所以当你知道一句话,你不知道对的、错的时候,你去运用了,可能就伤害了自己的智慧,伤害了自己的本性。我们人怀疑别人就是这样,怀疑人家对你不好,你的怀疑——你认为这个相是存在的,你没有看见,但是你有妄念,然后去“用”了——你觉得他对你不好了、在伤害你了,然后就记在心中;你去用了,最后就伤害了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和佛友之间的感情。所以妄念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想象是虚空的物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想象出来的。那你说想象有正能量的想象吗?有,飞机的制造者,还有发明家,他首先运用的是想象力,然后去证实那种虚幻的东西存在。但是在妄念中,这个想象有时候是一种幻觉,你以为是对的,因为幻觉会扭曲你心理的正常状态。比方说你对这个人印象一直很好,你想“他最近为什么跟我不好了?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了?”开始扭曲了——曲线型思维,你的心理状态就变成曲线型地去理解,然后会造成对自己的伤害。很多人拜佛,刚拜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您保佑我能躲过这个劫”,他命根当中最近正好是有个善报,菩萨帮他了,点化他了,或者正好他一求,这件事情应了,“哎呀,菩萨真灵啊”。再碰到几件事情,“求了半天怎么不灵?”你命根当中没有福德了。然后开始妄念想“菩萨不喜欢我了,菩萨不理解我了。是不是我买的水果太差?还是我磕头不够诚心?……”什么妄念都出来了,然后这种妄念在自己的内心,就存在一种曲线型的负心理状态,不正常,觉得菩萨不关心他了。“上次为什么关心我?”那么慢慢地就以为自己是对的,就觉得菩萨有分别心。 实际上,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就像佛教讲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这句话,众善都要去作,诸恶都不能作,这就是一个真理——一真法界。进步的人、精进的人、能够忍辱的人、能够努力的人,这个人就能够修成佛,这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今天有信心克服自己身上的劣根性,能够成功,能够在这一辈子修成,那就是拥有了佛的一真法界;或者如梦幻泡影般的世界是无常的世界,这也是一个一真法界。就是告诉我们这是真理,它是颠扑不破的,讲的就是我们人的真心。 我们的内心佛性是非一非二的,不是一不是二;亦一亦二,是一也是二。如果你对一个人一心一意,这个人能对你不一心一意吗?我们对佛性一心一意,非一非二,佛能不帮助我们吗?你如果对佛三心二意,今天怀疑佛,明天觉得佛没有照顾你,后天觉得佛怎么有偏心,“为什么他求了就灵,我求了就不灵?”所有的这一切让你产生了很多贪心、恨心或者愚痴心,还有嫉妒心,你的三心、四心、五心全部都产生了。你一个意念会产生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又存在在你的内心深处,而这些存在的想法又是虚幻的,那么慢慢地一个想法又生出种种想法。经文上讲,你的烦恼心、恨心……所有的心都会让你产生种种想法,因为它会生根,它会发芽,所以你的理解也会慢慢地越来越多。所以佛教我们非一非二,亦一亦二。 世间的一切事物,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它都有道理存在的,它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的。就像我们能够理解这个事物,就是有生必有死,任何事物都逃不脱成住坏空。哪一个人不是经历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孩子出生了——成了,成为一个人了;住在这个世界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了老年开始坏了,身体坏了,所有事业各方面都不行了,往下走了;最后人没了——空了。一个房子造好了,几百年用完了之后,破损,拉掉,炸毁,重新再造。这就是辩证法。 我们活在世界上,要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真理的,成住坏空就是真理,没有一个人逃得过。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有相,这个相也会灭掉;今天看到了、听到的、证实的一切,虽然能够证实它的存在,但是因为它没有自体,所以是虚妄不实的。什么叫没有自体?我今天看到的事情,它没有本身的一种生存和延伸的能力。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看见小时候的一幢房子,这幢房子它有自己的生存能力吗?它有自体吗?没有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没了。小时候跟小朋友感情很好,这种感情它没有自体,你不联系了,它就慢慢地不生根不发芽,就没了。而人的思维它是有自体的。为什么?你自己会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多。所以为什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哎呀,你不要多想了”,因为越想越多,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烦恼。有时候好的事情、一个好的种子,越想越开心;而一件不好的事情,越想越难过。这就是虚幻不实的世界,佛教我们不要沉醉于这个虚幻的世界当中。 永恒是真实不变的,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实相。要看到我们本性的相,而不是看到虚幻的相,这样才能在佛法中真实妙用。我们修心的人不会浪费生命,因为我们修心的人生命可以延续。因为人身体可以死,但是灵魂是不会死的,这就是实相。你知道了永远不会死的东西,你就好好地去修,把它修得圆满、修得完美,最后就沿着这个永不灭度的本性中的佛性,能够超脱我们的人生,进入佛的境界。这就是你真正要看到的东西,而不是看到我们过去的一切。很多人把过去的一切记在心中,忘也忘不了。今天看见的一切都会失去,我们今天拥有的,明天也会失去,我们年轻时候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这就是真理。比方说我们今天讲的话,和别人争斗、争辩,得来的那些证悟的方法,觉得“我赢了,我明白了”,也会失去的。 很多人在众人面前很要面子,当时有点面子了,很快就没有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概念,一种体悟的感觉,只是在内心理念上形成的一个过程,有什么用?这个过程过了就没了。就像我们坐车的时候看见马路边“这草非常好看,这花非常好看”,开过了就没了。如果还去停留在那些虚幻的、明明知道它只是个过程的概念中出不来,用现代话讲,这个人叫死脑筋;佛法界讲,就是在内心已经存在这个障碍了——内心的障碍。所以要学会放下,心无所住。我不住在一路上看到的花的上面,也不住在今天要修心学好,一切都是以悟性出发,随缘出发,心无所住,没有对一件事情特别执著地放不下。经常问问自己,考验一下自己:“如果叫我放下这个,我行吗?”如果这个房子送给别人,你行吗?“今天这个单位,我这个职位给别人,我办得到吗?”“今天别人骂我,吐我一口唾沫,我能忍受吗?”每一天要想,每一天要心无所住,那你的心处处才是净土。
107. 见证实相 以相妙用
每一天要心无所住,那你的心处处才是净土。你心只要住在一个位置,无论你所住人间的哪个地方,因为它是红尘,那么慢慢地在你心中就会有污浊之土。所以忘不了过去的人心中就有污浊。很多人就是忘不了,很多歌曲也是忘不了,《勿忘我》等等,你的心怎么能清净?当你天天忘不了过去的时候,当你忘不了别人对你的好,也忘不了别人曾经伤害你,都会对你寂静产生障碍。一个痛苦的人怎么能够静下来呢?如果在滚滚红尘中你能够放下这些,你就是弥陀。要时时刻刻打消这些妄念,要见证实相,死要面子的人不会有好的果报的。 以相妙用,以真实的如来相来印证自己内心的佛相,对人间看穿看破,但是要善待,要妙用,这就是禅门观。能够有智慧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就拥有了超越一般凡尘的烦恼障碍的一种智慧。念经同样也是要把这些经文念到自己的第八意识中去,这个种子成熟了,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经的人能够念成了,就成功了。所以念经要念出佛的种子,做人要做出圣人,学佛要把佛的愿力做出来、学出来,然后才能产生愿力,才能用这个愿力去战胜人间一切烦恼,最后才能成为人间的活佛。 今天师父接收到一篇一个弟子的忏悔信,这个弟子说,昨天无意当中看见一篇文章,是关于佛陀教子的文章,他说:“我突然发现,原来师父教育我们和佛陀是一样的方法,对我们的慧命师父格外地重视,对我们的毛病深恶痛绝,对我们的生活关心记挂,因人施教,既有师子吼,又有谆谆的善诱,教导我们真修实修,不要贡高我慢。”他说他看到一个故事,关于佛陀教育他的孩子罗睺罗的。师父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是讲佛陀怎么教育他的孩子罗睺罗。实际上我们都是佛陀的孩子,我们都要接受教育。 在《教诫罗睺罗经》中记载佛陀善巧方便教导罗睺罗改过的典故。佛陀的孩子罗睺罗开始修行的时候,他因为比较小,比较淘气,他学法持戒有疏忽的地方,因此受过佛陀父亲的训诫。在这个经文中,对他喜欢说谎的坏习惯,佛陀用了一种比喻,这在《相应部》的第二品中讲到,就是对小沙弥解说世事无常的本性。师父觉得这个弟子选的这一篇非常好,所以师父今天跟大家讲。本来我给大家准备了另外的佛陀的故事,今天就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师父也是这么遵照佛陀的教诲在教育你们大家的。 有一天,佛陀命令他的孩子罗睺罗端着一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完之后,佛就问他:“孩子,这些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说:“洗过脚的水不干净,不能喝。” 佛说:“你知道吗?你就和这个洗足的水一样。水本来是非常清净的,洗了脚之后就很脏。就比如你本来是皇宫贵族的王孙,现在远离了世间虚假的荣华富贵,你现在出家做沙门,不精进修道,不清净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讲玩笑话骗人,三毒的污垢填满了你的心中,同清净的水里有了垢秽一样!”佛陀从来没有这么严声厉色地对罗睺罗说过话。罗睺罗低头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这才敢移动身子。 等罗睺罗倒了水回来之后,佛陀又再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饭、洗米、洗菜吗?” 罗睺罗说:“洗脚的盆不可以盛饭吃,因为盆里不干净,上面有污垢粘着,所以不能装东西吃。” 佛说:“你就是和这个盆一样,你虽然出家做了沙门,但是你不修戒定慧,不净身口意,满身充斥着不实的垢秽,圣洁光明的智慧、大道的资粮怎么能够装进你的心中?”佛陀说后,用脚把盆子轻轻一踢,盆子就滚得转起来。罗睺罗很害怕的样子。 佛陀就问他:“罗睺罗!你怕把这个盆子踢坏吗?” 罗睺罗说:“佛陀,不是!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坏了也不要紧。” 佛陀跟他讲:“罗睺罗!你就和这个盆子一样,不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护。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自甘堕落,自取下贱。这个结果将使谁都不爱护你、珍视你,就是到了命终的时候也不能觉悟,你会处在迷中增加更多的迷惑!” 罗睺罗全身流汗,惭愧得无地容身,他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心:“我绝对不能自甘堕落。”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对弟子们身上的毛病,作为一个师父要严加管理。如果对弟子身上的毛病不好好地管,就是放纵,就是在伤害他,就是看见他自甘堕落,让别人看不起他。所以要熟悉自我,自己要了解自我,要降伏自我,要改变自我,否则更何谈去改变别人。学佛是对自我佛心和善心的一个交代,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很多人一辈子假修,有什么用?所以要了解一个人,让这个人修心,首先要看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是相符合。我们很多学佛人,出发点就是为了让自己家里的病人身体好,就单单这个出发点,等到他家里病人求好了,他就不修了。真正有智慧的人,今天学佛不是单单为了帮助家里人,不是单单为自己求得顺利、人间去除很多烦恼,而真正的目的是要超脱六道,能够一世修成。如果你的目的和你今天最后的愿望是相符的,那你这个人就很容易方得始终,就很容易不忘初心。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要了解、要看他的出发点和目的,你就知道他是否真心了。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很多人整天埋怨:“我为什么不幸运?为什么我身体不好?为什么我这么不lucky(幸运)、不幸福?为什么我灾祸横生?”你们看一看你们累世积累了多少杀业,你们今世吃过多少活的生物,这一切都是一种业报。 所以学佛要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有的佛教徒在还没有学佛之前,他觉得他很快乐;但是学佛之后,他慢慢觉得自己有束缚了,觉得很痛苦,还让家里人跟着他一起痛苦。有的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是必须认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佛。因为想永远地幸福,永远地脱离痛苦,不是拥有一时的幸福。因为在没学佛之前,就算有幸福也是暂时的;但是学了佛之后,我们的幸福是永远的。这就是修行的分别。 所以真修的人在内心深处改变;而假修、为了某一个目的在修心的人,他只是用某一个方法,或者用一种理念,在学佛的过程中来改变一下自己。所以要修心,每一天必须花很多时间念佛、拜佛、念经,包括自己共修、做善事或与修行相关的功课,这就是我们学佛人应该做的事情。每一天的精进会使你进步,每一天的懈怠会使你丢失本性。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好好地改变,真修实修,进入如来智慧,用如来的智慧让自己一世修成,永断轮回。 好,今天跟大家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109. 佛语心为宗
佛教无论大乘还是小乘,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唯心因果。因为所有的因果都是你的心所造,从小乘的业报缘起,到大乘的缘起性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缘,所有的缘离不开你的心。我问你们,如果你跟别人开始有缘分了,你心不动,这个缘会延续吗?人家说“哎哟,来了一个男孩子来追你了”,缘分来了,开心了,这个缘分就开始延续了;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动,这个缘分会续下去吗?所以,真如缘起、赖耶缘起,这一切缘起都离不开你的心。你心不动,缘就没了,所以缘起性空。佛法讲得很深奥。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情它本性是实在的,都是虚幻的。 佛经上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身口意三业都要管好。诸恶不能作,众善都要行,自己要干净自己的所有意念,佛法就是靠自觉觉悟,管住自己。那么管住自己,管哪里?身、口、意三业。三业中哪个业最重要?意业最重要,因为意业一动,才会引发自己的身业和口业。你想想看,脑子里没有意识的话,嘴巴会乱讲吗?如果脑子里没有这种不好的执著的意识,你的行为会暴露出对他的不尊重吗?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就是你的意识要让自己的心干净,你所有想出来的意识,必须让你自己的心干净。举个简单例子,你是个丈夫,看见一个女人今天在家里,你不要觉得她累了停一停,做一做。她不是你的佣人。你自己要干净,觉得她是在付出,你就会自净其意,不会对她产生烦恼,否则你就觉得她一天到晚在偷懒。 意识就是心,当一个人意识形成之后,有时候会害他一辈子。比方说,你认定了一个亲人改不了的,你可能就害死自己跟他的缘分,可能一辈子得不到他的帮助,或者你让他永远恨你。这个缘分会产生一种高境界或者低境界。所以缘分由意识控制,自净其意,就是一定要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弄干净,这样才不会去冤枉别人,才不会去害别人,因为你的意念是干净的。 意识就是心,意识就是自己所拥有某一件事物单独生起的一种概念。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今天不论有什么概念、有什么心,一定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人要离开所有的恶;所有的善都要去做。有时候,我们看不到这件事情的善和恶,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你的意识当中,会有辨别意识,那就是第七意识。有时候人家说“我心很难调”,调心就是把这个心给调准了,调到自净其意,你大脑的思维要照着菩萨的思维来改变,那么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过去看见这个人一直很讨厌,现在他学佛了,你还是像过去一样看不起他,很不喜欢他,那么在你的心中就缺少了慈悲的概念;你如果把心调好了,你觉得他很可怜,“他比我学佛学得晚,他现在终于知道学佛了。虽然他身上还有很多毛病没有改掉,但是我们必须摄受他、帮助他,来改变他过去不好的一些意念。那么我们要众善奉行,帮他调节好他自己心中的那些善念,把恶念调整到善念”,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做的。 在大乘佛法中经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是由心造起的。你们现在可以做个试验,你们想一想现在心中还恨谁,你恨着这个人是不是你的心造的?如果你知道了你恨的这个人已经走掉了,你还会恨他吗?不会了吧?可能还会有些可惜,之后就结束了。这个心生了,是不是种种法生?心灭了,是不是种种法灭了?告诉你这个人死掉了,你是不是不与他计较了?是不是你的心在起作用?所以佛法讲的是调心。心调不好,怎么会幸福快乐?一个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感情,不能把自己的心调节到让自己舒服,你的心怎么会舒服呢? “佛语心为宗”,什么意思?佛法讲,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就是你的宗门,修心就是修这颗心。佛法界还有一句话说“无门为法门”。很多人说“我学了这个法门,我不学那个法门”“我学了那个法门,我不学这个法门”,实际上任何法门都是一条道,任何法门都是让你成功修行、能够解脱的一条道路。“无门为法门”,也就是说“我不执著某一个法门,但是我在这个法门当中好好修”,那就是一门精进。所以佛法说以心为宗,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就是你修心最重要的去掉执著,你不管走哪个门,都能走上佛的佛光大道。 学佛人最重要的,心念不能乱动。如果你的心念不停地动,你的前念与后念之间就会没有隔阂,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五根就会抓住这些尘境不放。师父说这些,你们肯定还不是很能理解,我来解释一下。如果你的心不停地在转动,那前念和后念之间就会转在一起,那么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方说,你今天对自己老公有意见了,“整天在家里不帮忙,整天往外面跑”,心念不停地动,前面这个念头“真讨厌”,然后后念“真的很烦,跟了他这么多年了还这样”,你如果前念和后念慢慢地越来越接近、越来越接近,这个就会对你五根产生依赖。什么依赖?你的鼻子“哼!”出来了吧?你的眼睛会恶狠狠地看着他,对不对?然后你的舌头——嘴巴就会骂他。你耳朵听到他的话,就会觉得很讨厌。是不是五根对尘境的依赖?而且这种五根的回馈,会产生你前念和后念的一种加强的力量,让你的心念不停地转动,产生很多的恨念。同样举这个例子,如果你的心非常慈悲,你的前念在想“我要出去度人”,然后你的后念想“我要帮助更多的人,抓紧时间”,这两个如果没有隔阂,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然后就是“外面的世界是很美好,我要多度人,多帮助别人”,你的眼睛看出去的人都是要度的人,你的鼻子闻到的都是香味,你耳朵听到的都是佛言佛语,你走出去的路那是佛道。 参禅、精进、念佛,其实都是在加持你的身口意的法门。师父跟大家讲,身口意有法门吗?身口意也是一个法门啊。这个是什么法门?管住你的嘴巴,管住你的身体不要乱动,管住你的意念,这就是一个法门。所以心灵法门就是集念经、实践、参禅、许愿于一体,摄持自己心念的平和,不乱动。所以师父叫你们学佛,就是让你们的心不要乱动。心一动就有行动,一恨他,你就会做出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不管碰到什么,心不乱动,这叫摄受心念,然后你很容易进入佛道。 佛菩萨让我们在人间不要染著,不要执著人间的任何色相。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房子好不好,看到这个女人、这个男人好看不好看,一切有色世界的东西,你都不要起贪念,就是菩萨让我们不要染著。你们记住了,你们只要一贪,“很好,这个归我就好了”,你就是进入了执著的空间。所以师父叫你们以后要经常反观自己,经常地“照”自己。“这样东西给你,要吗?”自己考试自己,“不要。”大家都在吃蛋糕,“现在我不去吃蛋糕可以吗?”“可以。”就是不停地让自己不要起贪念。“我今天吃一块够了吗?”“够了。”自己跟自己讲,然后再多也不要去吃第二口。那么你才能真心求佛,才能显现你的本性。 如果你修心中偏空了……偏空是什么?一切都无所谓。人家问你:“这个要吗?”“不要。”“那个呢?”“不要。”“家里呢?”“不要。”那就叫偏空。因为你还在这个有色世界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还在有色世界里边,所以你不能完全偏空。那么你接下来又不能什么事情都执著过头,就是执空也不行。所以无著也是过头,你说“我无所谓了,我不执著了,我什么都不要了,你们全拿去好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不要了。”无著也是执著。很多人说起来,吵到最后,“不要吵了,我无所谓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无著就是执著,你还在这个事情上执著地不肯回头,表面上说“我不要了,无所谓了”,实际上你是真正的无所谓吗?因为你对这件事情还在生气,你还在执著这件事情。所以过去有一句话,他跟你炫耀什么就说明他需要什么。他跟你炫耀说“我家里有的是钱”,这个人没钱的;这个人跟人家说“我这个人很聪明的”,这个人不聪明他才说自己聪明,聪明的人怎么会说自己聪明?这个人觉得自己形象不是太好,(化妆)画了半天,跑出来跟人家说“你看我今天这个眼睛画得好吗?”这就是她非常地执著于某件事情。“好了,我不跟你吵了,这件事情我不愿意吵了”,还在执著在这件事情上,有本事你讲都不要讲这句话,不吵就不吵了,不吵为什么还要解释?我问你,就像你看见红灯一样,停下来你还说“我停下来了,因为红灯我停下来了”?红灯就是应该停下来。对某一件事情和对某一个人紧抓不放,这叫执著;无著是没有一件事情放在心上的。无著不能认为什么都没有。很多人“无所谓了,我无著,不执著了,关我什么事?那个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又是偏差,所以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金刚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件事情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你再生出来这个心就干净了。佛法界讲这句话,非常地深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个纲领——《金刚经》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也就是说你不住心。举个简单例子,你帮别人了,你不要把它挂在心上,而生出来的心,就是干净的心。我今天救了人,我没感觉到救人,我生出的心就是纯洁的心。
115. 远离泡影 常住真心
心净就是佛土净。干净的心,你的心中就是净土,就能常住菩萨;迷悟在心,你这个人境界迷惑,一定会颠倒。所以颠倒和迷惑,是在一起的。 境界,确实,它是“如”和“是”,也就是它是真实不虚的。师父希望你们要懂得,有所不如,有所不是,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真实如来相,你做出来的事情和理解一定是不真实的,那么你的迷心(迷惑的心)就会造成生活中的错误妄见。有很多人对事物理解偏差,他做出来的事情就是偏差。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对人家不理解,诬蔑人家,冤枉人家,最后是不是把好人都赶跑了?你理解别人,才不会有偏差。 佛法界讲“百千法门,同归方寸”,不管多少法门,实际上就是出自于“一”。“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沙,恒河沙的沙;妙就是妙法的妙;道德的德。河跟沙是不是在一起的?有河的边上是不是一定有沙?妙和道德,妙想就代表道德,能够解脱的思维就是拥有道德。想通了,“我不执著了,我不难过了”,是不是这个人有道德?都是离不开且来自于心源(心里的源泉)。 戒、定、慧会增长你的智慧;守戒的人,他一定会有智慧。思维就是神通。有时候一件事情想不通,很难过,怎么想也想不通,但是突然之间想通了,你是不是有神通?你想通之后马上“哈哈哈”,开心了,“无所谓的,这又算什么呢?”你是不是已经“妙有”了?因为你想通了,因为是真如实相,你看穿了,“无所谓的,不要再吵了,没意思的,明天还要过日子呢”,你是不是懂得了神通变化?因为你的思维变了,是不是就想通了,精神变了?想通了不就是神通吗?你能了解对方,不跟他争吵了,不去跟他骂了,不去给他脸色看了,就想通了。师父从心理学跟你们讲,一个人如果心中有魔的时候,他是特别敏感的,verysensitive。你去跟一个人讲话,如果带有一点点怀疑的表情、不信任的表情,或者有一点点让他感到尴尬的表情,他马上就会不理你,他就会想很多,他就会觉得你在嘲笑他,在讽刺他,甚至在唾弃他。 帮人要帮心,要“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你要想成功一件事情,不能离开你的心。修心是不是要心?帮人是不是要心?你认真做每一件事情,是不是离不开你的真心啊?你没有真心,别人怎么会接受你的帮助?不用心做的事情,哪一件事情能成功的?所以一切烦恼俱来自于你的心,一切业障也俱来自于你的心。心有业了,障就来了;心有烦了,恼怒就来了。但是你的心本来是空寂的,本来是空的,因为你本来没有很多想法,是因为不停的因果,然后如梦幻泡影般地一会儿出来、一会儿没有,在你的心中。你想不通,你的心出不了三界,还在五行中,怎么求菩萨?希望大家要懂得,人与人要有平等心,你就用了这个心。对人要平等,对事物能够看透,就是平等心。不管对什么样的事物,只要用平等心、用同情心、用感动的心、用慈悲心去帮助他,心心相印,他一定被你感动。 佛为什么能够救度这么多的众生?他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大道虚旷,绝思绝虑”。我们不要去乱想,不要去想到底。不要去乱想,很多事情都是想出来的害怕,想出来的难受,想出来的烦恼。体会佛跟我们没有什么不相同,只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佛的境界。当你理解了佛,你不就是佛吗?所以佛在我们心中。那么既然佛在心中,因为佛不会有贪瞋痴三毒,所以我们心中要远离贪瞋痴,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我们要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有什么善、有什么恶的?一切不就是因果吗?“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懂得“我今天走路也好,坐下来也好,住在这个房子里也好,睡觉也好,都是佛性长存”,所以心中平安。碰到什么事情都是接触到缘分,然后一切随缘,不跟缘分去争、去抢、去夺,你就是拥有妙法。佛之妙用(就是佛性在你心中的妙用),那是没有什么不相同的,都是一样。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这句偈语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环境和缘分没有好、没有坏的分别。真的碰到一个不好的缘分,也可以把它转换成一个好的缘分。这个人来跟你搞,你可以跟他交朋友,变成善缘,对不对?你对这个人好和不好,在于你的心。举个简单例子,别人给你带过来一个孩子,对方没告诉你这孩子是谁,“经常跟你在一起玩玩,你多带带他,我们给你一点补贴,你把这孩子带大,好吗?这孩子很可怜的。”然后这孩子就跟过来了,你对他天天很好,终有一天你会知道他是谁的孩子。有些人天天对孩子不好,到了最后孩子大一点儿的时候,那个让她领孩子的人说:“你知道这孩子是谁吗?就是曾经在小时候被你送给隔壁邻居的你自己生的那个孩子,你不要他了。”这个时候你的感觉会怎样?如果给你的时候就告诉你这是你的孩子,你会这么对他吗?是不是你的心在转变?是不是你的良心在转变?所以“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是你的心在变化。这个时候你再看这个孩子,长得再难看你也觉得他很可爱,你会泪流满面的。所以人的心会让你激动、感动,会让你痛苦,让你法喜,全是在于心。学佛学得好的人要把心息掉,学到一定阶段了,不要去用这种罣碍的心、自私的心。今天这个孩子给你领,你有自私的心,“哎哟,很讨厌,叫我领这孩子。虽然拿点费用,我觉得他很讨厌,领孩子很难的。”那你这个心要息掉,你就是用平等心对孩子,你就不会罣碍,就不会觉得对不起他。 妄情从哪里来?情从哪里来?虚妄的,虚幻的。谈恋爱的时候,谁不希望能够白头偕老?对一个人好的时候,这个情,完全忘了自己,就想到对方,叫“忘情”。还有一个“妄”,虚妄的“妄”,因为这些情以后都会变掉,都会没有,都会让你受到刺激,那么你就懂得了,去掉妄情,才会找到真情。真情在哪里?就是你的真心所为,要有真的心。佛法讲“但息妄缘,即如如佛”,也就是说,你如果把一些不该有的缘分忘记、灭掉(就是把这个缘分灭度),然后你就像佛一样,常住佛性,常住真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就是说佛法永远在世间,看你怎么去找。你能够找到佛法,就是拥有了智慧。你们现在这些佛子找到了佛法,拥有了佛法在世间;如果你们今天还在缘分当中,在红尘当中滚滚,离不开人间的五浊恶世,你们将在世间继续迷惑颠倒。这就是佛法让我们懂得,佛法已经在世间,要靠你在世间的觉悟。所以希望大家学佛人好好地觉悟,改变自己的心,才能出离六道。 佛教界经常讲一句话叫“难行之事”,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非常难做的。难行之事,实际上“难行”,“哎哟,这件事情很难的”,经常嘴巴里说“这个事情很难行的,不行啊”,这个人已经在后退。因为当一个学佛人不努力上进,他就是在后退,这件事情让它变成难行之事,他已经在后退。 学佛人拥有的恒心,那是最难得的。所以你去看,能够跟着师父十几年修心修下来,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修下来的人都有,他就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在他的心中拥有了佛性。我们经常讲,发心容易恒心难。在学佛中有很多人发心,在菩萨那里“我保证,我保证,我一定要……”,到最后坚持不了,很可惜。任何一个学佛修心之人,只要你拥有恒心,你的心就会清净。你们没听到过这句话,师父告诉你们,拥有恒心的人,他的心能保持清净。你们想想,经常保持家里干净的人,他的家是不是干净?所以恒常就会清净,能够清净的人就能够忍辱,就能够守戒。对所有人来说,只要能够恒常用心的人,他就不会把他所修的心变成难行之事,“很容易啊!”一件事情,这个人只要坚持,人家说“哎哟,你不容易啊,几十年,你看你这么坚持下来,修得这么好”,这个人有恒心,对他来讲没有什么难的。我举个简单例子,有些人天天喜欢睡懒觉,你叫他早起,偶然的一天,他难受吧?这件事情难行吧?但是他如果天天这个时间起床,对他来讲很正常,他就起来了。 广发恒心。今天师父跟你们说,恒心,特别重要;广发恒心,能赢得别人的真心。想想看,你对人家一直很好,“恒”就是永恒的心,“我天天对你好,我对他一直好”,你是不是能够赢得别人的真心?在这个社会上,很多跟你们作对的人,他为什么不相信你,看不起你?因为你对他没有恒心,你一会儿对他好,一会儿对他不好,人家害怕了。一会儿对他好得不得了,有利益的时候,“哎呀,Darling(亲爱的)”,怎么好怎么好;等到你不开心的时候,对他不好了,人家觉得你像一个舢板一样飘忽不定,你叫人家怎么能够对你好呢?怎样给你真心呢?所以真心不需要有能力,师父说,没能力的人,只要有真心,只要有纯洁心,你就能够让别人感受到真心和诚心。所以一个有恒心的人,有纯洁心的人,别人会非常地感恩你,连佛光都会给你照耀,你当下就能证得善果。
94. 广布无常想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懂得,这个世界上所遭遇的一切痛苦、折磨都是因为因果一时的显现。因是什么?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因为你不当心,因为你做了这个事情,因为你在这个时间做了这个事情,你才呈现出这个果报,所以你的显现只是一刹那,你得到了也是一刹那,你失去了也是一刹那,全部都要受报。 要无忧,无喜,无惧。什么叫无忧?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因果,不会担忧,不种因,没有承受后果;无喜,没有什么可以开心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所以开心也是暂时的;“我没有什么害怕的,因为害怕的东西它也会过去”。这就是我们学佛人经常说的两个字,那就叫随缘。 学佛人要放下执著,要无所求。有什么可以执著的?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动作,为了一个烦恼,执著地放不下。执著:“执”就是把它拿起来,“著”就是不停地看着它。所以我们经常说“着眼于某个事情”,你把一个烦恼、一个业障不停地拿起来,眼睛盯着它看,你就会有所求,你随缘的心就会被欲望完全破坏。所以要灭掉所有的求欲之心,“不管什么欲望我都不能要”,因为所有的欲望都会给你带来不随缘的心,“我无所求,我放下执著”。我们要懂得有求就是苦恼的根源,你不求,哪来的苦?随缘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根源。所以能够随缘,就是让自己一切自然来、自然去,无所求,这就成就了佛陀所讲的解脱道。佛陀曾经跟我们讲过解脱道——无欲之人自然解脱,这就是师父的座右铭“无欲自然心如水”。 一个人要学会以清净之身体和纯洁之心念造就人格的升华。人与人有什么不一样?就是人格的不一样。什么叫“格”?就是一格一格,你今天定位在哪个格,是高规格,还是中规格,还是低规格,就是这个格。一个有修养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中规格;如果能够救度众生,能够帮助别人脱离苦难,就是高规格,所以这个人有人格。很多人赚人家的便宜,赚人家一点点钱,有些人更是去赚自己朋友的钱,赚自己亲人的钱,这就变成低人格,格数就下来了。怎样来升华自己呢?就是要接近佛法,接近佛,接近菩萨,而且要去遵照佛法践行自己。人间什么事情要称法行,用它来观,经常观的人就懂得“四行观”。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做了就要好好地去行,把它做得圆满。今天这件事情已经开始做了,你就必须要用人格来完成它的圆满。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佛陀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罗门的芒果园中,而尊者优波摩那为佛陀的侍者,照顾佛陀。 那时候,佛陀受了一点风寒,引起了背部有点疼痛(佛陀过去有这个病的),所以就找来了尊者优波摩那,对尊者说:“优波摩那,我受了风寒,引起了背痛。请您穿好外衣,拿着钵到提婆比多婆罗门的家里去为我拿一些热水过来。” “好的,世尊。” 尊者优波摩那来到了提婆比多婆罗门的家,默默地敲了门,站在门口。 这时候,提婆比多婆罗门正在厅堂理发,他看见尊者优波摩那站在门口,就问道:“外面这位穿长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门外,是要乞讨什么吧?” “住在芒果园的阿罗汉、善逝受了风寒,背痛得厉害。你有治疗的热水或者药物可以施舍吗?”尊者问他。 听尊者优波摩那这么说,提婆比多婆罗门就布施了一钵满满的酥、一瓶油和一瓶石蜜,并且让别人担着热水,随着尊者优波摩那到世尊的住处。尊者优波摩那以油为佛陀涂身,再以热水泡洗,然后以温水调和酥蜜饮下。有了这样的处置,世尊的风寒与背痛就缓和下来。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罗门就来探望佛陀。 一番问候寒暄之后,佛陀就问:“婆罗门,你们怎么修婆罗门法的呢?例如,布施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在什么时机布施,布施什么东西,才是殊胜的福田?”(你看佛陀谦虚吗?他照样请教婆罗门。) “瞿昙(当时婆罗门对佛陀都是称为瞿昙,就是对佛的称呼),我们婆罗门最有成就的圣者称为三明婆罗门。要想成为三明婆罗门有三个条件:一是有博记多闻的好老师,给你正信正念;第二,有纯正的婆罗门血统;第三,相貌端正(你去看,社会上如果看见一个人相貌不是很端正,就觉得他心中有邪念)。所以能够布施三明婆罗门的人,可以获得大果报,而随时布施饮食和衣物就是最殊胜的福田。” 接着,提婆比多婆罗门反过来问佛陀:“瞿昙,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怎样才是布施的适当时机?怎样布施才是殊胜的福田?”这位婆罗门反过来问佛陀刚刚几个问题。 佛陀说:“婆罗门!善知解脱,能够解脱一切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就是佛陀告诉他,一个人不贪就是真正的婆罗门),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如果这个人能够懂得前世、今生和来世,能够懂得这些道理的就是宿命通),能见诸趣众生的天眼通(能够知道今天所有众生的一切,你今天的快乐、今天的忧伤、今天的烦恼和今天的幸福,都能够看破、看穿,就是拥有了天眼通),能断尽烦恼的漏尽通的人(一个人能够断尽烦恼,就是他能够把所有的烦恼漏光、漏尽。我们不需要烦恼,不需要恐惧,我们不需要那些不属于正能量所应该拥有的东西。人不应该拥有烦恼,不应该拥有悲伤,不应该哭泣,而是每天活在笑声当中;然而我们人天天却背负着所有的苦难,每一天的烦恼、忧伤、痛苦让我们找不到回家的门,所以我们无法成为拥有漏尽通的人),是成就三明的圣者。(也就是说,能够漏尽、拥有天眼通、宿命通,你就是一位圣者。其实用现在的话讲,能看得远的人、能看得破的人、能放下的人,就是一个超人、一个圣人。)你随时能够布施这样的圣者,是最大的果报,是最殊胜的福田。”也就是说,今天能跟圣人在一起,能够懂得这些,你就是拥有了无上光明菩提。所以每一个接近智慧和般若智慧的人,能够多学多看,能够多理解,能够学会放下,当无常想,因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无常的。你经常想到“今天的拥有会给我带来明天的失去,今天的失去会带来以后的拥有”。 佛陀经常在祇树给孤独园给众生弘化。有一次对诸比丘开示:“比丘们,你们应当思惟诸法无常,并且广布无常想(就是告诉我们,佛陀说:孩子们,弟子们,你们要经常想到,这个世界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长久的,当无常想),若是已思惟,广布无常想,就能断尽对欲界的贪爱。” 佛陀这句话对弟子讲的就是:如果你的脑子里的思惟经常布满着无常想,你就能断尽欲界的贪爱。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们爱一样东西,实际上爱过了之后就没了,这样东西“我要”,要回家了放在那里,那个东西“我也要”,拿回家了又放在那里,没了,因为要完了就没了,要完了接下来就是扔掉,或者送掉,或者烂掉。所以无常想,这个人就不会去贪,给别人了,无所谓了。所以有很多长得好看的男的、好看的女的,他们就是有一种贪念。师父跟大家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男的,他好看,他希望凡是女孩子在他面前都要关注一下他,满足他的自尊心;如果有个女孩子长得比较好看,她希望所有的男的最好都能够盯住她看,最好能够追求她。这就是一种贪爱,慢慢时间长了成为一种习惯了,只要有人不看他,他马上就不开心了。 所以佛陀对我们的教导,在2500年前就告知我们,在人间应该注重什么——应该失去自己心中的烦恼,要断尽对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也就是说我们在人间,实际上也有色界和无色界。你们想想,有些人在人间活得非常地快乐,想什么就有什么,想买什么就有什么,想要什么什么就来了,这不是已经生活在色界天了吗?想象到什么,他就能够拥有什么,他已经活在无色界天了。佛陀在当时就让众生要断除无明,因为这些拥有都伴随着无常,要常作无常想。如果你把这个作为永远的拥有,你就是拥有了无明——不明白。 憍慢就会产生烦恼。很多人有名有利了,就觉得可以看不起别人,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贵,就会产生烦恼。有些人不尊重别人,会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就会产生烦恼;自己的骄傲会造成别人看不起自己,又会增加烦恼。
93.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说《白话佛法》。 我们人间都有很多的欲望,因为欲望像鲨鱼一样紧紧地咬着我们,所以我们每天活在欲望当中,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夺,那个也不舍。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学会对欲望要“背舍之道”。什么叫背舍之道?就是背弃、舍弃。拥有背舍之道就是能够放下,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都能解脱。这就是我们人的一种特殊能力。今天你能够解脱欲望,你就是有一种神通力。“我不被欲望所控制。今天我非常喜欢这样东西,但是我说不买就不买;今天我非常喜欢那样东西,我说舍去就舍去”,自己爱的东西,善的东西、恶的东西,全部都要舍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尤其要学会舍去、割舍自己的烦恼,因为烦恼扰着你的心,让你放不下。割舍业力的纠缠也是一种舍弃。不要以为好像欲望是缠扰你身、缠扰你心的,割舍不了,照样能够把它割舍掉,因为割舍了之后就得到了解脱。用什么方法来割舍?就是靠平时的修行,比如我们经常修行、拜忏;有时候得到高僧大德的加持,有这种加持力你也能割舍;有时候靠一种智慧,就像很多人感情解脱不了,如果有一个智慧的长者跟你说“放下吧,这一切都是空的。想一想几年之后,他还会再这样地跟你在一起吗?”想一想,想通了,智慧了,慢慢学会了割舍,修掉了自己的业障。这样,你这个人就是有能力。 修行要有恒心和金刚不坏之心。金刚不坏之心,要有一定善的根源和因缘,因为有这些因缘的人,他能够感应不同的菩萨、佛和各种各样的护法,能够让他得到加持力。就像我们碰到一件事情觉得没希望了,但是有些人为什么有能力战胜自己的烦恼?因为他知道“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救我,我一定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真正地从心里接触了自己的佛性。你有菩萨、佛在心中给你撑着,你就是有金刚不坏之心,所以你修心的境界就会提升得越来越快。 有时候我们人智慧不够,在人间不能分辨真假,走入迷途,我们就会做邪事,学邪法,入邪道。为什么?在学佛中的执著会让你变得不停地追求你需要得到的东西,这其中包括神灵那些追求。真正的是学会寂静。寂静,用现在话讲,就是“我在这个世界当中什么都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心中平淡如水,平静如水”,这样,法喜就会经常转换你的悲哀和烦恼,你就获得了学佛的成就。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转换自己的内心,觉得在人间该看的要看,该得的要得,该拥有的需要拥有。实际上不该你拥有的你拥有了,就会给你带来烦恼和痛苦;不该你看到的你看了,你心里就难受;不该你想的,你想了之后就会产生恐惧、害怕。就像我们看很多电影,那里发生一起凶杀案,你正好路过看见,你被这个凶手看见之后,他就开始追杀你,不该你看见的被你看见了,你就一直有恐惧占有着你的心。我们在人间怎样能够修心?其实修心就是修到心宁静,修心就是修到心祥和,修心就是修到心不贪,修心就是修到不执著和拥有内在的法喜。所以真正能解脱的人,他是拥有法喜的人;真正能够解脱的人,他才是一生宁静和祥和的人。 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智慧提高了,我们就是佛,所以不要以为佛离我们很远,用现在话说,佛就是我们心中的感应。你感应到佛在你心中了,跟你自己无二无别,那就是佛法界讲的“一相”。既然无二无别,那肯定是一相了。 什么叫三昧?就是用正定认识法界一相,无二无别,让你明白佛与众生无二无别的真理:佛与我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我们心中有佛,因为我们的阿摩罗识中有佛性,所以我们与佛没有任何的差别。这在佛教上就称为一相三昧。这是在佛教经常讲到的两个用词: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就是说念佛心是佛,很多人经常说心中有佛的人,一念佛心中就有佛;很多人心中有魔,“我一定要得到某一样东西”,你的欲望驱使着你不顾一切地想去得到人间的很多东西,包括感情、物质、名利,最后你的心念撩魔,你的心就是着魔。 妄想是凡夫,师父告诉你们什么叫妄想是凡夫。因为你乱想了,不该想的去想了,想一想就能很明白的道理但是天天去乱想。举个简单例子,真的财很多的人,他不会天天想着去买六合彩的;而那些天天想发财的人,可能十年二十年他都在买。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你的心念想发财,那么你就心念着了财迷、财魔。一行三昧讲的是修行修持的妙法,“行”就是你应该怎样修行(一相三昧就是怎样去理解),“一行”就是修行修持的妙法,你用一个非常奥妙的方法好好地修,你就拥有一行三昧。所以总地来讲,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一相三昧是讲理论方面的一些基础,一行三昧讲的是实践;一相三昧讲的是智慧,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这些都是佛法非常高深的智慧。 能够做到随缘自在,在人间必须随缘,随缘的人就是一个自在的人。不跟别人拧着干,你就很自在;很自在的人,永远是随缘的,别人说什么,他都是“哦,没关系了”。“到这个饭店去吃?”“好好好,那也很好,这个饭店那两个菜是特色。”“我们还是到那个饭店吧。”“好好好,那个饭店那个菜我也很喜欢吃的。”这种人自在吗?到哪里都是他心中想去的地方。 要拥有善心,《金刚经》曾经告诉我们,做布施的时候,不要时刻记住自己做什么。你今天在做善事,你不要记住“我在做善事”;你今天在帮助别人,不要觉得“我在帮助别人”。你不要以为做了什么,在心中留下你刚刚做的事情而念念不忘。《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要随时随地地从善积德,用心去布施,用道德去弘法,要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心。“我今天做了善事了就像没做过一样”,这个善事是存在的,而在你的心中它是流逝的;善事存在,而你心中不去执著你做善事的这个存在,你就拥有了崇高的境界。经常能够帮助别人的人,不应该经常嘴上说“我经常帮助别人的”,这颗心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因为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慈悲。就像很多慈善家一样,他们到处去做慈善事业,四处去播撒爱和善的种子,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在做播撒种子的事情。实际上他播下去的种子更加地健康,会成长。因为当别人看见你这种爱的种子,他相信这是唯一的,因为你没有其他的心在里面,只是一种布施的心,“我无缘大慈,我无缘大悲”;相信这就是不二法门之一,一心一意去帮助别人就是不二法门。有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情去理解它,佛法界讲叫“见地”,是一种理论。一相三昧,实际上讲的就是一种智慧;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要定下来。无论如何,实践和理论必须要结合。就像你们现在在听课,就是理论的基础;听完了之后去布施,布施的时候不要著相,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这就是最大的一相三昧的智慧。 六祖曾经把定和慧相结合。“定”就是一个人的心要定下来;“慧”是一种智慧。智慧会动,心如如不动,所以定慧结合,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修行法门——禅定。禅是一种智慧,定是一种修养。一个人怎样能够得到定和慧呢?就是要戒。你能够守戒律,你才能定得下来;你守戒律,才会有智慧。六祖就是在戒的基础上,让定和慧二合一兼修。禅修,是如如不动的智慧所动。表面上看如如不动,实际上内心的智慧如翻滚的潮流一样,在心中激荡起无限的般若智慧。大家想一想,修心可以没有般若智慧吗?如如不动,是靠智慧才能让你如如不动;没有智慧的人到处都在动——身体在动,心念在动,嘴巴在动,眼睛在动,耳朵在动,脑子也在动,他任何时候都离开了般若智慧。凡夫俗子做不到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因为他们的心天天被欲望所控制,所以他们心中没有办法破除自己的爱憎和取舍。学佛的人只有真正为别人考虑,而不为自身考虑,那才是真正的修养功夫。 人必须时刻要想到,我们今生所遭遇的所有一切,如意或者不如意,都是对我们学佛人的一种考验,都是无始劫以来自己曾经造业所感。想一想今天的苦,不就是上辈子的业吗?今世的甜,不就是上辈子的善业所感吗?所以在人间,当灾难和困难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无怨无悔地去接受它。首先,我们能够接受它,应该懂得这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今生的苦、今生的快乐,就是由于上辈子的因。犹如一座大山,它怎么会成为大山的?它是堆上去的泥土、石子长年累积的。自己堆上去的一座山——业障山,它阻碍着我们在人间修行修心。学会接受这些业障和“山”的存在,业障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学佛人要想办法把这座“山”慢慢地挖掉。要挖掉它,首先要在心里承认它,要有信心“会有挖空这座业山的一天”。你说谁没有业障?很多人为什么心中有自闭症,有一种惭愧感,看见别人总是觉得自己人格比人家低?他有业障啊,他的业障堆着他,看见别人就觉得自己丢脸,这个不能接受考验,那个不能接受考验,碰到人间的情感时,碰到人间的境界时,马上就乱了方寸。 师父告诉你们,要承认每个人自己心中都有业障。你看到所有人,不要看他们多么有名有财有运,你只要想到、看到他们的前世跟我们一样在造着善业和恶业,你就知道今生了。所以没什么稀奇,只要你今世好好地修心,好好地种善业,你来世可以跟他们一样,这样不就消除了你内心的恐怖和恐惧吗?有什么面子?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最可怕的就是,很多人不承认自己身上有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业障,总觉得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那就是业上加业。从无始无明以来,他非但不去发现自己的业障、挖掉自己的烦恼,反而在自己的业山上堆积更多的共业、众业或者自己的业障,得不偿失。就像很多人一样,越得不到越要闹,越闹越得不到,越得不到越要闹……这样不断地在业障中接受着让别人和自己都不能接受的理念,去挖掘人生苦难中的苦难,去堆积不应该拥有的业障,这就是业重如山。
81. 十念法(一)
好,今天跟大家讲一讲十念法。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在弘扬佛法的时候),佛陀曾经为比丘们开示:如果有人奉行十善法,将来命终得生天上;一个人若造作十恶法,那么就会堕落到恶趣(就是堕落到下面的三恶道);若善修十念法,则能证入涅槃的境界。记住了,讲了三点:奉行十善法,你可以命终得生天上;如果造作十恶法,你会堕落到三恶道;如果修十念法,你能证入涅槃的境界,这是高境界。 造作哪十种恶法会堕落到恶趣?简单地跟大家讲一讲,十恶法实际上就是:杀生、盗窃他人财物、邪淫放荡、口出妄语、绮语、恶口(粗暴的语言骂人)、两舌(挑拨离间)、心中常生忌妒别人、瞋恼(恨别人)、兴起邪见(经常有邪见,经常对这个看不顺眼,对那个讲错话,对别人正确的概念都邪地去看),然后造作了以上十种恶行,那将来必定会堕落三途恶道中: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那么如何修十善法上天?实际上跟恶法正好倒过来。 身业清净,身体不作孽、不造恶业,比方说职业不是那种下流的或者杀盗淫妄这种职业,不去害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些都是身业,要干净。一个人邪淫的话,身体上就造作了邪恶,就是身不干净了。 口业要清净,常说“你讲话嘴巴干净点”,实际上就是: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两舌,就是挑拨离间,让别人不开心,对他有意见,或者你挑拨让他对你有意见;说妄语,就是说撒谎的语言;不要去骂人,这都是口业方面清净的问题。 无论做什么事情,“三业”要干净。还有一个就是意业要清净。意业是对方看不见的,因为你很多的意念对方看不见,那么你要守好自己的心。第一,虽然别人看不见,但是你心中不能忌妒,不能瞋恚。恨,别人看不见,你表面上可以笑嘻嘻,实际上心中恨得不得了;还有忌妒别人,人家看不见,但是你的心里好难过,好痛苦;还有一个,远离邪见。什么叫远离邪见?不正确的见解不能去跟着它。比方说,别人说这个事情大家都做,“为什么我不能去做?”你要远离邪见,因为别人都去做不一定是好事情,每个人现在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贪瞋痴,你就不能去贪,你就不入邪见,你知道这是不好的。如果你刚刚能修这十个善法,你命终就能投生天上。 接下来要跟大家着重地讲的就是修行十法——十念法,将来能证入涅槃。这个就境界高了,不是一般的妄语、偷盗、杀业——这些我们都听得懂,而怎样能够“十念”来证入涅槃呢?这个是师父今天着重要跟大家讲的。 首先了解一下十念是哪十个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处寂静、念出入息、念身、念死。我们应该懂得,念念要舍离生天,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念头,一个意念连着一个意念,就是要舍离红尘,舍离自己人间的各种不好的念头,你可以生天。如果你保持着那些不好的念头,可能就造就了堕落三恶道的因,所以我们要奉行善修。大家知道修心也有恶修的,恶修是什么?走偏了,学会了修心念经之后去诅咒别人,用各种不好的方法去忌妒别人,去给人家下降头,这些都是不能得到解脱的。所以证涅槃要有十念法。 第一是念佛。时时刻刻在脑子里想起佛多么伟大,给我们人间留下了多少善念、善德,让我们去做很多努力,这个努力就是功,用自己的道德品质就是德,那么你经常想到“我要去很努力地精进(即“功”),用自己本性当中的道德来做很多事情,因为这就是佛”,所以你就会有功德,有功德的话你就是学习了佛。佛的榜样就是让我们懂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初始心来完善自己高贵的人格,然后才能出离六道,进入涅槃。我们以成佛作为人生的目标,我们在人间修行的时候,首先要想到“我这一辈子修心要成佛,一定要成佛”。你修佛学佛到底最后想干吗?要成佛。如果不能成佛,你修什么心?我们经常讲的念佛,实际上就是念念佛的理,就是每一个念头都要想到:佛的道理是多么深广,佛的道理是多么伟大,佛的道理就是让我们脱离六道的指路明灯。要学佛的理,又要学佛的相。相是什么呢?你看看菩萨和佛站在那里,庄严吗?“相好光明以自严”,对不对?你看看我们人,恶起来那个脸,恨起来那个凶,看别人那种讨厌的样子,忌妒别人那种五官收紧抽气的样子,这些都不能成为佛的相。所以学佛念佛,要念佛的理、念佛的相,那你就不会挤眉弄眼了。有些人讲话喜欢跟人家挤眉弄眼,有的人讲话喜欢样子怪怪的(生活当中都有的),有的人喜欢眼睛左看右看,这种都是相。第一个就是念佛的境界。这样的话,道理、相和境界就是佛法界讲的体、相、用,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境界。一个红尘中人、一个凡夫,他念佛,一边在脑子里想着佛,一边杂念多多,根本停不下来,就是跪在佛面前,还是大脑中横飞的全部都是杂念。你要是能够做到净心念佛,干净的心、纯洁的心,那么你就是只在一念之间,一个念头想到佛了,相也端庄了,讲出来的话头头是道。然后证到圣位,也就是说你的境界到了佛的位置了,就是你的果位。这是第一,念佛。 第二,念法。法是什么呢?法就是佛法的道理,比方说大乘佛法、小乘佛法都有经文,这些经文都是道理,就是佛理。所以你要念法,就是脑子里经常要想到佛的法。什么叫念法?就是将佛所说的一切的法念念在心中。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佛告诉我们“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很多人出去演讲,绞尽脑汁也讲不出什么,实际上只要把佛的那些短短的非常有用的精彩的句子背出来,你讲的就是佛法。“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有的一切,你意念当中有这种法了(佛经的法),就是把佛的所有法念在心中,时时刻刻在心中想着它,“物质是空的,宇宙空间都是无常的,佛告诉我们是无常的,不要去痛苦,不要去难过,一会儿会变的,一会儿会过去的”,时时地念法,你把这些法句、法语记在心中,每一天在“行”中,照着佛法在做,那么你就是念法。 第三,念僧。念僧就是时时刻刻要忆念贤圣僧的清净梵行,“贤”就是贤达人士,有智慧、有文化的;“圣”就是圣人;“僧”就是和尚、法师。经常要念,想念他们,要怀念他们,要感恩他们,他们过去留给我们很多清净的梵行。什么梵行?就是在人间行的菩萨行,就叫梵行。以此培养出自己出世的心念:“我不一定这辈子在人间,我要修出世间。”心态要好,要尊敬贤圣僧。比方说你经常想到佛陀当年的故事,佛陀、菩萨、僧人救人。其实你们到庙里去,一走进去有五百位罗汉,那五百位罗汉怎样能够得到圣果的呢?每位罗汉菩萨都有他们的故事,非常经典,都有他们成圣果的故事。所以要懂得感恩他们,要经常脑子里想着那些圣人,从佛陀开始,包括所有的护法菩萨,都是救我们的。举个简单例子,济公活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对不对?道济禅师。你看看济公活佛是如何救世救人的?还有目犍连尊者等等。师父上次已经给你们讲过一些故事,要经常脑子里有这些故事,会激励你修心,会激励你进步。想一想文殊菩萨的故事、观世音菩萨的故事、佛陀的故事,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地去尊敬,去牢牢地以他们为榜样地修心修行,经常想着他们那种伟大的超越人的境界,在帮助众生,在救度我们,就叫“念僧”。
88. 佛法的无生无灭
真正能够理解佛法的人,要懂得离苦才能快乐。你今天放下了,舍弃了你身上的烦恼,舍弃了你的贪瞋痴,你才能真正地快乐。很多人说“我很好,我很快乐”——全是空的、假的,因为你在贪瞋痴中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举个例子,一个腿脚不好的人,他不能走路了,一直要拄着拐棍,有一天他离了苦,不拄拐棍了,他当然就快乐了,但是当他快乐之后,因为已经没感觉了,他忘记了腿给他带来的苦,所以他又会为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而受另外一种苦。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只要有苦在身上,你是不能够快乐的,因为痛苦和快乐不一定是绝对,而是相对的。离开了小苦,又有了大苦;离开了大苦,又有小苦。 怎样能够彻底地把苦去掉呢?也就是要离苦得乐,把真正所有制造苦痛的烦恼和贪心、恨心、愚痴心等等一切全部去除,才能真正地得到法乐。如果你对某一个苦著相了,那么你就根本找不到什么叫快乐。举个例子,嘴巴很干的时候,只要有水,你就觉得很快乐;平时嘴不干的时候,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水和饮料,你也不会感觉到很快乐。这就是佛法精彩的地方。即使有水,有各种饮料,因为你不渴,你不会觉得很快乐;因为你渴了,哪怕一点点水,你都会觉得很快乐。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佛人应该怎样来理解对苦和乐的一种世界观。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完全痛苦,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毛病会给我们制造很多痛苦,就像师父跟你们讲的,虽然你看见了边上很多饮料和水,但是你现在嘴巴不渴,你要想到渴的时候怎么办,所以你必须要准备好渴的时候把水带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修心要懂得无常,它会变化的,这个苦乐是无常的,苦过了又会快乐,快乐了又会苦。 怎样能够把握这个苦乐呢?最好的方法:首先要理解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因为它是一种感觉;其二,要懂得没有苦的时候就要珍惜,要知乐。就像你们虽然身上没毛病,很平静,但是你们要珍惜:“我很快乐,因为我现在没有牙痛,没有腿痛,身体还很好,心脏还很好。”这就是要知乐才能离苦,人不知足就会痛苦。师父把这个佛学、哲学的理论倒过来跟大家讲到现在,就是让你们要懂得苦和乐是相对的。怎样能够保持你的快乐?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脱离苦难。 菩萨不会贪著,菩萨如果贪著,就会成为众生。快乐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你很干净,你经常要快乐,是不是离苦了?快乐的人不就离开痛苦了吗?所以真正灭度自己的苦难,才能产生恒常的快乐。恒常的快乐就是天天知足,你就会离开苦难。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有一个位子在办公室里,你应该天天感觉到很快乐,“我还有个位子,很多人还没位子”。“我今天还能做功德,还能在这个社会上度众生、帮助别人,我有手有脚,我能够帮助别人”,是不是很快乐?是啊。经常保持这种快乐,你有苦吗?没了。过去有的人残疾,他虽然残疾,但是他用他残疾的手和脚天天为众生服务,他很开心;他每一天为别人,用残疾的手和脚在帮人家做事,他很快乐。我问你,他在快乐的时候是不是远离了痛苦?这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恒常的快乐,就必须远离颠倒梦想,远离烦恼,远离痛苦。 真正的不是远离痛苦,佛法让我们远离生死,师父把它由浅到深给你们讲出来,就是要远离生死。因为你要理解,人的身体、人的慧命、人的生命都是不生不灭的。真正理解了我相,你就不会带着我相活在这个世界中。真正知道“要什么面子?面子只会伤害我,伤害别人”,这样的话,你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个世间,是不是别人就尊重你,你自己也活得很踏实?去除我相的人,那才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因为有“我”,我们才会痛苦,“我的烦恼、我的名、我的利……我的一切都没了”。你看痛苦的人,哪个人不是说“因为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什么……”他觉得失去了太多,才会有烦恼,才会有痛苦。因为有这个“我”,当你走的时候就舍不掉了,你就会痛苦;如果你无我的话,觉得“人本来就是一个感觉,现在我到其他地方去感觉感觉”,你就不会痛苦了。所以用这个方法看世界上的一切,你就会对得到的一切名利、荣誉、物质、财放下,你就懂得什么叫舍去了,因为没有意思的。所以要活得干干净净,要活得对得起别人,不要活在假我当中。很多人要面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就是一个两面人,活得很痛苦。 所以佛法真正让我们懂得的无我,就是在人的心灵当中要拥有一个佛的境界,才能远离痛苦、远离忧伤。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天空为什么这么干净?因为天空不著相,因为天空是虚空的,是没有实质的物质和名誉存在的。所以才叫无善亦无恶、无苦亦无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没有苦难你就快乐了,因为这个快乐也会过去,你也没有什么快乐,你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干净的快乐、究竟的快乐,那就是清净无我。为什么法师在山上打坐念经?他就是清净无我,用人间的话讲,已经到了“平安就是福”的境界了。因为你没有感受到有福,你没有感受到有痛苦,你也没有感受到幸福,这是一种纯净的幸福,这种叫平安,这种就叫快乐,这才是佛的境界。 今天跟你们再讲修心修性,修成佛性。我们修心,实际上是修我们的一颗本性,要修成佛性,寂灭一切自性。就是修心的人最后要修到自己最内心的佛性。你不停地往里修,修到你的本性了,就找到你的佛性了。举个简单例子,你要挖一样东西,挖啊挖啊,找到了,那是到了很深的内心了,找到了你的佛性了。那么这时就要寂灭一切自性。什么叫寂灭一切自性?你当时要挖、找的这个心都没了,因为当你找到了,你把这整个过程全部忘记了,所以人间寂灭了一切自性。这是真正的修心,是一种佛的高境界。 最后的高境界就是无生灭的。什么叫无生灭?就是无烦恼、无生灭。你们想一想,我们的心,烦恼心是生出来的吧?快乐的心也是生出来的吧?当你没有生出烦恼心,也没有生出快乐心,是不是没有生,哪有灭?因为你生出快乐,过一段时间,你会把这个快乐灭掉,你就会痛苦。如果你生出了烦恼心,那你会承受很多苦痛,你等待着灭度,但是可能会觉得时间过得很长。所以你不去想——不去想快乐,不去想痛苦,那么无生无灭,然后无烦恼,你就能找寻心灵深度的真净——真正的干净和真正的安静,你才能找寻本来的自性清净——本性的清净。所以不贪的人很静得下来,“无所谓,你们有,你们好,我很开心”,一切都是自性清净,那在佛教界讲,就叫真如真性。 那么真如真性修到后来就是想成佛。很多人问师父:“师父,我们学佛,要成佛,有没有几个种类?”师父问问你们有没有种类?当然有了,而且告诉你们,有三种成佛的方法、成佛的种类。 第一,克期取证,即身成佛的大圆满法身。也就是说,你在人间成佛所有的因缘成熟,成就你佛性的大圆满,你用的是人间的智慧和法身,靠自己的力量。“克期”是什么意思?“克”就是制定,“期”就是时间,实际上“克期取证”就是给你定期的时间来成佛。很多人不知道,以为一直可以拖下去,以为时间到了就可以成佛了。要给自己定时间的,限定自己成佛的日期。克期取证就是限定自己的日期,学佛修心,然后成道,以期得到佛果。“取证”就是得到证悟、得到证果。 第一个“克期取证”是定时间地成佛。很多人为什么说“我修心,准备一世修成”?这个是不是日期?你这一辈子就必须修行,一世修成,就是在你有生之年,不是“克期”吗?给自己一个时间。所以你们念经也好,学佛也好,你想成佛,必须给自己时间:“我从今往后再也不浪费时间了。我这点经文一定要几个月当中把它念完。”这个都是“克期”,要有日期。你跟菩萨讲话,很多人说“我跟菩萨许了这么多愿,为什么不灵?”你可以讲很多,但是你没给自己一个时间,所以不能算。“菩萨,我一定改。”“菩萨,我以后一定会吃素的。”你说这算什么愿力?哪一个更能得到护法神对你的保佑,得到菩萨对你的赞许?“克期”——要有时间的,包括一世修成,它也是个时间。你忙了半天,说“我以后一定吃素”,没有用的,这种不算愿力,不知道哪年哪月了。要成佛的人一定要有时间,叫克期,定时定点地做得像佛一样,然后得到圆满成佛。 第二,命终登位。一个人成佛,到临走的时候,佛陀以及很多的佛,或者你跟哪位大菩萨、佛有缘分,他们就会从天上下来接引你这个报身,用你自己的力量和菩萨的接引成佛。因为你的一生都修得非常好,命终了,你上去了。 第三,中阴转成。应身,“中阴”就是中阴身。第三种成佛比较难一点,它主要是靠人间的法界力,人靠法界的力量。你今天在人间是大上根器者,是乘愿再来的菩萨,然后你一直在做善事,一直在修心,一直在帮助众生,慢慢地有一个迁识法。迁识法是什么意思?“迁”就是移动的意思,迁动你的意识,转变你的意识。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成佛,他必须转变他在人间的意识,因为人间的意识都是有漏的八识,不圆满的,人的八识田中是不圆满的。举个简单例子,“我帮你有目的”,你说能圆满吗?“帮你”是不是众善奉行?对。你说“他以后也能帮我”,这个“帮”就不是纯善了吧?所以师父跟你们讲,要转变自己的意识,“我今天帮你,我完全没有任何所求”,你自性才能解脱,才能成佛。实际上第三个中阴转成,讲的是你的觉悟,因为你不需经过中阴身而成就。也就是说当你要走的时候,可以魂魄直接就上去了,用不着到地府阴间里去转一转。这个时候你虹光化身,就像彩虹一样的身体,自主生死,所以就会进入安乐的净土和寂灭的常寂天。也就是说你靠自己的觉悟,干净成佛。
91. 烦恼即菩提
在生活当中,改变是最重要的。 过去一切如来能够成为佛,都是示现八正道成佛,而且这八正道都是用在世间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还有正定。这些“正”,在天上早就能够得到的东西,为什么这八正道要在人间?因为人间还有虚幻,人间还有妄念,所以在人间你只要能够做到八正道,你必定一世修成,就能够成佛。很多菩萨为什么要到世间来?很多阿罗汉、天人、人间的圣人,他入世进入人间,就是度众生而寻找佛道。有些大罗汉从天上下来,要经过八万四千大劫。很多孩子过去可能是菩萨,可能是大阿罗汉,他很早就从天上下来,在人间一世一世地轮回,有一世他修得非常好,曾经是大菩萨的弟子,有一世他曾经是什么,有一世……他不停地在经历八万四千大劫。为什么?他哪怕修成了,他还要回到世间,就是说想要最后能够成佛,必须要入世度生,也就是说必须在人间救度众生,才能成全佛道。如果超脱六道,都是在天上,都是菩萨,都是佛,你去度谁?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是啊,你度来度去,在三界入世度众生。 如果你连世间法都修不好,你怎么能够成为佛呢?你在人间做人都做得不像人,在人间做得都像鬼一样,像个恶人,像一个畜生,怎么能够修行成佛?你是没有可能成佛的。很多人修了一辈子,连人都不一定做得到;即使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修行,也是让你暂时能够进入所喜欢的极乐世界,但是你还是必须要还旧债,而这个旧债如果是小的带业,带的是那些微小的业,可以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洗净;如果你有大的业障,你毕竟出不了六道。因为这个世界就是给你来还债的,你在这个世界没把债还完,就解脱不了人间凡尘的烦恼,所以绝不是今天只要修了就能成。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你今天读书了,你不一定能毕业的,你今天读博士了,你不一定能成为博士。所以修好世间法是基础,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修好世间法。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在六祖非常精辟的言语当中,这只是一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理解就很难了,真正去实践它就更难了。佛法其实就是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这句话,我再讲一遍:佛法就是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烦恼即菩提。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化梦想、如幻如化,你在梦幻的世界中才能求得真正的觉悟。因为你知道这是假的,你才能找到真的;如果你把这个世界当成真的,你怎么能够找到真的东西?所以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不能离开的。举个简单例子,今天有事做,你才会觉察到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如果没有世间,如果没有事情给你做,你到哪儿去求得正确呢?这个人很有经验,是问题当中来的。曾经问一个成功人士:“你有什么诀窍吗?”“没有窍门,我的诀窍就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最后得到了成功。”所以一个成功的人、觉悟的人不会离开世间去求觉悟;一个人以为自己超脱了,离开人间了,不食人间烟火了,你们说他的烦恼在不在?他的菩提有没有?所以千万不要离开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烦恼不是什么,烦恼只是给你找到菩提的一个基础。就像盐一样,每一个菜,哪怕是糖醋,它必须要放盐,否则就吃得让你觉得口感非常难过。喜怒哀乐就是让你感受到什么叫欢喜、什么叫怒,因为有了欢喜才知道什么是发怒,发了怒之后才知道什么叫欢喜。什么叫悲哀,什么叫快乐?实际上就是因为有了快乐才会悲哀。没有问题怎么会有方法?佛法就是在人世间来专门解决人间的问题,就是菩萨解决现代人烦恼的一个最好的法门。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喜怒哀乐的本性和根谛,讲到底就是菩提智慧。 佛经上讲: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为什么?)以第一义不二故(这一个义理、这一个道理,没有第二种解释)。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菩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因为你是菩萨,你还不能理解佛真正的真谛和义理,所以以菩提为烦恼(明明知道很多智慧,你还把它当成烦恼);当菩萨成佛的时候,所有的烦恼并不是佛没有,伟大的佛陀在人间救度苦难众生的时候有多少烦恼,但是佛陀把它变为了菩提。何以故?因为这是“一”,没有第二种解释。也就是告诉我们,只有有烦恼,你才能找到菩提这个第一义理。当你看见一个不好的人,你要想到他终有一天会变成一个好人,这也是一个义理,这就叫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人没有回头,没有改变,那么他的心满是烦恼,胡作非为,因为他没有觉悟;当他回头是岸,安分守己、助人为乐的还是这个他。同样一个他,一会儿是胡作非为,一会儿是助人为乐,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这个义理告诉我们,佛在世间才能理解世间。过去你做过什么并不代表你今后会做什么:很多现在很伟大的人,过去曾经有过很多失误;很多年轻时候从来不失误的人,可能他的晚年过得非常凄惨,因为他失误连连。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把这个事物、这个事情看成是一个还没有成熟的思维,当你慢慢懂得这是一个成熟的思维,实际上已经把烦恼变为了菩提。师父举这个例子是希望你们能够懂,这个坏人后来变好人了,就是转换了,因为这个烦恼就是个“坏人”,后来变菩提就变成“好人”了。 六祖曾经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离开这个世间、离开自己的烦恼到别处去求佛法,你自己本身应该有的那种智慧到哪里去了?每一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佛智,从他的九识田阿摩罗识当中来,所以你要在世间深悟到世间的真理,你要把这个世间所有的烦恼倒过来,把世间一切烦恼都变成妙用的菩提,那你整个人、整个生命都是在菩提中了。举个简单例子,你一生都拥有这方面的经验,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在这方面太有经验了,什么样的问题都碰到过,最后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你是不是就是这方面的菩提专家?没有人间的喜怒哀乐,佛拿什么来给你们说法?佛陀当年在人间告诉我们很多佛法,是通过很多故事、很多人间的苦难和喜怒哀乐。佛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接引我们众生?佛就是用这些喜怒哀乐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但天上有快乐,人间有苦难,这些苦和乐能够让我们懂得:要离苦得乐,应该到天上去和菩萨在一起。佛法的法门就是让佛陀、很多菩萨来告诉我们:“你们想修成,菩萨会来接引你们”。 其实菩萨和佛就是烦恼学的专家,就是精神领域的工程师,他们就是大博士、大教授,他们能够解脱我们的烦恼,能够让我们想通。菩萨本身就是从烦恼中获得智慧,深通烦恼,故能明了一切众生的苦难和烦恼,所以他们才能建立种种降伏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妙法。在人间很多事情,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的楼发生些什么问题了,漏水了、漏雨了,你觉得解决不了,但是你去找建筑师、工程师那些专家,他跟你说这个地方弄一下、那个地方弄一下,马上就帮你解决了。他们怎么能够解决的?如果他们不造房子,他们不修,不懂得什么地方漏——他们过去曾经有过的烦恼,他能今天这么快就帮我们修好房子吗?我们今天如果对佛法不理解,不了解众生的苦难,我们能够帮众生解决烦恼吗?你满腹经纶也不能解决众生的苦难。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你离开了这个世界说“我要找到佛法”,你就相当于在人间要找一只头上有两个兔角的兔子。因为兔子头上是没有角的,所以走遍天下你都找不到长角的兔子。这句话就是禅宗的总纲领。
98. 因缘所生 佛说即空
释迦牟尼佛因为了解宇宙生命中人和事物都是无主宰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活下去,没有一个人可以主宰着世界,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不变化的,所以没有办法控制它。用现代话讲就是“我没有办法控制这个人,我也没有办法去控制这件事物”,因为它是非自然的。万物皆因“因缘所生法”(都是因为缘分,都是因为今天去做了这个事情,产生了这个缘,而这个缘又让你产生了另外一个缘,叫续缘,所以人在缘中生、缘中灭,这就是无常观),所以“我说皆是空”,空是宇宙的本体。你们想想看,你们心里不舒服的时候,看见某一件东西被人家买走了,或者某一件事情失去了,这时你往天空看一下,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会觉得宇宙一切都是空相。这世界有什么面子,有什么放不下的?抬头看看宇宙空间,多么地浩瀚,多么地伟岸,所以想一想,心中多么地渺小。其实人的烦恼,只是因缘在你的内心起着一些波澜,在因缘控制的过程中,只是对本体(人的本性)的一些作用而已,“你会刺激到我,让我产生五欲六尘”,就是一个过程。所以佛法界才把它称之为缘起性空。 缘分开始了,你要了解它的本性到最后一定是无常的,是空的,所以性空才能缘起。就像我们去帮助一个人,我们跟这个人一定有缘分。你们去度一个众生,你们一定跟这个众生有缘分。“因为我要学佛,因为我是学佛人,我学大乘佛法,我必须去救度众生”,所以你就会用你的智慧、时间、能力去帮助他,去让他的思维了解佛法真实的意义。你有时候会用财物去布施给他,然后会说法,去让他解脱,这种产生的因缘就是“因缘所生法”。一个不认识的人,最后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一个你度过的人,他会视你为佛,这就是因缘所生的一个法。然而所生之后就是缘起性空,因为他慢慢地成熟,他慢慢地懂得很多,慢慢地越学越精,因为你帮助过他,你做完了这件事情,缘起过了,到了最后他能够悟出这个道理,你做完了,缘也就空了,你不可能一辈子这么扶着他走的。就像我们现在会开车的人,谁还会想到曾经帮助你的教练车的师傅?没有啊。缘分就是教会你了,结束了。人与人的缘起了,到了最后,你要了解本性是空的。很多学佛人不能理解这些。“我说即是空”,也就是说菩萨说了、佛说了,连说话说过了都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佛说“我说法说了这么多年,我没说过什么”。说过吗?说过的。说过了在哪里啊?没有了。我帮过你吗?帮过了。帮过之后呢?又没有了。这就是缘起性空。 今天跟大家缘起性空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人的意念非常重要,如果你一念虔诚,因小果大。所以很多人不要以为一个念头帮助别人“很小的一个因”,果报大得不得了啊。 有一回佛陀来到了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印度有很多城,这个城里的国王、国民基本上都是婆罗门教的),城主听说佛的摄受力很大(就是很有影响力),他觉得受佛教化的人特别多,内心十分恐慌,害怕婆罗门的教理会因而站不住脚(每个教派的教理都不一样)。他为了防止这个情况到他们城里来,预先发布了一个命令:“凡是去供养佛、接受佛法的人,重罚五百银两。”大家见了法令之后,都舍不得五百银两(很多啊),所以当佛与弟子们一入城之后,家家户户都赶紧关上门。于是连续三天,僧众们皆空钵而回(就是没有人供养)。 到了第四天,有一位婆罗门长者的一个老佣人,从屋内端出一些已经馊掉的东西准备倒掉,一眼看到佛陀威仪庄严的形象,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她很想供养佛陀,但是她一看手上拥有的东西既粗糙又已经有些馊了、变坏了,她怎么能够来供养这么尊贵的佛呢?她在想:这如何是好? 正当她犹豫不决的时候,佛陀微笑放光(佛陀的微笑,眼睛里会放出那种佛光),欢喜地用钵盛过老妇人手上的馊食,并转头告诉阿难:“阿难,这位老妇人一心虔诚,因为她虔诚供佛的功德,往后得十五劫生天堂享受快乐,十五劫后下生人间,具出家修行之因缘。”(佛陀会讲因缘的。) 这位老妇人的主人正好听见,从屋内马上走出来,他觉得:“佛陀讲的这些真是不可思议!”(有几个人能知道十五劫之后在天上,十五劫之后又到人间来,最后还成全她的出家?) 佛就问这位婆罗门长者:“这位长者,你可曾见过其他不可思议的事?”(佛陀很可爱,就问他,你还见过其他不可思议的事吗?你刚刚听了这个事情,就觉得不可思议了。) 长者回答:“有啊,一次我们有五百乘马车结伴出游,由于天气闷热,便找了一棵大树遮荫,这棵大树大到可以容纳五百乘车马而有余荫(这棵树大得五百乘马车全部在这棵树下面,还有多余的地方可以遮荫,就是可以遮阳)。树木之大真是不可思议啊!佛陀!”这个人告诉他。 佛陀赶紧就问:“那你知道这棵大树的种子有多大吗?” 长者说:“如芥菜子那么小。” 佛说:“这就对了,这就是因小果大的道理。” 老妇人果报同于此理。学佛人施佛的因虽小,虔诚的清净的信心却很大,所以会得到这么大的果报。我们到观音堂磕一个头,好像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你知道可以庇荫你的家庭,庇荫你自己,庇荫你自己认为应该受到庇荫的所有人。你磕几个头跟菩萨虔诚地去求,菩萨都会满足你的心愿。这么小的一个因——今天点了油灯,你的眼睛可能就免除一刀或者白内障;今天虔诚磕头了,家里就可以躲过很多的劫难。这就是因小果大。 长者听了佛陀讲的,认为很有道理,佛所说的话没有半句虚言。他又看见佛身相放光,庄严无比,就赶紧呼叫邻里:“哎呀!天人导师、佛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所说的教法可以引导我们脱离烦恼,大家赶快来吧!”因为这位长者(就是年纪很大的,一般地说城里一个很有威望的人)他一叫,所有人都纷纷走出屋外,他们同时被佛的光明庄严所摄受(就是当你们看见一个人很庄严的时候,你们很尊敬他),佛马上坐下来为他们演讲佛法。 在场的人听得都法喜充满,之后他们纷纷去缴纳罚款。(所以过去为什么一听到佛法,就能证得很多的果位?过去的人真的诚实啊,好啊。过去哪要律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现在的人就是律师签了字,他都会赖,不诚实。那些人纷纷去缴纳罚款,为了供养佛,听佛的教义。)婆罗门城主感到十分奇怪:“钱是人人都爱的,大家为什么愿意损失这么多钱,来交罚款去供养呢?这其中一定有大因缘。”(他自己都没有听过。)这时候城主也因此受到感动,恭请佛到皇宫去说法,所以整个城池的人全部受到佛陀的教化。 佛因为老妇的虔诚,佛陀布施出含笑放光(佛陀的笑能够让众生摄受,感到那种慈悲),由于放光的因缘,消除了大家的疑惑(有些人讲话,别人就相信他,因为他眼睛里散发出的光,那是诚实,那是不欺骗。佛陀就是用他的眼光、笑来解除大家对佛陀佛法的疑惑),这就是以方便法应机设教(我们到庙里看佛陀的相,很庄严,从来没有一张相是佛陀在笑的。你看佛陀为了救度众生,他就笑)。接着,佛陀就进一步普施法雨,教导众生解脱之道,这就是破惑除疑,从体起用。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救人,就要看到别人真实内心的善根,不要去看到他七识田中、八识田中那些让你不开心的意想,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和正确的判断,通常你去猜测别人的想法,一定会错误的。佛要我们懂得拥有慈悲的爱,自己不执著去化解别人内心的执著。正因分离是必然的(我们经常讲正,那是很重要的),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一定会后悔的地方。我们到今天不好好学佛,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每天在哭泣当中、在追求当中、在欲望当中,得到的是失去和绝望,所以学佛人不要浪费生命在一定会后悔的事情上。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做,一个人硬要让自己变得美好,那只是外表的香。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有德自然香。 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好好地修心,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我们佛的伟大征程。谢谢大家。
97. 自性当空 真空妙有
很多高僧大德看到别人,整天笑呵呵,因为他们知道人就是自作自受的来去。因为自己作孽自己受,自己想出很多方法来让自己痛苦,一想到就会难受,都是自己造因,所以自受因果自存在,因果是自己背、自己受。那么慢慢地佛法中就产生了“生灭自由”。想通了,你的心就自由了;想不通这件事情,你的心就烦恼了。举个简单例子,身体不好的时候,你想不通:“为什么别人都不生病,而我要生病?”当你想通了:“他们生病的时候我没看到,他们生病的时候比我还痛苦,只是我没感觉。”这时候你想通了,自己就舒服了。首先医治你的病体、心病;然后慢慢地,灭度了烦恼,你的病就会离开你。如果你把烦恼揪在心中,不能放下,执著地想“别人没生病,就我生病这么多”,你会越想越痛苦,这个病就离你越来越近,你就不能把这个病因和疾病泯灭掉,你就活在病因当中。 佛法告诉你们,当你灭度了这个想法之后,开心了;但是转一圈,一个小时、两小时之后,可能这种想法又开始自生;自生的想法出来之后,又要靠你内心的那种智慧来自己把它灭除,叫自生自灭。心的生出就如来者,就像来了。烦恼来了,怎么办?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性本空。就是告诉我们:佛性,无所从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无所从去,佛性我们本来就拥有,不是去找来的,它本来在本性当中有了。很多人修心,到处去学,其实把你的良心修好,你就拥有了佛的本性。对照一下佛所说的佛言佛语,是不是我们内心良心真实的写照? 我们拥有佛性,我们就拥有了人性,就拥有了智慧,那么就拥有了本性。其实本性在我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过,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因为它本来就有的。就像一个人生出来,鼻子、耳朵、眼睛本来就长在那里。比方说,你从来没看到自己鼻子的存在,当你两个手把自己的鼻孔捏起来的时候,这时候就感觉到鼻子的重要了,因为你不能喘气了。实际上,鼻子本来就拥有,没有因为你的不重视而失去过,也不是因为你重视它,它鼻子才在你脸上存在。就像我们内心的佛性一样,从来没有失去过,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因为在自性当中,它是空性,所以佛法才把这些称为缘起性空。 《心经》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在空生空灭中,生出来也是由空变成色,由色又变成了空,也就是虽然有空,实质无空。什么意思?比方说,你脑子里今天知道要听师父讲课了,“我脑子里现在不能动杂念,我要空,空,空……”你空了吗?空了,你听师父演讲的时候,当然跟着师父的语言在走,你心中是空了吗?空了。但是实质上,你的心是有个条件的,你不是“完空”——没有完全空,因为你在进来之前还想着“我要好好地听,我要多学一点,听完了我要做笔记,我要在生活中去践行佛法”,这些就是你拥有过的,不是完全空的。这就是自性中是空性,虽然有空,实质心中还是没有完全空;虽然有灭,实质上没有灭。你们今天来了,“我一定要好好听师父讲课”,你这个“我一定要好好听师父讲课”是不是你的实质无灭?如果你真的空,你走进来想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真空了;走进来“我要空,我要空”……就像师父教你们念经一样,你们实在空不下来,可以脑子里想“我要空,空,空……”,念了十下,脑子真的空下来了,但是这个空是强制自己内心不要去想象某一个物体、想象某一个思维,来控制自己不要让杂念进入自己的内心,保持它的纯洁性。这就是实质无灭,虽然是空,但是空里面还有色,所以空即是色。 空和色实际上没有丝毫差别。师父继续举这个例子,今天你来上课,你说“我一定要好好听,脑子要放空”,这个思维实际上也是一种空性,只是控制着你的语言和行为。那么真正当你坐下来空的时候,没去想这些的时候,实际上你脑子里因为有过“我一定要空,好好听师父的演讲”,还是有色在里面的。 犹如唯识论讲的,你的意识、你今天拥有的想象的所有的,都是你的心所造。今天心想了什么,心就发现了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内心像面镜子,想象某一位菩萨,内心镜子里会产生一尊佛,然后你就特别开心,心中有佛,看见了这尊佛,好像是有的,实际上是想象出来的,这就是空即是色,这就是心能造万物。如果你想象心中“我今天着魔了”,那么你内心一面干净的镜子中就照出了魔形魔样,然后你就开始想象那种披头散发……就会产生恐惧。这就是心能造万物。但是造了万物,心同时也能灭掉万物。 所以菩萨让我们何必去造作空色法呢?一切自然来,一切自然去,不要去逼着自己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个意识逼着它,也有色在里面。这个有色世界,就是让你去执著,让你解脱不了,让你在空色当中造作诸法。什么叫空色?本来人本性是空的,但是又有色,想“我今天一定不能乱想”,就是有色。空到底的真空的话,“我不要想”——连这个都不想,连这个都没有想过。你想什么?有什么好想的?难道走过银行门口,你说“我不能像坏人一样偷东西”?一个好人走过银行,从来不会想到去偷东西的,这就是本空。所以佛法界讲,实际上一切色空皆隐藏着妙法。妙法就是怎样转换意识。唯识论就是讲转换意识,让你的意识能够成为大乘佛法的一种境界,能够超脱自我,能够境界提升,能够忘我,能够无我,能够去除我相的人,才称得上大乘境界。 何为空?我们经常说“空了”,那么什么叫空呢?你过去的思想曾经想过了,想过的思想现在不去想它了,把想过的东西已经忘记了,已经成为过去了,在你的八识田中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就是过去了,就是我们说“何为空”——就会空。举个简单例子,你曾经恋爱的人让你这么痛心疾首,当你老年七八十岁的时候,因为这些已经想过了,已经是过去了,已经忘记了,已经在你记忆中不复存在,那么这时候就叫空,你已经想不起来了。同样用这个空性,你去想一想“我以后能够干吗?我以后年纪大了怎么样?”这个想象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空的?因为你还没到以后,因为还没有到未来,所以未来也是空性。这就是为什么《金刚经》说未来不可得,过去不可得。当然,你想象未来的某一种人和事物,它也是不复存在的,它是没有的。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会有想象,坐公车时很多年轻人都会想象“我这个位子空了一个,待会儿上来一个年轻的坐在我边上多好,最好是异性”。这就是人的思维,他的思维在纠结着空,他觉得没空,现在他还在没有“空”的当中,他在执著着一些想象力和意识的存在。我们现在所有做的事情,其实没有一个现在,因为刚刚说“现在”——就像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这朵花非常美丽”,这个例子还没过,这句话是不是变成过去了?师父刚刚在三秒钟之前讲的。你们现在玩手机最清楚,两秒钟之前刚刚给他发的,他瞬间回复给我了,一秒钟。所以一切都为空。 《金刚经》说未来是空,现在也是空,过去更是空。经验告诉我们,在宇宙空间是没有过去的。我们活到今天,不能再去想过去的事情,因为过去只是一个瞬间。就像现在,如果你们知道、做梦做到曾经有过的前世,那是一个瞬间,已经是空性。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因为这些空性不代表你现在,而现在又很快地变成过去。所以人就是在这种空性中无法把握自身的境界。人为什么会糊涂?有时候像做梦一样开心,有时候像活在地狱般地痛苦,因为他不能琢磨未来、过去和现在。让我们人的思维慢慢地流逝在空性当中。为什么很多人说“走入空门,离开红尘”?因为这个是空相,“我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不想活在这个世间”等等的一切,这就是造成人迷惑颠倒的一个基础。这就是他不懂得未来、现在和过去这个架构,实际上都流逝在心中。
100. 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
在修心中最重要的要修纲领。修心忙了半天,到底什么是修心的纲领呢?就是要如如不动。中国传统上曾经讲过“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懂得:今天对什么事情,首先要有感觉,要用心去做,只要去慢慢地感觉,慢慢地去做,你的思维会慢慢地认真,会变化,会想通;寂然不动,就是静默之后你的心会如如不动。所以一个人能够安静,他就不动;一个人心动了,他会有行动。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的“心物一元”基本理论。 什么是“心物一元”?就是心理和物体其实是合二为一的,都是从心来的,这是基本的理论。其实这就讲到了生命的自性和本性,它是寂然不变的,是如如不动的。也就是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内在都是如如不动的,我们应稳住,不应该吵架。如如不动的人不会吵架,如如不动的人不会动不动就跟人家耍性子、翻脸。所以要懂得,本性是永远不会变的,只有当你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本性的存在;你在烦恼的时候,找不到你的本性;你在欲望膨胀的时候,丢失了本性和佛性,所以只有寂静才能不动。 如如不动,感而遂通。师父举个例子,我们把眼睛、注意力放在某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我们就会看得非常明白,看得非常清楚。我们的耳朵也是感而遂通,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用心,你想听谁就能听到谁说话,你的眼睛想看谁,你就能看到谁。举个简单例子,过去我们要看一个人很不容易,现在容易吗?现在你想看谁,只要上网,什么都看得到;你想念谁了,只要打开Internet(互联网),马上就能够看见。这不就是感而遂通吗?我们耳朵能想听谁的话就听谁的话,“我今天不想听你讲话,很讨厌,我不听。我想听师父讲课,我就听师父讲课”,你就能锁定听谁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用内心关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用心和诚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一种感知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只要心诚则灵。我们今天跪在菩萨面前,只要诚心诚意,就能够有感知菩萨知道我们在求他的那种能力,我们就能懂得感而遂通。大家明白师父讲的意思吗?就是当你对某件事情感觉到了,你自己的精神和精力全部参与在、注意力全部用在对某一件事物的判断力的时候,自己的敏感性就来了。举个例子,你对他从来没有防备的时候,你没有敏感力的。 今天别人告诉你:“你今天当心,他会在很多人面前讲你的,所以你今天千万不要得罪他。你讲话稍微有一句话得罪他,他就当着人家面马上骂你。”这个时候你到party(聚会)上就会特别当心,怕惹怒他,所以讲话都不敢跟他讲。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来了?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一个人只有寂静才能发现宝贝,一个人只有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你才能求得菩萨对你的慈悲关怀,你能感受到。 师父在法会上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父亲在上班之前,上班已经来不及了,他为了找手表,找来找去找不到,在发脾气乱摔东西。儿子被他吓得坐在边上声音都没有。最后孩子说:“爸爸,手表在这里。”爸爸这个地方刚刚找过的,觉得奇怪,一件衣服压着,这孩子怎么知道的呢?爸爸说:“孩子,你是怎么知道手表在这里的?”孩子说:“爸爸,我一直没有讲话,我很安静地坐在这里,所以我才听到秒针走动的声音。”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静能生慧,安静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活动。你的内心在想什么,有时候你根本控制不住;只有安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有时候安静下来,觉得“我怎么会这么想的?我怎么这么乱想?我怎么把人家想成这样?”自己都会惭愧,因为智慧来了。所以验证佛法,只有靠寂静,只有靠如如不动,你才能感受到佛法的存在。安静的人能看到佛,安静的人能感受到佛在他的心里,能感受到本性当中的智慧。为什么静能生慧——寂静能生出智慧?为什么要寂灭呢?实际上寂灭就是涅槃,彻悟真理。然后在传统的佛法当中寂然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涅槃,就是一种智慧,就是境界的提升,是一个道理。 师父再跟大家讲,寂灭了(这个人如果寂灭了,没了;所喜欢的房子如果没有了,寂灭了),你就当然心如如不动。比方说你本来牵挂这个房子,最后房子没了,被家里人卖掉了,那你也就放下这颗心了;你很牵挂这个人,人家最后告诉你,这个同学你牵挂他一辈子了,他已经走了,你是不是如如不动,放下了?你就寂然不动了,他寂灭了。佛教就是告诉我们,人到最后都会寂灭的,都会没有的,你为什么现在要罣碍呢?你的钱会用完,你的房子终有一天不是你的,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寂灭,那你为什么要罣在你的心中呢?所以佛教讲到后来,它的智慧之谛就是在于“我本来就应该寂灭的,我不应该动这个心,因为我本来的心就应该如如不动,不管他是房子还是人,对我来讲要如如不动”,就犹如本初的觉醒。所以不能因为某一件事、物和人,唤起自己那种欲望的心,要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师父举个简单例子,当你刚刚五岁懂点事情的时候,有个人告诉你说:“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还要什么?”可能这孩子就想:“是啊,我什么都没有的。”等到他一辈子拥有了房子、汽车、妻子、孩子……一切的时候,他就放不下了。 所以要懂得寂灭的道理,也就是说归元——归到零。所以为什么叫“元旦”?是一个重新开始,元——归元。这就是告诉我们,你只要有这颗寂静的心,你实际上看见这世界上人物、事物没有一样在变化,还是如如不动的。举个简单例子,你们今天在座的已婚男士,你只要今天坐在下面听课了,你说你太太在家里,你没有罣碍。那么想象一下,你如果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一个人的时候,没有这个家的时候,你坐在这里是不是一个人?今天是不是跟三十年前是一样的?你没有动,没有变化。那么再往前想,你生出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死的时候也没有人陪你一起走,是不是一对一?是不是从原始到终结都是一?所以叫归元。 所以师父跟大家讲了这些,你把寂静的心从小带出来,最后走了,你的心归于寂静,还是那颗心。这就像有一首歌曲里讲的“我还是原来的我”,你没有什么损失,等你走的时候,一个人走的时候,你损失什么了?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早上太阳升起、晚上太阳落山。我们人也是这样,因为寂灭不是一个定死的东西,它灭了还会再有,有了还会再灭。佛陀在唯识论中就是告诉我们,人的心是变化的,今天拥有的会变化。所以你要用自己如如不动的心去识别它、去理解它,知道它是如如不动的,到了最后还是归元,这样你的心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恨心,不会有愚痴心,你就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了。 可能你们没有这种感觉,师父给你们解释一下。两个人打官司打了五年,每一次想到这官司就难受,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难事。怎么办呢?没有超越时空感。“再打下去也不一定能打赢,算了,跟他讲吧,大家把这个事情解决就算了,不要再打官司了。”这个时候对方同意了,大家都疲惫了,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是不是感觉时空缩短了?所以有时候夫妻两个人打官司,法庭上不见,都派律师,一直不见,不跟你谈,不跟你见面,觉得两个人隔得很远,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然而,当一旦想通了,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打个电话,“我们出来谈一下好吧?”他也想谈,两个人把事情讲讲清楚,是不是缩短了时空?是不是马上就两个人在一起了?所以拥有了感应,超越了时空。 这就是佛教界说,你在外缘和内缘的一感觉、一动——一个感,才会有一个觉悟;没有一个感悟,哪来一个觉悟?对某一件事情的发生产生了一种感,就是感觉,才会有觉悟。所以,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思维、想象都离开本体了,佛经经常叫我们返归于体——本体,我们的本体是我们的佛性。人有时候吵架的时候不像一个人,人在痛苦的时候也不像一个人,因为他离开了本性,本性是他的佛性。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现在没有佛性了,所以才会打架,像动物一样地打,像动物一样地骂,离开了我们原始的本性。 所以任何人做什么事情,实际上都要懂得:“我今天做这件事情,到了最后会回归到我自己的本体当中。”你今天骂别人,最后人家会骂你,还是回到你身上;你今天打别人,人家会找人打你;你今天搞别人,别人一定会搞你;你今天在别人面前讲别人不好,别人也会在他的面前讲你不好。这就回到你的本性,回到你的本身、本体。你们想想看,人一生是不是这样?搞,搞到最后呢?什么都没有,失去。一个人从幼儿时代出生,经过了一生,最后进入老年时代,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孤零零地一个人离开,你们告诉我是不是就是回归本体,回归你的本性,寂静消失。到了老年,安安静静躺在床上,无声无息地这个人就消失了;那么再投胎,再从他小时候开始,这个灵魂没有改变,他的心在寂静,然后再慢慢地重始——重新开始。而改变就是你所看到的你的身体。实际上很多人说“我改变了”,改变就是你的空性在改变,你的本体没有改变,如如不动。所以很多人说:“哎呀,我怎么不认识自己了?”对了,因为你的外尘太多了,你的业障太重了,所以你改变不了自己的毛病,把自己的本性都改变了,不像原来的人了。只要把你外尘改变,毛病改变,那么你还是有如如不动的本性在。 灵魂的感觉,在我们人的身体上永远起着作用,所以一个人只要有灵魂,他就会有感觉。经常说“你的魂不在了”,你这个人就没感觉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啊?”“哎呀,真的,我忘记了。”你丢失了。佛教比喻我们的本性像海水,被外面境界的风一吹,我们的本性就起波浪了,这就是“感而遂通”。因为你感受到外面环境的变化,使你慢慢才感受到:第一,你心灵本性的存在;第二,你会随波逐澜。但是本性你还是看得到。如果没有风,就不会有浪,那么当你寂静如初的时候,心又回到平静的海洋,所以菩萨就是叫我们如如不动。为什么要起风,为什么有浪?就是你的心在动。我们人的思维情绪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人本来没有多想,但是环境影响了,我们就会想得很多。举个简单例子,本来你跟这个人关系一直很好,只要有一个人告诉你他在外面讲过你不好,你的心就开始起波浪了,你就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思维和行为来感化他,来帮助他。这就是你的心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而在动了,你就会产生很多负能量的东西。同样,你听到别人说这个同事对你好得不得了,偷偷地为你在祈祷,为你在干吗,你就会心中产生正能量,这也是一种波浪,但是人间的一切波浪最后都趋于平静,像宁静的大海一样。人的思维情绪安静下来之后,他的思绪会平静。这个人在吵架的时候,他是不理智的;等到他不吵架的时候,他平静了,然后他的喜怒哀乐就会寂然不动。
86. 精进是成佛的根
你今天证得了佛性,你肯定是无我的;既然无我,自然就没有众生,无众生、无寿者,所以无我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我们”,是不是“众生”?你说“我们”一起做好事,“我们”没了、“我”没了,哪来的“我们”?大家、我都没了,哪来的“们”?要懂得佛的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我做的”“这个人厉害”“这个人修得好”……一切众生相、寿者相。在世间,那些人拼命地执著着一切观念,执著着人间的一切事。很多人因为有我相,觉得“这件事情是我做的”“这个事情本来应该是我的”,觉得有“我”在当中,所以他们就无法真正找到无我的境界。我相信你们都有过这经验,你们去找一样东西,“我明明记得是放在这里的”,你就会在这块地方拼命地找,因为你有我相,实际上你这个记忆是错误的。你记得放在那里,你在这个地方已经找过无数次了,但是叫你重新再理一遍、再来找,你还是在这块地方找,这就是因为我相、执著,“我明明看见在这里”。所以你要让自己无我,“我好像没看见过,我重新在房间里再找一遍”,你就会找到很多不应该或者你想象中不应该找的地方,你就会找到你应该拥有的东西。 “无我”两个字听上去实际上是空的,但是没有“我”,你怎么又用“我”来做事情呢?所以我们人需要一个名称吧?叫人道。动物界呢?叫畜生道,它也得要个名称。那么很多畜生投了人,很多人修成菩萨了,那这个人从此就没有了,这个动物也从此没有了,是不是无我相了?就是一个我相。空无的“有我”的观念,就是因为“我认为是这样”。就像别人不认识你,人家总归要叫你个名称吧?你在马路上走,人家不认识你,总要叫“先生”“女士”吧?是不是有个名称来指特定的一个人。如果别人叫你“先生”,你无我了,因为他从来没叫过你的名字,你根本不知道“先生”是叫你,你是不是就放下了?因为人家没叫你。这个人骂你、讲你好,对你都没有丝毫的影响,你就不会被他的叫声所缠扰。人为什么会被人家打扰?因为他的心在动,所以碰到一点事情马上心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听。什么是圣人?管住自己的耳朵,管住自己的口,你这个人就是人中之王,就是圣。所以师父叫你们不要被别人的声音、被这个世界的假相所缠扰,这就是佛经上要让我们学会的“知无我即放下”,知道既然没有“我”,你就应该放下我相,这样才能超脱自我,能够寻找到佛性。 好,今天跟大家《白话佛法》就说到这里,下面跟大家讲一个简短的故事。 过去舍卫城有一个富翁拥有无数的财产,他还有一个独生子,名字叫难陀。当年的难陀小时候非常懒惰不振,喜欢赖在床上睡觉。那个时候别说下床走走,就算让他起身坐一会儿,他也不肯。难陀虽然懒惰成性,但是他有聪颖绝伦的智慧,他躺在床上听人讲解经书,完全能够明白讲的是什么。 富翁看着自己的儿子这么善解经论的道理,很开心。“你看这儿子懒是懒,但是什么都懂,什么都讲得出来。”他就邀请外道六师如富兰那这种人来家里教导难陀。(富兰那就是当年级别很高的宗教思想家,请那些人来教导他。)在一顿丰盛美味的宴席之后,富翁就对富兰那等人说明自己唯一的儿子某某某的情况:“希望你们能够帮我调教这位生性怠惰的儿子。”(古时候懒惰不叫懒惰,叫怠惰,就是懈怠的怠,这个人比较懈怠懒惰。)于是几位外道师就随着富翁一起来到难陀的房间,没想到难陀躺在床上理都不理他们。富翁看着儿子这么不受教(不受教就是没礼貌,不听教诲),非常苦恼地以手托住自己的双颊:“哎呀,这如何是好!” 这时正好是释迦牟尼佛化导众生的年代,是佛陀在世的时代。佛陀经常不分昼夜地观察众生,只要发现有苦难的众生,佛陀就慈悲前往,为其宣说佛法,使能心开意解(能够想开、明白),远离烦恼和痛苦。佛陀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别人远离烦恼和痛苦,也是大慈大悲。 这时佛陀遥见富翁正在为孩子忧愁不已。因为佛陀有遥视功能,很远就看到这个富翁整天想着“我的孩子怎么办,我这孩子怎么办?”然后佛陀就和比丘们一起来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说也奇怪,难陀一看到佛陀,马上起身为佛陀铺设坐具(过去古时候坐的椅子全部要铺上像绒被、毛被这样的东西),至诚恭敬地顶礼佛陀。看见佛陀来了,他就下去直接磕头顶礼了。于是,佛陀为难陀开示种种法要(法要就是佛法的要领),苛责他,就是呵斥他,就是让他不能赖床、贪睡,不能有怠惰不振的种种过失,佛陀就直接讲难陀。因为难陀非常尊敬佛陀、相信佛陀,因此对自己过去的一些不良习惯深深地自责,并生起惭愧和忏悔的心。 最后,佛陀赠予难陀一根檀杖(紫檀木的杖),并且告诉他:“孩子,你今后如果能够勤奋,那么你只要用心叩打檀杖,它便会发出美妙的乐声,乐声结束后,你就能看见地底下所埋藏的一切宝物。”就是这个木头,你只要用心去敲它一下,发出美妙的声音,然后突然间你就会看得到地下很多宝藏。难陀听了佛陀的话很好奇,立刻试着叩击这根檀杖,一弹之后,果然听见了美妙的乐声,也看到了地底下所埋藏的宝物。他欢喜得不得了,就在心里想着:“我现在不过是稍微努力了一下,竟能获得这么多的好处啊!如果以后我勤劳了,一定会获得无上的大利益。”古时候的人都说“无上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大利益,得到更多。 从这刻起,难陀一改赖床好睡的个性,他甚至邀约众人一起去大海采集宝物(珍珠、玛瑙、翡翠等),每次都平平安安地满载而归,更以种种饮食供养佛陀和诸比丘,变成一个非常勤劳的孩子。佛陀因而再度为难陀宣说种种佛法的道理,难陀听得法喜充满,心开意解(听佛法听到心开意解,你就能接受师父跟你们讲的法了,“心开”开心,“意解”就是解意,理解里面的意思,当然心就开了),立刻五体投地地礼拜佛陀,并且发大誓愿。他说:“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作未来世迷愚痴暗众生之眼目。”就是愿以此供养,以这个善根功德,作未来世迷愚痴暗(迷愚痴暗,即不明实理、心中有愚痴、想不通。“暗”就是现在讲的负能量,心中很暗,就是心中很多负能量)众生之眼目——眼睛,引导他们。“无皈依者,为作皈依(如果这些人没有皈依的,要让他们皈依);无救护者(没有人帮助他们),作为救护;无解脱者,令得解脱(如果这个人痛苦烦恼,要帮助他,让他得到解脱);无安隐者(没有安稳的人,无家可归,心里没一个地方、没一个道场),令得安隐;未涅槃者,令证涅槃(没有完全想通的人,我要让他通过我这个布施、大誓愿,让他令证涅槃,彻底想通)。”你们想想看,你们经常问师父:“师父,我许的愿全部差不多了,我还能许什么愿?”你看看人家,随便就出来这么多愿力。你们要问师父:“师父,我许得差不多了,鱼也许了,小房子也许了,这个许了、那个许了,没东西许了。”你看看人家,你只要发心,你就能够许出这么多的愿。难陀发完弘愿之后,佛陀听了微微一笑,口中放出五色祥光。佛陀笑一笑,嘴巴里就放射出五彩祥光,就是五彩云霞,不得了,漂亮得像天上的彩霞一样。 这时候,随侍在侧的阿难尊者(阿难总是跟着佛陀的),看见佛陀微笑,就恭敬请问:“如来尊贵庄重,一向不随意笑,现在是什么因缘让佛陀微笑呢?”阿难跟佛陀讲:佛啊,您尊贵庄重(我们一到庙里,看见佛陀坐像在那里,大家赶紧磕头,庄严得不得了),一向不随意笑(如来、佛陀像很少有微笑的,非常庄严),现在是什么因缘让佛陀您微笑了呢? 佛陀问阿难:“你可有看见懒惰的难陀入海采集宝物,满载而归,还以饮食供养佛和众僧呢?” “是的,我看见了。”阿难说。 佛陀继续说:“难陀再经过三阿僧祇劫的未来世中,就能成佛,佛号称为‘精进力’,将会度化无量的众生,因此我微笑啊!”什么意思?佛陀已经看到他以后成佛了,佛陀开心啊。因为佛陀看见谁能够成佛,他都喜从内心而来。当中讲的“三阿僧祇劫”,佛教用语,从菩萨一直修到成佛,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佛陀才微笑。在座的僧众听闻佛陀的此番开示,都明了精进的重要性,个个欢喜,信受奉行。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心,谁都能成佛,佛就在我们的心里。你好好地按照内心的慈悲、内心的光芒去做,菩提属于众生,因为佛的智慧是属于众生的。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如果没有众生,怎么会有菩萨?菩萨要宣化佛法佛理,菩萨要能够帮助救度苦难,没有众生,怎么成就佛菩萨? 所以“己身如得教,则教他不难;欲教他人,先须自教”。佛经上经常告诉我们,“己身如得教”,如果你自己已经身体、灵魂得到救度了,“则教他不难”,你去救别人就不难;你自己还没有觉悟,你教别人就很难;“欲教他人”,如果你想去帮助别人、救度别人,“先须自教”,你必须先要自教,自己先要受到教育。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有时候你们不要以为学佛很难,因为佛在心中。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有的人懈怠,有的人烦恼重重,忘记了本性,我们说“忘本了”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有时候在学佛中碰到烦恼了,稍微停一停,转个弯,你就轻松地绕过了障碍,成功了,就会到达终点。所以佛法讲,好好地管教自我,你要好好地管好自己和自己的一颗本性,不要总是去管别人,先把自己管好了,你再去管别人。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的一句最真最真的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果你真正地想自己一世修成,先好好地自度,才能度尽天下有缘众生。 好,今天跟大家就说到这里,我们下一次节目继续给大家说《白话佛法》,谢谢大家。
82. 十念法(二)
第四,念戒。佛陀即将涅槃之时,他的弟子都跪在边上,很伤心,很难过:“佛陀,您涅槃了,那我们怎么办?”佛陀就跟他们说:“以戒为本。”所以守戒就是一个人的品德,一个能够守戒的人是一个好人,一个能够守戒的人,他具有高贵的品质,就证明了他守戒的人不会去做不好的事情,不会妄语,不会去贪瞋痴慢疑。所以守戒行为,要把它规范在自己的八识田中,时时刻刻守戒,不要忘记那些戒律。 “戒乃无上菩提之本”,大家想一想,戒就是无上菩提之本,所以时时地忆念佛为我们定的一些戒律。你看,菩萨叫我们不要贪瞋痴,不要杀盗淫妄酒,这些都是佛给我们定的戒律,我们大家都要遵守,要对照自身的行为。你的行为今天贪了吗?你的行为今天恨了吗?你的行为今天做出傻事没有?说了不该说的话,去挑拨离间,有什么意思?就像我们现在想到年轻的时候做过这么多的傻事。时时刻刻要检查自己的行为举止,最重要的是起心动念。大家知道心是最难控制的,经常说“心猿意马”,心是攀缘心,整个就是不停地在动。经常说“悸动的心”,你看很多人做广告,“心动不如行动”,你心一动,就想行动了,所以管住你的心不去动,你手上、脚上、嘴巴……一切行动都没有。师父叫你们起心动念要符合戒律的规范、标准,守戒,没意思的事情不要去做。在异性面前觉得自己很能干,表现一下,有意思吗?贪的东西明明得不到,还要假装去贪一下,有意思吗?你恨了别人,气得不得了,别人不知道,有意思吗?你恨别人恨到后来,背后去讲他不好,最后被对方知道了,对你进行无情的打击,你最后受到了伤害,是不是回到你身边来了?有意思吗?所以这个念戒非常重要,时时刻刻守戒,分分秒秒在戒律中,你就能成功。 第五,念施。念施是指忆念布施之行,大有功德。经常要想到“我要布施,我要做点东西给人家吃,我要对大家好”,因为布施不单单是一种舍,你还得到。得到什么?当你布施出去的时候你会得到,你舍去了“悭嫉所覆”。什么意思?你舍去了忌妒别人、吝啬。因为布施的人他不会吝啬,因为吝啬的人他不会布施,只有常布施的人才会不吝啬。所以师父跟你们讲,我们平时做人,脑子里要常想着去接济别人,去帮助别人,去摄受众生,念念在布施,脑子里想的就是“我要帮助他,我能够爱护他,我要多给他一点东西。我要多给他一点佛法。我自己吃不光的给他吃一点,我自己用不完的东西多送点给他”,所以在生活中就养成了一个随时随地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无论是财富还是我们学到的佛法,心中要经常想“只要别人需要,我一定要去帮助他,我这就是布施”,这就是第五,叫念施。布施都要经常脑子里想。 第六,念天。念天是什么?就是脑子里经常要忆念“我曾经修过很多戒律,我也做过很多布施,这都是我的善根”,经常要想“可能我这个人好几生好几世之前在天上,或者在色界天,或者在无色界天,因为我的布施,让我享受到在天界的快乐,所以我到今天为止,我做的事情要能够得到天上的应允”,能够满足天意的就做,如果不顺天意,一些事情就不能做——因为天上菩萨告诉我们要守戒,我就守戒;菩萨在天上告诉我们要布施,那我就布施;(菩萨告诉我们)要帮助别人,要时刻关心别人,我就时刻关心、帮助别人,那么你最后就回天。你经常想到“我从天上来”,那你就是一个高贵的人。过去有一句话叫破碗破摔,你说他:“你这个人完了,你这个人没有救了,你这个人就是个垃圾。”“我就是垃圾,你拿我怎么样?我垃圾,我就做垃圾事情。”所以经常叫你们要想到念天:“我在人道是脱离三恶道的人(因为人是属于三善道的,人道再下一道就是畜生),所以我今天还能生在人道,就是我有点福报,可能是我过去生中的福报。我还有天报,所以我要好好地感恩,我的前世还能够让我今生投人,我的前世还能让我闻到佛法,我的前世能够让我今天还感受到美好的未来。”因为经常想念曾经在天上做的那些善事——人们常说“你在天上有福,你到人间就会有德;你在天上有福,你在人间就会有报;你在天上有福,你就会在人间一帆风顺”——经常念天,感受到自己过去生中的那些善良,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第七,念安那般那,翻译过来就叫念出入息。出入息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念头。你们不知道念头跟呼吸有关系,大家想一想是不是?一呼一个念头,一吸一个念头。所以你去看,很多人在动脑筋的时候,他的呼吸就会急促。你在紧张的时候,你的呼吸会加快;你在打妄语的时候,你的呼吸会加快;你紧张了,你想对某一件事情重视了,你的呼与吸就特别地快。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出入息,就是经常用呼吸的方法来让自己的心保持禅定,不要让它紧张,不要让呼吸快,这就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的,深呼吸,然后慢慢地把气吐出来,这样你的血压都会低。所以很多人血压高的时候,人家叫他深呼吸;脑缺氧或者心缺氧的时候,你要深呼吸,然后慢慢地吐出来,这时你就是禅定的状态。打坐开始你定不下来的时候,可以用数息法,也就是说可以关注自己的吸和呼,慢慢地就安静下来了。 第八,念处寂静。什么叫念处寂静?就是念止息、念寂静、念灭。师父告诉大家,寂静、止息,就是停止自己意念的信息传动,不要去想,止息。念寂静,脑子里想着“我要静静静……”静下来,我脑子什么都没想,现在都是空的,安静了吧?你脑子里想安静,它就安静了;你如果脑子里想“我不行啊,我受冤枉了,我马上要争辩,否则这件事情不行了”,心开始澎湃,开始跳动快,然后你就寂静不下来。所以第一不要去想,念止息;第二,念寂静,心中“哎呀,我要静下来,静下来”;然后达到念灭,没有念头了。控制好自己的呼吸,然后脑子里想着寂静,你的意念,哪怕一念,都是灭度、寂灭,没有,所有脑子里的各种杂念和想法,全部让它止息、停掉,那么这就是佛法界的一个高深的境界。你们经常听到佛法界有一句话叫“进入三昧状态”,今天跟你们讲的就是三昧——念止息、念寂静、念灭,三昧状态,大家明白了吗?智慧啊。三昧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定的状态,安定了。一个刚刚想吵架的人,突然之间定下来了,进入了三昧状态、安静的状态。因为定能生慧,所以很快就有智慧出来了,大家要明白。 第九,要念身。佛法界经常讲修身念处,什么意思?修身念处,你要保持修身,你今天静坐了、打坐了,在你身上要能分辨出身体内的思维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杂念的,怎么会有这么多开心的事情的。举个简单例子,你坐在那里很开心,突然之间来了个异性,你马上有点兴奋了,你自己都不知道,就开始兴奋了。菩萨告诉我们念身,就是要知道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兴奋起来,要知道“因为我看见个男的了”“我因为看见个女孩子很漂亮”,然后这个时候,“我的心动了,我现在坐不住了,我知道这个毛病”,赶快念三昧——定。 你首先要知道,你才能定;很多人骨头轻,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他怎么能够定?所以你首先要分辨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活动:“我今天的兴奋,此身从何来?我今天的烦恼,此身从何而来?”身体上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要懂得你的地水火风。为什么?因为你分辨出了“我不要发疯”,那就是风,因此就要控制好自己,冷静,安静。 还有一种,要知道自己身体到底缺什么。“我知道今天身体缺水”,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我多喝点水”;你在打坐,“身体上缺水,我应该怎样做?”靠近水的地方,水是平静的。“我今天应该静坐。我火来了,火气大了,坐下来就不容易发火,站着就容易发火”。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要发火了,你才能克制;如果你自己发火都不知道,那你就不知道自己站着好还是坐着好。你如果站着,很容易发火的。躺着更难发火,躺着发火比较少,坐着发火比较少,站着是最容易发火的。你去看吵架的人,躺在床上如果吵架了,很快他就爬起来了;如果一个人跟别人坐着吵架,他很快就站起来了。所以你要了解,菩萨让我们念身,就是要分别自己的身体在干什么。很多人自己身体做出来的行为自己不知道。就像一个小偷,他是一个惯偷,他看见东西就要拿,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偷东西了;就像很多人看见异性就动,制止不住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那这就是要经常念身。 念身里面还有内念身、外念身、内外念身。什么意思?你要看外面,“我今天这个脚怎么这么走路?很难看的。”“我今天为什么这个手没地方放了?”这叫外念身。那么内念身呢?“好丢脸,我这个事情很丢脸,我身体不能去做这种动作,做出这种动作,人家会看不起我的”——内念身。还有内外念身,心里动了,“心不能动。心一动,手脚要乱动了,那么可能会做出那些无理之事”,想想“不能动不能动”——内外念身。
95. 彻悟的无常观
有些人不尊重别人,会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就会产生烦恼;自己的骄傲会造成别人看不起自己,又会增加烦恼。有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家,曾经在一个party(聚会)上看见一个女士打扮得很漂亮,就随口说了一句:“这位女士,您长得真漂亮。”没想到这位女士非常骄傲,眼睛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说:“非常抱歉,先生,我不能用同样的语言来夸奖你。”没想到,她的憍慢引起了这位音乐家的反驳,这位音乐家非常幽默地说:“这位女士,请您记住了,您也可以用同样的幽默来对我说这个话。”也就是说“我说你漂亮不是真的,是我幽默”。你不尊重别人,别人怎么会尊重你?你内心的骄傲会把心中的佛性烧光,烧尽心中的智慧,所以很多没有智慧的人才会骄傲,一个骄傲的人一定没有智慧。师父告诉大家,灭尽心中的烦恼靠的是智慧,烧尽心中的忧郁靠的也是般若智慧。一个人能够断尽一切贪爱,就拥有了去除骄傲、去除傲慢的基础。贪爱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世界诸法无常的道理。 佛陀讲,为什么修无常观的行者能断尽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呢?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你经常修无常观(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今天有,明天没有了,一切都会过去),能断尽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执著,将无明与憍慢永除无余。因为修无常观的时候,你心中会没有贪爱和执著。我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做了一个会长,你想永远做下去,因为你觉得“这是我的”;如果你今天做了会长,你知道“很快地下一届要把我换掉了”,那么你就不会贪爱这个位子,你就不会执著你今天所拥有的;你心中没有了欲望,就能够善于分别诸法,你就能够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用、什么不能贪,你就进一步地懂得佛法的思惟和诸法义理。很多人为什么会发愁?因为他觉得“我苦啊,我这个烦恼怎么办呢?”他看不到无常。很多人忧虑,因为他觉得这个忧永远会延迟下去。想一想我们小时候的忧虑,现在还有吗?很多人的苦恼,他觉得“我一辈子就这么苦”。你怎么不想想你哪一天翻身了呢?你会永远这么苦恼吗?这就是你没有理解佛教思惟的诸法义理。能善思惟诸法要义,也就是说,你经常把自己的想法用正能量来想,“这件事情虽然最近不顺利,但是它也让我懂得更多怎样做好这件事情的方法,学到很多知识,我可以下次再继续努力”,因为你懂得诸法的要义,思维上进步了,思维上对人间很多事情理解了,你就不会产生愚昧。颠倒的错误行为就是因为你的执著、你的欲望。 很多人的念经常在变,意念在变,很多人的论理在变。佛陀曾经开示过:这些贤士因为没有修无常观,没有广布无常观想,所以他们不能洞悉诸法无常之理,所以会产生斗讼(文言文把它翻过来叫“斗讼”,实际上用现在话就是产生的争斗)。他们相互地斗诤,便无法观察真实的义理(看不清楚前方路的人,他一定不能看到自己的目标),一定会有迷惑之心(不能理解佛法真正含义的人,觉得佛法是虚无飘渺的。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既然有来世,既然要看破,既然要放下,那索性我人都不要活了”,这就是一种迷惑),而且这种迷惑来到人思维上的时候,人会执此迷惑(就是一直执著于这个迷惑中。你想想看,一条不平的路,你走错路了,不停地在走错路当中,你产生的就是愚惑和颠倒——愚昧、迷惑、颠倒)。这就是为什么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找到自己修行的路,命终之后就会堕落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中。 不想堕落地狱,就要修习无常观。把这个世界什么都看得不长久,广布无常想,经常在脑子里作无常想,去帮助别人也经常跟别人说无常观,就能劝说别人。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人钱被人家骗了,你去跟他说“不要想太多了,钱还能再赚的,你的身体重要,你没身体了,以后怎么赚钱呢?”你告诉他钱没了还可以再赚,就是广布无常想,无常的。你今天被骗了,如果身体不好,拼命去难受,可以增加你更多的烦恼,比方说身体不好了,心脏不好了,或者跟人家争斗,找律师了,你不是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烦恼?而且心中会常起瞋恚或愚昧的念头,就是“我不要活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寻短见,因为没有无常想。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经常想,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变化的,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变化。能善观因缘,善观诸法及其妙义,就懂得人生无常,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你这样修习,命终之后才会投入三善处,才会生到天上、生到人、生到阿修罗。一个想得通的人,他很容易拥有涅槃之道。我们人走的时候叫涅槃;彻底想通、想明白了,“这个世界,我的过程已经用完了,我也放下了”,涅槃了。因为这是无常的,不会永远让你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什么。“所以诸位比丘,你们应当要如是学习。”佛陀说得很谦虚,如是学习,希望大家要实实在在地好好学习。当时比丘们听闻佛所开示的道理,皆发欢喜心,依教奉行。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懂得了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个人快乐在哪里?想通了,想明白了,什么都想穿了、看穿了,他就懂得了生灭法。众生因为执著和颠倒,在三界轮回的大苦难当中,以五欲等尘境的小苦为乐(你们看看很多人,忙了一天赚了点钱,开心得不得了,这就是“小苦为乐”,他没感觉到痛苦,反而感觉到“蛮开心的嘛”。人往往占人家点便宜,“蛮开心的嘛”;多收了人家点钱,“蛮开心的嘛”,以小苦为乐,所以一旦无常到来了,随业受报(有些小企业,天天做着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觉得每天多赚人家点钱,多骗人家点钱,很开心;一旦业障爆发了,被有关部门查处,一罚罚了几十万,这个时候,他把多赚人家的两块、四块、六块……所有的小快乐全部集中在一个大苦上面了),无常到来了,那么就随着这个业报再度流转生死苦海。 无常随时随地会到来,希望学佛人要精进于佛陀的开示,佛陀让我们勤修无常观法。你吵架的时候就想“不长久的,吵过了就没了”;你不开心的时候想想“过一会儿我又像傻瓜一样哈哈笑了,所以我现在难过什么?我有什么可以想不通的?”那你就达到了诸行无常的理论了。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是过去时,一切都会过去,过去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拼命抓住过去而不放?很多人一开口就是讲别人的过去,讲自己的过去。讲别人的过去会增加瞋恨心,讲自己的过去会增加愚痴心;讲自己的未来和别人的未来,增加傲慢之心。这些都是我们人间应该克服的,要放下颠倒梦想。 人每天都活着,“明天我要干吗?后天我要干吗?真开心”,我们曾经开心,小时候曾经也很开心,但一切都会过去——无常观。所以要转换自己心中的贪瞋痴“三毒”,要正知正见,如实观照自己的心。正知正见,什么事情都想正的,“我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告诉大家,今天该我赚的,我赚,不该我赚的就不能赚,否则就是赚黑心钱。如实修行,就是实实在在地改变。要契悟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自己内心要明白,这个心是生出来的,这个心也可以把它灭掉,既然能够把这个不开心的心灭掉,那为什么要去生出它来呢?既然知道生气到最后也没用,为什么要去生呢?叫契悟不生不灭的真心。安住自己一念不生的究竟解脱,什么念头都不要,你就是解脱;什么东西都要,你就在贪瞋痴慢疑中。所以要放下,要学会什么都想得通,要学会什么都放得下。人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要求的很少,一旦要求少,你就觉得自己很有财富了。 每个人的生命曾经都被上苍划上了一个缺口,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圆满,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圆满,不要去想它,就不会在自己撕裂的心口上再划上一个刀伤。不宽恕别人,不原谅众生,那就是苦了你自己。我们有时候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琢磨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那个事情应该怎么做,实际上真正应该有智慧的,不是去琢磨,而是践行。一个人如果不能用自己内心的慈悲去原谅别人,那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我们都是欠别人的,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个道理。永远要记住,别人永远是对的,自己永远是错的,你就会永远没有烦恼。 希望大家好好学佛,好好修心,一世修成,懂得人生,不要自我怜悯,而是要常观无常,要放下执著。自我的修行非常可怜,只有把自己的心融入众生之心,你才能让众生离苦得乐,你才能自己攀上佛的法船。谢谢大家。
96. 空生空灭 苦乐灭度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说《白话佛法》。 我们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29岁那年出家,弘法悟道时只有35岁,当时到底悟出了什么?佛陀悟的实际上就是“缘起性空”。我们到底学佛是学什么?其实学佛的宗旨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人和事都是因缘聚散、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慢慢地就会聚散,无常是一种变化的现象,就是让我们看懂,这个世界上,当你拥有的时候就意味着失去的来临。 缘起性空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的出现,在人间都会发生变化。人很多时候就是认为一件事情不会变化,所以执著。菩萨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会出现变化,因为这是因缘。由一切人到最后变成无人:“缘起了”,你这个人生出来了;到了最后变成无人了,那么这个人走掉了。由一切事变成了无事:这个事情开始发生,到了最后这件事情没有了。由本来的有一个“我”字(生出来之后有一个名字,你叫什么名字,这是一个“我”字),最后变成了无我——名字没有了。它都是在变化中存在的。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人活在世界上,要懂得事物的因缘果报,因为一切都在缘起性空当中,都是在变化当中存在的。佛陀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和人是不变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没有一天是不变的,没有一个事情它是不变的。这就是佛法经常讲的:缘起了,性就空了;性空了,缘又开始起了。告诉我们这个原理,让我们懂得,有缘分了,就意味着这个事情一定会有很快结束的一天。缘分也好,其实只要有缘起了,它到最后的本性就是空的,一定会结束。所以很多人在人间觉得“我做了这个位子,我可以永远做下去”,非也;“我今天得到了这个东西,我可以永远拥有它”,非也。世界上很多东西到了最后,它显现的都是空性。 所以佛法教导我们,对人间的苦、快乐、顺境、逆境、荣辱……所有的境界,不要看得太真实,它都会转变的,它都是无常的。所以《金刚经》让我们视作梦幻泡影,像做梦一样,醒过来就不见了,一切都在变化当中,就是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都不可得的。你们过去年轻的时候拥有了很多别人没有拥有的东西,曾经做出过很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这一切犹如梦幻泡影,因为根基上讲它就是无常。佛陀为什么叫我们作无常观?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够认识到,人间的一切没有真实意义的所在,一切都是虚幻。你看我们人的痛苦,就是在于我们以为这件事情可以很长,最后变化了之后痛哭流涕。“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这个人本来出去的时候好好的,后来出车祸被轧死了?”“为什么这个人跟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突然之间他就抛弃了我?”一切的为什么,它都是没有真实意义的存在,因为取决于这个定义是无常。 这就让我们要学会放下,佛经就是让我们要学会放下。既然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它不会长久的,那为什么不能把它放下?人应该提高自己的境界,不要对人间的事物执著,觉得“这一定是我的”,而且要学会随缘消旧业。今天你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就不能再去斤斤计较或者忘记不了年轻时候那些无知所造成的业障;你现在成为大人了,就不能再去做那些无知的年轻人的事情,这就是随缘消旧业。不造新殃,讲到底,就是要自己懂得理解、总结:这个世界不管给你带来什么缘分,它到最后都是空性的。给你带来的苦,它最后也会没有;给你带来的快乐,到了最后也会没有。你不要去执著于那些当时得到的缘分。 一切认为本性应该存在的东西,都是会变化的。年轻人在一起谈恋爱总是说“海枯石烂心不变”,你知道什么叫海枯、什么叫石烂吗?你经历过没有?在这个本性的性空中,它们都会产生变化。一切万有诸法,一切宇宙现象,所有你看见的、你听到的、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是因空而有,最后都会没有,没有之后又会产生。佛法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执著人间所有的物和人,你就远离烦恼,你就会远离颠倒梦想。就像一个房子,如果空了,才能储存万物;没有真的空,那这个房子就放不进很多东西,就没有了万有的缘起。只有性空了才会有缘起,只有把自己的心和杂念去除了,才会有另外的缘分生起。实际上缘分到最后是空的,空了之后又开始有缘分。心不空,心则不能用;心空了,才能性空,才能善用你的本性,找到你内心阿摩罗识的佛性。 万法皆从空生,很多事情都是由空开始的。人不是这样吗?你空了,才会生出——比方说你现在肚子空了,你才会想到吃饭,再生出很多的食物;你今天累了,会生出你的疲倦、倦意,你想睡觉;你今天这方面缺乏了,你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拥有它。万法皆从空生,又从空灭。你拥有它了,你找到它了,它也很快会消失的——又从空灭。空生空灭,生出来到毁灭,又从毁灭到生出来,它并非是没有,它是有生有灭,来去自如。想一想,我们人活在世界上,你刚刚想起一件开心的事情,你马上笑出来了,这件事情就进入你的大脑中了,你会想到就开心,是不是无中生有?当你听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一会儿就伤心了。这个伤心是你心中本来没有的,也是生出来的;但是一旦你想通了,它又自生自灭,生灭自如。所以“一切唯心造”就是讲人自己在造因,自己在造业果,自己在生,又自己在灭。很多人说,什么叫空性,什么叫从空而生。实际上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这个人的,突然之间产生出这么一个人出来,给他起名字,给他找父母,然后开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把他养大,就是从无到有的在实体中的一个生物。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告诉我们空生空灭。 人为什么会难受?师父举个简单例子,过去有一个办公室有五个人,突然有一个科长离开了,还有这四个人都想象着自己可以做科长,然后在三个月竞选期当中,他们做了很多工作,每个人有的快乐,有的伤心,有的难过。最后有三个人很痛苦,有一个人在痛苦中生存着,得到了一点点看似幸福实际上是一种苦乐。在这个世界上,这三个人从此就没有声音了。那么这个苦和乐都是他自己生出来的,等到三个月选举结束之后,这个苦和乐就灭度了,就结束了。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刚刚想不通,突然之间一想“我这样不是蛮好的吗?我……”,马上“噗嗤”一下就笑出来了。所以说自说自话,自思自想,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在争斗和狡辩的过程,包括自己心里在心理按摩的过程。 菩萨告诉我们,有时候要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存在,有时候又要想象着离开这个世界后的无我。这个世界这么多烦恼,你想象着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无我了,你还会烦恼吗?这样一想,你就不烦恼了。就像现在,“虽然在这个世界中,但是我不烦恼,因为我离开了红尘”;当你真正想空了,“我离开了红尘”,实际上在你的内心深处并非没有在这个世界来过的烙印,来过的,烦恼都有过,只是灭度了,结束了,境界高了,不去执著于这些烦恼之中。
89. 观身不净 离欲生莲
轮回和涅槃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觉悟,一个还没觉悟,没觉悟的是轮回,觉悟的是涅槃。那么对证悟佛道的人来讲,如果一个人证悟了,他们因愿力,就算可能面临着轮回,但是他们认为这是菩提,“因为我知道我不能轮回,所以我才会学习菩提”,就不会被众生的业力所牵引,就不会在业海当中沉浮。人在业力中,有时候倒霉的事情来了,就像被业力牵引一样,甩都甩不掉,流转生死。所以要修掉人性的贪爱、无明、不正见,一个人要念经来转换自己的思维,来转换自己的念头,来圆满自己的功德。 师父今天跟大家插一句,为什么叫功德圆满?很多人做了很多功德,但是不圆满。不圆满和圆满是什么概念?举个简单例子,一遍大悲咒念到一半、三分之二停掉了,这叫不圆满;把一遍大悲咒全部念完了,这叫圆满。功德也是这样,你如果把这件功德做得圆满了,这个能量大不大?如果你只做一半以上的功德,和全部做完、有头有尾,哪个更有功德?好好地修掉人心的贪、不正见(看别人总是把别人往坏的地方看),念经,好好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否则死亡都不是你的终结。大家记住这句话,什么叫“死亡不是你的终结”?你以为死了就没事了?死了之后,有的还要下地狱,有的还要惩罚。 彻悟,那就是解脱六道轮回,求观世音菩萨才能了脱生死。心灵法门,那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用现代话讲就是,人道就是去往佛的路上的一个中转站,你们现在全部在中转站当中。如果你们在中转站当中好好地考试、好好地改变,那么就转到了天上,进入佛界;否则你们可能就转为六道轮回,有可能畜生道,有可能人道、饿鬼道或者地狱道,就是看你现在人做得好不好。 我们学佛人要修圆满次第。什么意思?做一件事情、修心都要圆满。你们看电视的时候,总希望这个电视剧的最后要圆满结束吧?如果最后结束没圆满,你们心里觉得窝囊吗?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经过千难万险最后家里人找到他了,但是后来又丢了,最后片子落在一个茫茫的草原上,不见踪影,只见母亲遥望着远方,好像看见孩子来了,这个时候荧幕上出现她的孩子,“妈妈——”这么奔过来,但是母亲那时候是一种幻觉。这种电影你们看到结果开心吗?肯定带着遗憾离开电影院的。所以修圆满次第,就是要修菩萨的圆满境界,圆满的阶层修,一层一层往上修。就是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得圆满一点,做一件好事就好到底,帮别人就帮到底,不要帮了就忘记了,总是有漏,这个就是不圆满。如果你能够修到圆满次第,你就一定会有波罗蜜,你的智慧般若都会生出。 世界万物的变化离不开成住坏空,它是一种生灭的现象。人生出来,住在这个世界当中,最后开始坏掉,最后死了,就是空掉,没有一个人不经过这四个过程的。连房子都是造好了,成了;然后大家住在里面,用了;然后慢慢这个房子老化了,坏了,修修补补又三年;等到最后这房子实在不能住了,拆了,那就空了。人也是这样,它是一种生灭现象,不会因为你乐观地认为“哎呀,人不会死的”,或别人都说你长命百岁,你就能活150岁、200岁——不是因为你乐观,它就能改变的,也并不是说你不是学佛人,你的命就会改变。很多人说“我不学佛怎么没那么多事,一学佛怎么有这么多事情?”你去问问看,不学佛的人是不是事情比学佛的人多得多?要懂得理解和改变,那是学佛的真谛。人生最后大家都是什么都得不到,永恒不会降落在人间,只有你本性的真如修到最后,你才能得到法性充满、智慧充满,你的功德圆满。 最后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一般地,师父跟大家讲佛陀当年的故事,总是有佛理和哲学的意境在里面的。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个佛法故事其实就是“不净观”。在佛教的禅观里(禅观就是用禅学智慧来观想观看)有一个重要的修持方法叫“五停心观”。其实这个五停心观就是控制你的意念,不要乱想。有一个叫不净观,就是看什么人,不要有这种男女的欲望,因为人是不干净的,你看了会恶心;还有慈悲观,看别人很可怜;还有因缘观;还有念佛观;还有数息观,就是数自己呼吸,一呼一吸的观。以后跟你们一个个讲。 今天跟你们讲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不净观。实际上不净观和数息观(数息观就是:呼吸、呼吸,自己感觉到呼吸,一、二、三、四……这个时候你脑子就干净了,就不会去想那些男女之事、那些欲望;不净观,你看到人身上很脏的)在佛法界叫二甘露门——两个甘露门(甘露就是观世音菩萨甘露水),让你的脑子、让你的思维变得干净的这个“门”——法门。观身不净就是四念住之一。 不净观是通过观想自己身体和别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来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是对治贪欲的关键方法。很多法师,要让他们灭除心中的欲望,就要数息观,还有不净观。你们想想,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只要是人,多脏啊!每个孔都流出很多脏的东西,实际上这就是不净,人不干净。佛教禅门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持法门就是不净观。这里引出一个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当年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师父跟大家讲一讲。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长得非常端正(用现在话讲,很英俊),具庄严之相。虽然剃度了,但是他具有三十相(佛陀有三十二相,据说阿难有三十相,也就是有三十种佛相)。有一次举行法会,佛陀带着许多弟子去受供(就是接受供养)。这时阿难没跟上,走得慢了,佛陀他们已经走远了。阿难自己就单独托了一个钵(就拿了一个碗),一路往西走,结果走了很久来到了一个部落,他的钵还是空的,没有得到供养。阿难又热又饿又渴,真的是非常热,而且嘴巴非常干。 刚好他走到前面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就走到了井边。这名女子抬起头,看见这位出家人,眼睛一亮,心中发出赞叹:“哎呀,多么庄严的比丘啊!”没说出来,心中想着赞叹。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难,心中生起强烈的爱念,非常爱他,所以她高兴地将水马上倒入阿难的钵中,并瞪着大眼注视着阿难(盯着他看),直到阿难离开。 摩登伽女一回到家开心得不得了,就要求母亲设法让她拥有阿难。母亲知道比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爱法师,女儿这种爱恋之心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是女儿死求活求,一心只爱这位比丘,母亲爱女心切,只好想办法去成全她。她请了一位会念咒语、符咒的人来(用我们现在话讲,可能就是个巫师),他用邪术迷引阿难。因为过去有一种邪术,念这些咒语之后,就可以用意念引着被符咒上身的人跟着他的意念迷迷糊糊地往前走。其实用现在话讲就像遥控(现在遥控的飞机,就是遥控的)。 这时阿难迷迷糊糊,一步一步身不由己地就离开了佛陀。天刚刚要亮,佛陀要讲经的时候,突然发现阿难不见了。佛知道阿难已经受难了,赶紧派遣文殊菩萨到摩登伽女的家附近去找回阿难,佛陀知道阿难在这附近,并且叫所有比丘全心一意地持《楞严咒》。这时阿难正在摩登伽女的房间里,在即将破戒的时候,阿难突然清醒过来,马上离开了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这时摩登伽女见阿难突然站起身离她而去,心中非常难过,因为她很爱他,就一路狂奔追赶,一直追到佛陀面前,“扑通”一下跪在佛的面前,说:“请求佛陀成全我。” 佛说:“这位摩登伽女,你真的很爱阿难吗?” 摩登伽女说:“师父,我真的很爱他,我很爱他。” 这时阿难正在房间里洗澡,刚刚洗完,佛就叫人把阿难的一盆洗澡水端出来,继续问摩登伽女:“你真的爱阿难吗?绝不后悔?你爱阿难哪里?” 那女子说:“我爱阿难全身,我都爱。” 佛说:“你既然那么爱阿难,这盆水是阿难刚刚洗澡的水,你把它喝下去吧。” 摩登伽女吓了一跳:“佛啊,您是大慈悲者!这么脏的水为何叫我喝呢?” 佛说:“每个人的身体原来都是这么脏的,阿难现在健康时你已经嫌他脏了,那他将来老死败坏时,那你又将作如何想呢?”你又会怎么做呢? 摩登伽女听了佛的话,忽然之间她能够观察人身上的不净,她能想到和看到人身体上的不干净,她怎么也爱不起来了。她想:“原来阿难的身体,怎么这么脏啊,那还有什么可以爱的?”从此她的爱念贪念全部消除了,顿然开悟,证悟初果。 这就是不净观,所以不净观能对治你的贪心。唯有作不净观,若能善用不净观,对人间红尘的那些染著和爱欲就会消灭。 学佛人,佛的每一个教诲都要好好地记在心中,让真实不变的佛理长久住世,住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心中有佛的道场,能够抵御红尘中的烦恼。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修心学佛,去观自己,能够懂得人是会改变的,但是改变是痛苦的,犹如莲花必须改变。我们一定要学会空、无相、无愿,才能超脱六道,到达佛道。 好,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85.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如果你能清净无碍,你进一步修善——因为人的善心非常重要——经常地修善而不执著于善。“我今天做善事了”,不要去执著,善良的人当然做出来善良的事情,恶人当然做出来恶人的事情,精进无为,无所住心,当下即得自在解脱。所以学佛做人,只要你不执著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放下,精进无为,不为自己所得到和拥有的任何一点一滴去执著,你就无所住著,也就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罣碍在你的心中,你当然就自在解脱了。 师父今天跟大家把十恶法、十善法还有十念法都讲了,接下来师父跟大家讲一讲,学佛为什么讲究无我。真正修到无我的境界是不容易的,你修到一定的阶段完全“我空”了,不把自己的名利挂在心中,就是无我。今天别人说这个人升官了、这个人发财了,你已经没有人间的罣碍了,你不会去嫉妒,不会去烦恼,不会产生瞋恨心,不会产生各种的贪心:“为什么我没有,他有?”这样的人就叫无我。但是无我的境界在佛法中又绝对不是空的。你说,无我了是不是空的?“我无我了,没有这个人了,我什么都无所谓了”,空的吗?不空。为什么?你在“不空”当中修成了无我,那么这个空还在不在?还在,因为你色中有空,空中有色。在这个人世间,别人名利都有,你想通了,不跟别人争名争利,你是不是在“空”中?色即是空。但是人家说“你这个人什么都空了,想通了”,实际上你在人间看得到的财、色、名、食、睡全部都有,你没有空,你看得到,只是你看到之后,你不去做,你解决了,放下了。 凡夫之人总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真的“我”存在——真我,“这是我的,那个是我的。你为什么不给我?”实际上人间的一切有什么我的你的?一切都是这个世界的,你来到这个世界也不是你的,你的肉身也是借来的,你的灵魂也是借来的。佛早就告诉我们,当肉体死亡,这个灵魂就永远离开了。所以在人间曾经有过的“我”就是一个假我。大家听到佛陀讲了吗?这就是一个假我,肉体没了,灵魂离开了肉体,那么剩下的就是一个灵魂的“我”,因为找不到实实在在的一个肉身的“我”,那这个就是假我。 灵魂是自己意识境界的真实存在体。这句话比较深,师父给你们做个解释。意识就是飘渺的、想象的、思维上的,是属于五蕴的。灵魂是自己意识境界的真实存在体,就是你的灵魂当中的一个灵性、灵魂,它是存在的,有这么一个灵的体在你的体内。实际上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存在体不是真的你,不是真的“我”字,只是当你出生在人间有了这个肉体之后,你召见了这个灵魂,这个灵魂要进入你这个肉体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假我,就是假名。比如你这个人本来叫什么名字的,给你起个名字之后,你就变成“老张”了。有的人没有给他名字,因为他是第六个孩子,就从小就叫他“小六”,一直到年纪很大了,人家还叫他“小六”,死的时候还叫“王小六”,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他活到一半的时候名字如果改一改,人家跟他说“你不要叫王小六吧?那你叫什么呢?王富贵。”“好,就叫王富贵吧。”那么从此之后“王小六”就不见了,因为他这个假我体就是“王富贵”了。 一般人看到肉体,相信有一个“我”字的存在。你们一般看到这个人,马上就想起来“我认识他,他是我的朋友,他叫王某某(或张某某、李某某)”,实际上你的境界已经出偏差了,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假我。而菩萨看到的则不一样,比方说这个人骂你,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假我,连我自己都找不到我是谁。他骂我的人、讲我的人,他是一个假的”。很多人为什么要面子呢?因为他把自己当成是个真我:“哎呀,我丢脸了”“哎呀,我没面子了”“哎呀,人家怎么看我?我以后在这个地方上班不丢脸啊?”这个“我”字存在你这个肉身当中。举个简单例子,你戴了一个假面具,套上另外一个人的脸,别人在讲你的时候,是不是感觉“他又不是讲我,他们看见的都是另外一人”?你这个我相就不见了。 所以在人间虚空的假我,实际上是四大皆空的。为什么四大皆空?它是一个意识的存在。地、水、火、风,风会吹走吗?地也会没有,水也会流走,火也会烧光,风也会没有。人就是这样的,我们常说人是四大假合之身:地是骨头;风就是比如说一个人伤风,人身体上有风寒;还有水就是血液、身体上各种水分的东西,唾液;火,经常说火气大,实际上火就是血脉流量比较快,造成了血液循环加速,然后造成了某个具体的身体部位充血,不能把它调整平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那么火就生起来,火气大了,火烧肝,所以说肝火旺就要吵架,脾气就大了。所以这都是假的,是一个意识,你可以发脾气,也可以马上不发脾气。我不是曾经跟你们讲过,有一个人在公园里躺在椅子上睡觉,结果有一个人走过来,往他身上一坐,他气得站起来,刚刚想骂,一看对方是个瞎子,马上火气就下去了。为什么刚刚几秒钟之前还要有火气,几秒钟之后就没火气了?因为他知道“这是假的,人家不是真心的,不是有意地来坐在我身上的”,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瞬间转换因缘,那就四大皆空,都是空的。 意识都是空的。你刚刚想做这个事情,怎么突然之间不做了?有的人跟人家讲话,刚刚想发作,突然之间不发作了,他的意识形态起了变化。比方说你们曾经做不到的某件事情,但是你想象“我去做了,我去完成了,这件事情我成功了”,最后自己也记不得这件曾经完成的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比方说我今天叫你去买东西,你没去买,你脑子里想象着“我刚刚走出去,走得辛苦了,正好又下雨,过一会儿雨好不容易停了,我把东西买回来了,拎得很重,后来我回来了”,你这个意识只要存在之后,经过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一个月之后,突然之间有个人问你:“上次叫你去买东西你买了吗?”“好像去了,还碰到下雨呢。”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人的意识是存在的,人只要想象某一件事情,某一件事情就存在了;人把这个意识放弃了,没有这种想象,那么这个意识就不存在。你想象别人会笑你,你会脸红脖子粗,跟人家争、跟人家闹;等到你想象别人没那么看重你,你是谁啊?“人家又不会当我回事的”,你马上就火气消了。这就是佛法让我们懂得的四大皆空。 当修到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时候,它也要空。这个四大(四相)皆空和那个四大皆空其实都是空。人空了,走掉的时候众生也会空的,寿者也会空的,我相也会空。所以你要找到生命的一个本来的“我”,而那个“我”其实表面上是你找到了灵魂中的一个“我”,称之为“我”,这个“我”也是假合的“我”,哪有真正的“我”?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如果一个人造孽很深,判到地狱里去,把他魂魄打散之后,这个“我”就没了,从此以后就没这个“我”了。所以任何人不要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真正的“我”。我们在九识田中的意识,那才是佛性,是真正的灵魂,都不能说是一个“我”,是你的灵魂,称它在九识田中的本性、佛性,称它什么都可以,只是一个名称。你称它什么也不对,它都是一个没有名称的真正的意识、灵体。 《金刚经》曾经讲过“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这句话什么意思?佛陀告诉他的弟子须菩提说: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就是佛说:你这个人是凡夫,其实你也并不是凡夫,只是名称说你是凡夫。举个简单例子,我说你这个人整天懒惰,这个懒惰是名懒惰,不是你真正的懒惰,因为你以后不懒惰了,这个名称就没了。大家听懂了吗?只是个名称,“是你懒惰”。所以佛为什么要说既是凡夫又不是凡夫呢?是名称上称为凡夫。是名称上说你“小懒胖子”“小懒鬼”;等到你长大了,非常地勤奋,你这个懒胖子和小懒鬼还有吗?曾经称过的,是名懒鬼。 所以实际上凡夫经过学佛修心,可以变成非凡夫。谁说你是凡夫?谁说你是俗子?你改变了,你已经非凡夫了;你改变了,你是非俗子。学佛人在红尘中又并非出家,所以是名凡夫,我们没出家,在家,所以说我们是凡夫;但是我们的境界又脱离了凡夫俗子,所以非凡夫。《金刚经》就是精彩在这种地方。学佛人和凡夫俗子,圣人和菩萨,其实都是一个假名字,因为凡夫可以变成圣人,圣人可以变成凡夫;俗子可以变成菩萨,菩萨可以变成一个俗子。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凡夫,只是名称上称为凡夫,名称上称为菩萨,名称上称为佛而已。一个凡夫找到了自己的本性,即非凡夫。你找到了本性,你还是凡夫吗?一个孩子很懒,从此以后知道不能懒,要好好地努力,他已经不是一个懒胖子了。一个居士能够拥有佛性,他就是佛,他即非凡夫俗子。 众生平等。师父把禅宗那些经典的语言告诉大家,众生平等。禅宗认为禅文化那是智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的心、佛,还有众生,都没有差别。心是什么?心开悟了,它就是佛,心就是佛,所以心、佛,那是一起的,叫心佛合一。既然此心即是佛,如果佛还没悟道,就是凡夫,就和众生一样。因为凡夫和众生一样,所以三无差别。我们经常说:你好好修,你就是佛;你好好修,你就是菩萨;你本来是天上下来乘愿再来的菩萨,你没有好好修,就是凡夫俗子。 佛曾经说过,我们没有度众生——当年这个文字就这么翻译的,那么佛为什么讲我们没有度众生?当你开悟了、无我了,谁来度众生?不是你,无我了,你还有谁来度众生?不是你,所以无我了。你修持证得了真正的无我,谁在度众生?没有人度众生。因为无我了,我们哪里去了?没有了。就是“我今天帮了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做过了,我完全忘记了,无我了”,你还记得你在做一件好事吗?没有了,做过这件好事就存在于空间,空间就是空了。所以很多人做了好事不留名,他的境界就很高;做了好事,“这件事我做的,那件事我做的”,这个人的境界就不高,所以他没有证得空性。我现在讲这些话,你们明白吗?所以师父叫你们要懂得什么是佛,佛就是了却了我相,没有我相,那你就是佛,证得了证悟的空性。
90. 拥有佛性 自然解脱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大家知道,佛的法身在人间是无处不在的,到处都有佛的法身。任何一个人只要心中拥有佛法,能够说出佛法,行为上拥有佛法,他就突破了时间的隔阂,就会佛在心中。我们经常说佛法无处不在,在生活、行住坐卧中,佛法处处都在帮助着你,影响着你。法音流传,经常说佛的佛言佛语会让你心中长流法音,因为法音不会因时光而流逝,我们年轻的时候学了佛法,到了年纪大了,我们还是心中拥有着佛法,从佛法中化出真如和道音——佛道的声音。有的人心中有佛,他一开口讲出来的话就像法音,永远在他的心中流淌。人只有无上的愿力,才能有佛法的愿力在心中,让你去慈悲众生,去帮助别人。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能帮助别人,能慈悲众生?因为他法音不断,佛法在他心中不断,就像原来一样。所以叫如来佛——如来如去。如来佛,如来如不来,就是原来存在于你心中的佛性,就是原来拥有的。 我们学佛人要懂得把相应法放在心中,把自己内心的佛性化为人间生命的真谛,去理解它,了解佛法真正存在的真谛,去应用它,在人间运用佛法的真谛,能够理解一切相不可得,幻中修真。为什么说“幻中”?因为很多人一生就像做梦一样,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梦中可能在年轻的时候,现在一照镜子已经老了,整个人生就像做梦,就像幻境一样。就像我们想起了年轻时、小时候的事情,现在就犹如在做梦。当你哪一天要走了,你这个梦、这个幻也就结束了。在自己这种幻觉中生活,我们不能完全脱离,所以只有在幻中修真,幻中成道。 师父希望大家永远要把佛性放在心中,要懂得人的修心要有一种助力,就是帮助你成功的动力,那是一种真实的力量。什么动力?因为我们懂得了精进,因为我们懂得了忍辱心,懂得了佛的真谛,就是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一切苦空无常,所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过去不会产生另外一种痛苦的感应。每个人的过去都是很痛苦的,要能够接受它,理解它,消除它,解脱它。要用真实的判断来感应自己在人间所有的感受。实际上用什么方法来感受和感应它,能够离苦得乐呢?就是“智慧”两个字。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用平常心看世界,他懂得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个世界一切拥有也会失去。所以平常心看世界,心能安止——你的心才能安定,才能制止自己那种无谓的思索(这些思索让自己沉浸在过去那种幻觉幻想中,被它迷惑,来让自己内心产生更多的痛苦)。所以师父要你们懂得,修心修法就是体悟人生,离幻得真。我们的心要懂得理解别人的心,懂得自身的心,感应别人的心,懂得开悟自心,不要被人间的一些景象所迷惑。我们现在的人,命都不要,拼命地追求名利,本末倒置般地生活,把假的人生看成了真的,让我们迷失,让我们流落在痛苦的世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超脱日常生活中烦恼的一个妙法。要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法语,要悟性觉了,要懂得有悟性。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世间,或者你要修离开这个世间后的一个方法,实际上是一不是二,就是一法如,就是只有这么一个方法。“一法如”——一切法如,都是一样的。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你想离开这个世间之后的修行,和你正在这个世间在世修行,实际上是一样的方法在修,你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是一种)。有时候人的烦恼会给你带来菩提,有时候不要说“我要寻找菩提,所以我离开了烦恼”,是因为有烦恼才让你找到菩提,所以它是一法如,就如生死与涅槃不二一样。所以我们做人,生和死、涅槃,其实都是一个。生了要死,死了之后又会重生,其实就是你的灵魂再投胎,造成了你的重生,所以生和死、涅槃不二。也就是当你开悟了,你又会失误;你慢慢地失误了,又开悟了。你的人生就是这么不停地在失误和开悟中。 修行和现实生活,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把它结合起来。我们今天生活并不只是生活,生活就是在修心,所以要明白修行在生活中,生活就是你的修行。师父举个简单例子,每一天战胜自己的懒惰,早一点起来念经,早一点起来烧香,这都是你的精进,就是你的生活。当你在努力付出的时候,佛法在你的心中;当你心中的慈悲在广布之时,你法法是心。“法法是心,尘尘是道”,红尘滚滚,你可以在滚滚红尘中找到离世间觉的道。 每一个法门都是你的心所为,万法唯心造。随缘修行,那是一种智慧;随机参禅证悟,那是一种随缘。很多人说“我要一世修成,最好有一个特殊的环境,不要接触外尘”,你说现在哪有谁不接触外尘的?只有靠自己心的坚定,心如金刚,法法是心。在人间的烦恼中修出你的禅定,在滚滚红尘中,你不能离开现实生活而去寻道觅法。要找一个能够解脱的法门,法门就是在你的烦恼中来帮你解决的,你没有烦恼,你就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所以反而会离道更远——离佛道更远。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如果不在世间,你一定找不到世间的觉悟,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有角吗?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佛法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 你觉悟到世间,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今天有、明天没有,今天的存在不代表永远的存在,所以要在世间,你才能感觉到它的无常。如果你关在家里一辈子,你能知道这个世界无常吗?你只有在这个世间,你知道今天拥有了,明天被人家搅掉了;今天这件事情是你的,最后不是你的了;你今天赚来的财,过几天被人家偷走了、抢走了,没有了——一切都是无常,从世间学会怎样感受到你在世间的烦恼,这就是一种超脱世间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就慢慢地觉悟到世间和觉悟是不能分开的。没有世间,你哪来的觉悟?没有常,你懂得什么叫无常?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从来没有吃过盐,你怎么知道这叫甜?你去哪儿找菩提?整个佛法就是告知我们,菩提和烦恼其实是一样,没有两样,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 学佛之人,如果没有办法将佛法落实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中,你不能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之中去感受到“我嘴巴又讲错了,我的意念又想错了,我的行为又做错了”,你如果不知道反省,你不知道自己要改变,那么你就得不到觉悟和超越。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的不能离世间觉。很多人一辈子觉得自己念经修心已经到超然了,“我已经解脱了,我的境界不跟人家一样了”,实际上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虚妄的空间,那种虚妄的空幻空间,让你进入了另外一个贡高我慢的阶段。 所以我们对佛法的追求不能虚幻,要在生活中找到佛法的智慧。很多人认为,修佛、学佛修心,找个清净的地方,远离这个世间的红尘才可以修,或者自己关在禅房里长期闭关,或者出家了就保证修得好。其实他不知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在学佛的过程中,你只要在红尘中,任何时候都是锻炼你增长智慧、去除贪瞋痴,然后在心中拥有佛法妙法的一个很好的机缘。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你今天说“我只是把自己关起来这么修心”,你就等于将现实生活和修行的生活完全分成两部分了。 “法法是心,尘尘是道”,真正学佛修心的人不会这么固执,不会这么执著:“我一定要什么环境下,我一定要怎样才能修好心。”真正修行的人是随缘修心,随机参禅证悟。这就是我们很多菩萨到人间来“行也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今天语言出来,一动一静,所有东西都非常自然。为什么自然是很高级的一种境界?为什么我们现在吃东西都要吃那种natural(自然)的东西?因为自然才是道,因为自然了,它才能滋养出内心的一种正觉。所以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乃至工作或者在农村种地砍柴,哪怕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诗人在游山玩水中他能写出很多好诗?就是因为他的自然。所以离开现实生活而去寻道觅法,反而离道更远。道在心中,就像很多人说“我要找一个好老师,我这辈子才能修得好”,你最好的老师就是你内心的觉悟,就是你内心的本性佛,你为什么拿着金饭碗去要饭呢?一切修行不能离开世间,离开世间的修行永远不可能有成就。